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转化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恰到好处的课堂设疑能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欣喜的心情来学习。
【关键词】课堂设疑;设疑方式;学习兴趣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for suspect
He Jingge
【Abstract】The new high school math courses require specific teaching to transfo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classroom just right for students to make the suspect with a high,delighted to learn.
【Key words】Classroom-based suspect;Suspect based approach;Interest in learning
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恰当的课堂设疑则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1.课堂设疑的作用
课堂设疑设置在课首,激发求知欲。设置在课中,拓宽思维。设置在课尾,引起学生回味无穷。
2.课堂设疑的方式
2.1 矛盾式设疑:一节课中的问题如何展开,这是一个令每位教师都关注的问题。矛盾式设疑如果设置在课首,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萌动一种急于探讨下去的心情,而这种心情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最大发挥。
案例1:在讲解弧度制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我们已经很熟悉度量角的大小的方法——角度制,我们知道这种方法的度量单位是度、分、秒,秒是最小的单位,如果一个角比30°20′15″大一点,但却不够1″,怎么表达?更主要的是,这种度量制得到的角度不是连续变化的量,而按角的概念,终边绕始边旋转形成的角的大小是连续变化的,这就和表示方法之间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如何解决它呢?这样的设疑过程激起了学生的迫切的求知心情,也为进一步阐明“弧度制使得角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作了充分的准备。
2.2 误导式设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忽视题目条件或范围的变化,粗枝大叶地作完一道题了事。这时教师可采取误导式设疑,欲擒故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经历挫折,接受考验,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4 递进式设疑: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学生往往很难突破,如果教师能将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采取层层递进的设疑方式,层层突破,学生便会体会到达知识之颠的喜悦。
案例4:“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
(1)观察教室的墙与地面所在的两个平面有什么关系?(垂直)
(2)以前见过什么垂直? (线面垂直)
(3)怎样判定线面垂直?(线面垂直判定定理)
(4)类比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如何判定面面垂直?(线面垂直判定定理是通过线线垂直得出的,现在应寻找线面垂直的条件)。
(5)线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一直线垂直于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再转化成面面垂直)。
这样循序渐进地设置问题的探索过程,不但让学生回顾了以前数学概念,而且在运用中逐步理解了概念的本质;不但让学生揭开了心中的疑问,而且通过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了一个数学规律;不但让学生在探索中学到了知识,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数学转化思维能力。
2.5 辩论式设疑:俗话讲“真理愈辩愈明”,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使用辩论式设疑,教师充当反方,将学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并引用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辩论,让学生陷于自相矛盾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6 拓展式设疑:数学知识的广阔性与延展性使得我们要注意知识的联系,拓展式设疑正好体现这点,这种方法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研究性学习热情。
案例6:在解析几何《椭圆》一节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 A距地面439公里,远地点B距地面2384公里,地球半径为6371公里,求卫星轨道方程。
此题计算不难,学生很容易掌握,但下课前,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的近地点和远地点分别在椭圆长轴两端点时,并结合题目分析归纳成一个极值问题:为什么椭圆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的最远点和最近点分别是这椭圆长轴的两端点?
课后,有的学生利用代数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但不少学生在遇到函数自变量为二个变量 x、y时忘记了,“曲线上的点的坐标必满足这曲线方程”这一基本概念,或者运算化简过程中配方法不熟练。
当学习到圆锥曲线统一定义时,第二次提出此问题让学生研究,掌握用 “求圆锥曲线点到焦点的距离可化为点到准线距离”来解决,减少变量个数。
当学习参数方程时,第三次提出此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以角为参数方程,使代数极值问题化为三角函数极值问题来解决。
2.7 开放式设疑:根据近几年高考试题,开放性问题是一种很重要的题型。针对这个问题,开放式设疑就成为必然的锻炼方式。
案例7:什么条件可以得到以坐标原点为中心的椭圆方程为x225+y216=1?
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
(1)焦点为(3,0),长半轴为5。
(2)离心率e=35,长半轴为5。
(3)焦点为(3,0),右准线方程为x=253。
(4)长半轴为5,短半轴为4。等等
学生通过自己找条件,理解了椭圆基本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学生参与意识都很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设疑应注意的问题
3.1 设疑要注意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防止出现程度好的学生垄断课堂,程度差的学生被排除在外。
3.2 设疑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帮助,不能单纯为设疑而设疑。
3.3 设疑要有度,不能认为多多益善,既要有学生的主体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被淹没。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设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兴趣,进行师生合作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这与新课程理念完全吻和。
参考文献
[1] 马斌.《高中数学教与学》《创设问题情境 贯彻新课程理念》
[2] 娄小力.《高中数学教与学》《新课标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收稿日期:2008-10-1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课堂设疑;设疑方式;学习兴趣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for suspect
He Jingge
【Abstract】The new high school math courses require specific teaching to transfo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classroom just right for students to make the suspect with a high,delighted to learn.
【Key words】Classroom-based suspect;Suspect based approach;Interest in learning
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恰当的课堂设疑则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1.课堂设疑的作用
课堂设疑设置在课首,激发求知欲。设置在课中,拓宽思维。设置在课尾,引起学生回味无穷。
2.课堂设疑的方式
2.1 矛盾式设疑:一节课中的问题如何展开,这是一个令每位教师都关注的问题。矛盾式设疑如果设置在课首,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萌动一种急于探讨下去的心情,而这种心情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最大发挥。
案例1:在讲解弧度制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我们已经很熟悉度量角的大小的方法——角度制,我们知道这种方法的度量单位是度、分、秒,秒是最小的单位,如果一个角比30°20′15″大一点,但却不够1″,怎么表达?更主要的是,这种度量制得到的角度不是连续变化的量,而按角的概念,终边绕始边旋转形成的角的大小是连续变化的,这就和表示方法之间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如何解决它呢?这样的设疑过程激起了学生的迫切的求知心情,也为进一步阐明“弧度制使得角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作了充分的准备。
2.2 误导式设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忽视题目条件或范围的变化,粗枝大叶地作完一道题了事。这时教师可采取误导式设疑,欲擒故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经历挫折,接受考验,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4 递进式设疑: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学生往往很难突破,如果教师能将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采取层层递进的设疑方式,层层突破,学生便会体会到达知识之颠的喜悦。
案例4:“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
(1)观察教室的墙与地面所在的两个平面有什么关系?(垂直)
(2)以前见过什么垂直? (线面垂直)
(3)怎样判定线面垂直?(线面垂直判定定理)
(4)类比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如何判定面面垂直?(线面垂直判定定理是通过线线垂直得出的,现在应寻找线面垂直的条件)。
(5)线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一直线垂直于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再转化成面面垂直)。
这样循序渐进地设置问题的探索过程,不但让学生回顾了以前数学概念,而且在运用中逐步理解了概念的本质;不但让学生揭开了心中的疑问,而且通过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了一个数学规律;不但让学生在探索中学到了知识,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数学转化思维能力。
2.5 辩论式设疑:俗话讲“真理愈辩愈明”,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使用辩论式设疑,教师充当反方,将学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并引用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辩论,让学生陷于自相矛盾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6 拓展式设疑:数学知识的广阔性与延展性使得我们要注意知识的联系,拓展式设疑正好体现这点,这种方法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研究性学习热情。
案例6:在解析几何《椭圆》一节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 A距地面439公里,远地点B距地面2384公里,地球半径为6371公里,求卫星轨道方程。
此题计算不难,学生很容易掌握,但下课前,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的近地点和远地点分别在椭圆长轴两端点时,并结合题目分析归纳成一个极值问题:为什么椭圆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的最远点和最近点分别是这椭圆长轴的两端点?
课后,有的学生利用代数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但不少学生在遇到函数自变量为二个变量 x、y时忘记了,“曲线上的点的坐标必满足这曲线方程”这一基本概念,或者运算化简过程中配方法不熟练。
当学习到圆锥曲线统一定义时,第二次提出此问题让学生研究,掌握用 “求圆锥曲线点到焦点的距离可化为点到准线距离”来解决,减少变量个数。
当学习参数方程时,第三次提出此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以角为参数方程,使代数极值问题化为三角函数极值问题来解决。
2.7 开放式设疑:根据近几年高考试题,开放性问题是一种很重要的题型。针对这个问题,开放式设疑就成为必然的锻炼方式。
案例7:什么条件可以得到以坐标原点为中心的椭圆方程为x225+y216=1?
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
(1)焦点为(3,0),长半轴为5。
(2)离心率e=35,长半轴为5。
(3)焦点为(3,0),右准线方程为x=253。
(4)长半轴为5,短半轴为4。等等
学生通过自己找条件,理解了椭圆基本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学生参与意识都很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设疑应注意的问题
3.1 设疑要注意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防止出现程度好的学生垄断课堂,程度差的学生被排除在外。
3.2 设疑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帮助,不能单纯为设疑而设疑。
3.3 设疑要有度,不能认为多多益善,既要有学生的主体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被淹没。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设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兴趣,进行师生合作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这与新课程理念完全吻和。
参考文献
[1] 马斌.《高中数学教与学》《创设问题情境 贯彻新课程理念》
[2] 娄小力.《高中数学教与学》《新课标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收稿日期:2008-10-1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