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际沟通模式向多元化发展,视觉素养教育便是适应新科技时代的一种以视觉符号为媒介的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对视觉素养概念的内涵以及视觉素养教育的原则、途径和评判标准的分析,探讨我国视觉素养教育研究概况以及欧美国家视觉教育实践,以期对我国视觉素养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视觉素养;视觉素养教育;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45 — 02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以口、文字为媒介的交往模式中出现了以符号为特点的新的趋势,而且这种符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即由语言符号、文本符号和视觉符号共同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媒介。其中经由视觉符号而进行的交流于传统的交流方式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人类理解和沟通的方式。
一、视觉素养概念的内涵
最早提出视觉素养概念的是国际视觉素养协会创始人约翰·蒂贝兹。他把视觉素养定义为:“一个人通过看所获得的一系列视觉能力,并同时将看与其它感觉经验相整合。当这些能力得到发展时,它们使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创造性的运用这些能力,他能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杰作。”〔1〕但是,由于在教育、艺术史批判、修辞学、符号学、哲学、信息设计、图形设计等多个学科都涉及到视觉素养,因此很难对视觉素养做一个普适的定义。威尔曼强调视觉素养中的理解因素,霍顿指出图画在视觉素养中的地位,雷扎拜克则在与传统相对照的基础上着重于信息在其中的重要性。
由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对视觉素养的理解也极为不同,但是综观来看,他们都认同了视觉素养的一些基本特征:〔1〕视觉素养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2〕视觉素养能力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创造”图像;〔3〕重视“图像”与“文字”的区别。
总之,视觉素养是一种与其他感官经验相结合的综合性视觉能力过程。约翰?蒂贝兹认为视觉素养包括感知、理解和运用这三种能力。具体来说,感知是通过视觉接触信息的能力;理解是通过与其他感觉的结合判断、分析信息的能力;运用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对于视觉信息的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形成了视觉素养。
二、视觉素养教育的原则、途径和评判标准
科技进步拓展了图像的表现空间和表现力,视觉图像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同时,千姿百态、良莠不齐的视觉信息也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如何正确理解图形、图像、和视频等视觉现象背后的涵义,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视觉工具来表达思想,需要培养对视觉现象的解读、批判和表达视觉信息的能力,即进行视觉素养教育。由于视觉素养教育自身的特点,需要我们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坚持和贯彻教育的基本理念。下面将就视觉素养教育的原则、途径和评判标准进行详细阐述。
(一)视觉素养教育的原则
1.尽早开展视觉素养教育
依据儿童的视觉生理特征,1岁大的孩子能精确地看懂一些图像,他们能将书上的图片以及电视中出现的某个具体事物和现实中物品联系起来。3岁的孩子大多喜欢用积木来搭建一些东西,并用其表示较简单的一些事物,如房子、汽车等。因此,在儿童发育早期阶段让其接触图像作品,尽可能早地开展视觉素养教育。在儿童发育早期阶段开始视觉素养教育,效果就越明显。
2.重视横向与纵向相结合
视觉素养的定义很难统一,其主要原因是这种能力不仅仅适用于一门学科,传媒、美学、艺术、文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中都可涉及视觉素养,其内涵中本身也内在地包含着运用多种感官予以综合的能力。因此,视觉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我们理解和掌握它的发展历史,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它的形成、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而且要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运用。
3.加强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视觉素养能力涉及到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信息的繁复与庞杂有很大关系。面对五花八门的信息的大量涌入,哪个才是真实的事物的体现,事件背后的根源是什么,这都需要我们以批判性的思维,辩证地去看待这些信息。只有以批判的思维能力为基础,才能很好地运用视觉素养能力,真正地解决问题。
(二)视觉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与教育的途径相契合,视觉素养教育也主要有学校的、专业的视觉素养教育和社会性的视觉素养学习等两种方式。学校视觉素养教育可以与具体的课程相结合,授课过程中需要依赖图像符号的传媒专业、艺术专业、计算机专业等本身即是一种视觉素养教育。而其他课程中由于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也可以借助于声图并茂的形式来强化教学效果,同时也是视觉素养教育的开展。还可以将视觉素养教育整合到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如与地理课程、语言课程的整合等。
除了学校视觉素养教育外,很多社会性实践也加强了视觉素养教育效果。例如加入摄影、制图、电影等一些社团使学生更多地将视觉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他们对视觉素养的理解与自觉运用。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勤工俭学的工作直接参与到一些社会实践中,在具体工作中运用视觉素养来完成任务,这是对视觉素养的灵活应用,也体现了视觉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视觉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
对视觉素养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从对其重要性的思考到视觉素养内容的探讨进而发展到如何评判学生的视觉素养,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开展视觉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获得认可,视觉素养教育的培训内容也逐渐发展和完善。然而迄今为止,如何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评价标准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这势必影响视觉素养教育的开展。
“美地区教育工作者从创作的主体是否明确,构图简洁;能否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创造性活动;视觉文本是否友好,方便阅读;以及是否能够准确地运用视觉文本表达自己的思想等4个方面评价中小学生视觉文本创作。”〔2〕“澳大利亚在视觉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以视觉素养与美术教学整合为依托,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提出了评价视觉素养教育的“Show Me”框架。”〔3〕 三、我国视觉素养教育的实践路径
我国对视觉素养教育的关注起始于卜卫发表的《论媒体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文中的“媒介教育”即今天的“视觉素养教育”。文中作者追溯了“媒介素养”概念在西方发展演变的历史,由对媒介教育的关注生发出对视觉素养教育的思考。目前,我们国家对视觉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已提升到教育过程中,学龄前儿童参加的画画、手工制作等辅导班,义务教育阶段中开设的美术、计算机课程都是对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尤其高校由于其课程的广博性和专业性特点,更是出现了以视觉素养本身为对象的相关课程,“如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必修课和“视觉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以提高大学生视觉素养。”〔4〕
虽然视觉素养教育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贯彻到了教育的各个阶段,实现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有机结合,但我国视觉素养教育的起步较晚,一些落后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缺乏开展素养教育的硬件设施,对视觉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还有待提高。另外,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批判标准也是众说纷纭。西方发达国家在视觉素养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我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加强政策引导
政策是教育发展的向导。目前,我国视觉素养教育刚刚起步,许多教育工作者目前还没有形成视觉素养教育的意识,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视觉素养教育的经验教训,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视觉素养教育政策,尽快形成教育技术标准。为此,有关方面要通力配合,制定出利于视觉素养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只有正确的政策引导,视觉素养教育的理论才能在一定框架内加以完善,具体的实践才真正有据可循,也才能促进视觉素养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强化理论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由于我国视觉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对其理论探讨尚不完善,而对视觉素养教育理论的探讨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视觉素养教育的实践,因此要加强视觉素养教育理论的完善、深化和创新。具体来说,要加强在理论方面对于视觉素养教育概念的辨析,强化视觉素养教育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视觉素养教育评价标准,开展多种视觉素养教育途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于实践中切实加强视觉素养教育。
(三)开展师资力量培训
视觉素养教育的主体是人,要充分重视主体的能动性。而教师在视觉素养教育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其对视觉素养教育理解的程度,形成的视觉素养教育能力直接决定着视觉素养教育的成效。因此,重视教师视觉素养教育的培训是实现较高层次视觉素养教育的关键。只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有效的视觉素养教育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四)制定评价标准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究竟什么样的视觉素养教育体现着教育的本质,有利于视觉素养教育的贯彻实施,这些都依赖于视觉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如何,有效的评价标准有助于视觉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应该根据课程与学习者的具体需求,明确视觉素养内容是什么,培养目标是什么,制定出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只有制定了一定的评价标准,具体的实践才能有据可循,才能更好地评估视觉素养效果。
西方国家在视觉素养教育方面发展较好,我们要借鉴其有益的成果。但是,由于欧美发达国家视觉素养教育与我国在教育形式、教学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在借鉴西方视觉素养教育的先进经验同时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视觉素养教育的路径。
〔参 考 文 献〕
〔1〕周宪.崎岖的山路——文化批判论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兵,王清,韩仁瑞.北美地区青少年视觉素养教育特色与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0).
〔3〕申灵灵.澳大利亚的“Show Me”视觉素养评价框架述评〔J〕.上海教育研究,2012,(01).
〔4〕张舒予.“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核心理念与教学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2).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视觉素养;视觉素养教育;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45 — 02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以口、文字为媒介的交往模式中出现了以符号为特点的新的趋势,而且这种符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即由语言符号、文本符号和视觉符号共同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媒介。其中经由视觉符号而进行的交流于传统的交流方式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人类理解和沟通的方式。
一、视觉素养概念的内涵
最早提出视觉素养概念的是国际视觉素养协会创始人约翰·蒂贝兹。他把视觉素养定义为:“一个人通过看所获得的一系列视觉能力,并同时将看与其它感觉经验相整合。当这些能力得到发展时,它们使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创造性的运用这些能力,他能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杰作。”〔1〕但是,由于在教育、艺术史批判、修辞学、符号学、哲学、信息设计、图形设计等多个学科都涉及到视觉素养,因此很难对视觉素养做一个普适的定义。威尔曼强调视觉素养中的理解因素,霍顿指出图画在视觉素养中的地位,雷扎拜克则在与传统相对照的基础上着重于信息在其中的重要性。
由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对视觉素养的理解也极为不同,但是综观来看,他们都认同了视觉素养的一些基本特征:〔1〕视觉素养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2〕视觉素养能力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创造”图像;〔3〕重视“图像”与“文字”的区别。
总之,视觉素养是一种与其他感官经验相结合的综合性视觉能力过程。约翰?蒂贝兹认为视觉素养包括感知、理解和运用这三种能力。具体来说,感知是通过视觉接触信息的能力;理解是通过与其他感觉的结合判断、分析信息的能力;运用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对于视觉信息的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形成了视觉素养。
二、视觉素养教育的原则、途径和评判标准
科技进步拓展了图像的表现空间和表现力,视觉图像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同时,千姿百态、良莠不齐的视觉信息也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如何正确理解图形、图像、和视频等视觉现象背后的涵义,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视觉工具来表达思想,需要培养对视觉现象的解读、批判和表达视觉信息的能力,即进行视觉素养教育。由于视觉素养教育自身的特点,需要我们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坚持和贯彻教育的基本理念。下面将就视觉素养教育的原则、途径和评判标准进行详细阐述。
(一)视觉素养教育的原则
1.尽早开展视觉素养教育
依据儿童的视觉生理特征,1岁大的孩子能精确地看懂一些图像,他们能将书上的图片以及电视中出现的某个具体事物和现实中物品联系起来。3岁的孩子大多喜欢用积木来搭建一些东西,并用其表示较简单的一些事物,如房子、汽车等。因此,在儿童发育早期阶段让其接触图像作品,尽可能早地开展视觉素养教育。在儿童发育早期阶段开始视觉素养教育,效果就越明显。
2.重视横向与纵向相结合
视觉素养的定义很难统一,其主要原因是这种能力不仅仅适用于一门学科,传媒、美学、艺术、文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中都可涉及视觉素养,其内涵中本身也内在地包含着运用多种感官予以综合的能力。因此,视觉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我们理解和掌握它的发展历史,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它的形成、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而且要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运用。
3.加强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视觉素养能力涉及到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信息的繁复与庞杂有很大关系。面对五花八门的信息的大量涌入,哪个才是真实的事物的体现,事件背后的根源是什么,这都需要我们以批判性的思维,辩证地去看待这些信息。只有以批判的思维能力为基础,才能很好地运用视觉素养能力,真正地解决问题。
(二)视觉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与教育的途径相契合,视觉素养教育也主要有学校的、专业的视觉素养教育和社会性的视觉素养学习等两种方式。学校视觉素养教育可以与具体的课程相结合,授课过程中需要依赖图像符号的传媒专业、艺术专业、计算机专业等本身即是一种视觉素养教育。而其他课程中由于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也可以借助于声图并茂的形式来强化教学效果,同时也是视觉素养教育的开展。还可以将视觉素养教育整合到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如与地理课程、语言课程的整合等。
除了学校视觉素养教育外,很多社会性实践也加强了视觉素养教育效果。例如加入摄影、制图、电影等一些社团使学生更多地将视觉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他们对视觉素养的理解与自觉运用。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勤工俭学的工作直接参与到一些社会实践中,在具体工作中运用视觉素养来完成任务,这是对视觉素养的灵活应用,也体现了视觉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视觉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
对视觉素养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从对其重要性的思考到视觉素养内容的探讨进而发展到如何评判学生的视觉素养,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开展视觉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获得认可,视觉素养教育的培训内容也逐渐发展和完善。然而迄今为止,如何建立一套系统有效的评价标准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这势必影响视觉素养教育的开展。
“美地区教育工作者从创作的主体是否明确,构图简洁;能否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创造性活动;视觉文本是否友好,方便阅读;以及是否能够准确地运用视觉文本表达自己的思想等4个方面评价中小学生视觉文本创作。”〔2〕“澳大利亚在视觉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以视觉素养与美术教学整合为依托,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提出了评价视觉素养教育的“Show Me”框架。”〔3〕 三、我国视觉素养教育的实践路径
我国对视觉素养教育的关注起始于卜卫发表的《论媒体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文中的“媒介教育”即今天的“视觉素养教育”。文中作者追溯了“媒介素养”概念在西方发展演变的历史,由对媒介教育的关注生发出对视觉素养教育的思考。目前,我们国家对视觉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已提升到教育过程中,学龄前儿童参加的画画、手工制作等辅导班,义务教育阶段中开设的美术、计算机课程都是对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尤其高校由于其课程的广博性和专业性特点,更是出现了以视觉素养本身为对象的相关课程,“如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必修课和“视觉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以提高大学生视觉素养。”〔4〕
虽然视觉素养教育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贯彻到了教育的各个阶段,实现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有机结合,但我国视觉素养教育的起步较晚,一些落后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缺乏开展素养教育的硬件设施,对视觉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还有待提高。另外,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批判标准也是众说纷纭。西方发达国家在视觉素养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我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加强政策引导
政策是教育发展的向导。目前,我国视觉素养教育刚刚起步,许多教育工作者目前还没有形成视觉素养教育的意识,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视觉素养教育的经验教训,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视觉素养教育政策,尽快形成教育技术标准。为此,有关方面要通力配合,制定出利于视觉素养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只有正确的政策引导,视觉素养教育的理论才能在一定框架内加以完善,具体的实践才真正有据可循,也才能促进视觉素养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强化理论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由于我国视觉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对其理论探讨尚不完善,而对视觉素养教育理论的探讨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视觉素养教育的实践,因此要加强视觉素养教育理论的完善、深化和创新。具体来说,要加强在理论方面对于视觉素养教育概念的辨析,强化视觉素养教育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视觉素养教育评价标准,开展多种视觉素养教育途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于实践中切实加强视觉素养教育。
(三)开展师资力量培训
视觉素养教育的主体是人,要充分重视主体的能动性。而教师在视觉素养教育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其对视觉素养教育理解的程度,形成的视觉素养教育能力直接决定着视觉素养教育的成效。因此,重视教师视觉素养教育的培训是实现较高层次视觉素养教育的关键。只有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有效的视觉素养教育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四)制定评价标准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究竟什么样的视觉素养教育体现着教育的本质,有利于视觉素养教育的贯彻实施,这些都依赖于视觉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如何,有效的评价标准有助于视觉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应该根据课程与学习者的具体需求,明确视觉素养内容是什么,培养目标是什么,制定出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只有制定了一定的评价标准,具体的实践才能有据可循,才能更好地评估视觉素养效果。
西方国家在视觉素养教育方面发展较好,我们要借鉴其有益的成果。但是,由于欧美发达国家视觉素养教育与我国在教育形式、教学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在借鉴西方视觉素养教育的先进经验同时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视觉素养教育的路径。
〔参 考 文 献〕
〔1〕周宪.崎岖的山路——文化批判论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兵,王清,韩仁瑞.北美地区青少年视觉素养教育特色与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0).
〔3〕申灵灵.澳大利亚的“Show Me”视觉素养评价框架述评〔J〕.上海教育研究,2012,(01).
〔4〕张舒予.“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核心理念与教学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