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hua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21世纪的时代的新特征,本文评述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主要观点、思想及其价值,论证了在21世纪构建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大教育体系,以及多样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为取向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密切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1世纪教育 挑战 对策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被誉为继1968年《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和1972年《学会生存》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发表的最重要报告,它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对21世纪教育的作用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细化了学会生存的三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并与学会生存一起称为教育的“四个支柱”,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出了教育的理想:推进学校教育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应对21世纪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虽然报告强调“教育是一种财富”[1]P20,但它却不是一种能够为我们直接享用的财富,它“埋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1]P10,需要我们付出心血却把它发现并挖掘出来,让它变成真正的财富,所以需要我们及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根据当代的一些新特点、新形势,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充实与探索。
  一、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
  任何教育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上的,展望未来,报告归纳了教育政策应当正视的三大挑战[1]P2-4:一是在人们对经济和社会进步所抱的幻想破灭后,如何找到人类发展的理想途径;二是如何使文化适应新情况,使思想观念现代化;三是如何减少世界各地的紧张局势,使人类在“地球村”能够共同生活。报告围绕这三个问题,主要从经济与社会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世界的未来前景、论证了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21世纪教育面临的经济方面的挑战。
  科技变革、技术进步不断地影响着劳动的性质和安排,“各企业和各国都迫切需要增加劳动力素质方面的应变能力”,能否“紧紧跟上这种变革,甚至走在变革的前头”[1]P57,考验着21世纪的教育。“工作的日益非物质化”[1]P56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素质发生了本质变化,21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面临着重大调整。21世纪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的爆炸式增长考验着21世纪教育向一个人提供知识的能力。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使教育目标由从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界提供所需人才,转向促进人的发展,“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1]P70,这也要求21世纪的教育进行质的转变。
  (二)21世纪教育面临的社会方面的挑战。
  1.人口问题。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对教育系统造成了一种空前的压力,对教育的需求已经达到而且有时是远远地超过了其力所能及的程度[1]P24”。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移民问题等也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2.社会联系危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网络的扩大既便利了与他人的交流,却又增加了自我封闭和离群索居的趋势”[1]P51,迫使人独处于计算机屏幕前的娱乐活动日益增多,许多人沉湎于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网瘾”正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发展的一颗“毒瘤”,这些新问题成为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3.人类的生存与共处问题。伴随着家庭的解体、都市化的无序、传统人际关系的破裂,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在使人的个性获得解放的同时,也对社会的团结造成了伤害,消解了社会的主流意识与主流观念,人的精神成了一个四处游荡的游魂,很容易走向极端,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这对21世纪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4.民主与平等问题。随着民主原则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为社会民主参与做准备的民主教育将是21世纪教育的一项新使命,教育界有责任“使学校成为民主实践的典范”[1]P47。
  虽然当代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报告的时代背景同处一个时代,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归纳为十种变化趋势: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市场化、知识化、环保化、民主化、多样化、个性化、模糊化。这些新趋势为认识报告的时代价值,思考21世纪的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背景。
  二、21世纪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一)拓展发展概念的内涵,以“更加开阔的眼光”[1]P55定义教育。
  展望21世纪,报告认为“一种单纯追求提高生产力的模式必然走向死胡同”,我们应“赋予发展概念更广的含意,应使发展超越经济范畴,以便也考虑其伦理、文化和生态内涵。发展的指标不应限于人均收入,还应包括有关健康(包括婴幼儿死亡率)、饮食和营养、拥有可饮用水、教育和环境等数据,还应考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和男女之间的公正和平等情况,以及民主参与的程度”[1]P66,“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即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定义”[1]P55。
  (二)转换教育理想的追求,培植“教育的四个支柱”[1]P75。
  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理想与追求的根本转换。报告以“学会生存”为基础,细化为三种基本学习要求:学会认知、学生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并把这四种基本学习称为“教育的四个支柱”[1]P75,认为21世纪面对的挑战不再是倡导社会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倡导教师与学生学会生存,而是要探索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措施,体现在教育实践中,改革教育中的“非人化”或“无人化”的“倾向”或“趋势”,由注重人的“感官满足”和“外部追求”向注重人的“精神满足”和“内部修养”回归,使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趋于“和谐”,既不能像古代的某些“文人”那样自视“清高”,为追求“精神理想”而饿死也不言“利”,更不能像现代的某些“能人”为满足自己无止境的“金钱欲”、“权力欲”、“占有欲”而不择手段,丧失了作为人的道德底线,而是要教育学生为“现在的自我”而活着,为“实现自我”而生存,建立良好的“自我感”,妥善处理所面临的内外部分矛盾,使自己能够享受到“真正幸福”的生活。
  (三)构建终身教育的体系,打造“真正协调一致的教育”[1]P101。
  全面发展目标,仅仅依赖正规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借助于终身教育的力量。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股影响全球的教育思潮,1972年的《学会生存》报告就把“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1]P241,本次报告则“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1]P8,认为它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1]P90,是“获得适应每个社会变化的新资格的特殊手段”[1]P130,也是“每个人进一步实现工作与学习平衡及行使积极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手段”[1]P90。终身教育不仅仅与教育系统有关,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1)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场所,应担负起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的职责。(2)社区、社团、宗教团体和政党在学习合作、相互支援、宣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方面均可发挥巨大的教育影响。(3)职业界可以发挥教育作用,帮助青少年了解职业生活的限制和机会,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辨别方向。(4)大众传媒是一股重要的教育力量,各级学校系统应当改变教育和传媒之间相互对立的状况,把传媒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手段,同时减少不良信息的影响。(5)自由时间内的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其他外在教育的基础,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明确正规教育的职能,“沟通教育的各个阶段”[1]P10,探索能力的“新的证明方式”[1]P131。
  报告在倡导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正规教育的重要性,而是用隐喻的方式突现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与重要作用。认为基础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它使享受这一教育的人能够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参与建设集体的未来和继续学习”[1]P134,中等教育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在这里,“青年们应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决定自己的未来”,“能够获得有助于他们成人阶段的生活圆满成功的能力”[1]P106,高等教育应该超越其传统的教育功能,成为“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和学习场所”[1]P126,“满足日益增多的、以自己的好奇心寻求使生活富有意义的人的求知的源泉”[1]P126-127。这些论断都非常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脉动,但对于21世纪的教育来说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随着儿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等教育越来越具有基础教育的特色和职能,而其“人生十字路口”的职能正在让位于高等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对教育的不同阶段重新进行思考,按照不同于原来的方式对它们重新作出安排,确保它们之间有可能相互转换,并使学习途径多样化。为此,报告也强调了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国际合作、与学业失败作斗争的重要性,建议探索从教育中所获得能力的“新的证明方式”[1]P131,改变教育文凭在“谋求技术性工作的唯一王牌”[1]P131的地位。
  (五)调动教育内外的力量,“设想和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1]P96。
  在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变革的因素”,报告针对“社会对教师寄予的合理期望”、“向他们提出何种要求”、“他们又能得到什么补偿”、“什么人可以成为一个好教师”、“如何培养他和保护他的积极性,并提高他的教学质量”[1]P135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从报告的论说中我们却看不到教师完成教育理想的可能性。首先,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似乎是无限的”[1]P137,不仅要求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而且期望教师有能力应付各种社会问题,甚至“期望教师能在家长、宗教机构或国家当局常常失败的地方获得成功”[1]P136,教师几乎成了“救世主”。例如,报告希望教师把“学校办成更能吸引学生的场所”[1]P135,同时“还应努力把教育过程延伸到校外”[1]P136,而没有谈论具体的措施,仅建议“组织一些外部学习实验”,这显然是不够的。其次,教师的工作具有“两难性”,很难把握其中的“度”。例如,教师为了改造学生已有“世界”中的缺点需要对学生进行约束、管制,使其处于被动、收敛状态。同时,为了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创造性和好奇心,又必须使其处于主动的、个性张扬状态,如何掌握其中的“度”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灵活的教学艺术。再次,教师受到来自课堂之外的各种力量的“最严格的约束”,往往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之外的其他目标在疲于奔命。如何减少外部干扰,使教师安心于教育教学工作,对所有的国家来说,这都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最后,对教师的高要求与给予的低待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地位始终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在许多国家、地区,教师的招聘都存在非常大的困难。此外,报告也谈及了“政治当局的作用”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认为政治当局应发挥以下作用:(1)对教育作出选择与规划,进行全面调整;(2)革新集权管理模式,与地方和基层单位分享教育决策权;(3)通过政策规定,采取各种措施,多渠道筹集经费,优先保证、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管理、使用、监管,以满足建设公平、平等、广泛的教育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其他文献
摘 要: 长沙马王堆汉墓与临沂金雀山汉墓一脉相承。本文对汉墓中的两幅帛画进行了系统比较,它们在地域文化、绘画风格和主题思想上存在着延续性和差异性。希望通过全面比较,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金雀山帛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马王堆帛画 金雀山帛画 比较  帛画是指中国古代画在丝织品帛上的绘画。现存年代最早的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发现的《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帛画,在其后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和临沂
摘 要: 《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和《金锁记》中的姜长安,两者有着相似的玩偶经历,但不同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人性格因素造成了二人对于命运走向的不同选择:走与留。但无论是出走还是留守,娜拉与长安都无法走出一条光明之路。娜拉与长安的人生轨道折射出各自所处时代的女性生存境遇,也留给了世人对于女性解放问题的无穷思考。  关键词: 娜拉 姜长安 玩偶 人生轨迹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创作了惊世名作《玩偶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这一问题,党和国家经过不懈努力在2000年完成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整体上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素质。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贯彻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更肩负着提高全民素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强盛国家的历史使命。诚然在现阶段取得很大的成绩的同时,农村义务教育还面
摘 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文章对就业难的原因和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对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村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高等学校的招生率便呈逐年上升趋势。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1999年5月教育部宣布高等教育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由最初的“精英式教育”转为
摘 要: “国学热”至今方兴未艾。国学文化的兴起必然引导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国学文化在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重铸的过程中,也对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有生命力的内容,从而铸造了新的民族精神,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造就属于新时期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风貌。本文以国学读本《菜根谭》为例探析了国学文化对新时期民族精神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国学文化 民族精神 国学读
摘 要: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崛起,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崭新的空间,拓展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为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并提供了崭新的广阔平台。文章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交互式网络育人支部工作法”为例对处于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自媒体 大学生党建工作 支部工作法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美国新闻学会媒体
摘 要: 男幼儿免费师范生实施定向培养教育是着眼于教育未来的“子孙工程”。加强男幼儿免费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男幼儿免费师范生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途径  男幼儿免费师范生实施定向培养教育是贯彻“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精神的需要。关于是坚持
摘 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的文学审查机关将左翼文学作为重点查禁对象。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上海的左翼文学采取了期刊更名、作品伪装、利用文学传播中的“禁果效应”等方式,来实现文学出版,扩大文学影响。  关键词: 文学查禁 左翼文学 出版策略  1927年,国民党取得政权后,为维护“三民主义”这一意识形态与权力评判标准,在文化领域实施了一系列规范和控制政策,书报审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针对各种“异己
摘 要: 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是一个奇妙的文本,它实际上应该叫《思维的故事》才对,象棋不过是一个工具,真正的故事主角是人的思维,而且是极境中的思维。表演思维的那个人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至少在故事的叙述者“我”那里是这样的。  关键词: 真空世界 虚无感 自我对话  B博士家族是奥地利皇室的忠诚卫士,负责保护皇室财产。纳粹发现了他们家族的秘密,把B博士抓了起来,想方设法要得到这笔巨额财产。不过他们
摘 要: 印象派是传统西方绘画艺术与现代西方绘画艺术的分水岭。印象派主张亲近自然,用现代的光学理论来指导绘画实践,感受和描绘自然的瞬间光色变化。在当代我们重提印象派的主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画家们的创作手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如何利用数码相机、投影仪等科技手段进行创作,但这些手段的运用使画家们越来越远离真实的自然。重提印象派主张,使我们不忘记外师造化重要性,避免画家的创作边缘化。在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