志村福见: 对我而言,活着就是为了织布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6273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京都府西部的嵯峨野是个难得的雅致清静之地。日本国宝级染织大师志村福见的工作室就位于这里。由于工作室紧邻寺院,从工作室内抬头便可从树木、枝叶间看到天空中的蓝天白云。
  在这里,志村福见从植物中提取各色颜料,晕染出各色纺织线。她曾写过一句话:“截至目前,我已经从事染织 20多年了,一直从各种植物的花、果实、叶、枝干和根中提取染料。某一天,我突然感悟到,从植物中提取的染料染织出的颜色,不再是单纯的颜色,而是植物生命的呈现。”这或许也是日本的自然和文化精髓之所在。
  在志村福见的工作室里,一楼是蒸馏植物的房间,里面四处飘浮着温暖的气体,空气中还能闻到夹杂着各种植物的香气。在柔和的自然光线下,白色的丝线经过略带酸香的蓝色汁液浸泡,立刻被染成鲜艳的绿色。但是,那缕绿色稍纵即逝,经氧化后迅速变成了蓝色。
  这些蓝色汁液是由染料植物(大多是蓼蓝,即靛青)发酵而来,这道工序被称为“建蓝”——即“蓝染”。据说“建蓝”需要将染料植物放在蓝瓶里,埋入土壤中,持续发酵一个半月才能完成。据志村福见讲,要染出最符合日本人气质和情绪的蓝,需经过工序”——建造、守护、印染,这个过程非常难以把控,即便是她也有失败的时候。
  而志村也有建蓝时遵循月满盈缺的传统。从新月起开始建蓝”——农历没有月亮的那天就是新月,月亮渐渐变圆,然后又缺了一块。专心沉浸于建蓝的志村,是从何时开始注意到蓝与月亮的关系呢?中田英寿也不知道,但这种力量激发出的蓝的生命力让他震惊而感动。
  “与志村女士的相遇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从那之后我便热衷于日本工艺,推崇这种源于自然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罕见的蓝,把中田英寿深深吸引住了。“我以前去过不少建蓝的地方,如果要选择一种日本的染料植物,那一定是靛蓝。”当他第一次去工作室拜访志村时,看到这里的建蓝,感受到志村对蓝染的专注和用心,这位“亚洲足球先生”很快就迷上了蓝染,迷上了隐藏在它背后的人本主义气息。
  在这里,除了可以看到蓝色织线之外,还有其他各色用植物印染的织线。放眼望去,各色收线的架子排列得整齐有序,光滑的丝线,清澈的颜色,真是美得夺目。这些织线经过志村福見的一双巧手,通过各种组合和各种技法,魔术般地编织出布料上丰富多彩的线条或图案。
  这个精彩的编织过程在工作室的二楼可以看到。二楼摆放着几台织布机,艺人们在排列整齐的经线上用梭子穿过纬线,连梭子扎上纬线的声音都能被清楚地听到。而且,靠近织布机还可以闻到一股从织线里散发出来的清新气息。
  “我觉得志村女士是一个内心十分强大的人,从她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点。她将多种颜色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多样的世界:颜色柔和、美丽,且拼花工艺中的颜色搭配也很有现代感。”
  对于志村福见的尊敬,中田英寿用实际行动给予了证明。在拜访的当天,他就定做了一件深蓝色和黄色花纹的和服——因为重阳是农历九月九日的菊花节供,鲜艳的黄色象征菊花,所以志村为其取名“重阳”。志村经常给自己的作品取名字,比如“松岛之雪”“加利利”“星”“秋霞”“湖北残雪”“磐余”……通过这些名字,大家就可以感受到志村对文学的喜爱,以及她在世界各地旅行时发现的各种“美”。
  志村以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了很多人,因为这些作品反映出来的不仅是来自自然的颜色,也诉说着志村坚守数十年的建蓝故事。“建蓝是一种至死的修行,但这也是活着的意义。”志村福见用饱含植物生命的线,继续编织着自己的世界。
其他文献
“十五少年意纵横,钧台麾下早安营。朱樱琥珀千层釉,富贵佛尊万世名。堪出老牛耕地力,欣闻雏凤破云声。而今已是从心所,不易坊中易大成。”河南陶瓷馆馆长李玄同特意为杨志作了这首诗,写尽了半个多世纪来,杨志与钧瓷的故事,有生活中的甜苦,也有钧瓷世界里的小幸福。  较真的杨志  9月15日的夜晚有些微凉,距离杨志70岁生日刚好过去4个月。  杨志守在窑炉边,看着火焰直往上蹿。前段时间一直下雨,这几天好不容易
摘 要: 该文分析设计实训中常见的“功能与形式之辩”的问题,以当代系统设计理论为解决方向,探讨设施与设施、设施与人、设施与环境三者的不同关系,并结合设计程序进行教学思考,以求为今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课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 键 词: 公共设施;功能与形式;系统设计方法;教学改革  一、背景介绍  功能与形式之辩是西方乃至东方古老的设计命题,19世纪中叶以来,技术变革引发社会结构转变,而新
从唐至今千余载,东阳木雕造就了无数木雕艺人匠人之名,也成就了著名的“中国木雕之乡”。木雕艺人陆光正,全国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工艺美术行家们称为“国之瑰宝”,亦是“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  陆光正召集10多位木雕大师组成设计班子,将古老的东阳木雕与现代建筑装饰结合,带动东阳40多家企业1 600多人,完成无锡灵山梵宫15 000多平方米、令人叹为观止的木雕装饰。这是清故宫以后最大的一项史诗级木雕
我们缺一个杯子吗?  这是18年前,吕永中在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学院做老师时,对国内外不断诞生的设计项目发出的疑问:设计是什么?我们还缺一个杯子吗?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18年后,在上海半木之家举办的“吕永中:10年创作手稿展”上,他将当时写在笔记本上的这句话展出,再次向当下的设计提出质疑,引人思考。  家具设计哲学家从最初的灵感捕捉,到设计过程中不厌其烦地修改,到最后敲定成稿,吕永中的创作过程几
我們通过适当的设计、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工艺文化产品,挖掘传统手工艺的日用价值,延续传统手工艺的生命力。
缂丝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织造工艺,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常用来织造皇帝皇后的服饰、御真(御容像),也用来摹缂名人书画。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缂丝有着“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之美誉;又富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盛名。  缂丝的织造方法不同于刺绣和织锦。它采用“细经粗纬、通经断纬、以纬缂经”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复杂而独特的技法赋予了缂丝织
作者:【美】托娃·马丁 著 孙婷婷 译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人们在享受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失去了手工制作的温馨的氛围和优雅的场景。本书通过描写著名生活艺术家塔莎奶奶的手作生活,让人们重温那些被丢弃的美好。塔莎通过运用原始器具以及几乎被遗忘的技术,亲自制作蜡烛、肥皂,同时纺麻线、织布……塔莎奶奶的自然手工生活,犹如一阵清风
“如果能从我的作品里感受到平日生活中不经意的光与影,感受到拂面而过的清风,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是来自于手艺人的心意。  “从冰淇淋杯开始的缘分”  今井美智与玻璃器皿的缘分,是从她在京都的东寺和北野天满宫古董市场闲逛时开始的。“明治至大正初期的玻璃冰淇淋杯吸引了我,我想亲手做一个那样的冰淇淋杯来吃冰淇淋。”透明的玻璃器皿竟有着温暖的感觉,她被这种微妙的感受深深吸引。当时今井仍在大学修读社会学科,但
“民以食为天”是华夏祖先对饮食文化进行不断艺术加工和创作的出发点。如今,基于人们对美好品质生活的追求,设计师与艺术家们不仅在菜系和摆盘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度探索,同时也在食器上进行改良与创作,将食器作为媒介,链接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媒介”一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由此看来,人们生存必需的食物理所当然应藉由食器呈递在人们面前。  “大道造物”的每一件器物,既是一个整体,也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这段“买椟还珠”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口口相传中,买了盒子的郑人常被人嘲笑“有眼无珠、取舍不当”。  然而细细思之,“买椟还珠”的郑人果真取舍不当吗?“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的盒子的价值果真不如盒中明珠吗?  作为最为常见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