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有时候上课玩手机,有时候不交作业,有时还会发生打架、骂人现象。我们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处分,或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有时干脆来个“冷处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今天,当我读了《我的教育理想》的第一章“理想的德育”后,我心里想,我们教师的这些做法是多么“危险”呀。第六条告诉我们:“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这更使我认识到沟通的紧迫性。
朱永新教授在这一章中写道:“学生们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反思我们的言行,是不是属于这种“用两种声音说话”的老师呢?我们很少与学生用心理距离对话,没有与学生认真地促膝谈心过。他们一旦逃课、旷课,也不去了解他们自身的原因,就让其叫家长,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教育的“恐怖”。我们能不能像书中说的那样:与其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还不如让学生自然地不去“如何如何”。
打开学生的心扉,建设心灵的桥梁
在我的记忆里,有个学生叫钱捷,性格开朗,上课从不听课,总是玩手指或者发呆看窗外。有时问他一些事情或问题,他抬起头,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你一言不发,任你怎样小声耐心地问,或者大声严厉地问,他总是保持沉默,甚至于走开。他经常欠交作业,学习成绩很差。下课的时候我就观察,发现他和同学之间的相处很融洽,谈笑风生,和课上与老师的剑拔弩张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我就利用自习课或者活动课主动找他谈话,刚开始他很防备什么也不说,时间长了,他话就开始多了。当我问他为什么上课不认真听講时,他告诉我:上课的内容他都听不懂,所以只好以玩打发时间,还有自习课或者活动课项目太过单一也让他没有什么兴趣。得到这样的答案我很意外,这是很多学生的通病,怎么办呢?首先我找到任课老师,建议他们把内容简单化,同时在活动课或者自习课上增加内容,从目前流行的动漫到大家感兴趣的球赛,利用电脑放映给他们看。时间一长果然得到显著的变化,渐渐的,师生间的心理阻隔消失了,实现了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
记得读过一个台湾学生的作文《老师,您听我说》,其中有这样一些话:“老师,我希望您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架教书的机器;老师,请您不要单看我的成绩,更要看我所做的努力;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了我的能力。”看了这位学生的诉说,我想,作为一个班主任,如果能从内心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多为学生考虑,那样学生才会真心真意地去跟你沟通、与你交流,你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包容
十七八岁的学生特别要面子,你可以批评他,你也可以教育他,但就是不要在同学们面前做这件事,他们把这件事看得非常重,老话说得好:“头可断,血可流,面子不能丢。”直白一点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如果能不在教室里处理学生的问题,就尽量不要在教室,更不要在办公室,因为学生还想在其他老师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他们要面子,我们就给他们面子,他们要形象我们就给他们形象,只要能教育好学生,我们不需要拘于形式和方法,更不需要顾及我们的面子。
吕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是个极其聪明又极不用功的学生,上课不听,课后不做,迟到次数比较多,联系家长电话是空号,联系本人手机关机,而且曾经多次被任课老师和学校领导批评头发太长。
对他的教育来源于一次对于仪容仪表的整改,那是第三次他向我请假要到校外剪头发,我同意了,同行的还有其他三位同学。在此之前,已有同学向我反映,他每次去校外剪头发是假,玩一趟才是真,头发没有剪而是吹一下风就回来了。(而且更过分的是理发店9点才开门,他每次去都是7点。)这一次,我还是没有说什么,签了请假条。中午回校后,我检查了他的头发,没有变化,我把他带到一个空教室里,这时我才发作。首先我表明了对他感到失望,同时也表明了我的态度,一个人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人感到失望,感到不信任,那是很失败的事。如果再不改,不知道还值不值得大家的信任。只有做事让人放心的人,才是大家值得交往和信任的人。我对他说:“我没有在教室也没有在办公室里对你说这些话,就是想给你最后一次机会,给你最后一次面子,也是最后一次信任你。”
我把“信任”两个字讲得很重,同时鼓励他,相信他一定能做到。他真的听进去了,因为第二天进校我就发现他把头发剪短了。
看到这些变化,我及时在班会课上对他进行了表扬,同时对他近阶段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原来的迟到大王变成了从不迟到的好学生。通过这件事,让我感到:一件小事,可以演变成大事,一件大事同样也能演变成小事。只要我们的老师能够多一点的宽容,多一点的包容,就能润物细无声地化解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同时也能很好地让学生明白,面子是老师给你的也是你自己争取的,信任是老师给你的也是你自己赢得的。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明白自己犯了错,怎样去改正自己的错才是最终的目的。
鼓励也是一种方法
杨春是我2011届的学生,他最大的问题就是说谎。作业没有交,他敢说我就放老师桌子上了,任你怎么找,结果只有一个——没有;向我请假,我没有同意,他敢爬围墙出去;早上5点从家出发到学校,原本6点就可以到,结果他在网吧待了一上午,下午才回学校。对我说的理由更荒谬,说他是从家走到学校的;早操或者升旗仪式他都会在第一时间逃掉或者躲在厕所里。遇到这样的学生,除了联系家长,我想了很多办法,但在他的面前都一一宣告失败。
直到有一次班会课上,学校让我们班推选一名班级手册记录员,记录员要记录班级一日常规,例如早上迟到人员、早读课内容、课间秩序、课堂纪律、作业布置、班级卫生等等。我一下子想起了他,就对他说:“杨春,你的字写得不错,同学之间关系也处得非常好,关心同学、尊敬老师。我知道这件事你一定能够胜任,但就是要牺牲你很多业余时间了。早上要比其他同学来得早,做的也要比其他同学多,但是班级记录是关系全班的大事,你能够做好吗?”他迟疑了一下,然后爽快地答应了。之后如我所料,他不仅改掉了他的那些坏毛病,还把记录工作做得非常好。 小小的一次鼓励让他自己做出了改变,可能我在做出决定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原来鼓励的能量这么大。鼓励是一种方法,让每个人都心向往之,它让我们渐渐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让我们忘记过去,努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
让他们自己学会成长,插上翅膀飞翔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同学的支持,而对于有些同学而言,一个好的“机会”会让他们了解自己真正的实力,也会让他们自己学会长大。
2018年上学期,我们班准备举行一次校级主题班会,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班长和纪律委员,并且对他们说:“这是我们班第一次举行这样的活动,以前没有弄过,也没有经验,更没有参考模板,我班主任能给你们俩的,只有这次主题设定和内容审核。你们可以去别的班看看,吸取经验,了解一下主题班会的模式,也可以去网上看看。”两位同学一脸茫然,对着我苦笑。
一个星期过去了,他们俩把主题班会的主题确定了,把大纲也制定得差不多了;两个星期过去了,他们俩把主题涉及到的调查问卷、活动内容也打印好了;第三星期一开始,他们已经带着全班同学开始了排练,节奏把控得相当快。班长看到我很疑惑,就认真地对我说:“老师,一开始我们也不会啊,就到别的班去看,一个班不行就多看几个班。看多了,就发现里面的门道了,主题班会就是要把主题传递给大家,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能用视频,能用语言,也能用小游戏,但是最关键的是,不能用大家都用过的方式,要不然同学们会审美疲劳的。”看着他们自信的样子,我突然明白过来,也许就是这样的“机会”才会让他们去挖掘自己的潜能,才会发现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成长的路上,每个这样的“机会”都是同学们的一次成长,只有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作为班主任我想让他们自己去感受。
在做班主任的日子里,我因为学生打架生气过,因为他们不做作业批评过,因为他们迟到说谎纠结过,也因为他们上课睡觉反省过,更因为他们的仪容仪表认真思考过。可是在我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我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作为班主任的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以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影响了对事件的正确处理。
我始终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现在的他们也许还不明白,但是总有那么一天,他们能理解作为一个班主任的心。爱是相互的,用爱去浇灌每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再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去引導,他们自然就会扬起自信的笑容,迎接未来各种各样的人生挑战。
(作者单位: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责任编辑 葛星星)
今天,当我读了《我的教育理想》的第一章“理想的德育”后,我心里想,我们教师的这些做法是多么“危险”呀。第六条告诉我们:“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这更使我认识到沟通的紧迫性。
朱永新教授在这一章中写道:“学生们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反思我们的言行,是不是属于这种“用两种声音说话”的老师呢?我们很少与学生用心理距离对话,没有与学生认真地促膝谈心过。他们一旦逃课、旷课,也不去了解他们自身的原因,就让其叫家长,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教育的“恐怖”。我们能不能像书中说的那样:与其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还不如让学生自然地不去“如何如何”。
打开学生的心扉,建设心灵的桥梁
在我的记忆里,有个学生叫钱捷,性格开朗,上课从不听课,总是玩手指或者发呆看窗外。有时问他一些事情或问题,他抬起头,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你一言不发,任你怎样小声耐心地问,或者大声严厉地问,他总是保持沉默,甚至于走开。他经常欠交作业,学习成绩很差。下课的时候我就观察,发现他和同学之间的相处很融洽,谈笑风生,和课上与老师的剑拔弩张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我就利用自习课或者活动课主动找他谈话,刚开始他很防备什么也不说,时间长了,他话就开始多了。当我问他为什么上课不认真听講时,他告诉我:上课的内容他都听不懂,所以只好以玩打发时间,还有自习课或者活动课项目太过单一也让他没有什么兴趣。得到这样的答案我很意外,这是很多学生的通病,怎么办呢?首先我找到任课老师,建议他们把内容简单化,同时在活动课或者自习课上增加内容,从目前流行的动漫到大家感兴趣的球赛,利用电脑放映给他们看。时间一长果然得到显著的变化,渐渐的,师生间的心理阻隔消失了,实现了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
记得读过一个台湾学生的作文《老师,您听我说》,其中有这样一些话:“老师,我希望您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架教书的机器;老师,请您不要单看我的成绩,更要看我所做的努力;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了我的能力。”看了这位学生的诉说,我想,作为一个班主任,如果能从内心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多为学生考虑,那样学生才会真心真意地去跟你沟通、与你交流,你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包容
十七八岁的学生特别要面子,你可以批评他,你也可以教育他,但就是不要在同学们面前做这件事,他们把这件事看得非常重,老话说得好:“头可断,血可流,面子不能丢。”直白一点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如果能不在教室里处理学生的问题,就尽量不要在教室,更不要在办公室,因为学生还想在其他老师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他们要面子,我们就给他们面子,他们要形象我们就给他们形象,只要能教育好学生,我们不需要拘于形式和方法,更不需要顾及我们的面子。
吕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是个极其聪明又极不用功的学生,上课不听,课后不做,迟到次数比较多,联系家长电话是空号,联系本人手机关机,而且曾经多次被任课老师和学校领导批评头发太长。
对他的教育来源于一次对于仪容仪表的整改,那是第三次他向我请假要到校外剪头发,我同意了,同行的还有其他三位同学。在此之前,已有同学向我反映,他每次去校外剪头发是假,玩一趟才是真,头发没有剪而是吹一下风就回来了。(而且更过分的是理发店9点才开门,他每次去都是7点。)这一次,我还是没有说什么,签了请假条。中午回校后,我检查了他的头发,没有变化,我把他带到一个空教室里,这时我才发作。首先我表明了对他感到失望,同时也表明了我的态度,一个人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人感到失望,感到不信任,那是很失败的事。如果再不改,不知道还值不值得大家的信任。只有做事让人放心的人,才是大家值得交往和信任的人。我对他说:“我没有在教室也没有在办公室里对你说这些话,就是想给你最后一次机会,给你最后一次面子,也是最后一次信任你。”
我把“信任”两个字讲得很重,同时鼓励他,相信他一定能做到。他真的听进去了,因为第二天进校我就发现他把头发剪短了。
看到这些变化,我及时在班会课上对他进行了表扬,同时对他近阶段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原来的迟到大王变成了从不迟到的好学生。通过这件事,让我感到:一件小事,可以演变成大事,一件大事同样也能演变成小事。只要我们的老师能够多一点的宽容,多一点的包容,就能润物细无声地化解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同时也能很好地让学生明白,面子是老师给你的也是你自己争取的,信任是老师给你的也是你自己赢得的。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明白自己犯了错,怎样去改正自己的错才是最终的目的。
鼓励也是一种方法
杨春是我2011届的学生,他最大的问题就是说谎。作业没有交,他敢说我就放老师桌子上了,任你怎么找,结果只有一个——没有;向我请假,我没有同意,他敢爬围墙出去;早上5点从家出发到学校,原本6点就可以到,结果他在网吧待了一上午,下午才回学校。对我说的理由更荒谬,说他是从家走到学校的;早操或者升旗仪式他都会在第一时间逃掉或者躲在厕所里。遇到这样的学生,除了联系家长,我想了很多办法,但在他的面前都一一宣告失败。
直到有一次班会课上,学校让我们班推选一名班级手册记录员,记录员要记录班级一日常规,例如早上迟到人员、早读课内容、课间秩序、课堂纪律、作业布置、班级卫生等等。我一下子想起了他,就对他说:“杨春,你的字写得不错,同学之间关系也处得非常好,关心同学、尊敬老师。我知道这件事你一定能够胜任,但就是要牺牲你很多业余时间了。早上要比其他同学来得早,做的也要比其他同学多,但是班级记录是关系全班的大事,你能够做好吗?”他迟疑了一下,然后爽快地答应了。之后如我所料,他不仅改掉了他的那些坏毛病,还把记录工作做得非常好。 小小的一次鼓励让他自己做出了改变,可能我在做出决定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原来鼓励的能量这么大。鼓励是一种方法,让每个人都心向往之,它让我们渐渐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让我们忘记过去,努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
让他们自己学会成长,插上翅膀飞翔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同学的支持,而对于有些同学而言,一个好的“机会”会让他们了解自己真正的实力,也会让他们自己学会长大。
2018年上学期,我们班准备举行一次校级主题班会,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班长和纪律委员,并且对他们说:“这是我们班第一次举行这样的活动,以前没有弄过,也没有经验,更没有参考模板,我班主任能给你们俩的,只有这次主题设定和内容审核。你们可以去别的班看看,吸取经验,了解一下主题班会的模式,也可以去网上看看。”两位同学一脸茫然,对着我苦笑。
一个星期过去了,他们俩把主题班会的主题确定了,把大纲也制定得差不多了;两个星期过去了,他们俩把主题涉及到的调查问卷、活动内容也打印好了;第三星期一开始,他们已经带着全班同学开始了排练,节奏把控得相当快。班长看到我很疑惑,就认真地对我说:“老师,一开始我们也不会啊,就到别的班去看,一个班不行就多看几个班。看多了,就发现里面的门道了,主题班会就是要把主题传递给大家,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能用视频,能用语言,也能用小游戏,但是最关键的是,不能用大家都用过的方式,要不然同学们会审美疲劳的。”看着他们自信的样子,我突然明白过来,也许就是这样的“机会”才会让他们去挖掘自己的潜能,才会发现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成长的路上,每个这样的“机会”都是同学们的一次成长,只有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宰,作为班主任我想让他们自己去感受。
在做班主任的日子里,我因为学生打架生气过,因为他们不做作业批评过,因为他们迟到说谎纠结过,也因为他们上课睡觉反省过,更因为他们的仪容仪表认真思考过。可是在我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我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作为班主任的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以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影响了对事件的正确处理。
我始终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现在的他们也许还不明白,但是总有那么一天,他们能理解作为一个班主任的心。爱是相互的,用爱去浇灌每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再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去引導,他们自然就会扬起自信的笑容,迎接未来各种各样的人生挑战。
(作者单位: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