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自然摄影界有四大赛事,分别是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世界最佳自然摄影大奖赛、国际园艺摄影大赛和美国《国家野生生物》年度摄影大赛。袁明辉是第一个拿全这四大国际赛事奖项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曾经还有全职工作并且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袁明輝每周留给自己一到两天的摄影时间。就是在这每周挤出来的摄影时间里,袁明辉创作出了让他获得各种奖项的优秀作品。
“把当时昆虫或植物的环境氛围捕捉下来,并赋予它们带有自己独特视角的诠释,能带给我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感。我在对周围环境的关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摄影似乎是一种孤独的艺术,而生活就是由这样一些孤独的元素构成的。”
创作时或许是孤独的,但绝不寂寞。在用微距镜头看世界的时候,袁明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小生物的大世界
袁明辉的许多照片就出自他家附近的郊区和公园,主要的摄影场所集中在东湖磨山和武汉植物园。
最开始摄影的时候,袁明辉也想像许多自然摄影师一样拍野生动物,但是野生动物比较难拍,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进入许可问题,到国外拍也没有时间和财力;拍宏大的自然风光,要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个月,这对一个需要全职工作养家糊口的人来说是不现实的;拍纪实人文,又不是袁明辉想要的东西。所以袁明辉最终选择了在家周围拍摄。
如果问袁明辉他的作品到底不同在什么地方,他会回答:“生命、爱和希望。”不管拍什么题材,这些都是贯穿在他微距镜头背后的“灵魂”。袁明辉说:“不管是破烂的叶子还是凋谢的花卉,即使即将枯萎、死去,也有生命的另外一种美丽和能量。”
在作品解说里,袁明辉会为平凡的小生命配上一段深情的文字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在作品《阳光下的拥抱》里,他这样写道:“落日下,含苞待放的虞美人在拥抱。花儿的姿态像两个恋人,花儿有着属于它们的爱情。明天的阳光下它们也许会盛开,它们会继续拥抱明天的太阳!”
他把这些小生物都诠释得颇有滋味,仿佛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大世界。
半路出家
袁明辉并不是学摄影出身的,也从没想靠摄影混出什么名堂。他开始玩摄影的理由,界于“找个出口放松自己”和“学门技术充实自己”之间。
1993年大学毕业后,袁明辉被分配到一家药厂当了工人。这种“不能学以致用”的平淡生活,绝不是袁明辉想要的。
那几年,袁明辉心情很压抑,裁员下岗的风潮更让他有了很大的生活压力。袁明辉想,学会摄影技术,大不了下岗了就去开影楼。他迈出的第一步,是通过成人高考来到武汉大学学习艺术摄影;三年后又通过专升本学习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再加上进学校学摄影之前的一段培训时间,袁明辉的27岁到34岁,就是在平时工作、周末在学校学摄影中度过的,他打趣说自己就像一个“苦行僧”。
那时候,他一有空余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翻阅各种国际摄影大师的书籍和作品。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他那股做什么都不慌不忙的劲儿反倒帮助了自己。
幸运的是,7年的摄影学习之路结束后,他的摄影才华很快被朋友发现,他被邀请到一个国企的宣传部门工作,也算是稳定下来了。
刹那间的灵光闪现
袁明辉出门拍摄时习惯带上一个MP3,随时听听音乐。他说:“音乐可以消除内心浮躁的情绪,所以我的作品会有一种安静的美。”
一次,一只青蛙在露出水面的睡莲嫩叶中露出了头。起初袁明辉觉得这个场景稀松平常,从上往下看并没有什么可拍的。但就在走过这个场景十几米后,他突然想到《美国国家地理》的传奇摄影师弗兰斯·兰廷的观点——采用平等视角。袁明辉走回去,再次打量这只青蛙——青蛙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如果采用平视的角度也许会有新发现。
袁明辉试着趴在地上,用平视的角度正面拍摄青蛙的眼睛。通过水面的倒影,他终于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钻出水面的睡莲叶像是衬衫的衣领,小青蛙的头从“衬衫领口”里钻出,“衬衫领口”还有一个“领结”,这个“领结”是光线经过水面三次折射和反射后形成的倒影——国际大赛获奖作品《青蛙王子的领结》就此诞生。
有人说袁明辉是因为具备超强的天赋和构图美感才获得成功的,袁明辉对这种评价只承认一半。如果不是熟知国外自然摄影师的拍摄理念,如果不是事先掌握了昆虫的习性,他也不会有“刹那间的灵光闪现”。
袁明辉从不盲目追求高端设备。在他看来,设备的好坏不能说明一个摄影师的能力,技术的高低也不能,因为一切都是为创意和情感服务的。
《自然的和声》这幅作品是袁明辉的微信头像,他爱极了它。那天,他在武汉市郊外的树林中发现了几株野葡萄藤缠绕在树干上。袁明辉的第一反应是——这些盘绕弯曲的藤蔓就像五线谱上的高音谱号。随着藤蔓上的雨滴滴落,他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美丽的声音。他注意到,黄昏时斜射的光线此时正从树林背后照过来。发挥技术的时候到了。他选择用大光圈虚化背景,同时保持镜头焦平面的平衡,让这个高音谱号的形式从杂乱的背景中独立出来。
最不容易控制的是背景中的阳光——透过树叶间隙的阳光总是时有时无。他拍摄了大概一百多张照片,最后终于拍出了自己想要的影像,一张颇有诗意的微距摄影作品就这样出炉了。技术、设备、创意、积淀,这些袁明辉都具备了,他清楚自己还有另外一个优势——专注。有一次,袁明辉在武汉的一个公园里拍草丛里的蜻蜓。他整个人都陷在草丛中等待时机。因为过于投入,他站了很久很久,放下相机时才发现,自己的下半身爬满了吸血的蜱虫,大概有几百只,快爬到肚子的高度了。这可是会要命的东西!所幸他事先把袜子提得很高,兜住了裤腿儿,可怕的蜱虫才没有顺着裤腿钻进去。袁明辉吓了一大跳,赶紧跳出草丛,在地上不停地跺脚。
袁明辉沉得下心来,也不怕吃苦。为了拍摄草叶尖儿上的雄性色螅,他穿着防水服,整个人下潜到大别山山涧中并不浅的溪水里,下巴几乎挨到水面,才最终得到了那副惊艳众人的《中国画》。
全职做摄影
2015年年初,袁明辉辞掉了武汉一家国企的中层干部职位,正式成为一名全职摄影师。从兼职变成全职,时间更自由了,也更专心了,收入却没有预想的高。自然摄影师不比商业摄影师,袁明辉坦言“变现非常慢”,只有获得一些奖项后,别人才会将摄影师的作品拿去展出,才能待价而沽。现在,他成了洪山区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其实就是和众多摄影爱好者们交流并为大家服务,这是他非常乐意做的事。
最近,《中国国家地理》为他出了一本书《小宇宙——微观摄影的童话世界》。在书里,他详细地写出了每一张照片的拍摄参数和所用设备供摄影爱好者参考,还列出了所有世界专业自然摄影大赛的网站链接。能让像自己一样的草根摄影师走向世界,接触先进的摄影理念和作品,袁明辉觉得既满足又激动。
“照片中传达的众生平等的理念,有利于我们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袁明辉觉得,能够平心静气地拍摄身边和谐之美的人太少了,这也是网友喜欢他的作品的原因。
尽管现在物质生活也没那么富裕,但他庆幸自己当初没有选择混日子,而是进行了专业学习。“当不可预知的变故发生的时候,你会觉得不确定和无保障,对未来产生一种担忧,所以危机意识永远是必要的。”
袁明辉还有一个朴素的目的——倡导环保。拍摄身边微小、平凡的物种,是一种对环境的记录。“当农药用得越来越多,昆虫、青蛙这些平凡的物种越来越少的时候,需要有人提醒我们——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而这些,我们已经慢慢地拍不到了,我们的孩子甚至可能都不认识这些现在看起来很平常的生物。”
袁明辉觉得,每个小生物都有自己的大世界,人们需要做的,就是一次次优雅、深情、善意地和它们交流。
(摘自《北京青年报》,江山美如画荐)
作为一个曾经还有全职工作并且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袁明輝每周留给自己一到两天的摄影时间。就是在这每周挤出来的摄影时间里,袁明辉创作出了让他获得各种奖项的优秀作品。
“把当时昆虫或植物的环境氛围捕捉下来,并赋予它们带有自己独特视角的诠释,能带给我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感。我在对周围环境的关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摄影似乎是一种孤独的艺术,而生活就是由这样一些孤独的元素构成的。”
创作时或许是孤独的,但绝不寂寞。在用微距镜头看世界的时候,袁明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小生物的大世界
袁明辉的许多照片就出自他家附近的郊区和公园,主要的摄影场所集中在东湖磨山和武汉植物园。
最开始摄影的时候,袁明辉也想像许多自然摄影师一样拍野生动物,但是野生动物比较难拍,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进入许可问题,到国外拍也没有时间和财力;拍宏大的自然风光,要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个月,这对一个需要全职工作养家糊口的人来说是不现实的;拍纪实人文,又不是袁明辉想要的东西。所以袁明辉最终选择了在家周围拍摄。
如果问袁明辉他的作品到底不同在什么地方,他会回答:“生命、爱和希望。”不管拍什么题材,这些都是贯穿在他微距镜头背后的“灵魂”。袁明辉说:“不管是破烂的叶子还是凋谢的花卉,即使即将枯萎、死去,也有生命的另外一种美丽和能量。”
在作品解说里,袁明辉会为平凡的小生命配上一段深情的文字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在作品《阳光下的拥抱》里,他这样写道:“落日下,含苞待放的虞美人在拥抱。花儿的姿态像两个恋人,花儿有着属于它们的爱情。明天的阳光下它们也许会盛开,它们会继续拥抱明天的太阳!”
他把这些小生物都诠释得颇有滋味,仿佛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大世界。
半路出家
袁明辉并不是学摄影出身的,也从没想靠摄影混出什么名堂。他开始玩摄影的理由,界于“找个出口放松自己”和“学门技术充实自己”之间。
1993年大学毕业后,袁明辉被分配到一家药厂当了工人。这种“不能学以致用”的平淡生活,绝不是袁明辉想要的。
那几年,袁明辉心情很压抑,裁员下岗的风潮更让他有了很大的生活压力。袁明辉想,学会摄影技术,大不了下岗了就去开影楼。他迈出的第一步,是通过成人高考来到武汉大学学习艺术摄影;三年后又通过专升本学习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再加上进学校学摄影之前的一段培训时间,袁明辉的27岁到34岁,就是在平时工作、周末在学校学摄影中度过的,他打趣说自己就像一个“苦行僧”。
那时候,他一有空余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翻阅各种国际摄影大师的书籍和作品。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他那股做什么都不慌不忙的劲儿反倒帮助了自己。
幸运的是,7年的摄影学习之路结束后,他的摄影才华很快被朋友发现,他被邀请到一个国企的宣传部门工作,也算是稳定下来了。
刹那间的灵光闪现
袁明辉出门拍摄时习惯带上一个MP3,随时听听音乐。他说:“音乐可以消除内心浮躁的情绪,所以我的作品会有一种安静的美。”
一次,一只青蛙在露出水面的睡莲嫩叶中露出了头。起初袁明辉觉得这个场景稀松平常,从上往下看并没有什么可拍的。但就在走过这个场景十几米后,他突然想到《美国国家地理》的传奇摄影师弗兰斯·兰廷的观点——采用平等视角。袁明辉走回去,再次打量这只青蛙——青蛙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如果采用平视的角度也许会有新发现。
袁明辉试着趴在地上,用平视的角度正面拍摄青蛙的眼睛。通过水面的倒影,他终于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钻出水面的睡莲叶像是衬衫的衣领,小青蛙的头从“衬衫领口”里钻出,“衬衫领口”还有一个“领结”,这个“领结”是光线经过水面三次折射和反射后形成的倒影——国际大赛获奖作品《青蛙王子的领结》就此诞生。
有人说袁明辉是因为具备超强的天赋和构图美感才获得成功的,袁明辉对这种评价只承认一半。如果不是熟知国外自然摄影师的拍摄理念,如果不是事先掌握了昆虫的习性,他也不会有“刹那间的灵光闪现”。
袁明辉从不盲目追求高端设备。在他看来,设备的好坏不能说明一个摄影师的能力,技术的高低也不能,因为一切都是为创意和情感服务的。
《自然的和声》这幅作品是袁明辉的微信头像,他爱极了它。那天,他在武汉市郊外的树林中发现了几株野葡萄藤缠绕在树干上。袁明辉的第一反应是——这些盘绕弯曲的藤蔓就像五线谱上的高音谱号。随着藤蔓上的雨滴滴落,他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美丽的声音。他注意到,黄昏时斜射的光线此时正从树林背后照过来。发挥技术的时候到了。他选择用大光圈虚化背景,同时保持镜头焦平面的平衡,让这个高音谱号的形式从杂乱的背景中独立出来。
最不容易控制的是背景中的阳光——透过树叶间隙的阳光总是时有时无。他拍摄了大概一百多张照片,最后终于拍出了自己想要的影像,一张颇有诗意的微距摄影作品就这样出炉了。技术、设备、创意、积淀,这些袁明辉都具备了,他清楚自己还有另外一个优势——专注。有一次,袁明辉在武汉的一个公园里拍草丛里的蜻蜓。他整个人都陷在草丛中等待时机。因为过于投入,他站了很久很久,放下相机时才发现,自己的下半身爬满了吸血的蜱虫,大概有几百只,快爬到肚子的高度了。这可是会要命的东西!所幸他事先把袜子提得很高,兜住了裤腿儿,可怕的蜱虫才没有顺着裤腿钻进去。袁明辉吓了一大跳,赶紧跳出草丛,在地上不停地跺脚。
袁明辉沉得下心来,也不怕吃苦。为了拍摄草叶尖儿上的雄性色螅,他穿着防水服,整个人下潜到大别山山涧中并不浅的溪水里,下巴几乎挨到水面,才最终得到了那副惊艳众人的《中国画》。
全职做摄影
2015年年初,袁明辉辞掉了武汉一家国企的中层干部职位,正式成为一名全职摄影师。从兼职变成全职,时间更自由了,也更专心了,收入却没有预想的高。自然摄影师不比商业摄影师,袁明辉坦言“变现非常慢”,只有获得一些奖项后,别人才会将摄影师的作品拿去展出,才能待价而沽。现在,他成了洪山区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其实就是和众多摄影爱好者们交流并为大家服务,这是他非常乐意做的事。
最近,《中国国家地理》为他出了一本书《小宇宙——微观摄影的童话世界》。在书里,他详细地写出了每一张照片的拍摄参数和所用设备供摄影爱好者参考,还列出了所有世界专业自然摄影大赛的网站链接。能让像自己一样的草根摄影师走向世界,接触先进的摄影理念和作品,袁明辉觉得既满足又激动。
“照片中传达的众生平等的理念,有利于我们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袁明辉觉得,能够平心静气地拍摄身边和谐之美的人太少了,这也是网友喜欢他的作品的原因。
尽管现在物质生活也没那么富裕,但他庆幸自己当初没有选择混日子,而是进行了专业学习。“当不可预知的变故发生的时候,你会觉得不确定和无保障,对未来产生一种担忧,所以危机意识永远是必要的。”
袁明辉还有一个朴素的目的——倡导环保。拍摄身边微小、平凡的物种,是一种对环境的记录。“当农药用得越来越多,昆虫、青蛙这些平凡的物种越来越少的时候,需要有人提醒我们——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而这些,我们已经慢慢地拍不到了,我们的孩子甚至可能都不认识这些现在看起来很平常的生物。”
袁明辉觉得,每个小生物都有自己的大世界,人们需要做的,就是一次次优雅、深情、善意地和它们交流。
(摘自《北京青年报》,江山美如画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