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所痴迷的地中海和爱琴海之外,与撒哈拉沙漠隔海相望,散布着野性、绝美的加纳利群岛。
它是欧洲人心中隐秘的度假地,其中兰萨洛特岛更像世外桃源。说起它,就像在说色彩的激烈碰撞:午夜般深蓝的海水、血液般涌动的暗红色火山、贝壳般洁白的房屋、比寂静更寂静的黑色大地。
说起它也是在说塞萨尔.曼里克,这位灵魂建筑师倾其一生,让这座野性岛屿免受丑陋、冗余的现代建筑的侵扰,是他为兰萨洛特重塑生命。
出發去月球
“尊敬的旅客,我们的飞机将在大约三十分钟后降落在兰萨洛特机场,现在是当地时间下午3点25分,与半岛时间相差一小时……”沉睡中的我被机长广播叫醒,从舷窗向外眺望,依稀可以透过云层看到海洋上星星点点的岛屿。
1,000公里的距离,一小时的时差,让这个行政上隶属西班牙、地理上却毗邻北非的大西洋岛屿多少有些“与世隔绝”,以至于岛民们习惯称呼欧洲大陆的西班牙为“半岛”。兰萨洛特岛(Isla de Lanzm'ote)是加纳利群岛(Islas Cantatas)的七座火山岛屿之一,台湾女作家三毛和丈夫荷西就曾在大加纳利岛居住,并把纵览群岛的游记写成了《逍遥七岛游》。兰萨洛特因其火山岩地貌和多风少雨的特点成为独具个性的一座。这座岛屿的命运更和一个兰萨洛特人息息相关:如果说高迪赋予了巴塞罗那灵魂,那么塞萨尔·曼里克(Cesar Manfique)就是为兰萨洛特岛重塑生命的人。
驱车驶出机场,我便被眼前的景观震撼:高低起伏的地表和炭黑色的火山灰几乎覆盖了整座岛屿,让人感觉像在月球表面穿行。三毛在《黑色沙滩》中这样描绘兰萨洛特:“人们说,加纳利群岛是海和火山爱情的结晶,到了兰萨洛特岛,才知道这句话的真意,这是一片黑色低矮平滑的火山沙砾造成的乐园,大地温柔地起伏着,放眼望去,但见黑色和铜锈红色。甚而夹着深蓝色的平原,在无穷的穹苍下,静如一个沉睡的巨人,以它近乎厉裂的美,向你吹吐着温柔的气息。”
尽管如此,你很难将眼前近乎荒蛮的岛屿与“温柔”相连。岛上为数不多的植被大多是荆棘和仙人掌,更多的是嶙峋的石壁和焦炭般的沙砾,一眼望去,格外苍凉和悲怆。但若留心就会发现,岛上房屋都是清一色纯白,与黑色地表形成鲜明对比。这项建议最初的倡议者就是曼里克,他提倡岛民依循兰岛旧时白色传统住家的样式粉刷房屋,并劝诫人们无须修建车库和仓库。他还规定岛内建筑的高度不得超过三层,禁止在公路两旁树立广告牌,以保留原始的自然风光。
曼里克究竟何许人?其实很难用标签去定义。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仿佛都只是他诸多艺术才华的一个侧面。毫无疑问的是,曼里克一生最杰出的作品就是眼下的这座岛屿。曾听兰岛人称颂,“是曼里克塑造了兰萨洛特岛”。而那一刻我还不知道,曼里克对于兰萨洛特的贡献远远不止那些美丽的建筑。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清晨,日出方向浮着一层薄雾——那是从撒哈拉吹来的沙。兰萨洛特自诞生之日起就经历着磨难。历史上,兰萨洛特本是加纳利七岛中最先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但在大航海时代,从欧洲大陆来的航海家、军队、海盗纷纷上岛杀烧抢掠,几乎将土著赶尽杀绝。一些运气好的土著躲进火山熔洞,暂时逃过一劫,但最终没能逃过被殖民的命运。除了人祸,还有天灾。兰萨洛特是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岛,岛上遍布着三百多个火山口。最久远的火山活动可追溯到3,800万年前,距现在最近的一次火山爆发是在二百多年前:随着山崩地裂的巨响,地心涌出温度达800℃的岩浆。这一百多座火山爆发了六年之久,岩浆覆盖了兰岛1/4的面积。两百多年过去了,大片尚未完全风化的黑色火山岩浆和火山灰造就了岛上特有的地貌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火山岩洞奇观。
说话间,一个被雕刻成魔鬼的标志牌映入眼帘,我们已进入岛屿南端的蒂曼法雅国家火山公园(Parque Nacional de Timanfaya)。50平方公里的园区内,错落着25座形态各异的火山。为了将对风景的“破坏”降到最低,曼里克提议不在道路上画线和标记,也不树立任何指示牌。按照曼里克的话来说:“修建公路的最高要义就像是‘铺地毯’,要依照地势原本的高低起伏而建,这样才能做到将建筑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游客中心旁的“魔鬼餐厅”也是曼里克设计的。全景落地窗让你用餐时能欣赏连绵而寂静的火山。会有那么一瞬间,我真的怀疑自己不在地球上,这座魔鬼餐厅就是太空空间站。餐厅最大的亮点是烧烤炉架,曼里克利用地热设计出火山岩堆砌成的炉架。为了调控到达烤架上热力的温度,他在炉井的下层配备了温度监控装置和释放冷气的管道。
离开蒂曼法雅,我们向南来到沸腾海岸(Los Helvideros)。这里曾是岩浆涌出后流入大海的地方,是真正意义上“大海与火山的爱情结晶”。岩浆遇水迅速冷却的过程中发生断裂,形成千姿百态的地下岩洞和隧道,历经海水和风浪的侵蚀后有了今天的模样。面向大西洋,背靠火山口,嶙峋峭壁在这里形成一个U形凹槽。这使得汹涌而入的海水在崖壁内形成巨大的浪潮,乃至喷涌而出,发出洪亮的潮声,如同一只煮沸的水壶——沸腾海岸也因此得名。曼里克用火山石在岩壁和石缝中铺路,将大小洞穴连接起来,并挑选几处崖壁修成“阳台”的模样,让人们或可以俯身感受扑面而来的沸腾浪花,或极目远眺感受大海的广阔与宁静。曼里克用他的匠心和哲思把如此凶险的景致变成了一处冥想沉思之所。
“先是画家,然后才是建筑师”
在岛的另一端,里奥观景台坐落于山崖上,海拔479米的高度让它足以鸟瞰一切。观景台建在山体内部,一层被曼里克设计成餐厅和酒吧。他仿照洞窟的样式构建出曲线空间,给人原始的美感。顺着螺旋阶梯便可以登顶观景台的露台,放眼望去,格拉西奥沙岛(La Graciosa)就在咫尺。大朵白云正从岛上飘过,仿佛触手可及。云彩在岛上投下影子,也让火山变换着色彩。大西洋的海水深邃而优雅,在岸边卷起浪花,仿佛还能看到沙滩上追逐玩耍的孩子。 “曼里克首先是画家,然后才是建筑师。”曼里克传记中这样记述。这—刻我似乎理解了。诚然,绘画是曼里克一生的挚爱,但他更擅长用画家的眼光去观察。难怪人们说,曼里克的作品从根本来讲都是“观景台”。他想通过一座座“观景台”完成对游客审美品味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如何欣赏眼前的风景,欣赏这座海岛曾不被世人认可的荒凉之美。
从里奥观景台返程,已过中午,我们在岛屿中部的农夫之家(Casa Museo del Campesino)用餐。這是曼里克仿照当地传统住宅打造的“模范民居”。房屋被漆成白色,而门窗、桌椅和内横梁被刷成传统的“兰萨洛特绿”。门前的环岛上伫立着一座丰收纪念碑,它和农夫之家一样,是曼里克为纪念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岛民而设计的。
历史上,海岛农业的发展艰难曲折,但兰岛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向大地收获了果实,也造就了岛上独特的一道景观:一望无际的低矮石墙(La Gefia)。所谓石墙,是在火山灰中挖出深三米、直径八米的凹坑,并在坑的周边用火山岩砌一道半圆形石墙。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让葡萄藤的根系更容易深入下层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逆风而砌的石墙可抵御强风的侵袭,保护葡萄藤。葡萄采摘从七月开始,由于地形复杂,全靠手工完成。说话间,向导挑选的当地葡萄酒上桌了,长时间日照和早晚温差使兰萨洛特产的白葡萄酒糖分很高,刚好适合偏好甜口的我。在岛上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农夫之家代表了曼里克的初心:要发展旅游,绝不是不惜代价,既不能破坏自然的原始之美,更不能忘掉祖先的传统。
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要真正了解曼里克,就一定要见见曼里克基金会(FundadOn de Cesta Manfique)的负责人、人称“行走的曼里克圣经”的Alfredo。基金会建在由五个火山岩浆泡沫洞穴组成的黑蓝色岩浆岩上。这里本是曼里克的故居,也是能全面展现曼里克设计精髓的“博物馆”。
曼里克依据地表走势构思空间,房屋形成上下错落的两部分:地上房屋仿照兰岛的传统建筑;地下世界将五个岩洞串联成色彩各异的五个厅。红色厅内种着一棵无花果树,曼里克任其恣意生长,透过洞穴的“天窗”,直达楼上的客厅,也就是今天的基金会展览厅的位置。深受东方美学影响的曼里克一直在寻找天人合Z美。他在建筑作品中大量运用留白和自然元素:灵动的水、充满生机的树、形态各异的仙人掌,这些恐怕还远远不够。他将最能代表兰岛的火山岩“请”进了家——仿佛还在流动的岩浆顺着地表“蔓延”到屋内,巨大的观景窗仿佛为客人做出了一幅画框。窗内的火山岩上种上了仙人掌,透过窗户,便可以望到远处的火山。
“曼里克通过空间之间的对话完成对建筑的塑造。”Alfreedo总结道,“从‘水之哈梅奥’(Jameos del Agua)到‘曼里克基金会’,都是这一理念的完美体现。”“水之哈梅奥”是曼里克在兰萨洛特的第一个作品。3,000年前皇冠火山喷发的岩浆直淌到东北海岸,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岩洞穴构成的隧道。而哈梅奥就是指人为改造过的火山岩洞和岩浆泡沫洞穴。曼里克将洞穴开凿成餐厅、酒吧、露天泳池甚至音乐厅。
最为人称道的是主洞穴,曼里克将其与大海连通,让海水灌进洞窟,形成一面湖水。湖中生长着一种叫白化盲蟹的神奇生物,在洞中微弱的光线下散发出幽幽白光。它们本是深海动物,却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安居下来,成为“水之哈梅奥”的标志。“水”一直是曼里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一方面,水的灵动赋予了建筑物柔美;另一方面,兰岛本身水资源稀缺,曼里克想要让代表决乐的水时时流淌在人们心间。
风与火山的牧人
曼里克常跟Alfredo提起,他全部的艺术敏感都始于童年时奔跑在法马拉(Famam)沙滩上。“我一生中最开心的事就是回想起我幸福的童年。望着绵延八公里的细沙和海岸尽头四百米高的峭壁,我发现潮湿的沙滩在海天之间形成一面巨大的镜子。那景象深深地铭刻在我脑海中。”
1945年,曼里克远赴马德里学习美术,之后去纽约接受世界先锋艺术的冲击和熏陶。1966年,曼里克决定回到故乡。他在给至交的信中写道:“纽约的人们如同老鼠一般度日,人生不该如此,我想迫切地回到故乡,碰触它,倾听它。”有千里马,还要有伯乐。曼里克学生时代的至交好友、时任兰岛市政厅主席的何塞·拉米雷斯看到他身上燃烧的热情,欣赏他“先是艺术,再是文化,最后才是旅游”的先锋思想,支持他对兰岛进行的一系列开创性举动。天色渐晚,我与Alfreedo作别后走出基金会大门,门口挂着西班牙白银时代著名诗人拉法埃尔·阿尔维蒂(Rafael Alberti)的一首诗《兰萨洛特,诗的第一章》:“献给塞萨尔·曼里克——风与火山的牧人。我走来看望你们,与你们相谈。流沙与我不曾知晓的无尽海岸,黑色熔岩的沙丘,迎风的棕榈树,孤独的人们,被大海与火山拥抱。”
曼里克穷尽一生,将兰萨洛特建成了他的理想国,更将一份信条根植于人们心间,这本就是奇迹。当初生的太阳被撒哈拉吹来的风沙染成橘红,兰萨洛特就又迎来新的一日。历经万千年,兰岛依旧续写着它的诗章:黑色土地上错落着白色房屋,汹涌的浪涛拍击着火山岩壁;仙人掌顶着骄阳,石墙里的葡萄藤顽强生长……或许兰萨洛特从诞生起,命运就注定无关温柔,但一代代的兰萨洛特人用勤劳和智慧让这片土地有了属于它的“丰饶”。今天的兰萨洛特岛流淌着曼里克的血液,即便斯人已去,兰岛也从未失去他的牧人。曼里克对于这片土地的热忱就如同岛上遍生的荆豆一般生根发芽,迎风倔强。
它是欧洲人心中隐秘的度假地,其中兰萨洛特岛更像世外桃源。说起它,就像在说色彩的激烈碰撞:午夜般深蓝的海水、血液般涌动的暗红色火山、贝壳般洁白的房屋、比寂静更寂静的黑色大地。
说起它也是在说塞萨尔.曼里克,这位灵魂建筑师倾其一生,让这座野性岛屿免受丑陋、冗余的现代建筑的侵扰,是他为兰萨洛特重塑生命。
出發去月球
“尊敬的旅客,我们的飞机将在大约三十分钟后降落在兰萨洛特机场,现在是当地时间下午3点25分,与半岛时间相差一小时……”沉睡中的我被机长广播叫醒,从舷窗向外眺望,依稀可以透过云层看到海洋上星星点点的岛屿。
1,000公里的距离,一小时的时差,让这个行政上隶属西班牙、地理上却毗邻北非的大西洋岛屿多少有些“与世隔绝”,以至于岛民们习惯称呼欧洲大陆的西班牙为“半岛”。兰萨洛特岛(Isla de Lanzm'ote)是加纳利群岛(Islas Cantatas)的七座火山岛屿之一,台湾女作家三毛和丈夫荷西就曾在大加纳利岛居住,并把纵览群岛的游记写成了《逍遥七岛游》。兰萨洛特因其火山岩地貌和多风少雨的特点成为独具个性的一座。这座岛屿的命运更和一个兰萨洛特人息息相关:如果说高迪赋予了巴塞罗那灵魂,那么塞萨尔·曼里克(Cesar Manfique)就是为兰萨洛特岛重塑生命的人。
驱车驶出机场,我便被眼前的景观震撼:高低起伏的地表和炭黑色的火山灰几乎覆盖了整座岛屿,让人感觉像在月球表面穿行。三毛在《黑色沙滩》中这样描绘兰萨洛特:“人们说,加纳利群岛是海和火山爱情的结晶,到了兰萨洛特岛,才知道这句话的真意,这是一片黑色低矮平滑的火山沙砾造成的乐园,大地温柔地起伏着,放眼望去,但见黑色和铜锈红色。甚而夹着深蓝色的平原,在无穷的穹苍下,静如一个沉睡的巨人,以它近乎厉裂的美,向你吹吐着温柔的气息。”
尽管如此,你很难将眼前近乎荒蛮的岛屿与“温柔”相连。岛上为数不多的植被大多是荆棘和仙人掌,更多的是嶙峋的石壁和焦炭般的沙砾,一眼望去,格外苍凉和悲怆。但若留心就会发现,岛上房屋都是清一色纯白,与黑色地表形成鲜明对比。这项建议最初的倡议者就是曼里克,他提倡岛民依循兰岛旧时白色传统住家的样式粉刷房屋,并劝诫人们无须修建车库和仓库。他还规定岛内建筑的高度不得超过三层,禁止在公路两旁树立广告牌,以保留原始的自然风光。
曼里克究竟何许人?其实很难用标签去定义。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仿佛都只是他诸多艺术才华的一个侧面。毫无疑问的是,曼里克一生最杰出的作品就是眼下的这座岛屿。曾听兰岛人称颂,“是曼里克塑造了兰萨洛特岛”。而那一刻我还不知道,曼里克对于兰萨洛特的贡献远远不止那些美丽的建筑。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清晨,日出方向浮着一层薄雾——那是从撒哈拉吹来的沙。兰萨洛特自诞生之日起就经历着磨难。历史上,兰萨洛特本是加纳利七岛中最先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但在大航海时代,从欧洲大陆来的航海家、军队、海盗纷纷上岛杀烧抢掠,几乎将土著赶尽杀绝。一些运气好的土著躲进火山熔洞,暂时逃过一劫,但最终没能逃过被殖民的命运。除了人祸,还有天灾。兰萨洛特是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岛,岛上遍布着三百多个火山口。最久远的火山活动可追溯到3,800万年前,距现在最近的一次火山爆发是在二百多年前:随着山崩地裂的巨响,地心涌出温度达800℃的岩浆。这一百多座火山爆发了六年之久,岩浆覆盖了兰岛1/4的面积。两百多年过去了,大片尚未完全风化的黑色火山岩浆和火山灰造就了岛上特有的地貌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火山岩洞奇观。
说话间,一个被雕刻成魔鬼的标志牌映入眼帘,我们已进入岛屿南端的蒂曼法雅国家火山公园(Parque Nacional de Timanfaya)。50平方公里的园区内,错落着25座形态各异的火山。为了将对风景的“破坏”降到最低,曼里克提议不在道路上画线和标记,也不树立任何指示牌。按照曼里克的话来说:“修建公路的最高要义就像是‘铺地毯’,要依照地势原本的高低起伏而建,这样才能做到将建筑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游客中心旁的“魔鬼餐厅”也是曼里克设计的。全景落地窗让你用餐时能欣赏连绵而寂静的火山。会有那么一瞬间,我真的怀疑自己不在地球上,这座魔鬼餐厅就是太空空间站。餐厅最大的亮点是烧烤炉架,曼里克利用地热设计出火山岩堆砌成的炉架。为了调控到达烤架上热力的温度,他在炉井的下层配备了温度监控装置和释放冷气的管道。
离开蒂曼法雅,我们向南来到沸腾海岸(Los Helvideros)。这里曾是岩浆涌出后流入大海的地方,是真正意义上“大海与火山的爱情结晶”。岩浆遇水迅速冷却的过程中发生断裂,形成千姿百态的地下岩洞和隧道,历经海水和风浪的侵蚀后有了今天的模样。面向大西洋,背靠火山口,嶙峋峭壁在这里形成一个U形凹槽。这使得汹涌而入的海水在崖壁内形成巨大的浪潮,乃至喷涌而出,发出洪亮的潮声,如同一只煮沸的水壶——沸腾海岸也因此得名。曼里克用火山石在岩壁和石缝中铺路,将大小洞穴连接起来,并挑选几处崖壁修成“阳台”的模样,让人们或可以俯身感受扑面而来的沸腾浪花,或极目远眺感受大海的广阔与宁静。曼里克用他的匠心和哲思把如此凶险的景致变成了一处冥想沉思之所。
“先是画家,然后才是建筑师”
在岛的另一端,里奥观景台坐落于山崖上,海拔479米的高度让它足以鸟瞰一切。观景台建在山体内部,一层被曼里克设计成餐厅和酒吧。他仿照洞窟的样式构建出曲线空间,给人原始的美感。顺着螺旋阶梯便可以登顶观景台的露台,放眼望去,格拉西奥沙岛(La Graciosa)就在咫尺。大朵白云正从岛上飘过,仿佛触手可及。云彩在岛上投下影子,也让火山变换着色彩。大西洋的海水深邃而优雅,在岸边卷起浪花,仿佛还能看到沙滩上追逐玩耍的孩子。 “曼里克首先是画家,然后才是建筑师。”曼里克传记中这样记述。这—刻我似乎理解了。诚然,绘画是曼里克一生的挚爱,但他更擅长用画家的眼光去观察。难怪人们说,曼里克的作品从根本来讲都是“观景台”。他想通过一座座“观景台”完成对游客审美品味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如何欣赏眼前的风景,欣赏这座海岛曾不被世人认可的荒凉之美。
从里奥观景台返程,已过中午,我们在岛屿中部的农夫之家(Casa Museo del Campesino)用餐。這是曼里克仿照当地传统住宅打造的“模范民居”。房屋被漆成白色,而门窗、桌椅和内横梁被刷成传统的“兰萨洛特绿”。门前的环岛上伫立着一座丰收纪念碑,它和农夫之家一样,是曼里克为纪念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岛民而设计的。
历史上,海岛农业的发展艰难曲折,但兰岛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向大地收获了果实,也造就了岛上独特的一道景观:一望无际的低矮石墙(La Gefia)。所谓石墙,是在火山灰中挖出深三米、直径八米的凹坑,并在坑的周边用火山岩砌一道半圆形石墙。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让葡萄藤的根系更容易深入下层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逆风而砌的石墙可抵御强风的侵袭,保护葡萄藤。葡萄采摘从七月开始,由于地形复杂,全靠手工完成。说话间,向导挑选的当地葡萄酒上桌了,长时间日照和早晚温差使兰萨洛特产的白葡萄酒糖分很高,刚好适合偏好甜口的我。在岛上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农夫之家代表了曼里克的初心:要发展旅游,绝不是不惜代价,既不能破坏自然的原始之美,更不能忘掉祖先的传统。
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要真正了解曼里克,就一定要见见曼里克基金会(FundadOn de Cesta Manfique)的负责人、人称“行走的曼里克圣经”的Alfredo。基金会建在由五个火山岩浆泡沫洞穴组成的黑蓝色岩浆岩上。这里本是曼里克的故居,也是能全面展现曼里克设计精髓的“博物馆”。
曼里克依据地表走势构思空间,房屋形成上下错落的两部分:地上房屋仿照兰岛的传统建筑;地下世界将五个岩洞串联成色彩各异的五个厅。红色厅内种着一棵无花果树,曼里克任其恣意生长,透过洞穴的“天窗”,直达楼上的客厅,也就是今天的基金会展览厅的位置。深受东方美学影响的曼里克一直在寻找天人合Z美。他在建筑作品中大量运用留白和自然元素:灵动的水、充满生机的树、形态各异的仙人掌,这些恐怕还远远不够。他将最能代表兰岛的火山岩“请”进了家——仿佛还在流动的岩浆顺着地表“蔓延”到屋内,巨大的观景窗仿佛为客人做出了一幅画框。窗内的火山岩上种上了仙人掌,透过窗户,便可以望到远处的火山。
“曼里克通过空间之间的对话完成对建筑的塑造。”Alfreedo总结道,“从‘水之哈梅奥’(Jameos del Agua)到‘曼里克基金会’,都是这一理念的完美体现。”“水之哈梅奥”是曼里克在兰萨洛特的第一个作品。3,000年前皇冠火山喷发的岩浆直淌到东北海岸,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岩洞穴构成的隧道。而哈梅奥就是指人为改造过的火山岩洞和岩浆泡沫洞穴。曼里克将洞穴开凿成餐厅、酒吧、露天泳池甚至音乐厅。
最为人称道的是主洞穴,曼里克将其与大海连通,让海水灌进洞窟,形成一面湖水。湖中生长着一种叫白化盲蟹的神奇生物,在洞中微弱的光线下散发出幽幽白光。它们本是深海动物,却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安居下来,成为“水之哈梅奥”的标志。“水”一直是曼里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一方面,水的灵动赋予了建筑物柔美;另一方面,兰岛本身水资源稀缺,曼里克想要让代表决乐的水时时流淌在人们心间。
风与火山的牧人
曼里克常跟Alfredo提起,他全部的艺术敏感都始于童年时奔跑在法马拉(Famam)沙滩上。“我一生中最开心的事就是回想起我幸福的童年。望着绵延八公里的细沙和海岸尽头四百米高的峭壁,我发现潮湿的沙滩在海天之间形成一面巨大的镜子。那景象深深地铭刻在我脑海中。”
1945年,曼里克远赴马德里学习美术,之后去纽约接受世界先锋艺术的冲击和熏陶。1966年,曼里克决定回到故乡。他在给至交的信中写道:“纽约的人们如同老鼠一般度日,人生不该如此,我想迫切地回到故乡,碰触它,倾听它。”有千里马,还要有伯乐。曼里克学生时代的至交好友、时任兰岛市政厅主席的何塞·拉米雷斯看到他身上燃烧的热情,欣赏他“先是艺术,再是文化,最后才是旅游”的先锋思想,支持他对兰岛进行的一系列开创性举动。天色渐晚,我与Alfreedo作别后走出基金会大门,门口挂着西班牙白银时代著名诗人拉法埃尔·阿尔维蒂(Rafael Alberti)的一首诗《兰萨洛特,诗的第一章》:“献给塞萨尔·曼里克——风与火山的牧人。我走来看望你们,与你们相谈。流沙与我不曾知晓的无尽海岸,黑色熔岩的沙丘,迎风的棕榈树,孤独的人们,被大海与火山拥抱。”
曼里克穷尽一生,将兰萨洛特建成了他的理想国,更将一份信条根植于人们心间,这本就是奇迹。当初生的太阳被撒哈拉吹来的风沙染成橘红,兰萨洛特就又迎来新的一日。历经万千年,兰岛依旧续写着它的诗章:黑色土地上错落着白色房屋,汹涌的浪涛拍击着火山岩壁;仙人掌顶着骄阳,石墙里的葡萄藤顽强生长……或许兰萨洛特从诞生起,命运就注定无关温柔,但一代代的兰萨洛特人用勤劳和智慧让这片土地有了属于它的“丰饶”。今天的兰萨洛特岛流淌着曼里克的血液,即便斯人已去,兰岛也从未失去他的牧人。曼里克对于这片土地的热忱就如同岛上遍生的荆豆一般生根发芽,迎风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