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认同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究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o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因教育环境复杂、内容枯燥、载体单一等原因存在着教育功能式微、教育效果差强人意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境外思想的入侵,将文化认同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丰富教育内容、激活教育载体,也是打破当前教育僵局、提高教育实效的有效选择。本研究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从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方面分析了新时代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探讨了当前背景下文化认同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本研究认为,文化认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切实增强教育实效。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认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7-0008-03
  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希望与危机共生共存的时代,在全球化深入推进、互联网迅猛发展、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同时,各种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起了挑战。站在新的历史定位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应理性明辨国内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继续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新时代交予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既定目标。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算得上我国一贯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1]。2019年11月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2],这是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
  围绕“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这一主题,本研究对几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访谈与资料搜集结果,发现当前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育环境空前复杂,弱化家国认同
  “环境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3],直接影响着教育实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同时,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交流也正以更快的速度向着更宽广更纵深的方向继续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遭遇更严峻的挑战。其一,全球化的国际体系率先从经济上冲破了国与国之间的地理界限,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区域联盟纷纷涌现。成长于和平年代的大学生,缺乏对“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等概念的深刻理解,在此背景下,弱化了应有的敏感与警惕。在“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境外思想的强烈冲击下,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逐渐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意义也难以入脑入心。其二,全球化加快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境外思潮相继入侵。面对主张绝对自由化和全面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并否定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尚未成熟、辨析能力尚待提高的青年大学生极易受其煽动,导致价值观和理想信仰的动摇。与此同时,在外国影视作品、节日习俗、生活方式的宣传冲击下,部分学生存在文化自卑、自我否定等负面心理。其三,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突破了信息获取的时空限制,外网新闻资讯触手可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好奇心更是在媒体的铺陈渲染中愈发高涨,久而久之,对祖国的依赖感与心理归属感逐渐弱化。
  (二)教育内容乏味枯燥,淡化爱国情感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旧是当前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当前,教师普遍注重知识的传授,课堂存在着理论性与政治性过强、生动性与感染力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难以引起情感共鸣。不仅如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援引的代表人物、典型故事或千篇一律、或远离当代实际,极易导致大学生产生“革命年代爱国才有意义”“爱国主义已经过时了”等误解,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解读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内外政事、时代特征割裂开来,大学生无法从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中树立文化自信,无法从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中确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也无法从变幻莫测的内外局势中坚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的信心,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只能停滞于枯燥理论的灌输传授,难以催生浸润人心的爱国情感。
  (三)教育载体单一陈旧,削弱教育实效
  爱国主义的教育载体是将爱国主义的内容与价值有效传导给大学生的媒介,是教育主客体联结的纽带,教育载体的开发与使用对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普遍存在着单一化、形式化和陈旧化等问题。其一,高校在教育载体的选择上束手束脚,更倾向于课堂教学、讲座报告等更传统形式,缺乏鲜活的教育载体,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极易造成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知行脱节,即便是偶有组织社会实践、观摩参观的高校,也存在着活动主题不新颖、内容不深刻、过程粗设计等问题,导致学生的体验感不真、收获感不强。其二,互联网技术推动着各式各类教育载体的革新。尽管某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主题网站早已建立,但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内容更新不及时、言语不接地气、制作不精良等问题普遍存在,降低了学生浏览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两微一端”运用不充分,短视频、微电影传播不即时不畅通,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至今未能全面实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认同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从广义上来讲,文化被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合”[4],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民族历史的凝结与见证,是国家继往开来的保障与支撑,也是维系爱国情感的重要力量。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   “文化认同”一词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率先提出,学者廖志成认为其“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5]。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认同旨在推动对民族精神的肯定和对民族身份的强化,是文化发挥凝聚人心、维系爱国情感作用的前提与基础,对改善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提高教育实效性有着积极作用。
  (一)文化认同有利于强化国家与民族认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国家认同,国家认同的核心与基础在于文化认同,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认同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不断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从国家大政方针的角度明确了文化认同对加强民族与国家认同的积极意义。中华文化浸润着历代儿女最真挚的家国厚爱。无论是传统文化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呼唤,还是革命文化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呐喊,亦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执着,皆是各个时期中华儿女家国情怀的彰显。面对“全球主义”“超民主主义”等境外思潮的入侵,应引导青年大学生回归中华文化,在认知中追寻中华民族的缘起、发展与壮大,在认同中坚定文化自信与国家自信、民族自信,在实践中感知身份归属、强化家国认同。忽略文化认同,“中华民族”与“中华儿女”的身份意识就无从确立,爱国主义教育便失去根基,只有将文化认同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培养出更持久的爱国情感与更深刻的家国认同。
  (二)文化认同有利于丰富教育内容,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性与政治性过强、吸引力与感染力不足,导致教育功能式微、教育实效性不高,根本原因在于爱国主义过程中“文化”的缺失。高校应将文化认同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注重通过鲜活的人物、典型的故事、可循的历程、闪光的文明展现爱国主义的文化基因,引导学生在品读经典中树立文化与民族自信,在感受革命精神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在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强化国家意识,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鸿鹄之志。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学生变消极被动的接受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自觉树立“爱国主义永不过时”“新时代更需要爱国主义”的观念。
  (三)文化认同有利于激活教育载体,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化性与实效性
  中华文化中蕴含着豐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文化认同过程亦是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载体被挖掘、被激活的过程。其一,革新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载体。文化的渗透性与超然性为其融入各类课程提供了可能。一方面,高校应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通过爱国主义文化元素的融入、文化认同的引导推动课程的内部革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朝着“有温度”“有深度”的方向发展,让课堂“活”起来;另一方面,应将文化认同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有力抓手,在专业课程中注重对爱国主义文化元素的解读,提高“课程思政”的说服力与感染力,真正发挥好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作用。其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载体。高校应尽快突破传统思维限制,立足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心理需求,积极组织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调研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学生主导性更强的活动,引导他们在切身感知中强化文化认同,在具体践行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注重对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的宣传策划,帮助学生了解节庆日缘起,把握好背后的人文底蕴与爱国情感,在对文化领略与感知中筑牢意识形态屏障,在活动参与反思中知晓爱国情感的应有表现。其三,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网络融媒体。高校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现实,加快推进“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与移动媒体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语言特点、接受倾向大胆创作宣扬中华文化的微电影短视频,使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虚变实、从“高不可攀”变为“平易近人”,全力提升文化的亲和力和接受度;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技术让中华文化有更立体生动的展现和更全面迅捷的推广,通过“多维互融”全媒体教育格局的构建,全面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编织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网”。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课题和新挑战。融入爱国主义文化元素、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打破当前教育僵局、改善教育现状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激活教育载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然. 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载体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2018.
  [2]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 人民日报,2019-11-03(06).
  [3] 肖怡.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2018.
  [4] 庞锦.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发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 青年与社会,2020(20):103-104.
  [5] 廖志成.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机制的建构逻辑[J]. 探索,2015(02):155.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具有显著的专业性、艺术性和特殊性,音乐的发展也促进了组合打击乐的发展。组合打击乐是重要的音乐类型之一,可打造不同以往的音乐风格,给受众带来震撼的视听盛宴。若将组合打击乐与电子音乐有机结合,可满足不同群体对音乐审美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组合打击乐与电子音乐结合的艺术性,希望对音乐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组合打击乐 电子音乐 结合 艺术性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更加
摘要:流行音乐在当下乐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青少年更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群体,这使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思想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此时,如果可以在音乐中有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可以借助流行音乐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本文在对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融合与传承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融合与传承策略。  关键词:流行音乐 传统文化 融合 传承  流行音乐本身是一种大众属性比较突出的文化形式,其本身
摘要:勤劳善良的先民们在安定区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本文就安定非遗资源概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今后的打算加以论述。  关键词:非遗资源概况 机遇和挑战 发展  一、安定非遗资源概况  (一)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概况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陇中,东西宽70多公里,南北长80多公里,总面积3600多平方公里,东面是会宁县,西北是榆中县,南边是陇西、渭源两县,东南是通渭县,西南是临洮县,素有“兰州
摘要:进入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构成部分,理应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面向社会开放,以此助力全民阅读的推进。但从当前高校图书馆推进社会化服务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服务的推进上未能引起充分的重视,以致对全民阅读的助力作用较为有限。本文主要从分析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意义出发,提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助力全民阅读的策略,以此彰显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并满足社会大众的阅读需求。 
结果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结果应尊重事实,得出的各种数据应有统计学处理;能用简要文字讲清楚的内容不用图表;图和表应有自明性;各种数据应严谨准确,具有可靠性和重现性。
期刊
前言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简明扼要地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即相关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此处应列出引用的参考文献),研究目的、范围和方法等;前言一般200字左右。切忌将知识性、常识性的叙述写入前言。
期刊
摘要:2021年4月7日,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公共文化大数据应用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罗云川主讲的“面向‘十四五’的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指出,数字化是“十四五”期间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十四五”技术升级板块中,特别提出了VR增强技术。何为VR增强技术?VR增强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如何运用?本文就以线上展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探析。  关键词:VR增强技术
摘要:群众舞蹈属于群众文化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当前,广场文化快速兴起和发展,群众舞蹈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基于广场文化发展的角度,深入研究当前我国广场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分析群众舞蹈和广场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探索未来群众舞蹈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供参考。  关键词:广场文化 群众舞蹈 发展趋势  现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群众文化活动
摘 要:自由教育思想由来已久,最早产生于西方古希腊时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联系,涉及哲学理论依据、政治基础等内容。自由教育的性质是由当时的大背景决定的,具有阶级性、非职业性和闲暇性。古代中国师作为东方的代表,虽没有明确提出相关概念,但在儒家中的教学中有所体现。本文将新自由主义教育与古典自由教育思想做比较,展望未来,以期为更好地应对世界未知的风险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关键词:古希腊;自由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