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连接主义的混合式教学的理想与现实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0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针对连接主义的特点,即自主性、多样性、开放性、连通性和互动性,探讨了部分参与者对《经济学导论(双语)》在线课程学习经历的看法。学习者在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方面越来越有自主权。研究发现,自主性、多样性、开放性、连通性和互动性的确是MOOC的特点,但它们呈现出的悖论在在线课程中很难解决。学习者连接越多,他们的学习潜力越缺乏结构的限制,大规模开放在线网络课程能否与具体课程相融合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今后,在对课程参与者进行新的理论和实践测试时,需要对更大的样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及适当考虑一些道德因素。
  关键词:连接主义;《经济学导论(双语)》;学习者自主性;MOOC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7-0086-0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nectionism, that is, autonomy, diversity, openness, connectivity and intera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iews of some participants on the online cours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 (bilingualism)". Learners have more and more autonomy in learning place, learning time, learning style, learning content and learning object. It is found that autonomy, diversity, openness, connectivity and interaction are inde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OC, but the paradox they present is difficult to solve in online courses. The more learners connect, the less structural their learning potential is, and whether large-scale open online courses can be linked to the problem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ecific courses has not yet been solved. In the future, when conducting new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sts on course participant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further research on larger samples and give due consideration to some moral factors.
  Keywords: connectionism;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 (bilingualism)"; learner autonomy; MOOC
  一、概述
  2008年9月,曼尼托巴大學推出了第一个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共有2200多名参与者注册,约150名学生在不同时间积极互动,其中有24名学生获得了学分。这门课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吸引的参与者的数量、沟通中分布式技术的使用,以及因为这门课程被用来呈现一种新的学习理论——“连接主义”(Siemens,2009a)。理想的情况是参与者通过探索经验和理论来学习连接主义。对于参与者来说,不仅课程设计是独一无二的,学习体验也是独一无二的,学习者可以控制他们学习的地点、时间、方式、内容和对象。
  Siemens提出,课程教学的整个理念需要从传统的封闭的群体、高度结构化的课程(学生完全依赖于老师)调整到开放的自主学习。课程的设计——作为分布式connectivist-model课程——在某一专业知识领域创建一个结构的课程内容并形成一个集群的资源,而不是一个线性式的材料,所有的学生必须遵守规则,由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相关性创建材料。Hearst讨论了一个“uncourse”的概念,即一个不遵循线性路径,通过分散式谈话和采用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使得任何人(包括教师)参与平台和掌握一系列的课程内容。这些观点构成了“新兴的连接主义理论”的基础,他们声称这是不同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连接主义综合了混沌、网络、复杂性和自组织理论的原则,并假设“知道某件事就是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展示连接的模式。”“学习”就是“获得特定的模式”。因此,在线课程旨在反映“连接主义”环境下学习的独特性质。Downes提出,使用连接主义原则的在线课程的关键特征是自主性、多样性、开放性、连通性和互动性。“自主”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选择学习地点、时间、方式、对象甚至学习内容。“多样性”确保学习者来自一个足够多样化的群体,以避免群体思维和“回音室”。他们参与不同的阅读、讨论和环境。“开放”包容所有层次的参与,在“入”和“出”之间没有任何障碍。它有助于确保信息在网络中自由流动,并鼓励共享文化和注重知识创造,“连通性”和互动性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经济学导论(双语)》课程为例,在线课程学习者的体验与上述四种连接主义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基于学习者的行为,如何进行在线课程设计。   二、调查过程
  《经济学导论(双语)》在线课程的设计不仅让学习参与者参与到连接主义的理论中,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连接主义的原则(自主性、多样性、开放性、连通性和交互性)。该课程从2016年9月到2019年6月在网络上持续开课了近三年。目前,累计选课人数近2000人,分别来自近500所学校。本课程使用网络上的免费阅读材料和教师本人的授课PPT,并辅以课程讲师和客座讲师的微课及延伸阅读视频等。课程内容已上线慕课平台学银在线,学习参与者可以自由地按照他们自己的路径和习惯来学习课程内容,并参与课程讨论和作业等活动。课程设计中隐含的期望是开放的“分享”。信息和专门知识将自由共享,知识将协同创造,连通性和互动性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预期知识将在网络中涌现,成为网络整体的资源和授信过程的资源。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一)方法
  本调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方法分两个阶段收集数据。首先调查了《经济学导论(双语)》的参与者在学银在线平台上交流的偏好。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电子邮件面试问题,进一步探讨参与者的学习经历。通过在线问卷,并使用概念图用于识别语句,这些语句可以分为四个主题:个人联系、概念联系、技术和学习,这些主题来自于课程内容和參与者的学习经验。
  根据课程的活动程度,将被调查对象分为四组,具体调查事项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300名《经济学导论(双语)》课程参与者和5名课程讲师。我们分析了参与者对调查结果的反应,以了解他们之间的评分差异。这些差异是根据总体一致性绘制在两个不同的数轴上。分析显示,学银在线平台用户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他们对概念连接、个人连接、个人自主性、身份和学习风格如何影响和支持他们的学习的看法。因此,这些主题被用作电子邮件采访问题的基础。
  (二)发现
  调查共收到90份问卷,回复率为29.9%。我们发现在学银在线平台用户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与他们对交互技术的选择以及其如何影响他们的连接性和学习有关。在本文中,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电子邮件访谈的结果上。收到了22份答复,回复率为37.9%。虽然这些回答提供了关于学银在线平台用户之间差异的重要数据,但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其揭示了参与者对Downes概述的四种连接主义特征的体验。
  总体而言,59%的受访者(13/22)在1-10的范围内(1 =低;10 =高)。自主性等同于对学习的灵活性和控制力,并由参与者选择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课程来体现。《经济学导论(双语)》是一个开放的课程,没有进入门槛,任何感兴趣的非学分参与者都可以免费参加,数量不受限制。但课程有一个隐含假设是,参与者愿意或准备好提供和接收信息、知识、意见和想法。开放资源(OS)社区中的“开放性”通常被理解为类似如啤酒中的“免费”;或如自由的权力或言论中的“自由”;还有一种额外的“自由”感和“共享”感。
  在《经济学导论(双语)》在线课程中,积极参与互动的人数只占参与者总数的一小部分(14%)。剩下的86%可能已经退出了课程或是“潜伏”。这至少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课程是免费的,大家学习的动力不足;二是他们表现出“新手”的行为。许多新手“潜伏”直到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在“公共”平台上公开发表他们的观点。受访者回答的差异性表明,人们对开放性这一有着连接主义的特征的名词并没有一致的解释。
  (三)讨论
  这项研究产生的问题是:《经济学导论(双语)》在线课程的参与者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性、多样性、开放性、连通性和互动性?他们受到课程设计的影响有多大?研究表明,虽然这些特征在在线课程中得到了肯定,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受到限制。在《经济学导论(双语)》课程设计中,内置的开放式和自主式允许平台中的破坏性滚动行为不受控制。这使得一些参与者在平台中感到“不安全”,会减少他们的自主性。此外,自由组织和自由选择互动地点和互动对象导致参与者建立了小团体和社区,在那里他们可以安全地在他们的舒适区和“回音室”与志同道合的人互动。
  多样性也存在问题,因为《经济学导论(双语)》在线课程的学习者中,有部分参与者不一定具备有效学习所需的全部技能,从而不一定能够在MOOC学习中成为自主学习者。Salmo认为多样性需要最初的在线社交活动支持,这是协作知识创造的基础,需要在线课程的有效调节,但《经济学导论(双语)》是根据开放网络的原则设计的,具有最少的教师干预,复杂的多样性和最小的适度性很难调和。一位参与者评论道,似乎课程涉及面越大,相互作用退化为干扰和噪声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开放课程在互联性、透明度和共享上的蓬勃发展,但对许多人来说共享需要信任,而且互联性越强,建立信任就越耗时和危险。这表明,在一个MOOC中,多样性需要得到管理,矛盾的是,这又增加了对自主性的另一层约束。
  另一方面,人们期望的“开放”是一种存在方式,而不是一套程序和协议,但这在《经济学导论(双语)》中是隐含的而非明确的。此外,“课程”一词带来了授课教师对结构、支持和适度的传统期望,使一些参与者感到困惑。事实上,《经济学导论(双语)》是一个开放的网络课程,需要自主学习和最少的便利,而不是一个开放的课程。因此,在开放的交流和自由分享的意义上,“开放性”可能会因缺乏对目的和性质的明确而受到损害。当然,学习讨论平台缺乏适度性,这是传统课程的预期目标,也是课程参与者所面临的制约。
  自主性、多样性和开放性是分开讨论的,但这些特征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正如它们受到的影响一样,反过来又影响着连通性和互动性的体验。在《经济学导论(双语)》中,技术是“连接的”需求,但不足以实现“连接”(在附加的“参与”意义上)。网络中的连通性是复杂的,并且受到许多个人和概念参与的促成因素和阻碍因素的影响。可能所有的学习都是从一个连接开始的,但连接本身并不是连接或交互的充分条件。《经济学导论(双语)》在线课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见证作为开放网络设计的课程对学习者体验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技术上可以用这种方式将大量人联系起来,但要实现有意义的联系和互动则较为困难,并且这些困难与自主性、多样性、开放性、连通性和互动性和MOOC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三、研究结论
  连接主义和连接知识课程是一个开拓性的尝试,使得参与者能够体验到连接主义的原则——自主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中的连接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都可能在一个复杂的学习网络中实现,但在一个课程,特别是一个大型开放在线课程中,它们可能会受到影响。
  在《经济学导论(双语)》在线课程中,一方面开放式课程带来的多样性意味着计划内的支持和调节效果有限。另一方面,这意味着部分《经济学导论(双语)》在线课程的参与者对连接主义原则的经验不足,特别是那些参加了相关评估的学分的参与者。个体参与者对开放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大多数参与者选择退出连接和共享。专业水平和个人线上行为的差异限制了联系,导致了群体的形成。群体形成反过来降低了自主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可能性,从而减少了连通性和参与性等机会。
  因此,在《经济学导论(双语)》课程中,教师和学习者可能需要一些约束和适度的练习才能有效地学习。这些限制可能包括轻微的调节以减少混乱,或坚决的干预以防止网络学习者的消极行为,以及明确哪些为不能传播的内容,以确保学习者的“安全”。一个复杂的、开放的过程的主要特征是,它不是由必须发生的事情来定义的,而是由不能发生的事情来定义的——即开放的边界。这颠覆了传统的课程设计过程。这在康涅狄格主义中是无法解决的,参加网络课程与参加线下课程明显不同。《经济学导论(双语)》的经验表明,有可能“破坏”课程的概念。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一门课程,为参与者提供自主性、多样性、开放性、连通性和互动性方面的积极经验,以及《經济学导论(双语)》中所述的“连通性”框架是否足以做到这一点,或者是否能够告知设计一个成熟的学习网络。更大的问题是,一个MOOC是否能够成功地融合课程和网络,这是更难解决的。
  但是,本研究的样本量太小,无法对这些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为了验证这些发现,并探索与大规模学习者的测试课程设计相关的伦理考虑,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更大的样本,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了体验学习的目的。在一个庞大的开放在线网络中,课程框架制约着许多设计问题和学习者体验方面的问题仍未解决,这也是我们将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Cilliers, P. Complexity, Deconstruction and Relativism[J]. Theory, Culture & Society,2005,22(5):255-267.
  [2]Darken, R.P. & Sibert, J.L. Navigating Large Virtual Spaces[J]. Int. J.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1996,8(1):49-72.
其他文献
摘 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指出实验室功能单一、实验室信息共享和管理方法不健全、专职队伍建设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实验室开放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并以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为例,探讨相关举措所取得的成果。为地方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和借
期刊
摘 要:研究“互联网+”教学现状、教学资源库的建设、O2O管理平台的开发、校企融合企业环境的打造、教学方式方法等内容,以培养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并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等工科专业为例,开展校企融合自主学习实践平台建设探索,取得良好效果,对新工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校企融合;实践平台;自主学
期刊
摘 要:“一带一路”背景下,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英语应用的复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医学院校肩负培养重任,其大学英语教育亟需从一般用途英语(EGP)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过渡。但目前各高校的ESP课程开设时长、教材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还没有统一衡量标准。文章拟通过对内蒙古医科大学学生关于医学ESP课程进行需求分析,以期发现教学实施中所
期刊
摘 要: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针对目前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交叉不足等问题,以安徽大学地质学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定位、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课程体系设置、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阐述资源-生态-环境学科群下地质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之路以及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资源-生态-环境学科群;地质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
期刊
摘 要:文章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出发,针对民办院校的特点,着重分析本课程对于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学组织、实验安排,考核评定等展开探讨,加强和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独立思考,在实操中综合运用知识的工程素质。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改革;混合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
期刊
摘 要: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从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等不同角度深入地剖析了山东省用人单位对审计人才所需要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根据调查结果,为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审计学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升审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突出专业建设特色,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或建议。  关键词:审计学;专业
期刊
摘 要:赞比亚-鲁班学院结合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的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模式上,通过教学目标设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师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国际性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7-0019-04  Ab
期刊
摘 要:如何帮助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提升设计能力,是工科专业设计原理类课程面临的主要挑战。以《矿山设计原理》课程为对象,通过重构线上教学内容,梳理线下教学过程,制定了OKR评估方法实施流程,进行了基于OKR评估方法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矿山设计原理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学效果好。本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可为其他专业设计类的课程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会计的执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会计教育事业如何创新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回答的问题。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我国五所会计学专业排名靠前的综合性学府,故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我国十分具有代表性。通过对这五所大学会计学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我国高校会计学教育中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期刊
摘 要: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是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文章结合我校的“德融课堂”,具体探讨了如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关键词:德融课堂;有机化学;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7-00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