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粤台高等教育合作步伐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zhenzhuo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日期:2013-10-13
  作者简介:张耀荣,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广州/510080)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是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与台湾方面联合举办的。2005年至2012年,分别在台湾淡江大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台湾致远管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台湾元智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台湾铭传大学举办了七届论坛。第八届论坛由粤方承办。我们一方面,开展高教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交流;另一方面,推动粤台高校合作,包括学生交换、学生科技文化交流、教师互聘和培训、科研合作、台湾研究和大陆研究等,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论坛主题和成果
  (一)研讨概况
  第八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于2013年5月6-9日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举行。由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财团法人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台湾私立科技大学校院协进会、台湾私立大学校院协进会、台湾高等教育学会、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承办。论坛分四项内容:(1)5月7日全天研讨会,主题是“构建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机制”;(2)成立粤台技职教育联盟,共同签署备忘录;(3)5月8日粤台院校合作对接座谈会;(4)5月9日台湾代表参观考察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论坛当天一早,受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云贤的委托,省政府副秘书长江海燕在会见台湾代表团的时候表示,将进一步创造条件推动粤台教育合作。她希望双方都抓住目前粤台教育合作热情高涨的大好时机,利用好各自的积极性,包括调动台企参与的积极性,引进台湾优质的工程教育、职业教育资源,把广东建设成为粤台教育合作的示范区。这得到台湾代表团的热烈响应。
  论坛开幕式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湘伟主持。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广东省台办副主任蒋长芳,台湾教育部门技职教育负责人饶邦安,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叶宏灯,华南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广州学院院长彭新一分别致词。这次论坛参与的人数最多。台湾代表团有36所高校的70多位校长和专家参加,广东高校有60所高校150多位校长和专家出席本次论坛。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有800多名师生参加本次论坛,和代表们一起分享交流成果。双方提交的论文共33篇。
  魏中林充分肯定了论坛取得的成效。他说,经过多次交流互访,我们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培育了深厚的友谊。我对台湾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之间的教育发展进程虽然不同,但各有特点和优势,合作机会很多,互补性强,粤台双方的积极性很高。台湾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国际化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他表示,两岸人民同文同种,心相系,情相依。广东省教育厅将继续积极推动粤台教育交流与合作。他相信,粤台高校能够创造更多更好的合作模式,从而提高各自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饶邦安代表台湾方面致词,他认为两岸的教育合作政策越来越开放。他表示将继续推动台湾高校与广东高校的合作。
  台湾代表团团长、佛光大学校长、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荣誉董事长杨朝祥,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章云分别做了题为“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策略”、“建立多元化的海峡两岸高教交流合作模式”的主旨演讲。台湾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荣誉董事长吴清基做了“加强两岸教育政策交流,追求两岸未来双赢”的报告。主旨演讲和报告的内容充满热情和期待。
  在论坛闭幕式上,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院长、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指导委员会主任刘惠坚做了总结发言。他提出,广东正在致力于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战略(创建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国际教育合作、粤港澳台教育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广东的国际教育合作已经有了突破,粤港澳教育合作已经迈出坚实的步伐,粤台教育合作已广泛开展,但这还不够。无论从台企在广东的规模及其转型升级要求的特点来看,还是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来看,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粤台工程教育、职业教育的合作。因此,粤台双方都应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粤台教育合作进程,把广东建设成为粤台教育合作的示范区。
  (二)组建粤台职教联盟
  为促进两岸(粤台)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地交流与合作,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与财团法人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共同成立粤台技职教育合作联盟(简称职教联盟),双方负责人共同签署了成立备忘录。
  1.成立职教联盟。职教联盟领导小组,由粤台双方选派各自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学术社团负责人和职业院校及大学校长代表参加,负责相关政策制订与合作指导。下设联合办公室,粤台双方派员参加,负责制定组织规程、交流与合作规划、统筹组织落实规划项目。联盟成员由粤台两地职业院校和大学组成。粤台各推荐一位总召集人,协调各自事务,并向职教联盟领导小组提出政策建议和合作项目,由职教联盟领导小组审定,联合办公室落实。
  ·综述· 加快推进粤台高等教育合作步伐 2.确定职教联盟功能。职教联盟为非营利性服务平台。粤台双方将通过此平台整合双方资源,开展学术交流、师资培训、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学生交流、人才培养、合作办学等项目,并为联盟会员学校提供媒合、咨询、协调、辅导、互访活动等服务。
  3.明确合作发展目标。为执行联合办公室的工作计划,双方在条件成熟时成立粤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服务中心,负责执行职教联盟认可的服务业务;推动引进台湾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探索合作举办应用科技大学、旅游观光大学;探索建立粤台职业教育园区,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在这次论坛上,粤台高校之间纷纷签署合作协议,分别有20多所学校互相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教师培训、教师互派、课程开发、科研合作、学生交流。   二、两岸(粤台)教育合作回顾与展望
  粤台双方的高校或者从全局或者从学校的角度,对粤台教育合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合作建议。
  (一)台湾专家的主要观点
  杨朝祥回顾了两岸交流的特点:由保守到开放,由对抗到和谐,由竞争到合作,由单打独斗到互补互利,由各争其利到共创多赢,经济如此、教育文化更是如此。表1是杨朝祥制作的两岸教育交流政策发展一览表,从中可以看到两岸教育交流政策逐步开放的脉络。
  表1两岸教育交流政策发展一览表
  年月 两岸教育交流重大事项1987年 大陆颁发《关于对台湾进行教育交流的若干规定》1989年1月 大陆58所高校开始向台湾及港澳招收研究生1992年6月 台湾公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学生交流活动作业要点》1992年7月 台湾公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1997年10月 台湾公布《大陆地区学历检核及采认办法》,采认大陆73所高校2000年9月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成立并招生2005年8月 大陆宣布台生就读大陆学校,学杂费比照大陆学生收费标准,并建立台湾学生奖(助)学金2007年4月 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大陆宣布欢迎台湾高校来大陆招生,同时将对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提供必要的协助2010年3月 台湾采认大陆“985工程”高校等41所高校学历2010年8月 台湾“立法院”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续表1)
  年月 两岸教育交流重大事项2011年1月 台湾公布《大陆地区学历检核及采认办法》和《大陆地区人民来台就读专科以上学校办法》,核定134所高校计划招收2141名陆生2013年3月 台湾公布扩大采认大陆70所“211工程”高校学历2013年4月 台湾采认大陆191所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及大学附设专科,并试办招收大陆专科毕业生攻读两年制学士班,当年在福建省和广东省18所高职高专院校招收毕业生
  吴清基重点解读了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的发展。1992年,台湾“立法院”通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赋予陆生来台就读、台生赴大陆求学的学历认证的法律地位;2010年9月,台湾公布“陆生三法”修正案——《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和《专科学校法》部分条款修正案,两岸逐步开始采认双方大学学历。2010年,台湾采认大陆“985工程”高校学历。2011年,大陆批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六省市学生可赴台攻读学位,赴台攻读学位和接受非学历教育的有11220人,2012年有15590人。
  吴清基认为,2013年是两岸教育交流突破年,台湾再度采认大陆“211工程”高校学历,大陆增加湖北省和辽宁省的学生可赴台攻读学位。同年,台湾公布采认大陆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的学历,大陆开放专升本,同意台湾高校在福建省和广东省招收专科毕业生赴台攻读两年制学士班进行试点。
  2013年首先在福建省和广东省的18所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进行专升本招生试点。福建省试点6所高校是福州大学、福建船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试点12所高校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专科专业)。
  从2010年3月6日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公布采认“985工程”高校等41所高校学历之后,2013年3月12日公布采认70所“211工程”高校学历,采认高校总数111所,涵盖了除医疗、公安、军事等院校外所有“211工程”高校。同年4月25日,台湾再采认大陆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191所学历。开放陆生赴台后,台湾核定陆生招生名额每年2141人(本岛2000人,离岛141人),2011年、2012年分别有928人、951人赴台攻读学位,但这两年都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在专升本方面,2013年台湾73所学校共计276个系招收955名大陆专科生,读两年制学士班。报名采用申请制,在这18所高职院校中,凡是参加2013年大陆本科插班生考试落选的考生都可以申请。
  杨朝祥和吴清基就台湾的“三限六不”政策进行了检讨。“三限”是指,限制采认高等学校,仅认可学术声望卓著、办学质量绩优的大陆高校;限制来台陆生总量,招收陆生总量限制在全台高校招生总量的1%(约2000人);限制医事学历采认,限制大陆所有涉及来台医事人员证照考试和学历采认。“六不”是指,不加分优待,陆生来台就读考试均不给予加分优待;不影响台湾招生名额,陆生来台,另加招生名额,不影响台生升学机会;不编列奖助学金,台方不编列预算作为陆生奖助学金;不允许在学期间工作,陆生在学期间不得从事专兼职工作;不得在台就业,陆生停止修业或毕业后不得继续留在台湾;不得报考公职人员考试,大陆人员不得报考台湾公务人员考试和职业技术人员考试。
  吴清基认为,陆生政策带有高度的政治性和复杂性,台湾各方难有共识,社会各界认识不一;台湾担心两岸交流加深会产生磁吸性效应,负面影响难料;陆生来台是整体政策一环,涉及大陆政策、社会安全、出入境管理、劳工法规,特别复杂;陆生来台议题需要两岸协商,包括招生宣传、招生区域、招生组织、招生方式,需加强双方各有关部门持续沟通。因此,妥协性与限制性的推动原则是必须的。他认为,开放两岸教育政策,双方反应均比预期要好。台湾原订“三限六不”政策因时空环境改变,正在全面检讨修正。因此,健全双方的互设机构,两岸高校建立策略联盟、教师交换教学和互访、学生互换和进修、校际合作科研,应该成为两岸努力的方向。
  杨朝祥认为,台湾技职教育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崇的良好典范,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为世人称道,尤其符合华人社会的价值观。两岸人才培养可以采取多种合作形式:一是短期交流,1年以内;二是“3+1 ”学制,大陆高校3年,加台湾高校1年;大陆高职院校(3年)+台湾二技学制(两年),这是未来可以扩大的一种合作模式;学士班与硕士班、硕士班与博士班之双联学制,这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杨朝祥认为,可以借鉴已成功创办10年的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的办学经验,将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办学模式拓展至高等学校,在大陆台商聚集地区开办应用科技大学,可考虑采取“筑巢引凤”的办学模式,即筑巢——开发一个大学区,引凤——引进台湾科技大学优质的技职教育资源,实行产学合作,办几个特色技职学院。在政策法规层面,可按《民办教育促进法》,由台商独资办学。在台湾,技职教育办得最具特色,不仅有纵深,从高职、本科延续到科技大学的硕士班、博士班;且有广度,可提供上百种的专业类科,培育了“质精”、“量足”的各级专门人才,创造了台湾经济奇迹。大陆近年来大力倡导职业教育,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但因文化、地域差异,国外制度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本土化,还要避免出现“南橘北枳”的不良结果。台湾早期亦借鉴国外许多制度,经去芜存菁之后,创造了台湾技职教育模式。两岸同文同种,大陆可更直接借鉴台湾经验,推进职业教育“跳跃式”发展,以尽快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台科技大学林海清、育达科技大学陈建民和陈建胜提出,两岸高等教育竞合发展,能够实现双赢。因此,要加大两岸专升本合作力度,加强校际沟通、招生宣传,方能达到预设目的。
  (二)广东专家的主要观点
  广东工业大学章云、庞龙斌、何秀成认为,粤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理应加快发展。他们引用一组数据表明,截至2012年6月,全省累计台资企业25014家,累计合同台资626.44亿美元,实际到位台资517.6亿美元。粤台贸易占台湾与大陆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台商在粤投资已呈现“根深叶茂”的态势,并随着区域协调政策的发展,开始向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投资。在高等教育领域,从 2008 年开始,广东高校启动学生赴台交换学习,至2012年,全省已有 30多所高校与台湾 60 多所高校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累计有1400 多名学生赴台湾高校交换学习。他们认为,广东作为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要敢于“先行先试”,促成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多元化、规模化。一是继续办好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二是共同筹资建立“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基金”。三是建立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协调或组织机构。四是建立大学校长交流平台。五是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兼课,合作科研,允许和推动台湾教授来广东高校带研究生。六是引进台湾优质的技职教育资源,创办科技大学,把粤台合作作为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来培育,使之成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合作办学可以依托广东的高校办二级学院,也可以参照粤港合作模式,亦可以由台企出资办学。
  暨南大学宋献中提出,一要创新组织模式,建立大学联盟,推进粤台高校合作。建立粤港澳台大学联盟,这个联盟是基于各大学自身内部资源和发展需求的“合作共赢式”的联盟,其合作领域不仅限于硬件资源共享,还应包括学制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公共资源共享与共建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二要抓住我国“2011计划”实施的机遇,将协同研究作为两岸(粤台)实质性合作的突破口。两岸(粤台)高校可以此为契机,集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协同研究,并以此带动联合培养学生等工作。三是聚焦优势学科与共性学科,建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学科与知识体系。尽管知识的学科分类与体系起源于西方,在许多方面我们只是西方标准的遵从者和跟随者;但我们仍然在许多领域有机会成为标准的制定者与先行者,如对我们本土问题的研究,对本土化社会知识的构建,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及其价值的创新等,是两岸(粤台)高校的共同文化优势,我们可以大有作为。
  湛江师范学院罗海鸥、邓逢光概括了本校与台湾高校合作平台构建的特点,“一营一坛一中心”,打造常态化的合作平台。“一营”是指湛台大学生夏令营,已连续几年被列入国台办的交流项目。该项目依托台湾师范教育学会,由该学会组织台湾学生参加。每年7月初,由该学会会长带队到湛江师范学院开展为期一周的夏令营活动。“一坛”就是“教师教育高端论坛”,由湛江师范学院和台湾师范教育学会共同举办,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已在湛江师范学院成功举办三届。“一中心”就是“海峡两岸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是湛江师范学院与台湾师范教育学会理事长单位——台中教育大学共同成立的研究机构,同时在两校挂牌运作,为两校开展教师教育重大课题研究、研究人员交流合作提供平台。湛江师范学院在育人方面推进的“三协同”,即协同开办专业、协同培训师资、协同培养学生取得了初步成效。
  广州美术学院黎明、林蓝、张幼云认为,粤台艺术高校既有相通之处,如追求传承创新,追求民族文化特色;又各有优势,如台北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等艺术院校在文化创意引领社会生活风尚上很有特点,广州美术学院在设计介入市场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双方若能取长补短,一定能在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互利双赢的原则下,双方建立全面、稳固的联盟关系,使师资交流常态化,学生学分互认,合作建立艺术专业人才库,共同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的专业教育,推动粤台相关产业发展。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凌靖波、肖萍提出,在提升教师创新培养能力方面,两岸高校可采取以下协同措施:一是互派优秀教师,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二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有计划地推动和发展两岸重点学科合作,提高各自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促进两岸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双方的经济转型。三是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合作,共建科技开发中心,共同申报和承担重大前沿性课题。四是两岸合作院校之间可在阅览室中通过授权的VPN账号访问双方高校图书馆,让师生共享双方科研资料和信息,提高科研水平,营造良好的科研合作环境。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李华钢、李大章、王亚妮结合本校做法,提出两岸高校合作的几种合作模式:一是交换学生开展短期研习。两岸高校推荐优秀学生作为交换生, 到合作院校进行一至两个学期的短期交流学习。二是专业联合培养模式。两岸高校可选择办学条件较好的主干专业或特色专业进行联办共建。三是联合培养师资和管理人才。制定粤台高职师资联合培训规划, 分类组建培训中心, 联合培养师资和管理人才。四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大陆高校可以聘请台湾高校的教授来校任教,台湾高校也可以邀请大陆高校的教授赴台讲学、访学。
  嘉应学院胡解旺提出,搭建两岸客家文化学术交流大平台。由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牵头,联合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和龙岩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组建大陆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与台湾相关高校的客家文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全面提高客家文化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台湾高校与大陆高校的客家文化研究各有所长。大陆高校的客家研究基地可聘请台湾客家研究的资深专家作为特聘教授,开展长期的合作研究、指导青年学者;大陆高校学者也可受聘台湾高校客座教授,定期赴台开展合作研究、开办讲座,着力推广雅俗共赏的客家文化。
  广东商学院于海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曾小龙、毕振力,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熊志翔、吕向虹、康宏,广东警官学院何桂复、许细燕、艾明,肇庆学院朱为鸿、曲中林,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刘惠坚、陈荧,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陈光潮,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李训贵、韩娟,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刘华强、潘沁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林艳芬,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张振乾,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李黎,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陈卉等,分别从本校或不同的领域和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的想法。
  (责任编辑刘第红)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SCI、EI收录河南省三所高校论文的来源期刊进行统计,重点分析了这些期刊的学科分布、影响因子、收录数量等特征;提出了提高SCI、EI收录量的具体措施.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预防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14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并分为对照组(n=7
从优秀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网站、搜索引擎论坛、搜索引擎新闻和搜索引擎会议等方面入手,对国外现有论述搜索引擎的主要资源、种类、性能和特色进行了述评。在此基础上。推荐有
台湾“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自2005年实行以来,经过了第一期的制度建制、第二期的成果检核,已进入特色展现的第三期.该计划通过政策引导高校分类竞争、特色发展,强化了台湾
目的报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移植修复股部残端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6年1月~2012年1月,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移植修复股部残端软组织缺损12例(男9,女3
我国自7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尤其是在实施计划生育的实践中,全国各地探索了许多新路子。许多
<正> 最近下乡,发现一些市县普遍存在召开五套班子联席会研究决议问题的现象,这是一种陈旧的工作方式,是与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党政分开的形势不合拍的,应当采取措施,逐步改革
有效地运用有限的书刊购置经费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首要问题。指出了高校图书馆制定科学的书刊采购决策的重要性,分析了采购决策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给出了书刊采购决策的数学模
文章从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出发,提出了以促进成果转化为目标的,深化高校信息服务的几项措施.
本刊以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昭为指导,聚焦科教创新。打造科研成果交流平台,成为科技成就展示窗口。引导读者终身学习意识,提高整个国民整体知识水平,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