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 多元 整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gao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实践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作为小学品德教育载体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因此,我们要以实践为品德学习的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品德。
  一、基于生本,引导学生主动实践
  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他们有意义,所以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实践活动必须从他们的立场和视角出发,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1.链接真实生活的实践
  学生的生活是开展实践活动最鲜活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丰富多样的资源进行合理选择,努力呈现与学生真实生活最贴近的活动内容,尤其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才能在实践中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体验。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走进聪明屋”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罗列生活中遇到的不方便之处,接着开展“动脑筋解决它”的创意设计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等活动,亲身感知了创意的无限魅力,也得到了启示——当遇到问题时,不妨亲自动手实践解决它。
  2.基于已有经验的实践
  实践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自主感悟与体验,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对新情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或体验,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只有有效衔接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在实践中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心灵的触动。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会打电话 看电视”一课中,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学会接听电话,不少学生还能自如地操控各类智能手机,所以教师请一名学生现场给自己的母亲打电话,要求做到有礼貌、说清事、省时间。这一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已会打电话的基础上进行的,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促进学生体验的不断深化。
  3.关注学生需求的实践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与学习需求,教师必须深入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真正需求。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我们的校园”一课中,根据一年级新生刚进入学校这一实际情况,教师了解到班级中部分学生对学校的环境、设施等还不熟悉,对新学校存着一定的好奇心理,于是开展了“参观校园”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分组后,教师引导各组学生讨论参观的路线,预设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参观中做到有秩序、有纪律。参观后开展交流分享活动,并让学生推荐出一名“小向导”,在全班介绍校园,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认识。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满足学生学校生活的需求,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活动能力。
  二、形式多样,引导学生有效实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在小学阶段设置的综合性、开放性课程,其课堂活动形式也必然是开放的、灵动的,实践体验学习符合品德课堂活动的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1.真实生活实践与虚拟情境实践相结合
  品德教学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根据活动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得到更真实的体验。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小马虎旅行记”一课,教材编排了《小马虎漫游马虎国》这一故事。课堂教学中通过听配乐录音故事、观看故事插图,引导学生了解马小虎同学在马虎国的种种遭遇,接着以续编故事、表演故事情节的形式,让学生参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展示从马虎国回来后受启发的马小虎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正马虎的习惯。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以自己的肢体和语言展示着如何改掉马虎这一坏习惯的方式方法,在演绎马小虎的同时,自身也经受着生动的教育,并能及时将实际生活中的自己与虚拟的马小虎建立联系,实现自我教育。
  2.个体实践与合作实践相结合
  个体实践是合作实践的基础,采用个体实践与合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使学生个人的特长和能力得到有效发挥,而且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入。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喜与忧”一课中,学生围绕小组选择的主题分别开展“服装与科技”“饮食与科技”“交通与科技”“居住与科技”这四个方面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先基于小组活动主题各自开展独立实践活动,再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成果的汇报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
  3.单项实践与系列实践相结合
  所谓单项实践,是指根据教学需要,在品德教学中重点开展的某一项实践活动,如实验操作、劳技制作、体育竞赛等。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擦亮眼睛”一课中,为揭开江湖术士用来坑蒙拐骗的“上刀山下油锅”的“超能力”伎俩,教师组织学生亲自参与“下油锅”的实验。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学生得到了让人信服的结果,其触动是巨大的。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行为的发展往往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所以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可以是相关的几个活动连续性地开展,也可以根据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做到时间上的连续。例如,在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我的好习惯”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堂活动了解了养成好习惯的诀窍与方法,但是具体能养成某个好习惯,还需要学生课外的坚持与努力。因此,教师设计“我的好习惯实践记录表”,建议学生用三周的时间针对某个习惯进行自我坚持与实践,并争取父母的监督,同时将实践情况记录下来,三周后与原有习惯进行对比。这种系列化的实践活动强化了学生的行为意识,利于习惯的养成。
  三、体现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实践
  品德学习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就是把外部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将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为自身的行为或观念,而内化的过程必然需要学生的深度实践。在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中,借鉴其他课程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开展实践项目,能有效促进品德教学的内化。
  1.实践与探究结合
  在品德教学中,通过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获得生动的体验。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衣食的来源》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询问、资料搜集等活动,了解了馒头的产生过程,体会到劳动者的辛劳。同时,通过开展课堂调查和数据统计,学生发现平时生活中人们的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且数目较大。在这两项探究实践结果的强烈对比中,学生得到深刻体验,懂得了要节约粮食,培养了尊重劳动者的良好品质。这样的实践活动,比起教师单方面的说教,其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得到更加真实可信的数据、资料,具有说服力。
  2.实践与思辨结合
  在品德教学中,通过实践与思辨结合,利用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辨别,使学生得到正确的行为指导。针对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思辨活动,让学生在唇枪舌剑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男生女生不一样”一课教学中,教师可针对“男生聪明还是女生聪明”这一常见并容易引发争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列举成功人士的事例和分析男女生各自所长等多种方式,在激烈的争辩中了解了男女生只是性别、特征不同,能力方面各有侧重,明白在现代社会中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同时,使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优势,学会取长补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在品德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使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条件是学校、教师、家庭等的共同配合。在这些条件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比较轻松,各方面能全面发展;而有的学生却感到很吃力,在学习上花费大量时间,但效果却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学习中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储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从这一意义上说,培养学生良好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是先喜欢老师,再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最后再接受老师所施加的教育。作为教师,若要获得学生的喜爱,就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换;然而学生的心灵之门并不总是敞开的,他们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的哨兵,那么如何突破这一岗哨,使学生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换呢?  一、俯身说话——用孩子的心态对待孩子  经常
国庆长假,双胞胎女儿拿出幼儿园教师布置的涂色作业开始涂色。大女儿在事先画好的草图里全神贯注地涂色,小女儿却在本上涂鸦瞎画,我提醒了她几次,她还是把色彩涂到图形的外面。她爸爸在旁边笑着说:“这个小女儿,长大了肯定是个粗心的家伙!”我心中不禁一愣,这真的是粗心造成的吗?我同时又联想到学生在作业、考试时也犯一些教师、家长认为简单的错误,如抄错数字、计算错误等。我们有时也总结为学生太粗心了,认为只要细心些
[摘 要]外语教材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情景,学生只有置身于现实的情景中才能更真切、更自然的学习和运用语言。这就决定了外语教学的特点:形象性、直观性和情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真实的情景的机会很少,我们只能利用多种手段虚拟一些真实情景进行语言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恰当的场合准确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模拟语言练习。如利用实物创设情景、利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在小学阶段开展英语教学,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而在教学中运用英语故事,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故事教学 小学英语 具体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45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英语教学模式逐渐发
首先,老师要乐于对学生付出真爱。  听老校长讲了一件事,孙子随奶奶在徐州过了两周回来,他去接站,老伴还没看到他,小孙子已经从奶奶怀里挣脱下地,胖乎乎的小身体摇晃着蹒跚奔向他,一边笨拙地拽下帽子,扯掉口罩……久别重逢的兴奋与欣喜,小孙子用这种行动来表达。火车站里,数以千计的人,一个不会说话的十三个月大的孩子,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爷爷,这种依恋,缘于爷爷对他胜过爱自己的呵护与关怀。  不会说话的幼儿尚且
[摘 要]线描装饰画,运用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对自然物象进行美化、概括、提炼、加工,强调表现对象的形式美感,对比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教师应从新课程改革要求入手,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审美观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标 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 线描装饰画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在写科学小论文时无话可写,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开阔,很多学生存在记流水账的现象。只有让学生亲自试验或者亲眼目睹实验过程,才能使他们写出较有真实感的小论文。只有重视写作前的观察指导,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做“纸不湿”的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及时记录。  2.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推理、表达,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面对好奇的问题喜欢开动脑筋去思考。因此,教师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什么,他们应该怎样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英语课堂变得更加有质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是如何让以导为主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趣味引导,激发兴趣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课堂上是
[摘 要]“六顶帽子”思考法,英文称之为“Six Thinking Hats”,它是一种代表特定类型思考方式的形象解说方式。这种思考法在品德教学活动中魅力无限,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潜力。老师经过理性的案例分析与思考力求找到最佳切入点,在俯瞰视野下,引领学生搭建表达支架,促进师生导航多元评价,创生出不断飞翔的“思维帽”。  [关键词]六顶帽子 品德教学 创想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