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测试使用论证的框架下,从译文的语言适切性对翻译评价的影响、写作新评分标准与效度研究及写作测试公正性与效度研究三个方面探讨了TEM-8翻译与写作项目的效度问题,对改善测试效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测试使用论证 TEM-8翻译与写作 效度
1.引言
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在语言测试研究中,一般指一项测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评估出测试设计者欲评测的内容。效度研究一直是语言测试研究中的核心议题,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诸多探索,时至今日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框架,即由Bachman教授提出的“评估使用论证(Assessment Use Argument,AUA)理论”,把评估行为和基于评估结果做出的决定联系起来(Bachman 2005,2010)。它包括六大要素(elements)和四大类主张(claims),六大要素即为效度论证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观点(claim)、数据(data)、根据(warrant)、证据(backing)、反证(rebuttal)及反证证据(rebuttal backing)。本文在评估使用论证的框架下探讨TEM-8中翻译与写作项目的效度问题。
2.TEM-8翻译与写作简介
翻译与写作测试包括英译汉、汉译英及话题写作三部分,占整个试卷40%的比重,是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分量最重的两项主观性测试项目。其对整个测试的效度影响不容忽视,对这两部分效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改善试卷整体效度,更好地实现检查大纲所规定的八级水平所要达到的综合语言技能功能的要求。
英译汉项目由一段300词左右的短文组成,其中有一段150词左右的段落用底线划出,要求根据上下文将此段译成汉语,要求应试者运用英译汉的理论与技巧,翻译英、美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论述及文学原著的节录。速度为每小时约250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汉译英项目由一段300词左右的汉语短文组成,其中有一段150词左右的段落用底线划出,要求根据上下文将此段译成英语,要求应试者运用汉译英的理论与技巧,翻译我国报纸杂志上的论述文和国情介绍,以及一般文学作品的节录。速度为每小时约250汉字,译文必须忠实原意,语言通顺。写作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一篇300词左右的说明文或议论文,该作文必须语言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具有说服力。
从本质上讲,翻译也是一种写作题型,或曰条件作文。与话题写作相比,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它们与写作的区别在于翻译的限制性更强而已。本研究中将翻译与写作视为一体探讨其效度。
3.TEM-8翻译与写作效度研究
(1)译文的语言适切性对翻译评价的影响
TEM-8翻译评卷系统中,“适切性”一词每次都出现在阅卷员的打分框上。语言适切性概念始终影响到卷员的评价标准,指的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适时、切境,使听者或读者能心领神会。
言语交际的成功与否与语言的适切性的强弱密不可分。TEM8翻译阅卷过程,实际上就是考生和阅卷员之间的交际活动,交际媒介便是考生留下的翻译语言。因此,如果考生使用了适切的语言,那么这种交际就是顺畅的,阅卷员能较好地接收考生所传递的信息,较准确地判断考生的英语和汉语语言功底。相反,如果考生表达能力较差,不能使用适切的语言答卷,那么他就不能顺利完成考试最关键的一步,即与阅卷员的交际活动。
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增加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提高其汉语修养,是提高翻译测试效度的有效途径。
(2)写作新评分标准与效度研究
2012年,专八写作部分启用了新的评分标准,从思想与表达、语言运用能力、写作规范三个维度进行了细化。关于此标准的使用,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评分员都认为新标准三个维度的设置合理,并感到很适应,有利于正向效度的实现。
(3)写作测试公正性与效度研究
语言测试的公正性探讨已成为语言测试研究的焦点之一,对测试公正性的检验渗透于测试效度验证的各个阶段。作为写作评分效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评分员的偏颇研究对于确保写作测试公正性具有重大意义。作文评分员偏颇的产生呈多源性,即评分员在评阅过程中与诸多刻面(考生、写作任务难度、评分员宽松/严厉度、评分员背景、评分项目、评阅时段、评阅方式、评分员培训模式等)产生交互作用,导致评分偏离“真分数”。
4.结语
上述在简述语言测试效度研究及TEM-8翻译与写作项目后,从译文的语言适切性对翻译评价的影响、写作新评分标准与效度研究及写作测试公正性与效度研究三个方面略论了所选测试项目基于评估使用论证的效度问题,对提升效度水平、提高测试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由于测试的效度问题涉及面广,无所不包,非一篇文章所能及,相关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呈现。
参考文献:
[1]Bachman,L.F.Building and supporting a case for test use.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2005.2(1):1-34.
[2]Bachman,L.F.,
关键词: 测试使用论证 TEM-8翻译与写作 效度
1.引言
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在语言测试研究中,一般指一项测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评估出测试设计者欲评测的内容。效度研究一直是语言测试研究中的核心议题,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诸多探索,时至今日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框架,即由Bachman教授提出的“评估使用论证(Assessment Use Argument,AUA)理论”,把评估行为和基于评估结果做出的决定联系起来(Bachman 2005,2010)。它包括六大要素(elements)和四大类主张(claims),六大要素即为效度论证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观点(claim)、数据(data)、根据(warrant)、证据(backing)、反证(rebuttal)及反证证据(rebuttal backing)。本文在评估使用论证的框架下探讨TEM-8中翻译与写作项目的效度问题。
2.TEM-8翻译与写作简介
翻译与写作测试包括英译汉、汉译英及话题写作三部分,占整个试卷40%的比重,是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分量最重的两项主观性测试项目。其对整个测试的效度影响不容忽视,对这两部分效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改善试卷整体效度,更好地实现检查大纲所规定的八级水平所要达到的综合语言技能功能的要求。
英译汉项目由一段300词左右的短文组成,其中有一段150词左右的段落用底线划出,要求根据上下文将此段译成汉语,要求应试者运用英译汉的理论与技巧,翻译英、美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论述及文学原著的节录。速度为每小时约250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汉译英项目由一段300词左右的汉语短文组成,其中有一段150词左右的段落用底线划出,要求根据上下文将此段译成英语,要求应试者运用汉译英的理论与技巧,翻译我国报纸杂志上的论述文和国情介绍,以及一般文学作品的节录。速度为每小时约250汉字,译文必须忠实原意,语言通顺。写作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撰写一篇300词左右的说明文或议论文,该作文必须语言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具有说服力。
从本质上讲,翻译也是一种写作题型,或曰条件作文。与话题写作相比,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它们与写作的区别在于翻译的限制性更强而已。本研究中将翻译与写作视为一体探讨其效度。
3.TEM-8翻译与写作效度研究
(1)译文的语言适切性对翻译评价的影响
TEM-8翻译评卷系统中,“适切性”一词每次都出现在阅卷员的打分框上。语言适切性概念始终影响到卷员的评价标准,指的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适时、切境,使听者或读者能心领神会。
言语交际的成功与否与语言的适切性的强弱密不可分。TEM8翻译阅卷过程,实际上就是考生和阅卷员之间的交际活动,交际媒介便是考生留下的翻译语言。因此,如果考生使用了适切的语言,那么这种交际就是顺畅的,阅卷员能较好地接收考生所传递的信息,较准确地判断考生的英语和汉语语言功底。相反,如果考生表达能力较差,不能使用适切的语言答卷,那么他就不能顺利完成考试最关键的一步,即与阅卷员的交际活动。
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增加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提高其汉语修养,是提高翻译测试效度的有效途径。
(2)写作新评分标准与效度研究
2012年,专八写作部分启用了新的评分标准,从思想与表达、语言运用能力、写作规范三个维度进行了细化。关于此标准的使用,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评分员都认为新标准三个维度的设置合理,并感到很适应,有利于正向效度的实现。
(3)写作测试公正性与效度研究
语言测试的公正性探讨已成为语言测试研究的焦点之一,对测试公正性的检验渗透于测试效度验证的各个阶段。作为写作评分效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评分员的偏颇研究对于确保写作测试公正性具有重大意义。作文评分员偏颇的产生呈多源性,即评分员在评阅过程中与诸多刻面(考生、写作任务难度、评分员宽松/严厉度、评分员背景、评分项目、评阅时段、评阅方式、评分员培训模式等)产生交互作用,导致评分偏离“真分数”。
4.结语
上述在简述语言测试效度研究及TEM-8翻译与写作项目后,从译文的语言适切性对翻译评价的影响、写作新评分标准与效度研究及写作测试公正性与效度研究三个方面略论了所选测试项目基于评估使用论证的效度问题,对提升效度水平、提高测试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由于测试的效度问题涉及面广,无所不包,非一篇文章所能及,相关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呈现。
参考文献:
[1]Bachman,L.F.Building and supporting a case for test use.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2005.2(1):1-34.
[2]Bachman,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