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可能会带来的全球危机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ux1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传染病,还会有哪些因素会威胁到人类和全球的生活质量呢?往最坏的可能想,全球文明的存续受到哪些威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核武器的爆发式增长。.
  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在瞬间夺走了约10万人的生命,另外还有几千人在爆炸中受伤、灼伤,或是受到严重辐射,最终失去了生命。假使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或者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展开核战争,瞬间就会导致上亿人死去。然而,核战争在全球范围内导致的后续结果会更严重。哪怕核武器的爆炸范围被控制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内,引爆成百上千件核武器带给大气层的影响会波及全球,因为核武器爆炸后产生的烟雾、烟尘和粉末会连续几周遮天蔽日,导致全球气温急速下降,仿佛一秒入冬,植物的光合作用被迫中断,许多动植物的正常生息遭到破坏,全球农作物歉收,从而导致饿殍满地。核战争会导致的最坏后果被称作“核冬天”——因为饥荒、严寒、疾病和辐射的缘故,大部分人类将从地球上消失。
  迄今为止,人类曾使用过两次核武器,分别是美国投向日本广岛市和长崎市的原子弹。从那之后,对大规模核战争的恐惧在生活中如影随形。1990年之后,尽管这种恐惧随着冷战的结束有所减轻,但随后的事态发展再次增加了核战争爆发的风险。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核武器呢?
  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和我的对谈,以及他在2015年写下的《我在核战争边缘的历程》一书为我接下来的解释提供了素材。佩里的职业生涯使他成为核议题方面的专家。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他曾每日为肯尼迪总统提供有关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情况的分析报告;他在1994年至1997年担任美国国防部部长;他曾代表美国与朝鲜、苏联/俄罗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伊拉克就核议题和其他议题进行谈判;他还曾在苏联解体后参与解除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境内苏联核设施的谈判。
  在4种情况之下,政府(在前3种情况下)或者非政府恐怖组织(在第4种情况下)可能会动用核武器。最常被提到的一种情况是,一个拥核国家对另一个拥核国家实施早有预谋的突袭。突袭的目的是完全且即刻销毁敌对国家的核武器,让对手失去反击能力。在冷战的几十年间,这是人们最担心会发生的一种情况。由于美国和苏联都具备摧毁对方的核能力,那么唯一一种“合理计划下的”袭击只能是足以摧毁对方所有反击能力的突袭行动了。对此,美国和苏联的回应是,各自建立了多个核武器发射系统,这样一来便消除了自己的反击能力被一次性清盘的风险。举例来说,美国拥有三组核武器发射系统,分别是坚固的地下导弹发射井、核潜艇系统,以及一支核弹轰炸机队伍。这样一来,即使苏联能够出其不意地炸毁美国所有的发射井(当然这个可能性很小,因为美国的发射井如此之多,其中一部分不过是“烟幕弹”,而且这些发射井坚不可摧,體型较小,苏联导弹需要具备极其高的精准度才能把它们击破),美国还是能够用核弹轰炸机和核潜艇来摧毁苏联。
  如此一来,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形成了“确保相互毁灭”的状态,突袭从未变成现实。也就是说,不管摧毁对方的核能力这一目标的诱惑力有多大,美国和苏联的决策者都意识到,核突袭是一个不理性的选择,因为要毁掉敌人所有的核武器发射系统,从而防止敌人随后的毁灭性反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这般理性的思考只能为我们的将来提供有限的慰藉,因为现代历史上曾出现过毫不理性的领导者。除此之外,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仅拥有地面导弹发射系统,它们都没有核潜艇。因此,印度或者巴基斯坦的领导者有可能会觉得,突袭有很大的机会可以使对手丧失反击能力,是一个理性的战略。
  第二种情况是,虽然在一开始双方都没有动武的
  意向,但由于其中一方对对方政府的回应作出了“误判”,军方对本国总统频频施压,导致事态升级,最终双方爆发非突袭式核武器攻击。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在1961年的维也纳会后,由于对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评价不高,苏联领导者赫鲁晓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地在古巴部署苏联的导弹。当美国探测到这些导弹的踪迹时,美国军方将领强烈要求肯尼迪马上将它们销毁(冒着被苏联报复的风险),并警告总统先生,如果他不这么做,那么他将受到弹劾。幸好肯尼迪选择了相对不那么极端的回应方式,赫鲁晓夫的回应也不太极端,一场“末日对决”得以避免。然而,后来双方公布的行动计划文件显示,当时的情况真可谓千钧一发。例如,在长达近一周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头一天,肯尼迪曾公开宣布,一旦苏联在古巴发射导弹,将招致“(美国)对苏联的全面报复行动”。苏联方面,无须经身在莫斯科的苏联领导者首肯,苏联的核潜艇艇长有权发射核鱼雷。其中一艘苏联核潜艇的艇长确实曾考虑向一艘对该潜艇造成威胁的美国驱逐舰发射核鱼雷,幸好在潜艇中的其他将士的劝阻下,他打消了这个念头。要是这名苏联核潜艇艇长顺从了自己的心意,肯尼迪也许就不得不迫于压力实施报复,这样又会导致赫鲁晓夫迫于压力不得不进一步反击……
  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能因为“误判”而发生计划之外的报复行动。早在2008年,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就曾对印度城市孟买发动过一起致命的非核武器袭击。如果,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策划一起更具挑衅性的袭击,印度领导者将迫于压力入侵邻近的巴基斯坦地区,以消灭这些地区的恐怖分子。巴基斯坦的领导者反过来也会被施压,小规模使用他们的战略核武器,“只为”对抗入侵的印度军队。此时的巴基斯坦领导者如果认为印度可以“接受”这种小规模核武器的使用,而不会就此对巴基斯坦发起全面报复行动,印度领导者将面临巨大的国内压力不得不对巴基斯坦使用核武器。
  在我看来,以上两种因“误判”引发核战争的情景在未来10年间可能会处于酝酿状态。最不确定的因素是领导者届时是会像在古巴导弹危机时那样及时收手,还是会推动事态升级至不可挽回的局面。
  第三种会导致核战争爆发的情况源自对技术预警信号的“失误”解读。美国和俄罗斯都拥有探测对方进攻性导弹发射的早期预警系统。一旦探测到对方的导弹已经发射,美国或者俄罗斯的总统有大约10分钟的时间来决定是否在对方的导弹摧毁自己国家的陆地导弹系统之前,发起报复性反击。开弓没有回头箭,导弹一旦发射出去就无法召回。这样一来,领导者需要在极有限的时间内评估这个早期预警到底是真实的信息还是技术失误带来的虚假警报,从而决定是否按下那个将令数亿人失去生命的按钮。   然而,与所有纷繁复杂的技术一样,导弹探测系统也会出现功能故障和解读失误的情况。据我所知,美国的探测系统就发生过至少3起虚假警报事故。例如,在1979年11月9日午夜,当天的值班观察员致电时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威廉·佩里,报告称:“我的预警计算机上显示有200枚洲际弹道导弹正从苏联飞向美国。”不过这名军官给出的结论是,该信号可能是一个虚假警报,佩里没有叫醒卡特总统,卡特总统没有按下那个按钮,没有使上亿苏联人无辜丧命。最终证明,这个警报信号确实是虚惊一场,它源自人为“失误”:一名计算机操作员不小心将一盘模拟200枚苏联洲际弹道导弹发射的军事演习录像带插入了美国的预警系统终端机。
  但是,当天那种情形可一而不可再二。自古巴导弹危机以来,俄美两国之间爆發核战争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人们对此的解释是,俄美之间整体关系和沟通局势恶化……
  人类可能使用核武器的余下一种情况和恐怖分子有关,他们可能会从拥核国家窃取或者被赠予铀原料或者钚原料,甚至是完整的核弹。然后,这些核弹可能会通过走私的方式被运往目标地,并且在当地被引爆。在2001年准备袭击美国世贸中心的时候,基地组织确实曾经试图获取一件核武器以对抗美国。要是核弹储存地点的安全保障有限,即使没有核弹制造国的帮助,恐怖分子也能从中窃取铀原料或者核弹。举例来说,苏联解体之际,有600公斤属于苏联的铀原料被留在了当时刚独立不久的哈萨克斯坦,这批铀原料的品质足以用于制造核弹。这批铀原料被储存在一个仓库中,周边的安全措施只有一道铁丝网,因而很容易被偷走。不过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恐怖分子会通过“内鬼”(即在核弹储存地工作的人员或者领导)获取制造核弹的原材料。
  与恐怖分子的上述行为有关且易引起混淆的是另一种风险,即他们对“脏弹”的获取:这是一种传统的非核炸弹,其中含有不会引起爆炸的长寿命放射性原料,比如半衰期长达30年的放射性同位素铯-137。如果在城市中引爆这样一枚“脏弹”,同位素的威力将蔓延至周边的一大片区域,会导致这片区域永远不再适宜居住,并且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只需要想想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政策走向带来的持续性影响,尽管这起事件中没有使用炸药或是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
  以上4种情况当中,最可能发生的便是恐怖分子对“脏弹”(因其制作简单)或者核弹的使用。前者会导致一小部分人员伤亡,后者将会像广岛事件般造成数十万人丧生——不过这两种情况都将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远非死亡人数所能代表的。前3种情况将会直接夺走数亿人的生命,并最终导致地球上大部分人的灭亡,这样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虽然较小,也不是完全没有。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剧变》    作者:[美]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曾楚媛)
其他文献
有关快乐的员工是否生产力更高的研究持续了几十年,“快乐的员工生产力更高”的理论盛行存在许多原因:工会因此可以宣称,既然如此,应该提高员工的工资以使员工更快乐;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学者因此可以既不得罪公司管理层,又对工会表示支持。可惜,从“快乐的员工”和“生产力更高的员工”这两个定义来看,这个理论至少不完全正确。  了解绩效  生产力或任务绩效并不能代表组织对员工的所有绩效要求。关系绩效是指员工对于他
期刊
会提问,可以拉近和他人的关系,扩大你的社交圈,释放你的影响力;  会提问,可以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提升工作效率,提升你的竞争力;  会提问,更重要的是可以深度了解自己,规划行动目标,掌控人生主动权!  提问是沟通的桥梁  我在城里乘坐出租车的时候,通常坐在后座上思考,或者看看外面的风景,有时也会和司机聊天。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遇见一位看起来非常有智慧的司机。我和他搭话:“您面相真好!开出租
期刊
从桌面到抽屉,通通乱成一团,这是许多上班族常见的毛病。为什么你不能维持整洁的办公桌呢?因为混乱正是忙碌的象征,你根本来不及整理,就必须投入新的任务。于是不知不觉,就陷入了“忙碌→没空整理→工作效率降低→更加忙乱”的恶性循环。  要斩断这种恶性循环,请试试看“将桌面归零”!  把桌面上及四周堆满的杂物,全部毫不犹豫打包装进纸箱或纸袋里吧!看,这不就一下子收拾好了。别怀疑,这是应急的方法。只要把你现在
期刊
你也许听说过婆罗洲这个名字,但你知道吗,婆罗洲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个横跨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三国的岛屿。婆罗洲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相当丰富的岛屿。如果运气足够好,在这里能见到马来语称为“森林人”的婆罗洲猩猩、婆罗洲象、长鼻猴等很多婆罗洲特有的动物。婆罗洲拥有丰富的原始生态,但它的度假区非常舒适。位于热带雨林深处的丹侬谷热带雨林木屋旅馆,只要去过一次,就会上瘾。  丹侬谷的热带雨林  从亚
期刊
案例回顾  郭大伯在某饭店办寿宴。在用餐过程中,郭大伯将上衣脱下挂在座椅靠背上。用餐完毕,他发现上衣兜内的2000元现金以及手机等物品被盗。  郭大伯的儿子要求饭店赔偿。店方则声称,已在餐厅醒目位置张贴了大幅宣传标语:“请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财物,谨防小偷!”店方已尽到了提醒义务,郭大伯的财物被盗是自己保管不当造成的,店方不予赔偿。  郭大伯的儿子则认为,店内虽然已经张贴了提示,但未提供存包服务及保安
期刊
1958年1月15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作出判决,宣布汉堡地方法院6年多前的一例判决无效,宪法诉愿人埃里希胜诉。这位埃里希是汉堡市政府的新闻处长,还是该市传媒协会会长。他因为号召人们抵制威特·哈兰导演的一部电影,而被汉堡法院下达封口令。经过6年多的上诉,这位处长终于赢得了对他不喜欢的电影“说三道四”的权利。  新闻处长抵制“纳粹”御用导演  故事要从1950年的“德国电影周”说起。在电影周的开幕典礼
期刊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国范围内肆虐期间,广东省廉江市公安机关接到线索:有人举报该市某公司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期间,将平时价格为50元一盒的一次性医疗口罩,价格涨至600元一盒,与原来相比上涨11倍。  该市公安机关立刻启动调查,并将该案犯罪嫌疑人谭某某抓获。同时,廉江市人民检察院对此案也提前介入,从犯罪构成要件和固定证据等方面提出侦查意见,引导侦查取证,并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2月5
期刊
从2010年到2017年,全世界新增的财富哪里最多?中国、美国、印度、韩国4个国家。中、美、韩、印4国的经济增量占了全球经济增量的83.99%。  人口带来的巨大市场,只要加以利用并且方法得当,就能够形成巨大的规模优势。2014年9月,印度莫迪政府提出“Made in India”(印度制造)计划,确定了汽车、汽车零部件、航空、化工、生物技术、食品加工等25个重点产业,使用关税等各种手段,实现将外
期刊
在大自然中,动物粪便刚一落地,大量粪食性昆虫就开始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竞赛,抢夺这宝贵的食物。从蜣螂到蚊蝇,粪便成了觅食、筑巢、繁殖的场所,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微型生态系统。理查德·琼斯用极富英式幽默的语言,“科学”而“文雅”地跟我们讲述了粪便的秘密……  人类适应性强,富于创新,还拥有大量可利用资源。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甚至自有史之前,这个星球上出现的几乎每一种天成之物,都已被我们拿来为己所用。既然如此,
期刊
哈勃空间望远镜(HST)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大型天文台计划的旗舰项目,是人类历史上最雄心勃勃、最具传奇性,同时也最扣人心弦的科学尝试。“哈勃”回报给我们的是无价之宝——它向我们揭示了宇宙。  1990年,“哈勃”发射入地球轨道之前,关于空间望远镜可能会发现什么,众说纷纭。“哈勃”团队的科学家至少都赞同一点:如果空间望远镜所看到的只是我们预期的景象,那只会让人觉得很没意思。  “哈勃”的首要任务是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