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工作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maoc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团学工作组织应直面机遇和挑战,解决问题和不足。文章提出了在团学工作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对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的内涵化,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嵌入化,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养,实现创新创业活动的普及化,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专业化。
  [关键词]创新创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 团学工作
  [作者简介]郑庆秋(1979- ),男,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团委组宣部部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8-0078-02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对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正抓住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这一契机,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地方化、行业化”为宗旨,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模式。而高校的团学工作组织如何面对转型发展,增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贡献度,是必须要研究和探讨的新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国家发展转型升级阶段的客观需求。正在新兴崛起并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高校分类办学、特色发展,建设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应用型大学,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教育部等三部委也发布了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2.世界多极化、网络化发展的客观需求。世界正在朝着多极化、网络化发展,技术与产业持续加速迭代创新,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我国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全面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这需要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应用技能型创新人才。
  3.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客观需求。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大学分类发展以满足产业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这对学校办学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迫切需要转变思路,改革学校体制、机制,改变在传统办学模式下自得其乐的现状,并且在职业化视角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匹配的大学文化体系。
  4.应用型本科高校现实基础的客观需求。应用型本科作为地方举办的高校,在以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是一面旗帜,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社会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从高职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服务于区域发展,学校的学科专业应该与当地产业发展、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能力也应该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二、当前团学工作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待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从高职高专转型而来,本科阶段的发展历史并不长,缺少文化积累沉淀,尚没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学校的校训、校风尚不能体现应用型本科的特色,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其次,学校缺乏创新创业文化的积淀,创新创业活动对学生的感染力不足、传播影响力不够;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操作性强的实践活动层面,与学校的方向性发展战略和办学定位融合不够,无法形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有效聚合力,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内化影响力。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化建设尚需完善。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侧重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等,这隶属于第二课堂范畴,通常依托于学生处、团委、大学生创业中心等学生事务部门开展。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是实践技能的活动,更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且应该与学生第一课堂中的专业知识学习有机融合。在当前形势下,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上升到理论学科层面,没有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难以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合力;另一方面,缺少校外实践平台和基地,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流于形式,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教育目标相差甚远。
  3.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是在职业活动中具体表现出来的,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等。部分高校简单地把职业能力素养等同于专业能力,认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是只要教会学生某项操作技能即可,因此在实际教育中着重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调与所学专业对口的操作性技能教育,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缺乏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素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空间受到限制。
  4.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培育下,学生普遍应试能力较强, 创新实践能力却较低, 主要表现在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思维,但缺乏灵活、全面的创新思维方式,缺乏质疑、挑战的精神,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应用型本科学校由于定位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不足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分析,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本地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教育资源也较匮乏;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不够,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还不全面、不系统,特别是第二课堂上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缺陷。
  三、改革对策
  1.围绕文化育人,融入地方文化特色,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的内涵化。首先,要将文化教育活动与校风、学风、学校精神相结合,在活动中体现凝聚性。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基本要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训、校风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并将其融入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活动中。其次,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常用的传播手段,在活动形式和动员方式上进行创新,特别是要使校园文化活动的阵地从线下活动拓展到互联网、新媒体等线上形式,重视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发挥其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例如,运用QQ、微信、微博开展“我们身边的好青年”“朋辈引航”等活动,用同学们身边的创新创业典型事迹鼓励、激励他们,使更多的学生能感受到创新创业就在身边。最后,文化教育活动要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要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活动内容的本地化和活动品位的高雅化。例如,邀请当地知名学者和民俗专家开展“与信仰对话”“历史文化大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特色活动,从而拓展学生视野,打开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思路。   2.以显性课程为平台,深度融合专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嵌入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显性课程即通识课程、专业或技术课程和技能实训课程。首先是通识课程,是指创新创业基本课程,包括创新思维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入门指导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通识教育,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文与科学素质,具有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基本素养。其次是专业或技术课程,是指学校根据某个具体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符合学科专业特色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此类课程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拥有本学科专业的项目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为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最后是技能实训课程,是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个性化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创业动机。例如,我校创业指导中心开设的SYB创业培训实训课程,就是采用模拟公司实战教学的模式。
  3.依托日常教育管理,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素养。首先,通过形式多样、易于接受的入学教育让学生对学校和院系的行为规范、制度章程等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初步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从而能够快速适应大学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为将来迅速转入职业环境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将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贯穿于整个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通过“与教授面对面”“新老生交流”“毕业生访谈”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相关情况、毕业要求、发展前景等,培养学习兴趣,最后,要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看待创新创业,释放就业压力。通过宣传橱窗、广播台、校园网等媒体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
  4.依托专业化的学生社团,突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实现创新创业活动的普及化。高校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阵地,更是团学工作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载体。团学工作者应在学生评奖评优、综合素质测评、确定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等工作中,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以及在社团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取得的成绩等作为重要参考指标。首先,应加强创新创业类专业社团的党建和团建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社团负责人及社团骨干,使他们紧密地向党团组织靠拢,信赖党团组织,引导他们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要与学校地域特色相结合,建设特色社团。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与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相结合,组建一批具有地方背景、反映地方特色的学生社团,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地域特色,增强主人翁意识。最后,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产学研结合教育为人才培养路径,通过校企联合共建学生专业社团,把社团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社团活动延伸到学校之外的社会课堂中去,增强学生的主动服务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5.构建“学科竞赛、创新项目、专利申请”三位一体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专业化。构建以“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为龙头,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专利申请、专利转化为抓手的工作平台,推进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具有应用型特色、行业化的赛事,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在校内建立竞赛库、专家库,规范竞赛管理机制;结合专业赛事,提升创新创业项目影响力,提高学生竞赛参与率、获奖率,以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影响力。其次,进一步完善青年学生、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机制,依托开放性实验室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为实践活动持续蓬勃开展创造环境。积极引导部分学生参与本科生导师科研项目,助力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最后,为促进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作品实现成果转化创造条件。既要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资源,也要举办推介会,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和社会需求转化之间开辟一个通道,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成果固化。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定位、使命、路径和方法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4(3).
  [2]王海峰,张进.基于本科职业教育视角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2).
  [3]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
  [4]王景.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J].经营与管理,2015(6).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就影视动画设计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项目任务实施软资源配置不均衡、为学生提供的交流互助资源匮乏等现象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尝试将经济学领域中的“帕累托改进”理念引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通过对原有的软资源分配进行重构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状态。  [关键词]影视动画设计 教学模式 教学软资源配置 帕累托改进  [作者简介]钟慧(1977- ),女,四川雅安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设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衡量任何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是经济效益的多少,而是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多
[摘要]文章以地方高校职业教育转型为背景,探讨了地方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现状,并深入讨论了“双师型”教师的来源、发展以及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而且对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校本培训、校外引进、在职培训、企业培训、海外引进或出国培训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职业教育转型 商务英语 教师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孙欣(1966- ),女,吉林白城人,白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米勒公司原本是一个业绩平平的企业,60年代末期,在全美啤酒行业中排名第七,市场占有率仅为4%。到1983年,米勒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1%,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布什公司。米勒公司是如何创
目的:探讨经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及其它危险因素与卒中危险性的关系。方法: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了63例经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卒中前1年的血压水平及其它的心血管危险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数学可锻炼和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对学好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教学和复习中,首先要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注意各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
现代人大多认为太极拳像一种健身功法,觉得练太极拳的多数是一些年龄大的人,年轻人不太喜欢练,更有甚者觉得年轻人练太极拳是不可思议的事,这说明现代人对太极拳的认识还很不够。
【摘要】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环境,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可以看出,环境对文明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同时,人类受大自然的启迪,创造出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也有很多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用来感恩大自然对人类的无限馈赠,正如社会学派代表人物豪塞尔所说:任何真正的艺术都是对生活的一种独特解释,它通过迂回的方式最终把人们引向现实。  【关键词】音乐;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J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