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庚子年伊始,那个叫黄鹤楼的地方和早已飞走的黄鹤,成为我们二月的颤栗。病毒正在入侵。我们完全被亲密接触、飞沫、隔离和气溶胶等词语牵扯着,恐吓、惊悸和巨大的躁动。藏着某种密谋、王冠一样的病毒,在红的肺与白的肺之间,围剿着人类的呼吸,异化着我们的时间、事物、活动空间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大多数人一样,面对肺腑之“炎”,从没想到,无数平凡的人以居家的方式,保护我们或者他们的肺。
时间变得缓慢下来。睡眠,持续的睡眠,成为我们鼠年到来的日常主题。灾难面前,我或者我们,就像河道里早期胞衣里的蝌蚪,河水的黑色斑点状,原地浮游或者随波逐流。这让我陡然联想到那个逃往奥地利的布罗茨基,“像一只抱窩的母鸡”。令人悲哀的是,面对病毒,我们竟然不能像那产蛋的母鸡,产生鸡蛋大的力量与美。
宅家第二十七天。我决定出门买菜。按照妻子的说辞,总不能在因为畏惧病毒,我们已经倒在生活物资的匮乏上。封住肉身,却无法封住我们可耻的嘴巴。它不只会沉默是金,也会大呼小叫,甚至歇斯底里。我也曾多次在生鲜菜场和肉店老板抱怨过吃饭的苦恼。要是人类不用吃饭就好了,就不会有这么多人间动物的屠杀与分割。我和妻子商定,从眼前手机上不断变化的确诊数字中隔离出来,穿过窗外春天的种子和墨色的雨水,穿过我们潮湿的胸腔、眼帘,还有内心的喧哗与躁动,去生鲜菜场采购一次,以确保我们继续坚守在家里,跟病毒对抗。
自从上海虹桥火车站接回在湖南上学的儿子后,我们就远离了高铁、地铁、公交、菜场、超市和奥体中心等众多公共区域,把肉身卑微地蜷缩于一间几十平米的钢筋水泥建筑里,与电视、互联网、手机以及小区的喇叭声拥抱在一起。就像一条冬眠的蛇,处于一种冰冷的状态。病毒感染的数字继续膨胀、扩大,我们越来越沦陷于手机与网络中。唯一接上活气的,就是厨房。因为懒惰,我们已经减少至一天两餐。它就像个上气不接下气的哮喘病患者,保持着断断续续的火焰,因为我们已经准备了部分生活必须品。
最好的防“疫”与战“疫”,就是与事物、人保持“冷漠”。不要出门。这已经成为这段时间里的核心词句。我们像个天真听话的孩子,顺从而又坦诚。看着电视里一队队出征的白衣战士们,在请战书与红色旗帜的画面中,奔赴疫区。
钟声已敲响十二下,分明是十二根马鞭,十二根琴弦,十二把剪刀。我必须要出门去。我的胃部早已开始革命,饥饿像蛇蝎般吞噬着肉身。妻子在房间里高分贝地喊叫。各种指令穿过没有气溶胶的颗粒与浮尘,准确地抵达我耳边。护目镜!口罩!手套!还有千万别和人说话。按照她的理解,出了家门后,万物都有病毒,一切都是假想敌。我本想辩解一句,别把情况想得如此糟糕。妻子看出了我的恍惚,霹雳一声,想什么呢,这不只是保护自己,也是对他者的负责任。
菜场就在不远的五百米处。还没下楼,就被电梯给堵住了。防疫专家在电视上叮嘱,要注意门把手、电梯按键等位置,还有脚上的鞋底。我突然发现我连路都不会走了,电梯也不敢按了,脑子处于一种失联与短路的境地。我举起右手,迟迟没有对准一楼的数字按键,发出僵硬而精准的指令。于是,在惊慌失措地狼狈之中,从口袋里掏出一次性透明手套套上,点亮按键。
电梯是空的,楼道是空的,小区也是空的。与素日的人声喧嚣、快递的往来穿梭以及放学后孩子的大呼小叫截然相反,即使你偶尔看到一个人影,也是戴着口罩,包裹得严严实实,极速地从你身边屏息走过。
我停下脚步,因为空旷,现在强烈地走进你的眼睛里,则是平常熟视无睹的红色砖瓦的楼宇,绿得诱人心魂的长青树叶,还有习惯于严寒里开枝散叶的匍匐植物,整个都在凸显、放大,占有你的视力空间。也就是说,当下你的眼睛里,占据的是树木、楼房、道路、灌木、鸟声等没有人类的现场。它们都踊跃地挤到你的面前,以致于你完全跌入布罗茨基笔下悼亡约翰·邓恩的诗歌里:“一切在熟睡。熟睡着一切。窗户。窗户上的落雪。邻居屋顶白色的斜面。屋脊像台布。被窗框致命地切割,整个街区都睡在梦里。睡了,拱顶,墙壁,窗户,一切铺路的卵石和木块,栅栏,花坛。没有光的闪亮,没有车轮在响动……围墙,雕饰,铁链,石墩。睡了,房门,门环,门把手,门钩,门锁,门闩,门钥匙,锁栓。四周寂静,不闻絮语、悄音和敲击声。只有雪在絮语。一切在熟睡。黎明尚远。”(《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歌》布罗茨基)
不信,你从时间的睡眠里醒来后,走出家门到户外审视下。小区是睡的,花草树木是睡的,楼宇是睡的,雨水也是睡的,门口的保安岗亭也是睡的。偶尔有进出的业主,也是以慢腾腾的脚步声,缓缓地敲开门卫瞌睡的眼皮,淅淅索索半天才走出来,看了一眼你的出门通行证,拿着体温测量仪,朝着你的头脑伸过去,眼睛回到显示屏上,然后随着一声“进去吧。”门口的电动栅栏以一种低音区的沉闷敞开、合上。时间又回到了缄默、沉寂。你只能从雨滴和颤抖的叶子上,看到它在一种不可声响的镇静,保持深处的自然与哲学。
出了门。就是宽阔的马路。我已经看到了不远处新兴的菜场,大脑不可避免地,一下子跳到了湖北武汉华南的那个海鲜市场。人类大脑的作用分配,肯定包括搜索、记忆、链接、粘贴、剪辑等功能,从菜场到另一个菜场的转场,也就是一两秒钟的工夫。这架复杂的大脑机器,不知道能不能计算出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与我所去的这家生鲜菜场,有多远的距离或差距?从电视和自媒体的新闻报道里,看到海鲜市场在物质丰盈的异化下,从水中走上陆地行走的活猴、土拨鼠以及眼镜蛇,又从地面到空中的飞鸟甚至夜晚飞行的蝙蝠,这是要从陆地吃到空中,从白天吃到黑夜?万物皆有灵性。动物学家说,动物之间的友情往往比人类更纯粹,更持久;人类会出卖朋友,而动物不会。
对门口的菜场产生了某种回忆,我曾暗中察看到水产店铺、海鲜店铺,店家总要在室内的一角,安置一座香龛,檀香在嘈杂的人群与鱼群中缭绕。雪亮的刀刃在鲫鱼、黑鱼、鲈鱼等身体上游走,掏走全部的肺腑之物,以赤裸的肉身暴尸案板。有熟悉内情的人说这是店家在求财求平安,倒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救赎?想起妻子每次做清水河虾,在河虾即将下锅时,总是不安地要背过脸去,不敢直视,也不忍直视。她感到一种莫名的惧怕。我走过去就安抚她,那么我们就祈祷一下吧。在自然的食物链上,没有任何生物可以逃脱,可以凌驾,包括人类。没有人可以战胜任何一棵卑微的小草。今天我们吃它,明天就会轮到它们吃我们的。这是自然法则。 妻子生病住院八个月,康复后的最大改变,就是我们家不再吃红肉,鱼虾间或吃上一些,吃得更多的是素食。这也是我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拿着门卫签字盖章的出门证,穿过看不见的气溶胶去菜场的原因之一。妻子在门口一再嘱咐,买点蔬菜,还有粗粮,诸如胡萝卜、玉米、山芋和铁棍山藥等。我们家的饮食,已经从精细食物走向粗粮,每天的早餐,粗粮成为必需品。说来也怪,自从我们吃粗粮以后,肠道、睡眠以及免疫力,明显有了改善。这使得我再次确信自己当初的比喻,人是大地上一棵会移动的植物,贴着泥土近些,就会活得滋润些。
路过天地源小区北门,身体内的肾上腺素极速上涨。市里刚刚发布疫情信息,这所小区难以幸免,有人外出旅游被感染了。在身体之外,我想象着那些暗藏的病菌分子,它们正以无孔不入的方式追逐过来。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这是到达菜场必须要经过的地址。我忽然心慌起来,对这里的空气有了畏惧和惊悸,赶忙闭上嘴,屏住呼吸,似乎周遭都是气溶胶的味道。为了掩饰内心的胆怯、慌乱以及无力,我给远方的父亲打了个问安电话,说说天气、病毒如何,还有母亲的身体状况。直到知道一切就好,我又唠叨一遍,戴口罩、多喝水、勤洗手和别乱跑等。父亲在电话那端笑,反问我,村子里还剩下七八户人家,病毒自己都不愿意来吧。黯然中,二姐从老家打来电话,自家种的绿色蔬菜已通过快递发来。
菜市场门口。我再次检查口罩是否正确戴好。昔日是上万人次的流量,现在只有二三十人,分散在几个蔬菜摊、肉铺、水产门店前。白色或黑色的口罩内,大家都缄默着,无声地挑拣。我挑了几根山药、土豆和玉米,然后匆匆离去。
深夜,我在手机微信里翻到这样一则信息,九十岁的阿婆凌晨两点独自来到医院,陪护感染肺炎病毒在重症监护室里的儿子。阿婆说,她已经九十岁无所畏惧。阿婆满头白发,带着口罩。她找护士要来笔和纸,委托护士给儿子递字条:儿子,要挺住,要坚强,战胜病魔,要配合医生治疗,呼吸器不舒服,要忍一忍以便咳……手机模糊,眼前浮现的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那口钟,那是出自画家保罗·乌切洛之手。那口钟,只有一根指针。那时有些钟是顺时针走的,有些钟是逆时针走动。保罗·乌切洛有点疯狂,有点颠覆。医院里的阿婆,生命之钟。九十年的钟摆,集聚着九十年人的人生风雨,给我们敲醒疫情下的时间,敲醒灾难里的安宁。指针走动,不是为了幽禁欢乐,而是为了解放悲伤,绽放生命壮美。
二月,雨水遍地。人间漫漶着慈悲,就像地中海诗人阿多尼斯的低吟:“时光,在欢乐中浮游,在忧愁中沉积。遗忘有一把竖琴,记忆用它弹奏无声的忧伤。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向我袭来的黑暗,让我更加灿亮。”是的,历经劫难的人们,会在寒冷和黑夜中,更加温暖,更加明亮,更加芬芳。
责任编辑 赵剑云
时间变得缓慢下来。睡眠,持续的睡眠,成为我们鼠年到来的日常主题。灾难面前,我或者我们,就像河道里早期胞衣里的蝌蚪,河水的黑色斑点状,原地浮游或者随波逐流。这让我陡然联想到那个逃往奥地利的布罗茨基,“像一只抱窩的母鸡”。令人悲哀的是,面对病毒,我们竟然不能像那产蛋的母鸡,产生鸡蛋大的力量与美。
宅家第二十七天。我决定出门买菜。按照妻子的说辞,总不能在因为畏惧病毒,我们已经倒在生活物资的匮乏上。封住肉身,却无法封住我们可耻的嘴巴。它不只会沉默是金,也会大呼小叫,甚至歇斯底里。我也曾多次在生鲜菜场和肉店老板抱怨过吃饭的苦恼。要是人类不用吃饭就好了,就不会有这么多人间动物的屠杀与分割。我和妻子商定,从眼前手机上不断变化的确诊数字中隔离出来,穿过窗外春天的种子和墨色的雨水,穿过我们潮湿的胸腔、眼帘,还有内心的喧哗与躁动,去生鲜菜场采购一次,以确保我们继续坚守在家里,跟病毒对抗。
自从上海虹桥火车站接回在湖南上学的儿子后,我们就远离了高铁、地铁、公交、菜场、超市和奥体中心等众多公共区域,把肉身卑微地蜷缩于一间几十平米的钢筋水泥建筑里,与电视、互联网、手机以及小区的喇叭声拥抱在一起。就像一条冬眠的蛇,处于一种冰冷的状态。病毒感染的数字继续膨胀、扩大,我们越来越沦陷于手机与网络中。唯一接上活气的,就是厨房。因为懒惰,我们已经减少至一天两餐。它就像个上气不接下气的哮喘病患者,保持着断断续续的火焰,因为我们已经准备了部分生活必须品。
最好的防“疫”与战“疫”,就是与事物、人保持“冷漠”。不要出门。这已经成为这段时间里的核心词句。我们像个天真听话的孩子,顺从而又坦诚。看着电视里一队队出征的白衣战士们,在请战书与红色旗帜的画面中,奔赴疫区。
钟声已敲响十二下,分明是十二根马鞭,十二根琴弦,十二把剪刀。我必须要出门去。我的胃部早已开始革命,饥饿像蛇蝎般吞噬着肉身。妻子在房间里高分贝地喊叫。各种指令穿过没有气溶胶的颗粒与浮尘,准确地抵达我耳边。护目镜!口罩!手套!还有千万别和人说话。按照她的理解,出了家门后,万物都有病毒,一切都是假想敌。我本想辩解一句,别把情况想得如此糟糕。妻子看出了我的恍惚,霹雳一声,想什么呢,这不只是保护自己,也是对他者的负责任。
菜场就在不远的五百米处。还没下楼,就被电梯给堵住了。防疫专家在电视上叮嘱,要注意门把手、电梯按键等位置,还有脚上的鞋底。我突然发现我连路都不会走了,电梯也不敢按了,脑子处于一种失联与短路的境地。我举起右手,迟迟没有对准一楼的数字按键,发出僵硬而精准的指令。于是,在惊慌失措地狼狈之中,从口袋里掏出一次性透明手套套上,点亮按键。
电梯是空的,楼道是空的,小区也是空的。与素日的人声喧嚣、快递的往来穿梭以及放学后孩子的大呼小叫截然相反,即使你偶尔看到一个人影,也是戴着口罩,包裹得严严实实,极速地从你身边屏息走过。
我停下脚步,因为空旷,现在强烈地走进你的眼睛里,则是平常熟视无睹的红色砖瓦的楼宇,绿得诱人心魂的长青树叶,还有习惯于严寒里开枝散叶的匍匐植物,整个都在凸显、放大,占有你的视力空间。也就是说,当下你的眼睛里,占据的是树木、楼房、道路、灌木、鸟声等没有人类的现场。它们都踊跃地挤到你的面前,以致于你完全跌入布罗茨基笔下悼亡约翰·邓恩的诗歌里:“一切在熟睡。熟睡着一切。窗户。窗户上的落雪。邻居屋顶白色的斜面。屋脊像台布。被窗框致命地切割,整个街区都睡在梦里。睡了,拱顶,墙壁,窗户,一切铺路的卵石和木块,栅栏,花坛。没有光的闪亮,没有车轮在响动……围墙,雕饰,铁链,石墩。睡了,房门,门环,门把手,门钩,门锁,门闩,门钥匙,锁栓。四周寂静,不闻絮语、悄音和敲击声。只有雪在絮语。一切在熟睡。黎明尚远。”(《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歌》布罗茨基)
不信,你从时间的睡眠里醒来后,走出家门到户外审视下。小区是睡的,花草树木是睡的,楼宇是睡的,雨水也是睡的,门口的保安岗亭也是睡的。偶尔有进出的业主,也是以慢腾腾的脚步声,缓缓地敲开门卫瞌睡的眼皮,淅淅索索半天才走出来,看了一眼你的出门通行证,拿着体温测量仪,朝着你的头脑伸过去,眼睛回到显示屏上,然后随着一声“进去吧。”门口的电动栅栏以一种低音区的沉闷敞开、合上。时间又回到了缄默、沉寂。你只能从雨滴和颤抖的叶子上,看到它在一种不可声响的镇静,保持深处的自然与哲学。
出了门。就是宽阔的马路。我已经看到了不远处新兴的菜场,大脑不可避免地,一下子跳到了湖北武汉华南的那个海鲜市场。人类大脑的作用分配,肯定包括搜索、记忆、链接、粘贴、剪辑等功能,从菜场到另一个菜场的转场,也就是一两秒钟的工夫。这架复杂的大脑机器,不知道能不能计算出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与我所去的这家生鲜菜场,有多远的距离或差距?从电视和自媒体的新闻报道里,看到海鲜市场在物质丰盈的异化下,从水中走上陆地行走的活猴、土拨鼠以及眼镜蛇,又从地面到空中的飞鸟甚至夜晚飞行的蝙蝠,这是要从陆地吃到空中,从白天吃到黑夜?万物皆有灵性。动物学家说,动物之间的友情往往比人类更纯粹,更持久;人类会出卖朋友,而动物不会。
对门口的菜场产生了某种回忆,我曾暗中察看到水产店铺、海鲜店铺,店家总要在室内的一角,安置一座香龛,檀香在嘈杂的人群与鱼群中缭绕。雪亮的刀刃在鲫鱼、黑鱼、鲈鱼等身体上游走,掏走全部的肺腑之物,以赤裸的肉身暴尸案板。有熟悉内情的人说这是店家在求财求平安,倒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救赎?想起妻子每次做清水河虾,在河虾即将下锅时,总是不安地要背过脸去,不敢直视,也不忍直视。她感到一种莫名的惧怕。我走过去就安抚她,那么我们就祈祷一下吧。在自然的食物链上,没有任何生物可以逃脱,可以凌驾,包括人类。没有人可以战胜任何一棵卑微的小草。今天我们吃它,明天就会轮到它们吃我们的。这是自然法则。 妻子生病住院八个月,康复后的最大改变,就是我们家不再吃红肉,鱼虾间或吃上一些,吃得更多的是素食。这也是我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拿着门卫签字盖章的出门证,穿过看不见的气溶胶去菜场的原因之一。妻子在门口一再嘱咐,买点蔬菜,还有粗粮,诸如胡萝卜、玉米、山芋和铁棍山藥等。我们家的饮食,已经从精细食物走向粗粮,每天的早餐,粗粮成为必需品。说来也怪,自从我们吃粗粮以后,肠道、睡眠以及免疫力,明显有了改善。这使得我再次确信自己当初的比喻,人是大地上一棵会移动的植物,贴着泥土近些,就会活得滋润些。
路过天地源小区北门,身体内的肾上腺素极速上涨。市里刚刚发布疫情信息,这所小区难以幸免,有人外出旅游被感染了。在身体之外,我想象着那些暗藏的病菌分子,它们正以无孔不入的方式追逐过来。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这是到达菜场必须要经过的地址。我忽然心慌起来,对这里的空气有了畏惧和惊悸,赶忙闭上嘴,屏住呼吸,似乎周遭都是气溶胶的味道。为了掩饰内心的胆怯、慌乱以及无力,我给远方的父亲打了个问安电话,说说天气、病毒如何,还有母亲的身体状况。直到知道一切就好,我又唠叨一遍,戴口罩、多喝水、勤洗手和别乱跑等。父亲在电话那端笑,反问我,村子里还剩下七八户人家,病毒自己都不愿意来吧。黯然中,二姐从老家打来电话,自家种的绿色蔬菜已通过快递发来。
菜市场门口。我再次检查口罩是否正确戴好。昔日是上万人次的流量,现在只有二三十人,分散在几个蔬菜摊、肉铺、水产门店前。白色或黑色的口罩内,大家都缄默着,无声地挑拣。我挑了几根山药、土豆和玉米,然后匆匆离去。
深夜,我在手机微信里翻到这样一则信息,九十岁的阿婆凌晨两点独自来到医院,陪护感染肺炎病毒在重症监护室里的儿子。阿婆说,她已经九十岁无所畏惧。阿婆满头白发,带着口罩。她找护士要来笔和纸,委托护士给儿子递字条:儿子,要挺住,要坚强,战胜病魔,要配合医生治疗,呼吸器不舒服,要忍一忍以便咳……手机模糊,眼前浮现的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那口钟,那是出自画家保罗·乌切洛之手。那口钟,只有一根指针。那时有些钟是顺时针走的,有些钟是逆时针走动。保罗·乌切洛有点疯狂,有点颠覆。医院里的阿婆,生命之钟。九十年的钟摆,集聚着九十年人的人生风雨,给我们敲醒疫情下的时间,敲醒灾难里的安宁。指针走动,不是为了幽禁欢乐,而是为了解放悲伤,绽放生命壮美。
二月,雨水遍地。人间漫漶着慈悲,就像地中海诗人阿多尼斯的低吟:“时光,在欢乐中浮游,在忧愁中沉积。遗忘有一把竖琴,记忆用它弹奏无声的忧伤。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向我袭来的黑暗,让我更加灿亮。”是的,历经劫难的人们,会在寒冷和黑夜中,更加温暖,更加明亮,更加芬芳。
责任编辑 赵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