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芳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来源 :热固性树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sky4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聚对苯撑苯并双口恶唑(PBO)和芳纶(F-12)2种纤维的结构、性能及其单向复合材料的性能。电子扫描电镜照片微观结构的研究表明,PBO纤维与F-12纤维相比较,其分子取向更高,表面更光滑,因而与树脂基体的粘接力较差;而F-12纤维因为分子表面不均匀,有微小的浅沟槽,与树脂基体的接触表面积较大,因而粘接力强。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表明,PBO纤维的单向复合材料比F-12芳纶纤维的具有更好的拉伸性能,其中拉伸强度高约34.7%,拉伸模量高约63.8%。但其层间剪切强度却很低,只有24.3 MPa。 The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unidirectional composites properties of two kinds of fibers, poly (p-phenylene-benzobisoxazole (PBO) and aramid fiber (F-12) The SEM micrograph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F-12 fibers, PBO fibers had higher molecular orientation and smoother surface, which resulted in poorer bonding with resin matrix. However, F-12 fibers did not have the same molecular surface Even, with a slight shallow groove, the contact surface area with the resin matrix larger, and thus strong adhesion. The research on the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shows that PBO fiber has better tensile properties than F-12 aramid fiber, the tensile strength is about 34.7% and the tensile modulus is about 63.8%. However, the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is very low, only 24.3 MPa.
其他文献
天线是无线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阵列天线具有高增益、低旁瓣、波束控制等特性,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天线单元间的互耦会导致阵列天线方向图旁瓣电平升高以及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为理论界以及实务界一直呼吁确立的新制度,是新刑诉法实施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本文通过对我国4个省份18个各级人民检察院的走访调研,以座谈和统计的方式了解
【正】 襄阳地区文物考古部门,为了在1957年文物初步普查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和掌握全区八县二市凡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的情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太阳能辅助热泵(简称SAHPM)控制的电气化。本文根据电子膨胀阀需要频繁的改变开度的特点.选用了带有死区的PID控制算法。主要从电子膨胀阀的PID控制的控
大学行政化是当下我国大学诸种乱象的重要诱因,其成因既涉及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行政与大学管理体制及科层制管理模式等制度与管理层面,也牵涉国家意识层面对大学本质与功能认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商务逐渐转向电子时代。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同时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研究电
近几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可是,与其它较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资本市场开放的政策可以让内地的资本市场与相对于内地资本市场更为发达的其它资本市场形成互联互通状态,这样可以为内地的资本市场引入更加优秀的投资以及发展理念,因为引进了更为发达的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促进了国内资本市场投资者更为成熟,从而使内地资本市场与发达资本市场的差距
结合在标准编制工作中和在实际工程应用执行工程建设标准时碰到的标准之间协调性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表明工程建设标准之间相互协调是确保标准正确执行的重要条件,分析了涉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乡村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
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引入了“设计车速”概念后一直采用的是基于设计速度的公路设计方法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面对公路交通事故迅速增加的形势.欧美一些国家研究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