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在反式电控调光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来源 :应用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液晶材料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基础材料已经在显示领域实现了广泛的商业化应用.液晶/高分子复合材料既具有液晶材料的各向异性及外场响应特性,还具有高分子易加工成本低等特点,可以加工成大面积柔性调光薄膜,因而在建筑玻璃、智能车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液晶与高分子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液晶小分子取向产生影响,液晶小分子也可以作为模板控制高分子网络的形成的方向,使复合材料薄膜实现一些新的功能和特性,因此激发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将详细介绍液晶/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类型、特点、在调光膜中的应用及反式电控调光膜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框架下,将重点阐述基于液晶/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反式电控调光膜的一些新的制备方法,同时介绍目前存在的挑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对反式电控调光膜近期可能实现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Excessive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induced by pit excavation (i.e. braced excavation) can potentially result in damage to the nearby buildings and facilities. In this paper, extensive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方柱石是一种含挥发分的架状铝硅酸盐矿物,其成因一直有争议.对喜马拉雅造山带定结地区基性麻粒岩中方柱石及其出溶物的矿物化学和纳米结构分析表明:(1)方柱石为富S类型;(2)内部出溶矿物为陨硫铁,晶胞参数为a=b=0.5968nm,c=1.174nm,α=β=90°,γ=120°;(3)陨硫铁的(001)面平行于方柱石的(100)面.出溶前的方柱石在榴辉岩相条件下形成,其稳定压力上限与Fe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麻粒岩相作用时,无水条件下方柱石内的SO42-发生自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出溶矿物和O2,反应方程式为:F
冈底斯岩基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重要岩浆记录,尼木地区位于冈底斯岩基中部.本文报道了尼木地区寄主二长花岗岩和辉长质包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寄主花岗岩(197~190Ma)和包体(195Ma)同期侵位,形成于早侏罗纪.寄主二长花岗岩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和K、U、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锆石ε Hf(t)值为+13.9~+16.0,其可能来源于初生地壳的部分熔融;辉长质包体为准铝质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并在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叠加了新生代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冈底斯岩浆孤东段出露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研究其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理想窗口.本文对冈底斯东段米林田兴村地区的变沉积岩,即石榴夕线黑云片岩、含石榴钙硅酸盐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大理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榴夕线黑云片岩由夕线石、黑云母、石榴石、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钛铁矿组成,经历了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变质条件为810~820℃和6.4~7.8kbar.
研究Ⅰ型花岗岩中再循环晶的成分和结构特征,对揭示岩浆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历史以及壳源和幔源岩浆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秦岭北西段三叠纪过马营复式岩体内的不同造岩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斜长石“粗晶”和黑云母展开电子探针(EMPA)、LA-ICP-MS微量元素面扫描、原位Sr同位素分析,来探讨含高An斜长石的成因,示踪不同岩浆房端员的属性,约束岩浆演化过程并建立多级岩浆房模型.过马营复式岩体的岩性分为偏铝质花岗岩类和过铝质花岗闪长岩类,两类岩性中均存在An值呈突变的筛状结构斜长石,
金伯利岩中的锆石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细粒锆石(一般小于200μm)和巨晶锆石(一般大于500μm).前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金伯利岩中粒径较大的巨晶锆石的U-Pb体系在高温的地幔中一直保持着开放状态,直到寄主金伯利岩浆的喷发才使地幔锆石的U-Pb体系封闭,因此这些巨晶锆石是确定金伯利岩年龄的重要矿物之一.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金伯利岩中还存在一些时代远老于金伯利岩年龄的锆石,也具有较大的粒径(以下称古老锆石巨晶).它们的存在无疑影响了利用锆石U-Pb方法确定金伯利岩年龄的准确性.本文以西伯利亚雅库特(Yak
19世纪80年代后期,奥地利植物学家Reinitzer和德国物理学家Lehmann共同发现了液晶,创立了液晶科学.20世纪70年代,液晶显示技术实现了革命性突破,风靡全球.液晶高分子的研究始于1937年的生物高分子液晶,随即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杜邦公司基于溶致液晶芳香族聚酰胺的液晶纺丝技术在1972年推出的Kevlar系列高性能纤维产品,极大地推动了液晶高分子的飞速发展.近几十年来,基于热致液晶芳香族聚酯的高性能工程塑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高性能液晶高分子结构材料也成为全球研究热点.
期刊
中新世是青藏高原隆升、增厚的重要时期,并且在这一时期内拉萨地块广泛发育碰撞后岩浆岩.本文对南拉萨地块米拉山地区的钙碱性钾质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的测定与系统研究.米拉山中新世火山岩为粗面英安岩、英安岩和流纹岩(SiO2=59.89%~71.78%).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6.1±0.2Ma ~20.4±0.3Ma,表明其喷发时代为中新世.岩石具有较高的Al2O3含量(13.54%~ 16.31%),低MgO(0.46%~ 1.95%)、高Sr(388×10-
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南迦巴瓦地块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强烈的变质和深熔作用,是研究碰撞造山过程中地壳深熔作用的重要对象.完整地厘定新生代晚期岩浆作用期次对于揭示南迦巴瓦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深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南迦巴瓦地块3件淡色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该地块经历了11.30±0.16Ma和2.59±0.04Ma两期地壳深熔作用,可能与南迦巴瓦地块晚新生代快速隆升和剥蚀相关.南迦巴瓦地块保存了大量的~11Ma变质作用和地壳深熔作用记录指示该时间段为构造活动剧烈期.上新世晚期的淡色花岗岩表明,
本文以华北陆块东部早白垩世滁州闪长玢岩和管店石英闪长岩为研究对象,报道了新的全岩地球化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果,进而约束其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滁州闪长玢岩中锆石发育振荡环带,管店石英闪长岩中锆石具条痕状吸收的特点,它们均为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滁州和管店闪长质锆石年龄分别为128±1Ma和130±2Ma,表明二者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滁州和管店闪长质岩石具有类似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