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借东西的小人》是玛丽·诺顿的代表作,怪诞和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情节的淡化以及视角的多重性使得作品的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本文主要分析其中蕴含的友情、教育、生存、自由这四个主题及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借东西的小人;多元主题;玛丽·诺顿
关于《借东西的小人》这本书,目前少有研究者对其作出专门的评述,然而并不乏学者对其给予高度评价。书中精巧的构思和袖珍的场景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现实而又似乎非现实的世界,在“微观”与“宏观”的对比中,读者能看到熟悉的小物件变身为各种奇妙的用具,也能感受到成人世界带来的种种思考。整部书充满童趣和奇思妙想,却又那么生动可信。
一、主题多元化
自上世界80年代以来,儿童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评估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因此也带来了审美形态上的变化。对于儿童小说来说,故事的叙事性和情节的关联性有所减弱,主题呈现出多重且模糊的状态。
(一)友情
《借东西的小人》所歌颂的是阿瑞埃蒂和小男孩之间纯洁美好的友情。本是属于两个不同世界不同种族的人,一大一小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友谊,想必这也是儿童文学所特有的纯真质朴的美学特质。
相对于一个大世界来说,阿瑞埃蒂和小男孩的友情是渺小的,但也正是这种渺小和透明能够触碰到人性最柔软的部分。玛丽·诺顿将这一传统的、永恒的主题倾注在两个不同种族的孩子身上,是对童真的歌颂和赞美,也是对人物塑造的更好加工。它将阿瑞埃蒂和小男孩最主要的共同特点——真、善、美活灵活现地展示给读者,同时又让他们两各具特色,显得更真实而生动。
(二)教育
《借东西的小人》中的教育主题主要指的是家庭教育。每当阿瑞埃蒂表现出对外面的自然深切的渴望或者想到地板上去“借”东西时,她的话总是被打断并被告知这是“讨厌的习惯”。父母总是为了孩子能够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无形中为他们决定了很多东西,什么该知道,什么不该知道——而这个评判标准正确与否,他们却很少考虑到。
这两个小人家可以说是许多家庭的缩影,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也是人们一直都在探讨的问题。玛丽·诺顿似乎想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无知往往比未知更可怕。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行动力,而他们的接受能力,也往往比父母预测的更多。父母更应该去做的,就是正视孩子内心真正想要的,而不是一味地去回避和隐瞒。
(三)生存
小人一族与人类的唯一不同就在于形体的巨大差异,而也正是这决定性的差异使得一方必须要依赖另一方才能生存。小人们将这种生存方式称之为“借”而不是“偷”,并且认为大家伙都是为借东西的小人而活的,就像面包为黄油而存在一样。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其实就像人类一样——漫无目的地索取自然资源。但两者本质的差别是,小人一家所谓的“借东西”是基于维系生存这一目的,无关任何欲望或者贪婪。而人类对待自然资源的索取已远远超出了“生存”这一基本需要,它变质成了贪婪和欲望。此外,人类曾经一度视自己为自然的征服者,高高在上,俯视众生,而小人一家却当自己是大房子的成员,并对这块土地给予了满满的眷恋和不舍。相比之下,人类更应反观自身,去寻求一种与自然的平等友好关系。
(四)自由
自由向来是极具生命力的一個文学主题。在《借东西的小人》中,主要表现在阿瑞埃蒂强烈的渴望里。
为了让阿瑞埃蒂远离地板上的种种危险,爸爸妈妈从来不让她离开地板下的家。小人们一直都处于害怕中,他们太小容易受到各种伤害,他们不能自己生产食物和生活用品,只能向人类去“借”,一切未知的、不稳定的因素都会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悲剧。也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害怕,禁锢了他们自身的自由,也禁锢了下一代的自由。孩子的天性本不受束缚,自由的河流一直在他们的心中流淌着不会静止。他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热情和爱意,锲而不舍地追寻他们心中一直渴望着的东西。玛丽·诺顿借阿瑞埃蒂这一人物形象,用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孩子们这一难能可贵的品质。
二、多元主题生成的原因
从文本上考察,《借东西的小人》多元主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艺术表现上,主要是由于怪诞和象征。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可以有很多栩栩如生的小人偶,但在玛丽·诺顿的笔下,小人偶却“复活”了。他们所有的一切几乎都和人类没有什么不同,唯有形体的大小让这个故事有了不一样的幻想色彩。然而这个幻想却又如此真实,它深深地扎根在日常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所有的小东西都是原来的小东西——只不过被波德改造成他们的生活器具,有了新的用途。一切都是那么有趣,让读者惊叹于作者怪诞的想象力和生动可信的描述。同时,这一大一小的对比也使得作品的象征意味更加浓郁。渺小的小人一族象征着我们人类自身,而小说中的大房子大世界则象征着自然。小人一族要依赖大家伙们生存,就如同人类需要依赖着自然生存。这就升华出一个“人与自然”的永恒主题,激发人们去思考如何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是情节的淡化。《借东西的小人》的情节相当简单,它没有那么多的起起落落,多以对话展现人物丰富、微妙、复杂的心理和性格,以及环境描写来展现小人们与众不同的生活场景。小人一家之间关于“被看见”、“搬家”的讨论,爸爸波德和妈妈霍米莉之间关于是否要教阿瑞埃蒂出去借东西的讨论,还有阿瑞埃蒂和小男孩之间关于“借”与“偷”,关于生存和灭绝的讨论等等,使得作品的意味更为深远,从而形成作品的多元主题。
视角的多重性自然也是主题多元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借东西的小人》的开篇和结束部分是由小男孩的姐姐——梅太太,以及一个叫做凯特的小女孩的对话组成。她们俩都不是故事的参与者,而是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当然她们的参与仅限于倾听故事以及议论故事。从梅太太的视角我们能够看到曾经的那个小男孩的气质特点,从凯特的视角我们能够看到孩子对小人的特殊关怀以及奇妙丰富的想象力。这两个人物的出现弥补了故事主体部分视角的残缺,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故事的背景以及最终的发展。第二种是小人们的视角。从小人们看待可以借各种各样东西的大房子的方式,以及教育下一代的方式,人们都能够看到自身的影子,从而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第三种视角是小男孩的视角。小男孩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与小人们有如此深入接触的人类,他甚至比小人自身更要了解他们。在他看来,小人们“敏感又自负,自认为拥有全世界”,“他们的心里非常害怕”,“正因为他们非常害怕,所以才会长得那么小,最后变得一代比一代小,隐藏得也越来越深”。这些都是小人们无法正视也不愿意承认的,他们小小的身体藏着大大的自尊,不容侵犯。
三、结语
《借东西的小人》的主题多元化使得其文本更具生命力,它是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大人世界和小孩世界的完美结合。通过这种方式,玛丽·诺顿传递给了小读者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他们既能看到自身共有的品质在字里行间闪光,也能认识到成人世界的种种挑战以及他们所需要肩负着的责任。主题的多元化也是儿童文学作品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也给儿童文学作家更多的挑战去实现成人对儿童的文化关怀以及反映儿童独特的心灵世界和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玛丽·诺顿.借东西的小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187.
[2]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139-142.
[3]宋文翠.儿童文学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3-19.
[4]吴晓红.儿童文学主题多元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2):45 -48.
【关键词】:借东西的小人;多元主题;玛丽·诺顿
关于《借东西的小人》这本书,目前少有研究者对其作出专门的评述,然而并不乏学者对其给予高度评价。书中精巧的构思和袖珍的场景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现实而又似乎非现实的世界,在“微观”与“宏观”的对比中,读者能看到熟悉的小物件变身为各种奇妙的用具,也能感受到成人世界带来的种种思考。整部书充满童趣和奇思妙想,却又那么生动可信。
一、主题多元化
自上世界80年代以来,儿童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评估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因此也带来了审美形态上的变化。对于儿童小说来说,故事的叙事性和情节的关联性有所减弱,主题呈现出多重且模糊的状态。
(一)友情
《借东西的小人》所歌颂的是阿瑞埃蒂和小男孩之间纯洁美好的友情。本是属于两个不同世界不同种族的人,一大一小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友谊,想必这也是儿童文学所特有的纯真质朴的美学特质。
相对于一个大世界来说,阿瑞埃蒂和小男孩的友情是渺小的,但也正是这种渺小和透明能够触碰到人性最柔软的部分。玛丽·诺顿将这一传统的、永恒的主题倾注在两个不同种族的孩子身上,是对童真的歌颂和赞美,也是对人物塑造的更好加工。它将阿瑞埃蒂和小男孩最主要的共同特点——真、善、美活灵活现地展示给读者,同时又让他们两各具特色,显得更真实而生动。
(二)教育
《借东西的小人》中的教育主题主要指的是家庭教育。每当阿瑞埃蒂表现出对外面的自然深切的渴望或者想到地板上去“借”东西时,她的话总是被打断并被告知这是“讨厌的习惯”。父母总是为了孩子能够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无形中为他们决定了很多东西,什么该知道,什么不该知道——而这个评判标准正确与否,他们却很少考虑到。
这两个小人家可以说是许多家庭的缩影,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也是人们一直都在探讨的问题。玛丽·诺顿似乎想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无知往往比未知更可怕。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行动力,而他们的接受能力,也往往比父母预测的更多。父母更应该去做的,就是正视孩子内心真正想要的,而不是一味地去回避和隐瞒。
(三)生存
小人一族与人类的唯一不同就在于形体的巨大差异,而也正是这决定性的差异使得一方必须要依赖另一方才能生存。小人们将这种生存方式称之为“借”而不是“偷”,并且认为大家伙都是为借东西的小人而活的,就像面包为黄油而存在一样。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其实就像人类一样——漫无目的地索取自然资源。但两者本质的差别是,小人一家所谓的“借东西”是基于维系生存这一目的,无关任何欲望或者贪婪。而人类对待自然资源的索取已远远超出了“生存”这一基本需要,它变质成了贪婪和欲望。此外,人类曾经一度视自己为自然的征服者,高高在上,俯视众生,而小人一家却当自己是大房子的成员,并对这块土地给予了满满的眷恋和不舍。相比之下,人类更应反观自身,去寻求一种与自然的平等友好关系。
(四)自由
自由向来是极具生命力的一個文学主题。在《借东西的小人》中,主要表现在阿瑞埃蒂强烈的渴望里。
为了让阿瑞埃蒂远离地板上的种种危险,爸爸妈妈从来不让她离开地板下的家。小人们一直都处于害怕中,他们太小容易受到各种伤害,他们不能自己生产食物和生活用品,只能向人类去“借”,一切未知的、不稳定的因素都会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悲剧。也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害怕,禁锢了他们自身的自由,也禁锢了下一代的自由。孩子的天性本不受束缚,自由的河流一直在他们的心中流淌着不会静止。他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热情和爱意,锲而不舍地追寻他们心中一直渴望着的东西。玛丽·诺顿借阿瑞埃蒂这一人物形象,用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孩子们这一难能可贵的品质。
二、多元主题生成的原因
从文本上考察,《借东西的小人》多元主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艺术表现上,主要是由于怪诞和象征。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可以有很多栩栩如生的小人偶,但在玛丽·诺顿的笔下,小人偶却“复活”了。他们所有的一切几乎都和人类没有什么不同,唯有形体的大小让这个故事有了不一样的幻想色彩。然而这个幻想却又如此真实,它深深地扎根在日常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所有的小东西都是原来的小东西——只不过被波德改造成他们的生活器具,有了新的用途。一切都是那么有趣,让读者惊叹于作者怪诞的想象力和生动可信的描述。同时,这一大一小的对比也使得作品的象征意味更加浓郁。渺小的小人一族象征着我们人类自身,而小说中的大房子大世界则象征着自然。小人一族要依赖大家伙们生存,就如同人类需要依赖着自然生存。这就升华出一个“人与自然”的永恒主题,激发人们去思考如何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是情节的淡化。《借东西的小人》的情节相当简单,它没有那么多的起起落落,多以对话展现人物丰富、微妙、复杂的心理和性格,以及环境描写来展现小人们与众不同的生活场景。小人一家之间关于“被看见”、“搬家”的讨论,爸爸波德和妈妈霍米莉之间关于是否要教阿瑞埃蒂出去借东西的讨论,还有阿瑞埃蒂和小男孩之间关于“借”与“偷”,关于生存和灭绝的讨论等等,使得作品的意味更为深远,从而形成作品的多元主题。
视角的多重性自然也是主题多元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借东西的小人》的开篇和结束部分是由小男孩的姐姐——梅太太,以及一个叫做凯特的小女孩的对话组成。她们俩都不是故事的参与者,而是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当然她们的参与仅限于倾听故事以及议论故事。从梅太太的视角我们能够看到曾经的那个小男孩的气质特点,从凯特的视角我们能够看到孩子对小人的特殊关怀以及奇妙丰富的想象力。这两个人物的出现弥补了故事主体部分视角的残缺,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故事的背景以及最终的发展。第二种是小人们的视角。从小人们看待可以借各种各样东西的大房子的方式,以及教育下一代的方式,人们都能够看到自身的影子,从而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第三种视角是小男孩的视角。小男孩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与小人们有如此深入接触的人类,他甚至比小人自身更要了解他们。在他看来,小人们“敏感又自负,自认为拥有全世界”,“他们的心里非常害怕”,“正因为他们非常害怕,所以才会长得那么小,最后变得一代比一代小,隐藏得也越来越深”。这些都是小人们无法正视也不愿意承认的,他们小小的身体藏着大大的自尊,不容侵犯。
三、结语
《借东西的小人》的主题多元化使得其文本更具生命力,它是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大人世界和小孩世界的完美结合。通过这种方式,玛丽·诺顿传递给了小读者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他们既能看到自身共有的品质在字里行间闪光,也能认识到成人世界的种种挑战以及他们所需要肩负着的责任。主题的多元化也是儿童文学作品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也给儿童文学作家更多的挑战去实现成人对儿童的文化关怀以及反映儿童独特的心灵世界和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玛丽·诺顿.借东西的小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187.
[2]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139-142.
[3]宋文翠.儿童文学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3-19.
[4]吴晓红.儿童文学主题多元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2):45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