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设计和运用探索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20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幼儿进入学校生活,接触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道德观、法治观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小学开始,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法规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内容枯燥乏味,课程设计松散,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通过分析广州市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例,探索运用微课进一步活跃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改善教学效果,推动新课改贯彻落实。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微课;设计运用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指出:“法治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帮助青少年养成规则意识,将法治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的始终。”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落地实施,部编小学教材《道德与法治》即将替代原教材《思想与道德》,标志着小学阶段即将开启更为系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然而无论是《道德与法治》还是《思想与道德》,在传统观念看来均属于不受重视的“副科”,教学走流程,内容泛化,脱离生活,教学实效性较差。为此,我们结合广州市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例,探索分析“微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设计和应用,以期为推动新课改的全面落实,改善教学效果,以及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语文、数学和外语是公认的“主科”,除此以外均是“副科”,尤其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普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是学校重视不够,大部分学校没有配备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也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少教学实践经验;二是工作重心偏离,执教教师普遍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属“副科”,长期执教于个人发展进步不利,主动钻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深,短期教研或培训成果向日常教学实践转化效果不佳;三是家长放松要求,部分家长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成绩与学生升学、择校等不挂钩,放松了对孩子的学习要求。
  2.重德育轻法治教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师者以德为先,除教人一技之长,还要教授做人的道理,但更偏重于对基本社会道德的教育,而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涉及较少。长期以来,在道德和法治两个方面教学内容上,无论是学生教材编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道德方面处于明显优势。此外有的学校法治教育甚至不列入考试范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几乎被忽视。
  3.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一是教学过程简单随意,日常教学走流程、照本宣科现象严重,甚至正常课时用于其他科目学习;二是教学内容宏观泛化,课堂内容单一,书本中的“大道理”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结合不紧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三是考核评价机械单一,多以机械地试卷考试为主,学生存在抵触情绪,也一定程度挫败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应用微课技术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微课”是新媒体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一个好的“微课”设计往往有助精炼教学内容,培塑学习能力,增强教学实效。
  1.提供教学互动平台,聚焦各方关注
  传统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教辅参考少。随着新媒体技术快速普及,大量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库,为教学参考提供了强力支持。各类在线教学软/硬件技术和设备也不断升级换代。新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也在不断吸引社会各界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注。
  2.优化法治教学内容,补齐短板弱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乃治国重器,良法善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追求目标。”传统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宪法等宏观法律法规,内容过于宏观泛化,脱离了小学生阶段年龄特点。可结合生活中排队乘车、就餐等案例编排制作微故事、微动画等,从遵守公序良俗、校纪校规等方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将宏观法律分解细化并落实到课堂教育,于细微之处培养学生的法规意识。
  3.培塑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新媒体时代,通过整合优势教学资源,供学生课外观看线上“微课”,学生可以自主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与巩固。甚至还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针对性地学习,进一步提高知识灌输的针对性。通过这种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教师系统组织学习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了总体教学效果。
  4.强化互动学习交流,改善教学氛围
  传统“一对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新媒体支持下,学生可通过在线学习微视频,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另外,学生在预习与复习时,可在线与教师互动释疑,或留言与同学交流探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学生还可在课堂上把线上“微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教师当面引导下,进行小组探究。此种形式,为增进师生了解,强化互动合作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三、“微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当前,“微课”的运用没有所谓的标准作业流程和呈现形式,可以说只有最合适的“微课”,没有最好、标准的“微课”。我们认为,科学设计和运用“微课”,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应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入手:
  1.打好课内教学辅助
  可以利用“微课”的固有优势,从课堂導入、情境创设、紧扣主题、指导实践四方面切入。
  ①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起到起歌定调、提琴上弦的效果。精彩的导入,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也要特别注意导入的方式。可通过照片、视频展播的方式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引导,循循善诱逐步进入主题。   如,讲授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时,课前教师搜集孩子们过中秋时的照片、视频素材,制成短视频,课堂开始时以胶卷传送的形式,将全班学生的节日照片快速呈现,再精心插入班上个别家庭团圆过节的小视频。以真实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学生的灵性被激发,表达的欲望更强烈,对中秋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②创设情境,丰富生活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重视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让其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在设计制作微课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使用音乐、动画、视频等音、视频手段创设一种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唤起感性与经验共鸣,保障学习的全情投入,从而丰富自身生活体验。
  如,讲授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时,事先录制“街头采访”视频,以小记者“街头采访”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班级内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不但避免了学生不愿在课堂上说自己班级的不好,预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通过这种小调查、小采访的方式,学生更愿说出真实的问题,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
  ③紧扣主题,加深理解掌握
  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弱,抽象思维能力欠缺。可针对课程主题,结合网络素材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制成学生喜爱的动画,既吸引学生注意力,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如,讲授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时,在讲到“合理搭配有营养”环节时,可直接播放《蔬菜水果宝宝们》主题动画,让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直观感受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达到直观呈现主题,加深理解掌握的效果。
  ④紧贴实际,指导生活实践
  对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可通过网络下载或录制相关动画或视频,结合课程需要进行播放,达到直观呈现方法步骤,精练讲解内容的效果。如,讲授一年级下册《不做小马虎》一课时,讲到“克服马虎有妙招”时,播放班上某位同学根据课程表收拾书包的实录视频,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表来收拾书包物品,从而避免遗漏。
  2.拓展課外活动
  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收集资料,构思故事情节,编撰微故事,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习思考。
  如,讲授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之前,我们让学生记录日常生活中在公共场所排队时发生的点滴,并整理制作微故事在课堂分享,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能力。
  四、结语
  “微课”良好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可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互动,改善教学效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实践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新技术快速发展(如虚拟现实技术、5G等),“微课”的应用形式将更加丰富多样,必将成为教学实践的主流趋势。今后,我们将继续优化“微课”设计,创新运用模式,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宣璐.论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的四个维度[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99-105.
  [2]康凯辉.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制定[J].中国农村教育,2019(08):9.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4]张继刚.谈用PPT 及微视频搞活小学思品课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17):51-52.
  [5]王定毅.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7.
其他文献
摘 要: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事。找到既有效又快捷的批改方法、方式,是每位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本文分析了如何批改、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批改、用什么样的语言批改更引人入胜,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寫作热情等等,达到为学生指点迷津、导向的作用,以此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作文批改;适度;精彩  都说作文难,写作难,修改也难,批改更难。在我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近几年来新课标改革教育得以发展,基础教育的主旨由“讲”向“做”过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数学讲究的是灵活运用,在“图形与几何”章节中需要将理论知识结合丰富的想象力,以动手画图为辅,灵活解决问题,学生感受解题过程,体会操作与思维的动静交替所激发的灵感与思考习惯,促进大脑变得更活跃,锻炼其心智,有助于他们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关键词】理解
【摘要】习作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巧搭习作支架,让学生在充分的前期热身中,进入写作的情感氛围中,激发充分的表达意愿。本文以福建习作名师何捷的《说出心里话》习作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习作中巧搭支架,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写清楚、写出真情实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说出心里话》;习作支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言文字定位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
【摘要】 一节课的导入就如同戏剧作品的开场,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心。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劲头能否持续旺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开始时那几分钟的“导入”是否适当和合理。所以,加强“导入”艺术的学习就显得很有必要。笔者尝试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以新颖、巧妙、简短精悍的微活动导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从而让课堂魅力四射。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英语;微活动;导入  
我校创办于1905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她根深叶茂,桃李芬芳。近年来,学校以“第一品质”为办学理念,以“给孩子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基础”为办学目标,以“会写一手好字、会一项体育运动、会一种乐器、会自信表达”为育人宗旨,创立“大拇指至慧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方面,我校扎实、稳步推进,成效显著,被评为江门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和广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  一、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民族性、包容性、多样性以及传承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在继承发扬中也相应产生了一些变化。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广东省顺应文化教育方针,从幼儿开始培养,让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特别是在本土的岭南传统文化方面的幼儿教育,已经是势在必得。本文通过深刻剖析植根岭南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必要性,对现有的岭南传统文化幼儿教育的应用方向以及课程设立进行分析概述。  【
【摘要】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如何把课内习得的文言文知识与技巧运用到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去,是值得每一位初中语文老师研究与探讨的课题。本文基于本科组的多年沉淀与实践,浅谈一下初中文言文课外迁移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迁移阅读;能力培养  一、审时度势,了解当前的考试动向  根据《广东省初中语文考纲》要求,初中课外文言文考试更倾重于考察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能力。考试
【摘要】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是中考作文一类卷的评分标准之一。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掌握线索分明,突出中心;围绕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凸显中心;多种渠道,点明中心等写作方法,实现突出文章中心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学作文;突出中心;线索;选材;详略;点题  从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作文中心不突出,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写”,没有学会突出中心的方法与技巧,缺乏
【摘要】听读,是指以学生听为主,而读可以是老师读,也可以适当安排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读,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口头语言。中高年级是指四、五、六年级,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然后向小学阶段全面推进。我校开展了二年听读能力的培养,本文首先从听读材料的选择,从小故事、散文到《国学》,再到演讲,最后是读国内外经典名著。每个阶段的训练老师都积累确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听读评价机制,如,在班级开展读书分享会、班级辩论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教学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词句训练,培养阅读基础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