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进入“沉淀期”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532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阵子,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在一次业内活动上,对近年来被过度渲染的硬件免费模式进行了检讨,提出“低价硬件是不切实际的”这一重新认识,并称很多互联网公司只不过将互联网思维看作是和用户连接的桥梁,“过于轻视了硬件的规律”。
  在今年较早时期,财经作家吴晓波也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我开始怀疑那些“互联网铁律”》,列举了一些现象,对轻模式、流量价值、生态链战略、免费等互联网规则提出疑虑,并引发业内同感。
  而在央视近期的《对话》节目中,被称为“互联网思维”旗手的雷军,也遭到观众的纷纷质疑,雷军戏称现场是对他的“批判”。
  在被高度追捧之后,互联网思维于主流层面开始被反思,意味着“过滤机能”开始启动,这将带动互联网思维进入一个“沉淀期”。
  模式导向的商业思维
  究竟怎样看待互联网思维?在持续的互联网转型潮流中,这关系到很多传统企业对此后经营的正确把握。
  从根源上看,互联网对社会活动方式的改变,无可质疑形成一些新的经济规则,同时改变着人们的商业观念和经营思维。但另一个情况是,实际当中的互联网思维,是作为一个流行的开放性概念存在和被演绎着,总体上是一些流行观点的集合,其中包含对互联网发展现象不成熟的解读和随意的评论。
  正因如此,互联网思维从一开始就伴随一种“伪概念”的质疑声。
  就拿硬件免费来说,它的形成既有合理动因,又包含了不当的演化。
  首先是在竞争背景下,互联网的产生,为通过免费吸附用户资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媒介和载体上的便利,这是免费模式在互联网上滋生的根源。具体到硬件免费,背景因素是经营服务化的演变趋向,为硬件免费提供了空间;而实际的推动,则来自苹果手机生态化商业模式的生动演绎。
  从苹果手机开始,中国企业界学会两件事:一是做生态,二是硬件走向免费。最突出的大概是家电业,随着互联网公司的逼近,在拥抱互联网的姿态下,硬件免费成了行业经营发展的“指南”,而想象中的内容和在线服务收益,却一直是画饼充饥,加大了行业运营难度。反观苹果公司,虽然引领了“智能终端+应用服务”模式,却是通过内容服务来提高终端产品溢价的。实际情况是,自iPhone面世以来,苹果的累积营收超过一万亿美元,而App Store共产生500亿美元销售额,按分成比例只有150亿美元收入。
  硬件免费可以看成一种战略性定价策略,它是成本结构在收入结构上的重新安排。将硬件成本寓于软件和服务当中,还是将软件和服务成本寓于硬件化的整体系统中,必须考虑它们各自在业务中所占的比重,以及用户的价值着眼点。值得思考的是,苹果的定价其实是一种常规的传统方式,而在国内,这种方式被互联网舆论定义为落后的“硬件思维”。
  泛智能硬件免费兴起,来自IOT(Internet of things)概念下业务生态观的推动。希望通过占领用户的在线活动节点,去获取用户并掌握其行为数据,然后寻求转化为某种互联网服务模式。但一个关键问题在于,目前的节点关系并不能深入用户活动中,如果靠这种缺乏实质意义的服务,必然无法扛起硬件免费模式的重任。这是一种模式导向的商业思维,同样缺乏现实的支撑。
  其实硬件免费,只要条件适合,在必要情况下,不能否认这是一种富有竞争力的模式。
  但另一方面,它也处在如下一些状况中:
  1.一些互联网思维基本上是在一些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的样本上,对互联网现象进行的一些总结和延伸。其总结主要还停留在现象本身的层面上,当然也经不起充分的验证。
  2.在互联网光环下,各种内容齐聚,其中既有真切洞见,也有穿凿附会更有以偏概全;且往往以强势说教出现,将相对结论绝对化,成为信条化的“定律”。
  3.有些互联网思维是模式或概念导向的,套用新的商业模式或商业概念,但忽略了现实情况是否支撑。


  真的颠覆传统吗?
  喧嚣之后,需要沉淀。伴随着对互联网思维的反思,我们也将重新审视它的反传统性,并重构与传统的关系。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标志是颠覆传统,可是并不如此。
  比如“以用户为中心”,它其实是在进入买方市场后,一直以来延续发展的一种商业思想。随着生产水平、市场竞争和社会交流水平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用户主权地位的提升,互联网只是基于自己的特性,进一步强化了用户主权。
  再如互联网的产品思维和服务思维,前者所追求的极致,本就是对经典产品价值理论的一种强化,互联网环境更多地触发了它的必要性;后者则体现了关系营销、用户关系管理理念在追求用户体验上的持续发展。
  其实在更大程度上,互联网经济逻辑是某些基本商业逻辑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特定表现和延伸。重要的是:它们在根本商业逻辑上是一致的。
  然而,正是互联网思维的反传统姿态,同时割裂了与基本商业逻辑的联系,这使它往往在逻辑上不能自治,也导致逻辑不完整的重要原因,并最终妨碍了互联网思维达到理论上的成熟。
  一般而言,在新思维产生和发展中,它与传统的关系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反叛期——媾和期——归化期。在表象上,人们容易放大新思维与传统的差别,认为颠覆传统。而后进入沉淀期,与传统重新媾和,最后成为新的传统。互联网思维的沉淀过程,也将是与传统重新媾和的过程。
  永远不能背离商业本质
  1.还原商业逻辑
  无论商业模式如何创新,都不能背离基本商业逻辑。
  互联网思维也一样。首先要看本身的逻辑合理性,然后重点是辨识它所适用的前提和边界,从而还原为完整的商业逻辑。在具体运用时,就可以明确衡量是否适宜于自身的业务特点、竞争环境、组织发展状态,以及实际经营需要。
  2.掌握互联网作用机制
  互联网的本质可以归纳为两种属性:一种是工具属性,一种是环境属性。它所产生的社会冲击和发挥的作用,都来自于这两个根本属性。
  从使用角度看,互联网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工具。一方面带来新的途径和方法,产生新效能;另一方面使人们的活动方式、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形成连接、开放、交互、分享、自主化等环境属性,并带来新方式和新规则。
  运用互联网思维,要从这两方面找到发端,并识别其中的逻辑脉络。管理
其他文献
哲理的故事:在秘鲁首都利马停车十分困难,因此一些司机常把车停靠在残疾人专用车位。利马交通队曾设置过各种各样的警示牌,但似乎都起不了作用。
公司对员工的要求不断增加,但是要完成那些要求所需的资源并没有跟着增加,这种事隋现在太常见了。哈佛商学院教授西蒙斯指出,一个职务所握有的资源以及对应的责任,如果比例失衡,再
爱才如命。伟大的企业家都是人性大师,是人才的知己。企业家首先是基于对人性的尊重,对人才敬重有加,而后爱惜、珍惜。既懂得用规则、用制度来约束人性的弱点,又懂得给人才以机会
1995年9月,美国旧金山举行过一次会议,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经济精英,包括撒切尔夫人、老布什,以及各大顶尖企业的董事长。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应对全球化。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会
作为日本唯一健在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一手缔造了两家跨行业的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并在2010年成功拯救了另一家老牌500强——日本航空.使其在三年内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
眼下Uber确实需要一位像科斯罗萨西这样的领导人对规则拥有敬畏之心同时又能在制度之下游刃有余  炎夏,美國旧金山Uber总部,一次全体员工会议即将开始。  达拉·科斯罗萨西(DaraKhosrowsh-ahi)深深吸了一口气,马上就要发布他取代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成为Uber新CEO的消息了,全世界的目光似乎都将聚焦在他身上。毕竟他所接管的不是一家普通企业,而是硅谷
对于中国经济一季度7%的增长,国内外几乎所有的媒体都用了雷同的标题——中国一季度GDP增速创下六年来的新低。这种粗浅的、对不同经济周期的数字进行简单对比的做法,既不符合基本的经济学逻辑,也有严重的误导。  事实上,在今年国际国内环境极其复杂,各种不确定性远超预期的情况下,一季度7%的增长,已属不易。这绝不是一个很差的数据,这是一个在中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潜力下可以达到的很高的速度,如无水分,应该为这种
“互联网+”转型的“道、法、术”  IT是企业转型的关键支撑,信息化背后,是从IT思维到DT思维(即大数据思维)的演变。而DT思维的核心就是要做好用户画像、智能推荐和云端服务。  以往,企业在做知识管理时,都是以IT部门为客户,而现在该是思考怎么延伸至每一个用户的时候了。特别是随着员工形态的变化,员工不一定是为我所有,但一定要为我所用。畅销书《失控》,在我看来其背后的寓意是企业正在从失控走出控制,
企业开门四条路:做小,做死,收购别人,被人收购,不外乎这些可能性。  所以最后留下的企业只有两种,其一是长寿企业,小而专;其二是领袖企业,大而强。小而专的企业要自食其力,一不贷款,二不融资;大而强的企业要融资融智,一缺人才,二缺资金,所以是“用别人的钱赚别人的钱”。  有趣的时,最早见诸于文字的富人定义是:富人就是负债的人。正是因为这个道理,金融市场才会产生并发展至今,教科书上,金融市场的定义是:
要说一个55岁的人工作时精力不如25岁的人,不但是粗暴的年龄歧视,而且几乎肯定是错误的。虽然所有人似乎都认为这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