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gertretfdhgh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篆体是“择”。左边提手旁,表明是“手”的动作,用手去挑拣,去选取。《说文解字》也是这么解释的:“择,柬选也。”“柬选”就是“拣选”。明显是个形声字,《说文解字》说 :“从手睪(yì)声。”但这个“睪”是暗中察看的意思,配合手的动作,即手眼并用,其实也应该算会意字。
  手眼并用才可以“择”,立马就想到“择菜”,虽然在这里读zhái,但这个“择”还是动手挑选的意思。孩提时学择菜,母亲叮咛要用心用眼,黄叶子、脏东西一定要择出来。有一道菜叫地木耳,也叫地耳或雨菌子,素炒、炒肉、汆汤,都很美味。但择地木耳很花工夫。一场春雨过后,塘基、田塍、山墈上,到处是地木耳,捡回来后需要洗和择,泥沙碎屑基本可以淘洗掉,但草屑就得一点一点地去挑拣,的确需要特别用心用眼,不能马虎。花了半天工夫,终于洗净了,做成一道菜,吃起来特别爽口,特别舒心。如此一来,心到眼到手到,择菜的功夫也就练了出来。
  岂止择菜,一切的选择都要如择菜般用心用眼。人生要紧处,往往就是一步两步的抉择,更需要用心用眼。最关键的是用心,这无疑就是心灵的选择。这个用心要正,“诚意”“正心”(语出《礼记·大学》),才可以做出最对或者说最好的选择。
  想起一个同学的儿子小熊,他在一次同学聚会时给我们“上”了这样一课——
  他应聘法律顾问,有四个公司可选择。他想,有多少本科生、研究生,自己却只是自考生,凭什么?除了专业还不错以外,就是做人不错。他的全部为人不知其详,但是他说,有的公司老总只有初中学历,但自己要尊重他,因为他把公司做到这个分上,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小小年纪,居然能有這样的认知!看他的成长经历,从小学到中学,从长沙到北京,学街舞几乎是他全部的学业,他全身心地投奔;没有考上全日制大学,他意识到跳街舞只能吃青春饭,于是选择了法律自考,又一次全身心地投奔。少年的选择,是一次次非比寻常的历练,练就了执着与虚心,以及由此而生的敬业精神。
  近日看到这么一则报道,一个名叫苏清吾的宁波女孩,耗时150天,花费1万元,把故宫亭子“搬”进了家里。视频里面,一个文弱女生刨木头做榫卯搭屋顶的样子,实在让人心疼,更让人敬佩。她大学毕业后从事地产文案工作,后来辞职做了一名独立摄影师,近两年又将探索的触角延伸至传统文化,致力于自己的“东方生活美学”。她一直按自己的节奏去做,没有任何建筑和设计经验,榫卯、斗拱、彩画等技术都靠自学。想想是怎样的“诚意”与“正心”,才可以全身心地投奔,坚定内心的选择。
  然而,有一种人为的选择,远离了“诚意”与“正心”,甚至背离人心,背离人性,那就是不得人心,以致自己的灵魂无处安放。往小里说,一些作恶多端的不法之徒肆意妄为,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往大里说,如法西斯纳粹主义。他们自认为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等的民族,而犹太人是最劣等的民族,必须“优胜劣汰”。多少犹太人被屠杀,奥斯维辛集中营有多少冤魂在哭喊……虽然这段历史已经翻过,但那种没有人道的血腥深深刻进了全人类的共同记忆里,乃至成为全人类的耻辱。
  这种灭绝人性的“人择”显然是法西斯的罪恶行径,可竟然有一个理论支撑,那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本来,达尔文的进化论只能适用于生物世界,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这无疑是伟大的科学贡献;但用于人类社会,这种所谓“优胜劣汰”就不是“天择”,而是背叛人类良知的“人择”,完全是出于自己民族的贪欲和疯狂而进行的,简直是对生物进化论的亵渎,注定要被抛弃,永远钉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科学真理用错了地方,也成了垃圾。
  说到“天择”,想说说人类语言的事。法语本是西方社会地位最高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连英国官方都规定使用法语,但最终让位于英语,是因为普罗大众。首先是许多诉讼审理时不得不使用英语,然后是官方逐渐接受并大量使用,到现在,英语已经成为一门真正通用的“世界语”。而那位奥地利医生费尽心机发明的世界语,作为一种人工非自然语,哪怕语法再简单易学习,也只能是小众化的玩意儿而已。而现在,不仅国际交往的通用语言是英语,而且计算机编程、网络建设、AI智能乃至万物互联……所有的算法都是基于英语的。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人为改变比登天还难。我们自然要打心底里认可这一点,却不必自惭形秽。
  在中华文化的话语里,天地万物皆有“道”,就连看似突然而至的大起大落、大转折、大变化,也是“道之动”。我们当然要顺“道”而行,依“道”而为,即“顺其自然”(并非“任其自然”或“听其自然”)。通俗地说,就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无为而治”也是说的这个意思。而我们人,应该培育和依凭我们的良心和良知,有时还要克服天生的超越性与超越能力,“诚意”而“正心”,努力让“人道”靠近“天道”,这才是“人间正道”。中医讲求的“大医精诚”或许就是对这个“人间正道”的体认吧。
  天地万物的事当然交给“天择”,我们人不要去“征服”,而应敬畏和遵循,凭着“诚意”和“正心”;人间社会的事只能“人择”,无论个人还是群体,从“诚意”到“正心”,心到眼到手到,这是必需的。
其他文献
是枝裕和应该是中国影迷最熟悉的日本导演吧。近年,他的《小偷家族》《真实》都在国内上映并受到好评。家庭,总是是枝裕和关注的对象,2008年的《步履不停》就是众多家庭题材中的一部,也是他自认为最具有个人体验和情感的作品。母亲去世之后,是枝裕和因自己長期投入电影工作,没能在母亲生前为她做些什么而感到悔恨,《步履不停》就诞生于这种情感之下。  电影讲的是盛夏横滨郊外的一个家庭,家里有母亲和身为诊所医生的父
期刊
美与同情  丰子恺  有一个儿童,他走进我的房间里,便给我整理东西。他看见我的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给我翻转来。看见我的茶杯放在茶壶的环子后面,给我移到口子前面来。看见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顺一倒,给我掉转来。看见我壁上的立幅的绳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给我藏到后面去。我谢他:“哥儿,你这样勤勉地给我收拾!”  他回答我说:“不是,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  是的,他曾说:“挂表的面合复在桌
期刊
垃圾之事纷纷扰扰,同学们、老师们,我们首先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一定有人可以从必要性与重要性方面列出七八条,比如说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的,大家心中对垃圾分类的意义已经有了足够清醒的认识。只是,我们为何却短于行动呢?  我们班的水房里每天都整整齐齐码着漂亮的分类垃圾桶,尽职尽责的卫生委员将分类垃圾袋也安放得好好的,只是我去丢易拉罐时,却看到有“不法分
期刊
去年5月,香奈儿涨价了,涨幅从14%到25%不等。消息一经放出,许多人彻夜排着长队购买。一个曾经对香奈儿一点都不感冒的同事这时也觉得:“香奈儿是真香啊。”而早几年买了香奈儿的同学则觉得,自己真的很有投资眼光,当年2万多买的包,现在放在二手市场卖出去也是赚的。  乍一看这波涨价逆势而为。因疫情的影响,许多奢侈品厂家倒闭了,原料供应不足势必导致奢侈品减产。而之前一直高歌猛进的网络经济富裕了一批人,奢侈
期刊
《红楼梦》这样一部“中华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和集大成”的古典文学,成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对提升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因其主题繁复,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景多变,大量古诗词夹杂于其间,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古文功底有限,读书缺乏一定的方法又使学生兴味索然,难以为继。  如何让学生走出读中无法、读后无痕所造成的阅读困境?如何设计高效的教学方法,
期刊
维奥莱特嫁给他的时候,钢琴调音师还是个小伙子。贝尔嫁给他的时候,他已经老了。  还不只这些,要知道选择维奥莱特为妻的时候,钢琴调音师已经拒绝了贝尔,宣告第二次婚礼的时候,大伙儿还记得这事。“哎,不管怎么说,她算是得到了残余的他。”邻居中有个农夫这样评说,这么说并无根据,只不过是在陈述他的观点而已。其他人的看法也差不多,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有另外一种说法。  钢琴调音师一头白发,随着一个一个潮湿的冬
期刊
从现代往前看,每朝每代,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汉时期的儒法融合、初唐的盛世气象与边塞情结、宋代的理学风潮、明代的士大夫文化。“弄潮儿向涛头立”,时代的潮流各有不同,但谈古代引领潮流的典范,就不可不谈魏晋南北朝的那些名士。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发。与承平日久的年代不同,这个时代的人们都有一种慷慨悲凉和世事无常之感,于是形成了一种魏晋多名士,好谈玄、服药、饮酒的风气
期刊
上周在电商网站上逛时偶然看到一个老式存钱罐,粉红色小猪鼓着圆圆肚子的样式让我感到熟悉:把一个一个钢镚儿投进去是我儿时的记忆。这份粉色的记忆后来延伸到了深红色的存折,再到蓝色的支付宝。存零用錢是件小事,但能够从被动的接受转化成主动的选择,还是因为我认可它背后的逻辑,包括延迟满足的好处,以及增加了我对风险的控制。  选择储蓄还是消费,说到底是个人的自由,但综合社会中全部个体的选择,就会得到“国民储蓄”
期刊
中国人说话和一切人生动作上的礼貌的发展,在晋代末叶(三四世纪)达到最高点。这就是“清谈”最流行的时代。这时女子的服装尤其讲究,男子中则有许多个以美貌出名。这时并盛行留“美髯”和穿着宽大的长袍。这种长袍的裁制很特别,能使一个人缩手到衣里去搔身体上任何部分的痒处。当时一切举动都是出之以潇洒的。拂帚,即拿几绺马鬃扎在一根柄上以供驱除蝇蚋之用,成为谈天时一种重要的道具。这种闲谈在文学中至今尚称之为“帚谈”
期刊
一群贵族开始流离失所,他们是纸质书籍。昂贵的生产使古人惜之如命,对知识的渴求令无数人对之流连忘返,纸质书一直是学界贵族。而如今他们竟逐渐找不到归处,席卷而来的电子书取代了他们,接二连三的书店倒闭是他们在这个时代的失宠。我不禁要问一句:我们阅读的归处在哪里。  野草书店背叛了“野火烧不尽”的承诺,正如许多同样门可罗雀的图书小店,无力再生存下去,于秋风之下化为枯草。可书籍,并不仅仅是文字的承载工具。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