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发挥学籍管理的人本导向作用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flyg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籍管理人员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自身工作的指导思想,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服务理念,不断地研究学籍管理过程中的新问题,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学生为本 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02-03
  我们知道质量是高校立身之本,育人是高校的首要责任。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学生对高校的选择,市场对高校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育人的质量。高校的荣誉、地位最终要由质量来决定。因此高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指导高校科学定位过程中的深化和延伸,它要求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使高等教育进步的过程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具体贯彻落实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则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按照科学发展观赋予教学、管理“以人为本”全新的概念。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和各方面进行阶段和金过程质量考核、记载、评价和处理,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学校的运行和管理。搞好学籍管理工作,对于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籍管理的理念、制度和实践的优劣直接影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这一带有全局性的战略目标的实施。
  因此,学籍管理人员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自身工作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服务理念,不断地研究学籍管理过程中的新问题,拓展新的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充实新的工作内容,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1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在学籍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缺失
  以学生为本应确立学生在学籍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在学籍管理方面的参与权,确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明确学生的权益救济措施。而学籍管理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在对黑龙江部分高校进行调查之后,有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的了解明显不足。数据显示,52.3%的在校生对本校学籍管理制度并不了解,仅有37.2%的学生了解常规学籍异动办理流程,62.7%的学生仅通过同学间交流来了解学籍管理制度。80.6%的被调查学生表示,本校学籍管理制度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在院系管理人员不能向他们解答常见学籍管理问题。…调查问卷涉及的高校均未组织过相关规定的学习。事实表明,部分高校在学籍管理中,未能重视学生在学籍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1.2 对学籍管理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1)认为学籍管理工作仅仅是负责新生学籍注册、在校学生学籍异动、奖励和处分、毕业生证书发放、成绩的管理等简单工作,在管理上只要求按章办事就行。
  2)各级领导十分注重教学质量、教学成果,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学籍管理是保证教学运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3)学校领导对学籍管理工作者重使用,轻培训,致使有些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特别是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学籍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1.3 学籍管理制度不能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对大学毕业生需求日益增长,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起了变化,学生素质渐显参差不齐,原来单一的校一级学籍管理体制被打破,校、院(系)两级学籍管理管理体制关系尚未理顺,而各种信息量与日俱增,数据的分析与统计越来越复杂。对这些新变化学籍管理显得不敏感不适应,反应明显滞后。有调查数据显示,黑龙江部分高校“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在院系管理人员不能向他们解答常见学籍管理问题”。即使是进入我国高校第一方阵的学校,在院系学籍管理方面运转机制走入正轨的华中科技大,有39%的被调查者证实院系曾系统的组织学生学习过学籍管理制度,并且有60.6%的被调查者曾在学业遇到疑问或困难的时候咨询过本学院、系的教务员,更有82.9%的被调查者认为,其院系的学生工作和教务工作老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但学生如何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兴趣选择专业和课程,如何把握自己的进度方面,在以往的学籍管理制度中是被忽略的。有29.4%的被访者认为在转专业和推举免试研究生方面是公平的,32%的被访者认为现行的制度缺乏公平性,而较多的被访者表示他们不知道是否公平,这一比重达到了38.7%。虽然有51.7%对学籍异动是否人性化并不清楚,可能是因其从未经历过学籍异动,但是对学籍异动人性化持肯定态度的被访者的人数是否定者的2倍。这组调查数字说明,即使是学籍管理制度比较率先图变的学校,在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矛盾,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达到个性化的学籍管理要求。这不能不说学籍管理制度在推进教育创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发挥学籍管理的人本导向作用
  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培养人才,这就决定了学籍管理工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做好学籍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维护教育公平、公正,关系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进而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大局,对高校全面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间”。
  这就牵涉到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问题,教育学上把这称做“教育目的”。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弄清楚的。当然更是学籍管理部门得首先弄清楚的,因为学籍学历管理始终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在学校众多的管理活动中,学籍处理和学业管理是学生最关心的部分。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制约,高校对学生直接起约束作用的是“学籍管理办法”。要改变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从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入手。因此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籍管理制度,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院校的重要课题。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就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学籍管理法规,以及根据法规和学校实际,制定的实施细则组成的制度体系。它是在校生的“法律准绳”,其功能是对教育活动进行必要的规范、控制、激励和调节以稳定教学秩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完成学业制定的一个基本的质量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行为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促进性。学籍管理制度既为学生制定基本标准,又鼓励学生向更高目标发展;既有助于学生明确目标,又有助于教师落实教学要求,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籍管理还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矩做出相应的规定,具有学习导向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学籍管理坚持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人性化和民主化,是不断完善学生教育与管理,实现教育目的的机制性保障。
  要创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提高对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籍管理制度关系内涵的认识,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籍管理制度。
  2.1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
  高校学籍管理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籍管理制度必须以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个性化人才为重要目标。学籍管理应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人才的个性发展。
  1)在学籍管理中运用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基本信息、异动学生信息、学生奖惩信息等多种信息的状况和明细,教学组织信息(教学进程)和学生成绩实行集中管理。不断完善学籍管理体系,建立学生注册中心、选课中心、考试中心,开发和完善教务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网络上选课、查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要建立灵活的学分制,扩大第二课堂活动范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空间和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由呼吸,为人才的个性化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应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目标。
  2)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逐步放开转专业、转学的种种限制,可以保证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在初高中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目标比较单一,就是进理想的大学,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新浪教育频道有调查显示,高达70%的新生想转专业,有17%的新生表示想转而转不了。对转专业原因,40.5%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就业,约56%的学生表示对现专业不感兴趣。还有不少学生则是遵从父母建议。要想解决学生高考时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根本解诀办法还是要打破专业界限,在招录阶段自主招生;在填志愿时,采用大类填报,即几个相关专业整合在一个大平台上招收和培养学生,学生经过一二年的教育,才自主选择专业;大学应提供和开放更多的学科课程资源,实行真正的学分制,打破制度框架,实现自由转学制度。这样,更加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大有裨益,学校特色也得以彰显。
  2.2 重视道德渗透,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老一代教育家,陈鹤琴曾经提出,“这个目标第一个是做人,第二个做中国人,第三个做现代中国人。”虽然这句话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说的,但到现在还没有过时,大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仍是历久弥新的课题。
  以德育人在高校大德育的格局中,建立既符合社会对人才要求又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学籍管理制度,发挥学籍管理环节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导向功能,促使对学生的思想管理由封闭式转向参与式,更加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更加凸显学籍管理的人文性,及其在德育建设中所起的独特作用。譬如,根据培养“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学籍管理部门参与制定学生量化管理办法,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表现、思想品德、纪律劳卫、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对德育的实效进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学籍管理制度中有关对学生德育方面的要求。营造“以德育人”的高尚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从而构筑他们的精神支柱,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重视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大力提倡高校实施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既是时代提出的重要任务和迫切呼唤,也是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和本质需要。学籍管理制度多年来与“读死书、死读书”相生相伴,如影随形的学究形象应该改变了。学籍管理应引导学生必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拥有知识并不等同于拥有相应能力,拥有知识强调的是对知识的占有性,拥有能力强调的则是对知识的转化。还应引导学生处理好生理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往强调的是“德智体美”,后来又加了个“劳”,总是忽略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情感教育,学籍管理在刚性方面少一点,柔性多一点,也是一种情感教育的渗透。“关爱心灵历练心智”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倍觉充实和振奋,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昂首挺胸、满怀信心地踏入社会,绝不能让学生为了一纸文凭满身伤痕地走出学校。
  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消弭高考分值(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的种种弊端。中国校友会网总编、“高考状元研究”课题组专家赵德国介绍,课题组调查了自1952年至2011年全国范围内的1400名高考状元,现有的职场状元名单中出现了高考状元的身影(两院院士),但交集非常少,且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考状元。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高考状元无一人成为职场状元。“大多数高考状元都已湮没无闻。”这让专家非常困惑。性格决定命运。“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司做得最好的20%的员工和最差的20%的员工,他们的智力水平是一致的。唯一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力和坚强的意志。”湖南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姚利民亦表示,个人在职场成功的关键因素不在智力,而在于个性、情绪智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状元也一样。被调查的1400名高考状元,发现大多数内向、高傲、情商低,恰恰应证了非智力因素也是于成功不可或缺的,智商与情商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高校的学籍管理应是一个指挥棒,为莘莘学子们奏响人生的智商情商双重奏,也奏响办好特色高校的辉煌乐章。
  3 以学生为本,把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高校学籍管理必须高扬教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树立法治精神和维权意识,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从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逐步营造尊重权利的浓厚法治氛围。学生管理必须体现民主、平等的精神,在管理工作中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权利,坚持做到有管有放、有宽有严,确保学生应有的法律权利和正当的利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最佳条件。
  然而,在现实的学籍管理操作中,对学生的处罚(分)人为因素太重;处罚(分)学生时,并未履行严格的程序,对学生的异议权没有给予足够的保障。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份调查问卷,揭示了对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某些失范行为或侵权行为:在对学生违纪,学校是否征求学生代表意见方面,有23.4%的被访者认为学校没有征求过学生代表的意见,但是有67.7%的被访者并不清楚学生违纪是否要征求学生代表的意见。有59.9%的被访者并不认为学校的学习纪律过于刚性。通过这些数据,应该引起包括学籍管理在内的学生管理部门的反思,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都以学校和管理者为主体,以学校和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势必造成对学生权利的侵害。
  我们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利益表达制度,让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充分、有效地表达自己合理的见解和反映自身的利益,使高校不同利益之间在公平程序中得到有效博弈。管理过程中的正当程序是相对人权利保障的基本要求,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应坚持正当程序原则,通过正当程序控制管理过程,规范权力的运行秩序,使权力的行使遵循符合法治精神的规范步骤和方式,避免管理运行的无序性、偶然性和随意性,保证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高效性。为此,高校管理部门必须建立科学、合理、严格的程序机制,以保证受教育者在学校中的机会平等得以实现,其合法的请求权、正当的选择权、合理的知情权得以保障和维护。处罚(分)学生,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例如在高校对违规学生进行处罚时,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严格的程序,包括学生管理部门的调查程序、学生的申诉程序、专门委员会的听证程序等等。
  法治的价值是以人为中心和归宿,用法治的理念和精神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各种合法权益,依法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积极推进高校学生管理的民主化、法治化。学籍管理部门在高校学生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中应该起到率先领跑的作用。
  注释
  [1]杨慧,高校学籍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素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等,如果能够将高校体育社团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则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叉。本文将着重介绍企业文化以及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文化的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异同点以及两种文化有效融合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体育文化 体育社团文化 企业文化 有效融合 途径
期刊
【摘要】 从培养学生自身的反思向善入手,促其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我管理 反思向善 “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a)-0170-01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
期刊
【摘要】“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内容被广泛推崇应用,其思想的先进性可以被运用到任何一种职业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对“人本思想”的呼声越来越高,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希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渗透这一思想。将“人本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努力提高大学生素质,不拘泥于传统教育模式是新时代对我们教育体系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那么深刻了解并把握人本思想的本质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小范围调研,全面分析了网络化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探讨了持续,发挥网络对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作用,最大程度降低网络不良影响的各项措施。  【关键词】网络化 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ll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a)一0006--0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
期刊
【摘要】《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是机电类专业中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对嘎日教学的基本内涵、实训项目的结构设计方法以及应用项目课程开展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流程进行了探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模块构建 共同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
期刊
【摘要】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对于其他年龄段,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呈现出一系列不同的心理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以帮助初中生身心更加健康发展。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91-02  当前,我们的教育事
期刊
【摘要】在西方科学教育的变革发展历程中,探究式学习的思想由来已久。但是近百年来,探究式学习的思想及实践在国际教育历程中几经沉浮,因为这种教育理论本身具有优势和缺限两面性。大量研究表明,探究式学习的确在学科知识系统传授方面效率较低,但在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是有较大优势的。  【关键词】探完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
期刊
【摘要】破伤风是外科创伤后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一旦感染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因此,医学生应掌握破伤风的病因,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外科 破伤风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31-01  破伤风是由厌氧的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内,并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肌肉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一
期刊
【摘要】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又是教育艺术、内化水平的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应该在做好引导工作的同时,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并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自律、自立,自强,促进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发展。本文着重从运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
期刊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巨大作用。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经济地理 渤海国  【中图分类号】G012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