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梦依稀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q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 起
  在清华附小的主题阅读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是围绕清华附小提供给学生的选读和必读书目展开的阅读。教师会根据书籍的特点,展开不同的教学。
  五年级下学期,清华附小的必读书是《城南旧事》。这本书我非常熟悉,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曾经看过吴贻弓导演拍摄的《城南旧事》,故事里的小英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短暂的童年令我唏嘘不已。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那一首《送别》歌更是在同学间广为传唱。提起《城南旧事》,我似乎又回到了小学的时光。《城南旧事》不仅是作者林海音梦中永远的北京城,也是每一个成年人心中的童年回忆。当我有幸成为教师,带领我的学生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种情感上的眷恋,让我和我的学生们深度阅读了这部作品。
  激发兴趣的导读课
  当我抱着厚厚一摞书走进教室的时候,学生们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这是阅读《城南旧事》的第一节课,是一节导读课。
  《冬阳·童年·骆驼队》用来做导读的课文非常合适。学生们静静地捧着书本读着:“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学生渐渐走进了故事的世界里。接下来我引导学生看《城南旧事》的目录,从目录中猜想故事中可能发生的事,并把相应的插图给学生看,猜想故事的结局。这样在阅读前引导学生猜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喜欢阅读一本书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读懂一本书。在初步阅读的时候,我借助阅读报告单,让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阅读报告单的设计是根据小说的特点来设计的,重点是小说的三要素:故事、人物、背景,其中人物分成两个部分,每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还有文章中的线索人物小英子。而背景更为聚焦,主要是让学生找到故事中的北京“元素”:老北京的建筑、北京话、北京小吃……帮助学生在特定的背景下了解人物,体会故事的主题。
  最后给读书小组留下小组阅读活动的任务,每个小组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一个人物,在阅读分享课上与全班同学分享。
  多次细致的小组阅读
  阅读一本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读得细致,读有收获,必须在课外下功夫。组织读书小组进行分享活动,不仅仅是为学生间的阅读分享,另一个作用是在督促每一位学生都要阅读。读书小组的活动,一般都在放学后进行。这一天放学后,四个学生拿着书回到了自己小组的座位上,开始了小组的读书分享。作为阅读引领人的我,也参加了他们的读书分享活动。
  这个由小毛带领的读书小组,他们的读书任务是分析书中主要角色小英子的性格与成长。他们每个人都把书拿出来,相互看了看对方在书上做的批注,然后把每个人的思想汇总一下,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小毛首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小英子是个挺勇敢的孩子。书中写她敢跟男孩子踢球,还自己一个人去荒凉的屋子后面去捡球。”小季说:“她不仅勇敢,她还很善良。在故事中,她帮助了秀贞和妞儿,还想帮助宋妈、兰姨娘……”“可是,她好心有时候也会办坏事,”小卢插嘴说,“不帮助秀贞和妞儿,他们也不会死!”“所以说,她心里总有一些说不出的忧伤,一个小孩子其实做不了什么!”小毛接着认真地说道。我补充道:“看书还要学会关注一下背景。书中的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故事中的女性和现在的女性可是不同的。”“对,现在都是妈妈可以做主的,” 小卢说,“那时候可不一样。”三个女生都笑了。
  接下来,小季掏出一幅画:“这是我画的插图,画的是和小偷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画得真好!”大家啧啧称赞。小卢一边看一边评价:“我觉得当时英子的表情应该是怀疑。”小季马上反驳道:“可是从对话中,我们可以读出英子不觉得小偷是个坏人啊。”……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一本书的阅读就这样在伙伴的分享中一点点走向深入。
  深度探索的分享交流
  课堂上,《城南旧事》的阅读分享正在进行中。一个小组的学生正在跟全班同学分享他们阅读《惠安馆》这一章的发现。
  生:我们汇报的人物是《惠安馆》中的秀贞。文中是这样描写的:秀贞蹲下来,看见我身后的影子,她瞪大了眼睛,慢慢地,慢慢地,侧着头向我身后看……秀贞把妞儿从我身后拉过去,搂起她,一下就坐在地上,搂着,亲着,摸着妞儿……
  我们认为,虽然秀贞不正常,但是她对孩子的爱不但没有减少半分,反而愈加强烈。动作语言让人感受到了她强烈的母爱。
  师:秀贞执着甚至有些疯狂的爱,也最终导致了她和妞儿的悲剧。
  每个小组的准备都很充分,让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走进了教室,来到了学生中间。学生们时而为小英子的天真而开心,时而为秀贞凄惨的命运而忧伤,时而被宋妈的俏皮话逗得哈哈大笑,最终还是因为父亲的去世和英子的童年逝去变得默默无言。课堂逐渐安静了下来,《送别》这首熟悉的曲子在教室里回响起来,一位学生用清脆的声音朗读着:“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们感受到了林海音书写童年时那一份“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思念”。
  我也与学生们对林海音的一生进行了理解、分享,我借用了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的话:“其实,林海音的一生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但是有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在每个情境的转换中,都能看到林海音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面对困境、开创新局面。”这里的智慧代表着善良、坚强、纯真、勇敢、包容……这正是英子逝去的童年所带给她的。
  接下来我又引入了两位大师对《城南旧事》的解读。   师:通过阅读,同学们一起分享、感悟,与小英子共同成长,透过小英子的眼睛去看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其实,在此期间,有一位大师一直在与我们交流着他阅读的体会。他就是本书的插图画家——关维兴。你们从插画中体会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生:有北京特点的建筑物,展现了故事的背景。淡淡的水彩,符合文本的意境,人物刻画没有大悲大喜,符合林海音淡雅清新的文字风格。
  师:关维兴笔下的《城南旧事》,其实就是林海音心中挥之不去的城南,插画获得了多项大奖。著名导演吴贻弓也对《城南旧事》做了他的解读,他执导的电影用《送别》这首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曲,你们能理解他的用意吗?
  生:因为全篇的故事都是以离别作为结束,全篇都带着“淡淡的哀愁,深深的思念”。《送别》音乐的哀伤非常符合故事的意境。
  “独学则无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学会与自己的伙伴交流,也要学会与成年人进行交流。这个成年人可以是师长,可以是家人,还可以是他人写的书评,等等。关维兴先生用心体会到了林海音的文字,所创作的插画浸润了他个人的阅读体验。这里让学生们欣赏关维兴先生绘制的《城南旧事》的插图,就是在与关维兴先生交流着阅读的体验。学生对插图的评价,正是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学生从图画中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从图画中看到了北京城的广阔,看到了四合院、胡同里的热闹、温暖,正是林海音心中挥之不去的城南。
  接下来学生欣赏了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的电影片段。这部电影把握住了这本书的基调——“淡淡的忧伤,深深的思念”,不仅获得了作者的赞美,并且屡获大奖。最后在《送别》的歌声中,长城、胡同、骆驼队,还有小英子明亮的眼睛,在画面中一一淡去,学生沉醉在经典文学营造的氛围中。他们在回味,他们在思考……
  走进北京的文化体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任何一种阅读不应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外面的天地是学生深入感悟的大课堂。“《城南旧事》中的北京城为什么跟我们看到的不一样呢?”学生们不止一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便阅读了《城南旧事》,“林海音生活的北京城究竟是什么样子”依旧是学生心中的疑问。于是,读书小组走进北京城,去寻找林海音童年的北京城。
  清华附小的学生基本都住在海淀区,海淀区是老北京的郊区,虽然如今也有着大都市的繁华,但是老北京城的风貌在这里却是一点儿也看不到的。要想看到《城南旧事》里的老北京城,就要到北京的老城区去走一走。
  这一天,在北京的胡同里,小毛、小季、小卢和小李背着轻便的小包,走街串巷去寻找林海音笔下的北京城。“叔叔,打扰您了。我们就是想看看四合院。”小毛冒着“碰壁”的危险,敲开了一户胡同里人家的大门。没想到,主人一看是小学的孩子在研究北京文化,马上邀请他们进入院子,还接受了他们的“采访”。“您喜欢四合院里的生活吗?游客们喜欢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吗?”这是他们特别想了解的问题。
  然而,四合院老主人的回答是他们没想到的。“以前四合院的生活特别和谐,大家在一起聊天,谁家做了好吃的也会分到邻居家去。但是,现在真正的老住户不多,胡同太商业化,太吵闹了。什刹海、南锣鼓巷、五道营胡同里的大部分房子都出租了,房价极高。游人们把四合院当作参观的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了。”
  走进北京胡同和四合院,这个小组有了这样的思考:“北京,最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是古老的四合院与胡同,还有质朴善良的北京人……我们要保留北京精神、北京文化,希望那些代表着北京文化的四合院与胡同,能和新北京、新元素共生、共容!”
  其他小组的学生,有的走进了北京的老字号,有的走进了北京的古建筑群,有的到梅兰芳剧院去欣赏京剧,还有的在博物馆品味北京的民俗。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北京有了新的认识,林海音、老舍、林语堂等大师笔下的北京,在他们的心中渐渐清晰起来。学生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林海英身在台湾想着北京时心中的那一份沉沉的思念。
  整本书的阅读,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不是一节课就能够讲清楚的。在美国,一本书的阅读一般要经历一个月,学生要阅读,要思考,要做计划,要独立完成阅读报告。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我们也在探索中。目前,我们的学生对一本经典文学的阅读,要经历导读课、个人阅读、小组分享、班级分享、课后实践活动这五个步骤,其中,在课内完成的导读以兴趣导入为主,这样的课堂也比较生动自然,而重要的“个人阅读”与“小组分享”则是需要教师特别关注的。全班的阅读分享课,展现着学生们阅读学习的成果,同时也是教师进一步指点阅读方法的课。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未知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灵活地把握。
  在主题阅读的课程中,学生对一本经典作品的阅读,不仅仅是阅读文字,也是在阅读人生,在理解一种文化。在这样的主题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读书,更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陶冶了情操,提升了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师:同学们,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国演义》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看看这些人物,你们都认识吗?(伴随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大屏幕徐徐出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学生兴奋地说着人物的名字。)  师:(微笑地)今天我们将一同来学习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编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看,这是本节课中出现的词语,你能读准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坚持不懈的品质。  2.学习通过外貌、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错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鱼画到了纸上》。(板书“鱼画到了纸上”)
【教材分析】  《冬不拉》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哈萨克族民间的传说,讲的是关于哈萨克族一种叫作“冬不拉”的民间乐器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只体形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人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他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王子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与写字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基础的教学是一个无法躲避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字词学习能力,巩固提高学习效果,值得教育工作者不停地探索。  近几年来,涌现出来不少字词识记方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词语抄写、词语分类等。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都未能完全解决学生字词识记量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作品是选编的重要内容与材料,统编本尤为如此。在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现两个童话单元,共七篇童话,旨在帮助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并学习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猜想、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汪潮在其《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中提到“小学语文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教,而且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这是一种文体意识”。本册第三单元的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进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一位智者在对话。读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像一边踏进了苏霍姆林斯基充满爱与智慧的芳草地,一边在聆听一场对教育的真情告白和真切思考。两位老师不论是对教育的情怀、对教育的洞见还是对教育的付出,都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灵。读着闫老师的书,觉得很亲近,很畅快,时而拨动心弦,时而醍醐灌顶,时而心悦诚服,时而如觅知音。  闫老师的文章处处彰显着对教育规律的思考、对孩子的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开展师生同读课外书的班级读书会,是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这节课,曹老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了绘本《最奇妙的蛋》和《古利和古拉》,我觉得这是一堂趣味十足、富有创意的绘本读写课。整堂课,充满趣味,曹老师一步步吸引着学生们走进故事,创编故事。  一、借助绘本,激发阅读与写话的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受识字量的影响,独立阅读一本书有些困难。有困难了,就容易对阅读失去
因为地域与工作的双重机缘,我与许友兰工作室的两批学员都有过深入的接触,参与了他们教学理念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打磨、科研专题的确立、教育专著的构思。如何引领他们尽快冲破成长瓶颈,走出专业发展的“高原期”?许友兰工作室的助推策略是,以打造鲜明的教学个性、构造自己的专业“地标”为突破口,引领学员潜读经典宏赡文化视野,对话名家提升教育理念,击楫教海锻炼教学内功,投身科研植根生命沃土,入专业之门,炼教学之术,
有机地球化学是研究地质体中有机质分布、迁移、富集与转化的科学。生物死亡后的有机质演化及其地球化学过程均属其研究范畴。有机地球化学是当代地球科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发展壮大,与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问题紧密相关,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有机地球化学已形成石油地球化学、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和生物有机地球化学三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获批准建设,1992年11月
一、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大家猜一猜课文会向我们介绍哪些内容。  生:我觉得作者会介绍白杨有哪些特点。  生:我认为课文要告诉我们白杨树对人们有哪些好处。  生:我觉得课文会讲白杨树在沙漠中的作用。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内容有着不同的猜测,那么,大家就带着自己的猜测自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