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课程专创融合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究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ere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托“互联网+”的大背景,阐述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专创融合创新的现实需求,同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双创课程在开展专创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高职院校双创课程进行专创融合创新模式构建的有效路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的一项重要手段。“互联网+”新型创新业态的出现,更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一直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是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重点阐述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专创融合创新的现实需求,同时分析在双创课程中推进专创融合过程中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高职院校双创课程专创融合创新模式构建的有效路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专创融合创新的现实需求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新型业态概念的提出也赋予了创新创业新的生命和活力,这也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都仍以单纯开展理论知识教授为主要形式,无法让学生通过课程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说到底是为了改善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创业质量,使其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只有依托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才能让创新创业理论有的放矢,真正为人才培养服务。因此双创教育的专创融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院校双创课程建设的现实需求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深入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也成为许多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在课程的实际建设中,存在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分离的问题。多数高职院校都将创新创业课程打造成一门独立课程,或是与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融合在一起,忽略了其本身具有的与专业之间的天然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一旦被打破,创新创业课程的作用也就被大大削弱。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要素内容有诸多重叠之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增强会进一步推动专业技能的提升,而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会逐步带动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因此,只有进行专创融合,创新创业课程才能真正拥有生命力。
  (三)“互联网+”新业态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互联网+”新业态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平台,使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更加便捷。但只注重技术和平台,而忽略专业核心技能的引入,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效果,也会让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失去生命力而夭折。因此,依托“互联网+”新业态下的高职院校雙创教育,迫切需要与专业教育进行紧密融合,从而有效避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始终停留在理论设想层面而无法落地,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互联网+”的技术和平台孵化作用。
  二、高职院校双创课程在推进专创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创融合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创融合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无法充分发挥专创融合在提升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一些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立为一门独立的公共课程,构建了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并选派专任教师进行授课。与专业课程的分离,导致其多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无法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即便偶尔引入一些碎片化的专业知识,但由于双创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专创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仍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缺乏专业知识的融入,导致学生无法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创业理论实践,理论知识无法应用降低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兴趣,造成课程教学效果的下降。
  (二)专创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创新创业课程的特殊性质,要求其任课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同时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现实,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都很难满足这一条件。一些高职院校选聘专任教师开展所有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些教师具有创新创业理论基础,但缺乏对口的专业知识,很难将创新创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进而导致创新创业课程完全脱离专业,成为“纸上谈兵”的课程。而一些高职院校为了保证创新创业与专业的紧密联系,安排专业教师兼任创新创业课程。但由于专业教师通常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创新创业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加之收到长期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创新创业课程变成了专业课程的第二课堂,失去了创新创业课程的特色。
  (三)专创融合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机制的单一化,也是造成专创融合难以有效开展的因素之一。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考核体系仍旧采用已有公共课程或是专业课程的考核体系进行课程考核。传统课程考核体系中的考核维度和考核标准并不能适应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需求,特别是在考察专创融合效果方面,缺少对应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指标,无法有效考核课程的学习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会导致课程缺乏对学生的约束作用和激励效果,导致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和兴趣度下降,创新创业课程本身的效果愈加难以发挥。
  (四)专创融合理念还需进一步深化
  专创融合是否能够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得到深入开展,其关键还是在于专创融合的课程建设理念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的贯彻程度。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倡导在课程建设中开展专创融合,但在操作层面仍然只是简单的课程体系叠加,并未形成系统完善的专创融合机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很多高职院校对专创融合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专创融合起始于创新创业课程,但不仅限于创新创业课程,它应当贯穿整个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只有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堂设计、评价考核、师资建设等多环节共同推进,构建系统完善的专创融合机制,专创融合模式的推进和实施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三、高职院校双创课程专创融合创新模式构建的有效路径
  (一)健全完善高职院校的专创融合机制
  专创融合模式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得到贯彻落实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构建完善的专创融合机制。完善的机制建设,不仅能够保障专创融合模式的有效实施,让涉及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各司其职;同时,也能够起到监督和规范的作用,从而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构建完善的专创融合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協调多方的校内管理部门,或是基于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独立教研室等已有机构,增加专创融合的统筹推进功能,利用大数据平台等方式,整合协调校各方资源,推进专创融合;另一方面构建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针对专创融合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推进的需求、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进行规定和解释,明确任务和要求,使专创融合能够拥有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持。
  (二)创新高职院校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打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之间体系的壁垒,使课程体系之间实现有机衔接,以实现深化专创融合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要拓宽专创融合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融入范围,将专创融合覆盖高职院校所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中,巩固专创融合的效果。在创新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针对性。针对专业群设计创新创业课程,采用项目化形式,将专业问题转变为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案例,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习和掌握创新创业技能的目的。二是提升专业课程的创新性。通过将一些创新技巧引入教学方法中,利用在线教学资源的丰富形式进行演示和教学,尝试引导学生通过使用一些创新方法来开展专业学习,在创新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引入创新方法的学习。此外,也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种专业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专创融合。
  (三)强化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师资力量
  专创融合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课程专创融合模式的教学效果。要想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特色鲜明的专创融合师资队伍,就要充分利用团队教学的形式,构建由创新创业教师、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组成的联合教学小组。教学小组以联合教学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的课程教学,由创新创业教师现场组织课堂教学,同时通过远程教学、直播教学、实时互动等信息化手段将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同步带入课堂,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从而实现“1+1+1>3”的效果。此外,联合教学小组在日常教研中,通过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心得等方式,相互借鉴彼、取长补短,自身的业务水平也得到提升。
  (四)优化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考核体系
  完善健全的考核体系是对专创融合教学效果最直观的检测。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考核体系,仍然沿用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缺乏对专创融合模式下创新创业课程核心知识和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并不能适应专创融合模式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评价需求。因此,要优化已有的考核评价体系,针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要求,调整考核的维度和评价方式,引入侧重能力评价的标准和模型,使考核体系更加多元和灵活;注重对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研发能力的动态性考核,重点考察课程教学内容在实践应用中的效果,同时可以引入专业课考核体系的一些考核评价维度和方式,提升考核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此外,要重视对考核评价数据的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开展对教学效果的多维度分析与解读,了解创新创业课程在推进专创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以便于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作者单位: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基金: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9年度重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专创融合模式的实践研究》(2020—3079)。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时代同时也为管理学课程的创新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更高的成效,同时也让管理学课程教学引来了新的挑戰。目前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优化与创新教学模式就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视域下创新教学对高校教学的影响以及管理学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提出
期刊
在如今这个网络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发达的社会环境中,一切服务型项目都要与时代步伐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把路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远。图书馆是我国公民享受教育资源共享、获得精神文化食粮、提升知识素养的教育资源集合机构,将数字化技术与图书馆文化建设结合到一起,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服务性功能,通过分析大众数字化阅读情况,有目的地提升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方式的建设,从而完善图书馆的信息承载功能。  图书馆作
期刊
港口企业发展作为港口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港口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当下的港口普遍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港口企业目前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综述  我国的港口企业数量大,门类齐全,分布的范围从内陆地区到沿海。经济活动覆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为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重要的经济主体,虽然在最近几十年中随着我国港口地区开发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期刊
金融控股集团在运营过程当中,需要对集团内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内部控制团队就是为了监督集团内部的经济活动而存在的。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我国的金融控股集团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风险不断增大,只有内部控制团队同其他团队共同进行工作,才能减少集团的损失。本文将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进行介绍,指出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要点,同时对金融控股集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进行分析。  一、引言  对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
期刊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和各个行业相融合,诞生了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即O2O商业模式。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是目前企业实现可持续营业的关键问题。而汽车行业也同样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对于微信营销手段的利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提升企业形象,并挖掘到更多的潜在客户群。本文将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互联网、智能化、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我国蓬勃发展,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建设银行是国有四大银行之一,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种形式下想站稳脚跟,保持又好又稳的发展,就必须对自身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  本文将对中国建设银行西安分行(以下简称建行西安分行)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网点布局、运营模式、新产品开发、智能化配置等多方面探索适合其智能化转型的模
期刊
现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就要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工商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其之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工商管理之于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论述了企业实施工商管理活动的具体措施,以期能够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一、引言  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做好相应管理工作是
期刊
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增长,近年来,个性化消费逐渐敲开大门走进人们的生活,因此DIY个性化制作和创意化消费渐渐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尤其是追求个性化的年轻人。此调研基于大学生创业项目“化化世界”DIY手工坊,试调查本市化工类手工制作娱乐项目的市场现状,探索市民对此类手工坊的消费需求和期待,旨在推出适时适境利民的科普益智、易于实践、科学环保、寓教于乐的消费服务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的消费生活。  一、调研
期刊
随着当前生态农业转型升级,绿色生态化是农业长期发展的必然方向。绿色消费理念是人民群众消费行为的理性分析折射。该理念对乡村农产品的营销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当前乡村农产品绿色生态化仍有不足,产品种类、品质都有待提高加强,制约了其市场竞争力。为了把握绿色消费的市场需求,就需要确定绿色生态化的经营方向,实行新型市场营销策略,推动乡村农产品长期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绿色消费理念对乡村农产品营销的助推作用、乡村
期刊
企业安全环保监督工作开展时,应当遵循相关工作原则,切实保证各项工作开展效果。为強化企业安全环保监督工作质量,需开展相应应急管理策略,实现企业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目标,促进企业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生态保护国家战略发展背景下,企业必须进行环保改革,开展绿色环保经营生产。为严格监督企业环保生产,应当强化企业安全环保监督工作,针对企业突发问题,开展应急管理措施,将负面影响进行有效控制,有力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