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山镇酒事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7458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血液中的酒香
  海半仙酿酒坊在诸暨同山镇最偏僻的冷巷。四里八乡无须问道于野,只须闻着酒香寻踪而至。嗜酒的人们还未喝海半仙的酒之前,光是闻一闻他酿的酒,差不多就醉眼迷离了。
  酿酒多半世家出身,没有三代以上的家族酿酒史,谁也不敢放言能酿酒。海半仙的老爹不酿酒,爷爷不酿酒,上溯五代差不多滴酒不沾。到了海半仙这里,他出生吃的开口奶是筷头滴下的一滴酒,第二口才是母亲的初乳。酒的血液自此随初乳浸入他的血液,一生与醇醪为伍。
  海半仙的外公酿酒。
  外公生了三个女儿,无男丁。海半仙的母亲最得外公宠爱,一手令人叫绝的酿酒手艺毫无疑问落到了唯一的男孙小海身上。
  外公最拿手的是高粱粟米烧。
  小海是伴着酒缸里令人愉悦的酒花酝酿的哔剥声长大的。他看外公和伙计们光着淌汗的膀子,将高粱粉碎、配料、蒸煮、糊化、冷却、拌醅、入窖发酵……当酒花在酒缸里一朵朵一簇簇开放,酒缸壁摸起来像夏日初阳一样有轻微的烫热,就是蒸酒的辰光了。掐酒头去酒尾,剩下来的就是上好的高粱粟米烧。
  他童年的小脑袋比记九九口诀表还牢地记住了酿酒的每一流程。人们喝着外公酿的酒,红光满面气壮山河,走路虎虎生风,能做平时不敢做的事,能说平时不敢说的话。于是小海想,酒真是个好东西啊,能酿酒真是了不起啊。
  只是从吃第一口开口酒开始,小海再未尝过一滴酒。有时他靠近酒碗想沾一點,被外公厉声喝止。九岁那年,小海趁着酒坊无人,偷酒喝。第一口辛辣火烫,他扔掉酒勺就走。走到门口,甘香醇厚的口味涌上喉头,往四肢百骸散发开去,唤醒了他初生之时潜伏在身体最深处的开口酒。小海返身喝了第二口,第三口……那晚家人最后发现他醉倒在酒缸边,像醉猴一样蜷成一团。
  外公叹气说,本来想等孩子身体发育完全,舌苔成熟到能精确品出酒味时,方教他酿酒品酒。现在看来不得不提前传道授业解惑了。
  自此酿酒成了小海的不二职业选择。当然那时只限于私塾放学后的辰光,给外公搭把手,拌拌酒曲,翻翻酒缸,静寂的月夜听酒花开……
  十八岁那年小海正式成了海半仙。
  外公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拜师宴,祭拜酒神仪狄,虔诚地向远古酒神三跪六拜,祈祷男孙成为一名出色的酿酒师。
  这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海半仙用了整整十二年,才学到了外公百分之八十的手艺,其间遭受了外公屡屡毫不留情的责骂以至鞭笞,做坏了十七缸酒──第十八缸酒才赢得外公舒展的眉眼和微微颔首。
  余下的百分之二十的手艺──外公临死前把一本纸质发黄卷边的书放到他手上。他流着泪读酿酒口诀:粮必精,水必甘,曲必陈,器必洁,工必细……
  二、奇特的药草
  那一年日本鬼子像蝗虫一样飞进同山镇,整个同山镇的上空飘着日本膏药旗,猎猎作响。海半仙很不喜欢它比自家的酒旗还招摇。
  没等他喜不喜欢,那个叫大岛的鬼子头上门来,指着酒缸,笑着对海半仙说,这酒一定比他老家兵库县滩五乡的清酒要差得多,不信他们比一比酒量。
  海半仙本来想说我们的同山酒是你们清酒的祖师爷,可他想了想说好吧。
  酿酒坊从来只开半排的排门,这天全部卸下,门前一字儿排开十二坛酒。晌午时分,一队迈着整齐划一的高靴脚的日本鬼子,规规矩矩地站在酿酒坊门前。大岛穿的是有花纹的蓝色和服。
  大岛先是让一只狗吃了蘸酒的肉骨头,再让一只猫吃了蘸酒的鱼,半个时辰后它们依然欢蹦乱跳,大岛说开酒。
  这天海半仙和大岛喝得很痛快。他们边喝边聊,唱戏听音乐。海半仙唱的是绍兴莲花落,声音像攻城略地一样高昂悲凉。大岛吹的是尺八,鬼叫一样呜呜响。海半仙也没告诉大岛,这根竹制玩意儿也是中国唐朝传到日本的。
  同山镇的人们远远看着这两个人,用杀人的眼神,一次次杀向给大岛不停劝酒的海半仙。
  后来大岛红着脸颊对门外的士兵招了招手,让他们也喝。黄昏来临前,大岛带着这些像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竹林一样的日本兵,摇摇晃晃地离开酿酒坊。
  人们都以为当天夜里日本鬼子会死于醉酒,可没有。过了两天大岛又来了,带来了五名美貌的歌伎。他们边喝边唱边跳,快活得像过节。
  同山镇的人们的眼神差不多快变成炸药了。
  十天后,驻扎同山镇的日本兵去附近一个村子扫荡,因为那儿发现了可疑的新四军行迹。他们在进入村口之前,忽然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掌推了一把,一个个口吐白沫倒地。谁也救不了谁,他们眼睁睁看着彼此像一条条扔上岸的鱼,吐尽最后一口白沫而死。
  日军的后续部队没有机会报复,因为很快同山镇最有钱的沈老爷家的收音机里,响起了天皇投降诏书……
  本来要拿眼神杀死海半仙的人们,涌到酿酒坊,问鬼子怎么突然死翘翘。海半仙笑笑说,很久以前外公上山采酒酿药草时,发现了一味奇特药草,这种药草拌入高粱,酿出来的酒醇美之极。外公刚开始欣喜不已,后来品出了怪异,他试着浸泡肉骨头喂狗。那狗越吃越上瘾,十天后暴毙。外公自此警觉,从此代代相传不得采撷此药草──海半仙从鬼子踏进同山镇的那一天,就上山找这药草,因为他知道狂妄的鬼子一定会找上门来。
  海半仙七十岁生日刚过,忽然宣称不再酿酒。这让人们很吃惊。
  海半仙漫长而有滋味地喝了口酒,道出个中缘由。外公原本打算让他十八岁酿酒,他却九岁爬酒灶。人这一生啊,命中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当初他提前入行,该酿的都酿了,该醉的也醉了。倘是再霸着酒灶不放,只怕是,醇酒都会酿成酸醋了。
  选自《山海经》2018.4上
其他文献
某地有个开公司的,刚三十出头,生意已做得不小,人也长得高大俊朗,未婚,在旁人眼里当然属于钻石王老五级的青年才俊。只不过这人嗜好女色,始乱终弃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反正他腰包里有的是钱,而那些女子拿到了一笔分手费后,只会为了没有下一次被弃的机会而懊恼。  他平时爱好摄影,每次玩过了女人便要留下一幅写真照留念,当然是没穿衣服的那种。好在这种照片他只和几个生意场上的密友欣赏,倒没有放到网上去公开,也就没惹
期刊
1.聂壹与聂贰  西风猎猎,古道苍茫。一支商队在夕阳中缓缓走来,前方就是马邑城了。  聂壹猛地催动胯下的白马,来到城门之下,守城士兵探头出来询问。聂壹遥遥拱手,守城士兵看见聂壹,急忙放下吊桥。  在马邑城,聂壹代表的就是财富。谁也不知道聂壹有多少钱,他的府邸,比县府要大,他的下人,比衙役还多。他可以和匈奴的大单于直接交易,他从汉民手中收集来的物品,都不用付银子,只要拿着盖有他印章的缣帛,就可以在马
期刊
好友小朱最近在玩命减肥,据她说一周掉了7斤肉,可就是这个让小朱深信不疑、过度节食的减肥方法,在一个月后把她送进了医院。  在简单介绍了小朱的病情后,我又把她最近的减肥经历跟大夫说了,大夫明白地点了点头。  输完液后,小朱缓了过来,脸色好了许多,临走时,小朱问医生:“大夫,我这病不用再配点儿药什么的?”  大夫微笑着说:“你这人啊,吃饭不积极,吃药倒挺积极的,好吧,我再给你开个特殊药方,你是选中医还
期刊
姐夫把小舅子叫进办公室。  姐夫:“小伟,在家我是你姐夫,在单位,我是你领导,我怎么听人说,你背后说我很二?”  小舅子:“姐夫,我这是尊敬您!”  姐夫:“尊敬我?”  小舅子:“当然。‘二’自古以来就表示人有大才,孔子人称孔老二,关羽人称关二爷,秦琼人称秦二哥,李世民人称唐二世……二这个词,送给你再合适不过呢!”  选自《民间传奇故事》选择智慧  大学上课时,教授问学生:“金钱与智慧,你们选哪
期刊
周金锁携妻带子住在大山深处的小木屋里,打猎为生。冬日傍晚,妻子做饭时刚离开锅门去拿东西,三岁半的儿子就从锅底抽出火来,引燃了自己的棉裤,烧伤了自己的脚。  妻子急着叫来周金锁,准备下山去医院。周金锁看了看儿子的伤,不急不躁地说,不用去医院,治烧伤,用獾油最好了,愈合的快,还不落伤疤。离咱房子不远的山洞里就有一只雄性大獾,我常见它在洞门外走来走去。这山中就这一只雄獾了,一直没忍心下手,今儿咱儿子烧伤
期刊
东海之滨有一座望月山,望月山的山巅上坐落着望月庄,望月庄的庄主秦望月是名声大噪的当世药王,如有普通医生治不了的疑难杂症,找他准没错,往往能够妙手回春。  这一天,望月庄上来了一名年轻的后生,自称柳如非,因出门访友,遇土匪劫道,遭了暗算,小腿中了毒镖,普通药物医治无效,眼看右腿就快报废了,只得慕名来求秦药王。  秦望月查看了伤口,惊讶道:“好毒!”他告诉柳如非,这种毒叫作“鬼见愁”,是蝎子、蛇、蜈蚣
期刊
清康熙年间,湘南耒阳出了一件惊天大案,城南温氏杂货铺一夜之间惨遭蒙面歹徒洗劫。温家除其小儿温风暖在外拜师习武未归,幸免于难,其余一家四口均遭杀害。  温家的祖传宝物“玉骑人”也被歹徒抢走。玉骑人,一骑一人,全身由白玉琢成,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相传是当年温氏老祖救了唐王李世民一命,唐王亲赐给温家的盖世奇宝,价值连城。  埋葬了四位亲人之后,温风暖跪在亲人坟前立下了誓言:找回玉骑人,血刃杀人者。  一
期刊
清初,奉天府最出名的推拿师是个囚犯,人称撇子李。他本是被冤枉入狱的名医,给人推拿惯用左手,不管牢头、禁卒还是犯人,经他一通捏按,无不活了筋骨,说不出有多么舒服自在。  撇子李年轻时混过响马,在山寨专为人接骨疗伤。如今下了狱,照样带着身三锥子扎不出一滴血的犟劲,连牢头都敬着他。牢里瘐毙者甚多,说是瘐毙,其实大都死于非命。县太爷爱打铜钱眼里看人,犯人下狱要经的几道关,关关是钱,没钱就遭罪。撇子李顺顺当
期刊
惊人“尸变”  清道光十一年,中原腹地延津渡周边三月未雨,旱情严重。一个传言不胫而走,说是这一带出了旱魃,据说死人被埋在风水凶险之地,极易发生尸变变成旱魃,进而影响到当地的气候,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便是干旱少雨。    这一日,石婆固村的何老实在村里大叫大嚷,说他知道那成了精的旱魃在哪里,招呼大家一块儿去扒开那墓,戳烂其尸身,将其在烈日下暴晒七日,旱情自会消解。村里男女老少跟随着何老实蜂拥向村北那片河
期刊
这一年大旱,朝廷赈灾粮迟迟不来,一时粒米粒珠,饥民成群结队外出逃荒,路上时不时有饥饿倒毙的灾民。城里大粮商周大东家见此惨象,当即吩咐下去:“快快开设粥棚救济灾民,粥要稠些。”  少东家一听吃了一惊,叫道:“爹,您这是干什么?要知道现在米是什么价?咱这不是往外白白撒银子吗?”  周大东家断然说道:“可你就忍心看着饥民活活饿死吗?若发这样的不义之财,菩萨会怪罪的。”  粥棚一立,灾民立即蜂拥而来,个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