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社会变迁传统古村吹来变革风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客栈”


  深秋的一天,我们住进措高村一户农家,那就是次旦玉珍的“家庭客栈”。见有客人来,次旦玉珍热情地将我们带到自己的木屋里。这间小木屋由工布藏族的传统建造方式建成,木地板上铺着地毯,屋里的承重木柱上挂着一只大大的鹿角。次旦玉珍说那是家里传下来的。屋内空间大小适中,液晶彩电、空调等现代化家用电器与传统民居的炉灶相得益彰。从家里的铺陈和次旦玉珍大姐脸上挂着的笑容都不难看出,他们生活得很舒心。
  第二天清晨,她家的女人们早早就背着空桶出去,而后又背着一桶水颤悠悠地回来,并将水倒入大桶中。若早饭后有时间的话,有的女人还会再去背一桶水回来。通常是傍晚,夕阳下,女人们背着水慢慢走向炊烟的画面显得有几分诗意的美。
  当天晚饭后,次旦玉珍照例背了桶出去,我跟随她一直到取水点。打水的地方有一股山泉流下,离她家大约有一里路。一路上次旦玉珍也不说话,有时回头看我们一眼,投来一个微笑,仿佛背水是件轻松平常的事。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铺了水管,所以接水也很容易。
  次旦玉珍每天都要背水,打酥油茶,做白面饼。客人多时,一天要做两次面饼,每次都先和好一大盆面,将面揉好后揪成一个个小面团,再摊成饼,放在火炉上烙。次旦玉珍摊饼烙饼自然是驾轻就熟,不知疲累,可是在我看来,每天要摊几十个也是很累的活了。
  在措高村的那幾天,家中的女人则从早忙到晚,背水、打辣椒酱、打酥油茶、做面饼……家务活似乎永远也干不完。
  从高处俯看措高村,无论是历经沧桑的百年老房,还是使用多年的新建房,屋顶全部由原木构成,呈现灰黑色,笼罩在雨雾中,与不远处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宁谧,素静。
  措高村驻村干部加措直言不讳地说:“过去这里旅游发展滞后,配套服务跟不上,虽有天堂般的景色,但没有留住游客的设施,游客在这里看看景色,当天就回去了。乡里如今正在建设和规划,尽量能让游客留下来,体验一下湖周边的民居和特色文化,一户户‘家庭客栈’应运而生,这样一来,措高村民如今主动参与到旅游中来,也可以吃上旅游服务饭。”
  有位叫巴拉的村民,在巴松措景区门口开起了措高村第一个旅馆。巴拉爱喝酒,酒量还颇大。算得上一位特立独行的女子。
  1993年,巴松措景区刚开发时,19岁的巴拉便开始在景区工作,如今已是资深的行政管理人员。长期在景区工作,巴拉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讲得还非常的标准。喜欢喝酒的巴拉也会自制青稞酒,这给她带来了好人缘。
  2016年底,巴拉看到景区门口一家民宿空置几年,便产生了自费装修和经营旅馆的想法,装修风格找朋友设计,其他装修事宜,包括选材、盯工、选购家具等,都是她一人完成。2017年4月底开始装修,花了40多万元,6月底正式营业。
  我们进入旅馆,房间内非常干净、整洁舒适。与巴松措景区内其他旅馆相比,巴拉的旅馆价位中等,旅游旺季时每晚每间最高价280元,淡季时最低也不下140元,经营有特色,深受游客欢迎。
  巴拉曾在景区宾馆学过半个月的厨艺,并拿到了厨师证。巴拉的旅馆提供餐饮服务,以本地特色菜为主。谈起未来的打算,拉巴计划2019年退休后,在措高村开一家客栈,先用自己的房子尝试做。

快速兴起的运输业


  当地政府发展措高古村落景点建设,加快了巴松措景区结巴村至措高村双车道的升级改造。这些投资高达数亿元。
  我们来到村主任丹增洛追家时,他说:“抓住措高古村开发机遇,有些村民家购买了大货车、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等,已成为村里的重要支柱产业。他们白天到工地拉沙石,若要采访到他们,最好晚上到村里的几家茶馆,兴许能碰上他们去喝茶聊天。”
  我们如约来到巴珍的茶馆,当谈起是否有货车师傅时,没想到坐在茶馆里面的贡觉就是位开大卡车师傅。贡觉用流利的汉语同我们打起了招呼。贡觉现年28岁,15岁就学开车,还拿到了驾照B证,意味着能驾驶大货车跑运输。他曾到西藏拉萨、山南、那曲等地跑过运输。
  当谈起帮人跑车还是驾驶自己的货车时,他说:“去年政府加宽措高村的进出道路,需要大量沙石,我家拿出48万元,购买了一台大货车,每年除掉油料等开支后,还能赚上25万元。”48万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目,贡觉解释说,他家养有70多头牦牛,最大的值13000元,最小的也值1500元,每年家人上山挖虫草,也有10多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平时跑运输的积蓄,家里没有贷款。

  贡觉如今在村里的工地上拉沙石,往返一趟收入200元,每天可跑五六趟,每月收入最高可达3万元,若不出大的意外,两年内便能收回购买大货车的成本。当我们问他是否成家时,“我长得这么帅,能找不到老婆?”贡觉再次幽默地说:“靠微信聊天认识的,我同媳妇第一次见面,她就爱得不行了。”因夜间工地上还有活,贡觉没聊几句,便离开了茶馆。
  退役不到一年的拉巴顿珠,已经成为了村里有名的运输专业户。我们见到他时,方知他只是个90后。2012年入伍,进部队以前做过虫草生意,每到采挖虫草旺季,便到山上收村民的虫草,经过洗刷、晒干后再卖到林芝市八一镇商贩手里。
  2017年12月,拉巴顿珠退伍回老家。到四五月虫草开挖的季节,措高村的村民们上山挖虫草,他便以高于本地收购价提前支付部分定金,村民们也愿意将虫草优先卖给他。他每隔3天上山收一次货,拉巴收到新鲜虫草后,一部分抽成真空压缩包装直接发给在上海、杭州等地开西藏特产店的战友,一部分拿回家去晒干后再卖。他还收购村民采集的松茸等当地土特产。退伍不到一年,拉巴就已卖出了近8000根虫草,1000多斤新鲜松茸,仅此两项就赚了30多万元。
  2018年3月,措高新村建设项目开工后,拉巴顿珠凭着退伍回乡时部队一次性给予的退伍费20多万元补助,他又向银行贷款10万元,其余由家里出资80多万元,总投资121万元,购买了1台进口的挖掘机、2台货车。雇人开车每月支付工资9000元左右;大货车自己来开;小货车雇人开车每月支付工资4000多元。
  拉巴顿珠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每天开挖掘机到工地干活,每小时收入500元,每天能干10个小时,油耗费大约在800至1000元之间。货车拉沙石按方计算,大货车每天能拉15至16趟,一车30方,300元;小货车每天能拉11至12趟,一车26方,260元。拉巴顿珠坦承,按照现在的运输量,不出两年便能收回所有投资。
  此次措高古村落改建,拉巴顿珠家分到了四人的房子,他姐姐家也能分到一块地,可盖一栋两层楼的房子。他计划利用姐姐家的这块地建一个酒店,用来接待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和销售土特产。拉巴顿珠若盖酒店,政府会给一定的补助费用,还需自己投资10万元,他说这个费用今年底就能拿得出来。他还计划给姐姐报名参加乡政府组织的厨艺培训,为未来开酒店做准备。
  对于开沙石廠老板边巴的采访,让我们大感意外。边巴时年38岁,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是措高藏刀的传承人,纯手工制作,大藏刀每天能打造1把,小藏刀每天则能打造2把,主要卖给当地群众和游客。每年下来,能收入八千多元。可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藏刀竟只是他的副业。
  2008年,边巴参加了工布江达县政府组织的驾驶技能培训,政府补贴了6000元,自费2000元到拉萨装载机驾校班学习两个月,并取得了装载机驾驶证,到林芝市开了两年多的装载机,是措高村为数不多的装载机手。本来,边巴购买了一台价值30多万元的装载机,在措高村周边的工地上千活。措高新村建设项目开工后,项目承建公司到村里考察时发现边巴不仅有台挖掘机,还拥有一个小型沙石厂,在措高村牧场对面。工布江达县领导和项目办人员特意考察了边巴的沙石厂,希望他加大投入,承包工地上不断上涨的沙石量。
  边巴看准了市场前景,同项目办签订合作协议,从银行贷款25万元,再找舅舅家借款15万元,购买了小型装载机、筛沙机各一台,高薪聘请同村的表弟一起经营。2018年3月,边巴的沙石厂投入运营,平均每天可开采沙石300多方,最多可开采700多方,每方沙石售价70元,收入也是挺丰厚的。边巴认为措高村的建设将持续3年,他不仅能收回投资,还能赚上一笔钱,让妻子和小孩过上好日子。

多彩纷呈的乡村茶馆


  我在措高村采访时,该村57户,竟有益西、巴珍、阿乔等4家茶馆。益西茶馆就坐落在措高村口附近,在她家房屋的斜对面。
  5年前,益西家投资5万元,在进村的黄金地段盖起了一家集小卖部、茶馆于一体的益西茶馆。益西身体不太好,看上去也很柔弱,无法像其他女人一样千重体力活,她喜欢汉语,所以平时从电视、手机、网络里自学到了不少汉话,满足同外地游客的沟通需求。益西茶馆位置好、购物方便,顾客很多,生意也不错,她靠茶馆挣来的钱贴补家用,还供养两个妹妹上大学。家里还买了一台小汽车。他的丈夫在外面做小工,每隔一段时间会开着小车去进货。
  今年3月,政府投资改造巴松措景区到措高村的公路,益西相信公路改造后,游客会越来越多。措高新村即将竣工,益西家分到了最大的户型,她打算在自己新分的小院里盖个茶馆,重新做自己的老本行。
  在措高村驻村工作队原队长黄朝红眼里,巴珍茶馆最为独特,男主人来自四川内江市,入赘到措高村后成为村里唯一的汉族人,女主人巴珍是措高村人。两人把茶馆变成了“小卖部 小餐馆 小茶馆”,夫妻两人做川菜手艺娴熟,热油浇过蒜末辣椒面,喷香馋人的水煮肉片端上桌,毫不逊色于景区大门处那些餐馆。村民们都喜欢在巴珍家的小店喝酥油茶,吃川菜,拉家常。旅游旺季有不少的游客光顾,吃过巴珍家的饭菜,还要顺带买些土特产。
  巴珍茶馆位于措高村主干道与支道交叉口。进入茶馆,第一印象便是宽敞、干净、整洁、温馨,藏式风情浓郁。采访时,茶馆里人气很旺。进入后厨,巴珍正在厨房里做菜,案板上放了一碗油泼辣子。挽起的发髻、浅灰色的长款羽绒服,衬出巴珍高挑的身段,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虽然已到晚上八点,还是不断有客人进来,等巴珍忙活完,已经快九点了,我们这才聊起来。巴珍有十个兄弟姐妹,排行老五,她家竟出了四个大学生。巴珍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重视,家庭最主要的支出就是孩子的教育,一双儿女都在林芝市上小学,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巴珍初中毕业后,曾在巴松措景区打工,认识了老家在四川内江的丈夫。巴珍丈夫以前在工布江达县电信公司上班,现在外出包工,带有20多人的团队。
  据巴珍介绍,她家茶馆成了本村人聊天的重要场所之一。村里老人早上前来喝酥油茶,吃糌粑后,便去转村里的经幡柱、玛尼石堆。措高村并不封闭,村民大多身心健康,高寿的老人也不少。
  我们在村里采访时了解到,措高村村民索朗旺姆在巴松措景区门口开起了一家茶馆,可事不凑巧,当我们去茶馆采访时,发现她去了林芝市八一镇采购物品,便在电话里进行了简短采访。索朗旺姆以前曾去过工布江达县、林芝市的酒店、茶馆做过服务员,后来便寻思开一家自己的茶馆。今年4月,索朗旺姆花4万元,转包了这家店铺,还花上万元进行了装修。
  这家茶馆不算太大,分客厅和后堂,主要提供茶水、小吃和本地菜,平时主要靠他们夫妻一起打理。每天来茶馆喝茶、聊天的游客和本地人不少,生意还不错。在措高村老家,因索朗旺姆家人口多,她分到了一套大房子。她计划未来回措高村开农家乐,售卖本地菜,丈夫也非常支持她的想法。

藏猪繁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走在措高村的乡间小路上,一只只藏香猪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这个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藏香猪原种繁育基地”,村里四处可见猪妈妈带着一群小猪仔觅食。黑乎乎的小家伙欢快地跑来跑去,或是觅食、或是卧睡、或是嬉闹,他们行动却敏捷,摇着细长打卷的小尾巴,在草垫子上移动着敦实的身子,模样可爱极了。
  措高村广袤的草场和林下资源,为藏猪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这里既有养殖藏猪传统,又有林下优势资源,建立措高村藏猪原种繁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产业脱贫的首选。除了历史较长、规模较大、养殖技术成熟等原因,更主要的是老百姓信得过合作社理事长次珠。
  卓玛是次珠的爱人,从她那里我们了解了藏香猪的不少事情。走进她家,院子用来关牲畜,房子有两层,一楼放杂物,二楼住人。整个屋子全是用木头建成,看不到一丁点水泥的踪影。环顾屋内,藏式沙发、藏式柜子虽然简单,却充满生活气息。
  “我们村的次珠理事长养藏猪确实有一套。”措高村驻村工作隊队员加措说。我来到藏猪体验园,次珠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情况。30多岁的次珠,早在2005年就加入了合作社。2015年初,措高村藏香猪繁育基地面临倒闭。次珠找到了村领导,商量承包事宜。他和朋友洛桑群培合伙,每人贷款20万元,入股承包了村里的藏香猪繁育基地。次珠买猪崽、修猪圈、接自来水,对养猪基地进行硬件改造。当年就卖出了200头猪,纯收入达20余万元。次珠尝到甜头后,对养猪的信心更足了。在贫困户入股前,已经发展到了300多头能繁母猪的规模,在整个林芝市都是数得着的藏猪良种扩繁基地之一。
  次珠富裕后,想着不能自己一个人致富,于是找到乡领导,提出让贫困户以母猪入股分红,带动全村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想法。乡政府工作人员群培顿珠介绍说:“次珠的想法很好,乡里决定给予大力支持。2016年,我们帮次珠申请了40万元的政府扶持资金,帮助发展藏猪产业。”
  如何实现长效脱贫、精准脱贫?措高乡政府探索出了“合作社 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措高乡根据贫困户建档立卡,全乡范围调查摸底,根据家庭收入、收入来源组成、致贫原因、家庭劳力、资产总量、家庭人口等多方面因素,全方位分析脱贫潜力,预测边缘化返贫风险,分级确定贫困程度。

  由合作社牵头,集合全部贫困户入股,规模化发展藏猪产业,既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又提升贫困户脱贫技能,脱贫效应明显。措高乡将产业扶贫资金40万元全部购买母藏猪,按照每户贫困程度,多则10头,少则2头,全部入股合作社,全乡67户272名贫困人口,入股合作社能繁殖母猪275头。2016年,次珠为乡里67户贫困户兑现分红27万元,户均增收4000元;2017年户均可增收6000元。贫困户有了分红,可次珠家的收入却减少了,仅拿到不足3万元。他却开心地说:“我能让贫困户增收,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目前,措高村有贫困户24户,已有11户通过藏猪产业脱贫。格桑旺姆今年已86岁,和女儿、孙女—起生活,全家三口没有壮劳力,没林地、没草场、没牲畜,守着两亩薄地还要供养一个学生,藏猪产业扶持优先考虑她家10头能繁殖的母猪,并且她女儿措姆也竞聘当上了村环境监督员,一年下来格桑旺姆家增收近3万元,家庭整体脱贫。
  “有了一技之长,才能长久致富,在当初和政府谈组建贫困户合作社时,我就要求贫困户每月到合作社学习养殖技能。”次珠有自己的帮扶脱贫经。合作社以前定位于藏猪原种保护,以原种崽猪销售为主,销往周边各养殖场。随着藏猪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藏猪产品也愈受青睐,藏猪产业延伸,藏猪产品深加工已成发展必然趋势。如今,措高村藏猪繁育基地有了更美好的前景。当地政府投入资金720万元,再次升级硬件,一个集合养殖、餐饮与体验为一体的体现代化藏猪养殖基地正在建成。
  “我的藏猪品种纯、肉质好,和我长期订单合作的企业、合作社就有5个,刚签了200头崽猪的订单,这两天就要运过去。”对于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次珠信心满满地说,“以前养殖场小,规模上不去,合作社只以崽猪销售为主,一头售价不到400元。合作社如今申请了商标‘钟措湖’,也协商好流转草场和耕地500亩。政府如此帮我,到时候我能让养殖规模上2000头。等场子扩建起来后,就以原种藏猪为主,做藏猪产品深加工。”
  (责任编辑/孙芮茸)
其他文献
雅鲁藏布大峡谷秋色 图/ 张静秋情  “大峡谷里有花椒、核桃、苹果、桃子;还有蟒蛇、老虎、野猪、雪豹;有一万年的树、有石头上的花、碗口那么粗的霍麻……这些我都见过了。”  他那并不流畅的汉语表达出一个清晰的意思:大峡谷还有400多公里没有开发,无论你去过多少次,它永远有未知的领域在吸引着你。  西饶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屈指可数的一些有关大峡谷穿越的壮举,他基本都名列其中。并以先后27 次带队穿
2008年是冷战结束以来极为不平凡的一年。科索沃宣布独立、美国金融危机、俄格冲突等重大国际事件持续牵动国际体系的演变和国际秩序的调整,带动国际政治思潮风生水起,一些有关全球发展模式、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等方面的新主张、新论调相继出笼,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响。    美国金融危机持续发酵,推动关于全球发展模式的反思加深,呼吁改革当前国际体系的声音也不断增强。    (一)新自由主义受挫,“华盛顿共识”受
三月末的一个清晨,一场纷纷扬扬的夜雪过后,拉萨周边的山都白了头,灿烂的阳光也掩不住春寒料峭的清冷。由于波及全国的疫情尚未解除,街上的行人显得稀稀落落,就连往常热闹的八廓商城也没了鼎沸的嘈杂声,我和帮我做翻译的朋友其美如约来到这里,探访西藏德民藏医门诊部的医生尼玛扎巴。  门诊部位于八廓商场东北方,推开厚重的大门,里面是让人意想不到的舒适场景:迎面是一座喷泉起舞的水池,约10米层高的玻璃大厅让这里显
前不久,马来西亚华人公会(马华公会)总会长、马来西亚政府交通部长翁诗杰应中国共产党邀请率团访华。马华公会是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最大的华人政党,是马来西亚执政联盟中的第二大党。翁诗杰总会长2008年10月就任马华公会总会长,这是他就任后首次出访。访华期间,翁诗杰总会长热情地接受了本刊专访。  记者:刚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会见您及您率领的代表团,请您谈一下对这次会见的感想?  翁诗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萨尔曼·巴希尔/文  巴中友谊通常被描述为“全天候”和“经过时间考验的”,它植根于人民的心灵中,建立在完全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在过去这些年里,这一友谊发展成为和平与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友好睦邻关系的典范。  巴基斯坦于1950年1月4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于1951年5月21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去年,两国共同纪念建交55周年,穆沙拉夫总统2
在以往藏文史书里,多把聂赤赞普作为藏族历史的开端。他是传说中吐蕃历史上的第一位赞普(王),留下有确切记载、完整的王统世系,传到松赞干布时已是第33代。藏地文明的许多第一,都可以追溯到他这个源头,是他创建了藏地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聂赤赞普出生波密,当他开创的王位传到第八代藏王止贡赞普(公元前200年)时,止贡赞普从小好勇斗狠,同大臣比武时被杀。据工布德木玉荣增石刻文字及分析,止贡赞普的妻子害
跟踪报道青藏高原湖泊科考队个把月,发现科考工作不仅要有相当的专业水平,要当好一名科考工作者,还须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练就10大“武功”。以青藏高原湖泊科考队为例,科考队员还必须具备这些超乎常人的体魄和特质。  一是要技能多。湖泊科考,工作地点基本是野外,这就要求队员必须会开越野车,车技得娴熟;车坏了要懂得如何修理;湖泊作业得上湖,队员还得会掌舵开船。  二是要力气大。野外物资重如发动机、橡皮筏、作业
日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专访,回顾一年来党的对外工作的新发展,畅谈新体会。  记者: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是今年全党全国的一件盛事,也是本年度世界政党政治的大事,举世瞩目。请问党的对外工作为十七大做了哪些贡献?  王部长: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今年党的对外工作就是以迎接十七大、服务十七大、宣传十七大和学习贯彻十七大为主线展开的。在党际
“今天,我认为,不仅对我来说,而且对整个英军而言,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2月21日,在标志性的苏格兰风笛军乐声中,英军驻德国比勒费尔德市(Bielefeld)卡特里克营地内缓缓降下了两国国旗。至此,英国结束了战后在德国的75年驻军生涯,将最后一座军事基地的控制权移交归还德国。  1945-2020年,过去的75年间,超过100万的英国官兵在这个中欧国家服役和生活着,英德两国之间经历了从征服
林周的縣城航拍图 图 /张静  从拉萨出发一路向东,清晨的阳光中带着泥土的气息,往达孜大桥方向,拉萨河南岸的拉松西嘎山和它的邻居们披着雪白的薄纱静静伫立。钻出纳金山隧道,大约一个小时后,车窗外成片宽阔的平野自山脚延伸,视野夹着热烈的阳光极致舒展。这是占拉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的林周县,也是西藏自治区第三个粮食总产量过亿斤的农业大县。此时正值春耕前后,已有大面积的土地被翻耕,等待着新一轮的播种。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