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业政策是一国政府主动干预产业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其效果直接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产业的发展更有赖于有效的产业政策作支撑。本文从产业政策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对产业有效性的评判标准进行了分析,着重提出了政府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产业政策;有效性;构建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历经了重大变革,过去以直接替代市场为取向的产业政策逐渐转向了选择性产业政策,这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这种限制市场的产业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市场失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产业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相应的产业政策是否需要制定,制定何种产业政策,以及如何发挥产业政策在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等,都是我国相关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中,关于如何实现产业政策的应有效果则是重中之重。
一、产业政策的性质及特点
产业政策是政府干预下的经济资源配置方式。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干预社会再生产过程,干预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达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产业政策与其他政策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一是综合性。产业政策制定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很好把握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发展演变规律,而且要熟悉各种政策手段,充分运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贸易、就业与劳动工资等措施调整产业关系。二是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政策调整的对象也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差异性上。在产业政策推行中,一部分企业将得到政府的优惠,一部分企业则受到政府干预政策的限制,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始终存在,在产业政策制定中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合理确定预期目标。三是有序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由低向高逐步发展的,呈现新兴产业逐渐取代传统产业的有序变动,产业政策也应按发展的时序,动态地确定调整目标并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手段。四是协调性。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联,产业的活动也由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内容构成,这些产业联系之间的政策目标必须协调一致,政策手段调整方面必须协调一致、相辅相成,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效力。五是指导性。产业政策是调整产业发展中各类关系的规制,具有很强的导向性。通过具体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将资源的配置向政策要求的方向和目标发展和转变。六是可行性。产业政策是否能达到政策调整的预期目标,必须使产业政策的制定科学、可行。所谓“科学”就是产业政策的制定要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目标的针对性要强,政策手段的使用要合理,方向的定位要准确,政策的表述要严谨,不能有两义性。
二、构建有效产业政策的必要性
作为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化,产业政策可以说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石。有效的产业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改善资源在部门之间的分配,促进社会资源有效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与社会需求在结构和总量上通常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其中,总量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保持适度发展速度的关键又在于结构平衡。而有效的产业政策能够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从而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发展模式为赶超型的国家来说,因为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资源比较有限,如果单靠市场的调节作用,经济积累和成长将是比较漫长的过程,很难迅速赶上或超越先进国家。政府依靠产业政策的调节作用,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大量集中到重点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部门,推动重点基础设施和产业部门超速发展,再通过产业关联作用带动其他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快速发展。
(二)推动结构效益的提高
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关联是复杂、密切和广泛的。一定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它作为经济结构的核心和基础,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关系到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效益的能否得以提高。而有效的产业政策,不仅能使产业组织结构得以优化,也能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各个产业在经济运行中的紧密配合,在衰退产业、主导产业、朝阳产业间形成合理的推进序列,这样就可以针对市场机制的内在不足,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
强大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各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和基础。各国政府和经济界人士无不重视通过产业政策手段来培育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本国的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状况等。产业政策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才能达到培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效果。同时,在世界经济日益融合和各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尤其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安全问题日益为各国所重视。由于一些重要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运用产业政策来调控重要产业,以实现对经济安全的维护。
三、我国产业政策有效性构建的主要路径
(一)创造有利于产业自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
我国目前还存在政府独资或大部分控股各种竞争性产业的情况,这既包括目前市场占有率极高的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家电、电子、建筑、商业银行、房地产、外贸等行业里的大中型企业或特大型企业集团,也包括亏损面极大的行业(如纺织、造纸、森工、日化、煤矿、家用机械等)内的中小企业。在市场占有率极高的行业中,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各级政府内的产业主管部门仍未撤消,成为政府控制大型企业和不愿退出的理由。对于亏损行业企业的控制,亏损就成为政府不能退出的堂皇借口。政府对这些行业所谓的保护扶持,实则根本力不从心,非能力所及。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提供数量充足、质量良好的公共服务。产业自组织有其内在的规律,忽视产业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实施主观的产业政策,必将产生负效应。在某些地区,政府为了使本地的产业有所发展,通常忽视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违背事实,胡乱采取一系列措施,投资划地盲目性大,对产业发展的人为干涉过于突出,致使社会资源不能合理配置。 (二)避免对中小企业的体制歧视
中小企业的产生、生存、发展无不依托于市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一个显著的特点和优点就是灵活,能较快适应市场供求变化。中小企业不仅转型速度快,而且转型成本低。即使遭受危机冲击,中小企业的恢复周期也相对较短。在国际贸易中,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有时甚至不亚于大企业。但中小企业由于数量多、规模小、分散、无法操纵市场等特点决定了它们是市场经济中的弱者。中小企业的“弱不禁风”使它难以承受外来冲击,市场不稳定因素严重威胁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中小企业的政策,但1997年以前施行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在总体上没有把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到应有的高度,仍旧把中小企业看作是工业化过程中落后的生产力的代表。长期以来,企业被分成三六九等,以非国有经济占主体的中小企业常被划入另册。1998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式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开始明显提高,但仍存在对中小企业的体制歧视。例如,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却无此待遇;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却无此待待遇。
(三)预防和消除今后可能发生的市场垄断行为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的大公司、大企业,以及国外大型零售商不断地进入,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沟通和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如果我国的产业政策没有必要的市场准人规制政策和有效的市场保护政策,没有能力对垄断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就会使在生产、技术、销售上处于优势的外国厂商对我国一些行业形成垄断,势必会制约我国仍然处于幼稚阶段的同类行业的发展。由市场垄断造成的价格信号的扭曲会误导资源的流动,导致供求关系的失衡。同时,垄断价格的维持会使厂商享受垄断利益而缺乏创新的压力和动力,还会增加行业的进入成本,被动地受制于人,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自组织行为,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此,产业政策应有预见地预防并消除可能会发生的市场垄断行为。
(四)加强政府调控,改变政府支持国内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方式
一国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而强大的经济实力又取决于合理的制度设计。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产业间的壁垒被打破,其竞争日趋激烈。对此,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不管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干涉,其目的都是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这对政府来说,聚焦于干涉主义和放任主义的区分已不适宜,而尽力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一个优良环境则是其首要任务。从这一意义而言,政府在定价、贸易壁垒等方面应减少干涉行为,在诸如加强教育培训以确保竞争力提升方面须积极作为。从政府所承担的职能来看,不得从事或参与盈利性经营活动,为稳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制度保障才是理所应当的。尽管政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难以确定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不相适应的产业政策必然被淘汰,除非政府的产业政策随时配合国家发展的步调,否则势必会阻碍产业的发展。因而,实现提高一国或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政府创造一种适合于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并且不断地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制度进行适时创新。
参考文献:
[1]牛冬军.政府在产业升级中的特定作用及政策有效性分析[J].理论观察,2009(02).
[2]金乐琴.中国低碳发展:市场失灵与产业政策创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0(01).
[3]陈建安.日本的产业政策与企业的行为方式[J].日本学刊, 2007(05).
[4]廖长友,刘垂玖.浅论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J].北方经贸,2004(08).
(作者单位:成都经开区项目建设服务局)
关键词:产业政策;有效性;构建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历经了重大变革,过去以直接替代市场为取向的产业政策逐渐转向了选择性产业政策,这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这种限制市场的产业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市场失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产业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相应的产业政策是否需要制定,制定何种产业政策,以及如何发挥产业政策在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等,都是我国相关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中,关于如何实现产业政策的应有效果则是重中之重。
一、产业政策的性质及特点
产业政策是政府干预下的经济资源配置方式。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干预社会再生产过程,干预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达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产业政策与其他政策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一是综合性。产业政策制定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很好把握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发展演变规律,而且要熟悉各种政策手段,充分运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贸易、就业与劳动工资等措施调整产业关系。二是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政策调整的对象也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差异性上。在产业政策推行中,一部分企业将得到政府的优惠,一部分企业则受到政府干预政策的限制,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始终存在,在产业政策制定中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合理确定预期目标。三是有序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由低向高逐步发展的,呈现新兴产业逐渐取代传统产业的有序变动,产业政策也应按发展的时序,动态地确定调整目标并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手段。四是协调性。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联,产业的活动也由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内容构成,这些产业联系之间的政策目标必须协调一致,政策手段调整方面必须协调一致、相辅相成,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效力。五是指导性。产业政策是调整产业发展中各类关系的规制,具有很强的导向性。通过具体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将资源的配置向政策要求的方向和目标发展和转变。六是可行性。产业政策是否能达到政策调整的预期目标,必须使产业政策的制定科学、可行。所谓“科学”就是产业政策的制定要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目标的针对性要强,政策手段的使用要合理,方向的定位要准确,政策的表述要严谨,不能有两义性。
二、构建有效产业政策的必要性
作为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化,产业政策可以说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石。有效的产业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改善资源在部门之间的分配,促进社会资源有效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与社会需求在结构和总量上通常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其中,总量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保持适度发展速度的关键又在于结构平衡。而有效的产业政策能够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从而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发展模式为赶超型的国家来说,因为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资源比较有限,如果单靠市场的调节作用,经济积累和成长将是比较漫长的过程,很难迅速赶上或超越先进国家。政府依靠产业政策的调节作用,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大量集中到重点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部门,推动重点基础设施和产业部门超速发展,再通过产业关联作用带动其他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快速发展。
(二)推动结构效益的提高
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关联是复杂、密切和广泛的。一定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它作为经济结构的核心和基础,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关系到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效益的能否得以提高。而有效的产业政策,不仅能使产业组织结构得以优化,也能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各个产业在经济运行中的紧密配合,在衰退产业、主导产业、朝阳产业间形成合理的推进序列,这样就可以针对市场机制的内在不足,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
强大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各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和基础。各国政府和经济界人士无不重视通过产业政策手段来培育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本国的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状况等。产业政策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才能达到培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效果。同时,在世界经济日益融合和各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尤其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安全问题日益为各国所重视。由于一些重要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运用产业政策来调控重要产业,以实现对经济安全的维护。
三、我国产业政策有效性构建的主要路径
(一)创造有利于产业自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
我国目前还存在政府独资或大部分控股各种竞争性产业的情况,这既包括目前市场占有率极高的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家电、电子、建筑、商业银行、房地产、外贸等行业里的大中型企业或特大型企业集团,也包括亏损面极大的行业(如纺织、造纸、森工、日化、煤矿、家用机械等)内的中小企业。在市场占有率极高的行业中,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各级政府内的产业主管部门仍未撤消,成为政府控制大型企业和不愿退出的理由。对于亏损行业企业的控制,亏损就成为政府不能退出的堂皇借口。政府对这些行业所谓的保护扶持,实则根本力不从心,非能力所及。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提供数量充足、质量良好的公共服务。产业自组织有其内在的规律,忽视产业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实施主观的产业政策,必将产生负效应。在某些地区,政府为了使本地的产业有所发展,通常忽视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违背事实,胡乱采取一系列措施,投资划地盲目性大,对产业发展的人为干涉过于突出,致使社会资源不能合理配置。 (二)避免对中小企业的体制歧视
中小企业的产生、生存、发展无不依托于市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一个显著的特点和优点就是灵活,能较快适应市场供求变化。中小企业不仅转型速度快,而且转型成本低。即使遭受危机冲击,中小企业的恢复周期也相对较短。在国际贸易中,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有时甚至不亚于大企业。但中小企业由于数量多、规模小、分散、无法操纵市场等特点决定了它们是市场经济中的弱者。中小企业的“弱不禁风”使它难以承受外来冲击,市场不稳定因素严重威胁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中小企业的政策,但1997年以前施行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在总体上没有把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到应有的高度,仍旧把中小企业看作是工业化过程中落后的生产力的代表。长期以来,企业被分成三六九等,以非国有经济占主体的中小企业常被划入另册。1998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式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开始明显提高,但仍存在对中小企业的体制歧视。例如,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却无此待遇;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却无此待待遇。
(三)预防和消除今后可能发生的市场垄断行为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的大公司、大企业,以及国外大型零售商不断地进入,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沟通和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如果我国的产业政策没有必要的市场准人规制政策和有效的市场保护政策,没有能力对垄断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就会使在生产、技术、销售上处于优势的外国厂商对我国一些行业形成垄断,势必会制约我国仍然处于幼稚阶段的同类行业的发展。由市场垄断造成的价格信号的扭曲会误导资源的流动,导致供求关系的失衡。同时,垄断价格的维持会使厂商享受垄断利益而缺乏创新的压力和动力,还会增加行业的进入成本,被动地受制于人,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自组织行为,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此,产业政策应有预见地预防并消除可能会发生的市场垄断行为。
(四)加强政府调控,改变政府支持国内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方式
一国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而强大的经济实力又取决于合理的制度设计。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产业间的壁垒被打破,其竞争日趋激烈。对此,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不管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干涉,其目的都是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这对政府来说,聚焦于干涉主义和放任主义的区分已不适宜,而尽力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一个优良环境则是其首要任务。从这一意义而言,政府在定价、贸易壁垒等方面应减少干涉行为,在诸如加强教育培训以确保竞争力提升方面须积极作为。从政府所承担的职能来看,不得从事或参与盈利性经营活动,为稳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制度保障才是理所应当的。尽管政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难以确定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不相适应的产业政策必然被淘汰,除非政府的产业政策随时配合国家发展的步调,否则势必会阻碍产业的发展。因而,实现提高一国或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政府创造一种适合于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并且不断地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制度进行适时创新。
参考文献:
[1]牛冬军.政府在产业升级中的特定作用及政策有效性分析[J].理论观察,2009(02).
[2]金乐琴.中国低碳发展:市场失灵与产业政策创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0(01).
[3]陈建安.日本的产业政策与企业的行为方式[J].日本学刊, 2007(05).
[4]廖长友,刘垂玖.浅论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J].北方经贸,2004(08).
(作者单位:成都经开区项目建设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