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从来就不是为了人

来源 :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什么益虫和害虫,它们和人类一样都只是一种动物,按自己的习性生活……
  
  你曾问过我:“蜻蜓是益虫吗?”“蚯蚓是益虫吗?”……
  第一次听你问的时候,我一时语塞。这是多么熟悉的问题啊,小的时候我也曾问过,也被问过。
  我回答你:“它不能说是益虫,也不能说是害虫,它就是一种虫子。它吃小飞虫,比如蚊子,这样你会很高兴……”、“蚯蚓生活在土里,吃土里腐烂的东西,它拉的屎会是植物很好的肥料……”
  我还说,不要用“益虫”、“害虫”来区别动物,它们就是一种动物,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性。我不确定你是否理解这一点,在你的学校里,老师们会告诉你,“xxx是益虫”“xxx是害虫”,这些说法还会成为你知识的一部分。但在我这里,我会始终告诉你:没有什么益虫和害虫,它们都是一种动物,按自己的习性生活,它们从来就不是为了人类活着的。
  我想告诉你,在很多年前,麻雀被认为是一种“害虫”,人们认为它经常偷吃田里的庄稼。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有过一场声势浩大的灭麻雀运动。那时的人们都参加了这场运动,人们放鞭炮、敲锣打鼓、敲脸盆,再杂以鼎沸人声,轰得麻雀满处飞,不得歇息,最后疲劳至死。经过一个夏天,麻雀虽没被赶尽杀绝,但数量减少了很多。没多久,庄稼和树林却出了问题。猖獗的虫害使庄稼大幅减产,少收的粮食远比麻雀偷吃的多。树林也遭了虫灾,无风的下午能听到一片“沙沙”的啃噬声。
  到这时,人们才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麻雀又成了“益虫”。
  事实上,麻雀就是麻雀,它的生活方式从来就没改变过,却无端遭到这样一场大起大落。
  在灭麻雀的这场运动中,被捕杀的还有苍蝇,人们希望通过这场人海运动,让这种动物彻底从世界上消失,幸好他们没有做到。你知道吗?后来有生物学家指出,苍蝇是动物粪便的主要消费者之一,还能吃掉屋内废弃的腐烂物品,帮助净化室内空气。它还帮助传授花粉,为燕子、老鼠等动物提供食物。在自然界的生物链条中,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还有,你喜欢的,认为是无比善良可爱的兔子,曾经在澳大利亚引起过灾难。它们在草原上掘洞筑巢,大量繁衍,几乎破坏了整个草原。解决这个问题的,是你认为又坏又狡猾的狐狸。它们捕杀了一部分兔子,使草原的生态恢复了平衡,狐狸、兔子、草可以和睦相处。
  所以你看,用“益”和“害”、“善”和“恶”去衡量动物、植物,衡量自然现象,是多么荒谬。在这种评价的基础上展开行动,破坏力又是多么巨大。自然就是自然,没有人的时候,它是那样有规律地生老病死花开花落;有了人,只是这链条中多了一环,一样应该是有规律地生老病死花开花落。
  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奇妙,如果你肯去观察、去发现,你就会惊异于它的严密、强大,很多无法解释的事情,永远超乎人的想象。一个封闭的瓶子可以营造出一个生态圈,里面的生物因为形成完整链条而能够生生不息;一个蝴蝶家族可以不用交流完成一代接一代、长达几千公里的完整迁徙……更不要说几百万年前的恐龙时代终结于一瞬,不要说麦田里疑似外星人画的圈,单是养一只蚕宝宝,看它吐丝结茧化羽成蛾,都能让人惊讶于生命的伟大神奇。
  每一个生命,无论大小高低,在自然当中,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一个一个,彼此丝丝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膨胀,都有可能导致整体的灾难;任何一个不自量力的干预,都有可能招致猛烈的反击。更加有意思的是,灾难和反击过后,自然会自行调节,直到恢复另一种平衡为止。什么样的机器能有这样严密、这样智能的构造呢?什么样的智慧,能够充分了解和驾驭这样庞大又精密、毫无破绽的机器呢?
  我深爱着自然,它给我看到的奥妙太多了,它拥有的,而我尚未、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看到和了解的奥妙就更多。每一种生命,如果你靠近去看的话,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与规律,有它自己的悲欢离合。看多了这样的东西,真不知道那种站在高处,从自己的好恶出发衡量并欲图主宰其他生命,挥斥天下的优越感是从何而来。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能了解、不能解释的东西太多了,可能穷尽一生也难以掌握其中的万一。还有很多东西,我们自以为了解了,其实自然正在宏大的远方笑话我们。所以,我希望你在接触它、研究它的同时,记得保持一份探究心,一份敬畏心。
  (本栏目责编沈俊)
其他文献
说起我国著名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大家肯定都熟悉得很啦!书中有一回讲的是:唐僧的徒弟们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在平顶山莲花洞降伏了想吃唐僧肉的妖怪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然后师徒四人继续赶路,途中又遇到一座巍峨险峻的大山。小说中接着写道:……师徒们玩着山景,信步行时,早不觉红轮西坠。正是: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观星辰。  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 
期刊
同学们都见过医生用的听诊器吧?我们觉得身体不舒服了,医生会将听诊器的一头放置在我们的心肺部位,通过“听”声音来判断我们的心肺是否有问题。可是,你知道这个被称为医生的“顺风耳”的听诊器是怎样发明的吗?   很久以前,法国一位名叫雷奈·利奈克斯的医生是治疗结核病的专家。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让利奈克斯伤透了脑筋,那就是在当时并没有现代医生的必备器械——听诊器。所以,医生在对心肺部位患有疾病的病
期刊
每天有两次喝茶的时间    一说到英国,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英国女王,还是带着礼帽的英国绅士?不过,如果你真正了解英国,一定会最先想到红茶。为什么是红茶呢?因为英国人最喜欢喝红茶。他们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沏茶。这就是所谓的“英式早茶”。大多数英国人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喝早茶,即使不是特别喜欢红茶的人,通常一天也要喝上五六杯,喜欢红茶的人当然就喝得更多了。  每天都有固定喝茶时间的国家,全世界恐
期刊
开学了!开学了!愉快的寒假转眼就结束了,又要开始紧张的学习了。还记得开学第一天是什么    开学第一天,是轻松的一天。老师们一般不上新课,只是让我们预习新课本。教室一会儿成了表演“曲艺”的大舞台,一会儿又成了各路“武林高手”过招的“沙场”……  开学第一天,是快乐的一天。它把我们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里解放出来,一个多月没见面的老师、同学,再一次享受无拘无束的“零”距离接触。  开学第一天,是沉重的一
期刊
医生的困惑    “妈妈,妈妈……”  “医生,救救我的孩子吧……”  很久以前,在意大利的一个诊所里,一个孩子躺在病床上,脸色通红,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原来,他正在发烧。这时候,一个人走了过来,他看了看孩子,对医生说:“孩子烧得这么厉害,为什么还不赶紧治疗?”  医生看看那个人说:“伽利略先生,病人的体质不一样,体温有高有低,可是,我们却无法准确地测量出来,这样诊断很困难,又不能马虎,真是令人着
期刊
前苏联:向日葵  前苏联人民热爱向日葵,并将它定为国花。现在俄罗斯把国花仍然定为向日葵。  向日葵,向往光明之花,给人带来美好希望之花。它全身是宝,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关于向日葵,历史上有一段美妙传说。古代有一位农夫有个女儿叫明姑,她憨厚老实,长得俊俏,却被后娘视为眼中钉,受到百般凌辱和虐待。一次,因一件小事,顶撞了后娘,由此惹怒了后娘。后娘便用皮鞭抽打她,可一失手竟打到了前来劝解的亲生女儿身
期刊
你听过响雷的声音吗?你听过下雨的声音吗?你听过风吹的声音吗?  也许你会说:“这都太平常了,我怎么会注意呢!”那么——  你总听过小动物发出的这些声音吧:一只麻雀在树枝上唱歌,两只燕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三只老母鸡在啄米吃,四只大雁排着队向南方飞去。你总听到了吧?  如果你还是听不见,那就吃几片脆脆的饼干,嚼几颗硬硬的糖果,吃几个红红的枣子,你总听到了吧?  你听过花开的声音吗?你听过阳光簌簌落到地
期刊
2033年,我在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当上了著名的 “母亲河”医院的医生。每天都有患者前来就诊,有的患上了“水土流失综合症”,有的患上了“垃圾污染综合症”,还有的患上了“水污染综合症”。  有一天,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她特别年迈,面黄肌瘦,非常可怜。她的头发全是枯黄色,上面挂满了塑料袋、饮料瓶……她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恶臭。只见她拖着沉重的脚步,缓缓向我走来:“大夫,快救救我,我快不行了!”话
期刊
是谁批准太阳在家里睡觉,到现在还不来上班呢?  一切就像是透过墨镜在看外面,一片昏黄。  天上飘浮着无数的灰尘,远处的行人就像一些彩色的小点点在蠕动,近处数不清的沙随风形成沙网,像狼一样嚎叫着扑过来,罩住了整个世界。走在路上,我想,会不会是“黄袍怪”又偷偷下凡为妖,施法术弄得天昏地暗呢?一大堆树叶顺着同一个方向旋转,形成一个个漩涡。风沙拼命地钻进我的五官,我的鼻子嗅到了干涩的土腥味,嗓子里吸进的沙
期刊
妈妈问了儿子一个简单的问题:“有一片小树林,烧掉其中的四分之一,还剩多少?”  “是谁放的火呀?”儿子很愤怒。  “是一个游客。”妈妈说。  “守林人没有阻止他吗?”  “他趁守林人睡觉的时候,偷偷地放了火。”  “焦味和火焰不就惊醒了守林人吗?”儿子高兴得跳了起来。  “不,守林人的住处离起火地点很远。”  儿子失望了,可是马上又问:“他是用什么放的火?”  “一个打火机和一桶汽油。”  “动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