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制盘系统的数字模拟

来源 :红外与激光技术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fei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叙述了对模拟导弹制导系统有实际应用的调制盘系统模拟的各种方法。采用一般图象处理设备,使调制盘图案以及被接收的图象数字化。将调制盘和图象的样例变换成极坐标系,然后将数据变换成矢量串。用矢量串建立起一个圆矩阵。就可以用调制盘矢量串和图象矢量串的圆卷积来描述周期性的系统信号。用离散的付里叶矩阵的方法将二次圆矩阵换成焦尔敦公式,简化了所需的计算量。这在数字模拟方面是个大优点。对这种线性离散系统近似而言,可以判断出在Z域中的传递函数。这种方法能更好地了解控制系统的全部性能。分析还表明调制盘的局限性,作为导
其他文献
铝与胡敏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了解铁铝质土胡敏酸复合体的特性极为重要。本研究中的胡敏酸铝制法是先从铁铝质土中提取胡敏酸,然后加入各种形态铝离子的AlCl_3溶液。试验是在不同pH条件下,测定胡敏酸铝的生成量和由此引起的胡敏酸阳离子交换量下降情况。试验着重注意半中和铝离子和氢氧化铝对胡敏酸的反应。胡敏酸的提取和制备法如下:风干细土100克放入盛有5升NaOH 0.1M Na_4P_2O_7的大
期刊
土壤中的铝,一般情况下为固定态,对植物无害。但当士壤pH值下降到5以下时,可溶性铝便急剧增加,一般说来,土壤中可溶性铝达到10—20PPm,或铝饱和度达12%时,植物就会受害。因此,铝是酸性土壤上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植物吸收铝不是一个主动过程,而是依靠细胞质膜的被动渗透过程。铝进入根组织的通道是根冠和生长点之间。由于内皮层的阻挡作用,根中的铝大部分集中在皮层、根尖分生组织及其周围的细胞中,少部
期刊
地震定位就是指利用地震记录的震相数据测定地震的空间坐标φ、λ和h。这三个参数的测定精度除与地震震相的走时曲线,地震定位方法直接有关外,也与地震台站的几何分布有密切关系。从测定全球地震来看,美国有一组全球台网,苏联靠自己横跨欧亚两洲的大跨度台网取得优势,而我国主要依靠均匀分布的全国基本地震台网和少量国外提供的地震震相数据检测全球地震。根据1980年1—5月中国、美国和苏联汇编的地震临时报告,对上述三
期刊
甘肃近地震波走时表是1977年编算成的,采用了49次地震和一次大爆破观测资料,鉴于未观到确证的P~*和S~*波,按照单层地壳模型和平均波速对走时进行海拔高程和震源深度改正。观测地壳平均厚度为52±2.5公里,V_p~-=6.09公里/秒,V_3~-=3.56公里/秒,Vp_n=8.17公里/秒,Vs_n=4.62公里/秒。最后获得表面源的走时为:
期刊
土地电曲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电极电位。本文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电极成分,溶液成分,土壤湿度,土壤温度等因素对电极电位影响的数量级为10~1—10~2毫伏。
期刊
影响土地电的因素甚多,除真正的大地电流场外,还有电极电位,过滤电场等。其中电极电位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个问题在[1]中曾有较详细讨论。过滤电场的影响在某些论述土地电的文章中虽曾提出过,但过滤电场的数量级还不十分明确。本文将从实验和理论方面讨论过滤电场的大小(只讨论电位观测),供分析土地电观测结果参考。一过滤电场的实验验证
期刊
1982年4月22日7时52分27.9秒在江苏省东台县琼港附近的海域(北纬32°49′,东经121°04′)发生5.0级(Mn)地震,震源深度为24公里左右。到5月22日为止,一共记录到9次余震。这些余震分布在主震震中西南侧,深度为13—18公里,最大震级为3.1(M_L)。尽管这次地震震级较小,震中又在海域,但有感范围较大,北至盐城地区的阜宁县,西南至常州市,西至扬州地区的宝应县,面积近3万平方
期刊
美国国防部长加斯帕·W·温伯格在关于苏联军事力量的报告中指出,苏联正在研制相当于土星-5一类的大型运载火箭。这种火箭的推力约390,000~445,000磅,比发射阿波罗和天空实验室用的土星-5的推力增加了280,000磅。温伯格指出,这种新的运载器能用来发射大型激光武器和大型空间站。他还说,进入九十年代后,苏联这种大型空间运载器的发射能力将远远超过美国的大型运载器。美国防部十分关注这一点,因为苏
期刊
1982年6月5日在航天飞机中装入了美国国防部第一个军事载荷,标志着在6月27日第四次试飞之前,已完成了一项困难的工程。这次试飞又开始了美国在空间的载人军事活动,其目的在于检验新的技术来防御苏联新的导弹产品。这项改进了的美国导弹早期预警仪器,采用了低温液氦冷却的红外望远镜/分光仪,它是美空军有效载荷的主要构件。航天飞机在肯尼迪空间中心发射台39A上垂直竖起的这个时刻,意味着第一次装载美国防部军事载
期刊
本文观察了大豆、高梁等十种植物在Tween—80等四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夜间蒸腾变化的情况,不仅证明表面活性剂使植物夜间蒸腾提高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而且发现同一表面活性剂对不同植物的影响差异很大,同一植物对不同表面活性剂反应亦不同。本文所反映的情况,可能有助于揭露表面活性剂对农药的增效作用的机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