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三贴近”与语言风格浅说

来源 :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fengyue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的“三贴近”是党的新闻宗旨,而坚持新闻的大众化和通俗化是前提。那么,新闻如何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做到雅俗共赏,是媒体人长期要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新闻“三贴近 语言风格 媒体竞争
  大多数新闻媒体和新闻作品都应是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普及”的意义深厚。对于媒体而言,刊登或播出的新闻事件,让受众所接受和认可,这是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新闻内容要体现“三贴近”,即贴近职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冲出原有的新闻模式和桎梏,不断更新内容,既要服务于政治,也要让老百姓所感动,这是新闻媒体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当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是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而其改革的力度也是相当之大,这是有目共睹的。
  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较快,许多事物的发展往往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一家媒体,都希望自己所做的新闻能有更多的受众听众、收看和阅读,都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理解,都希望他们自己的新闻产品能够适销对路。为达到这一目的,不同的媒体在选新闻、写新闻以及“加工”新闻时都应该把握一个要素——新闻的“三贴近”,它能使新闻内容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有兴致关注不同媒体的不同新闻。这里所说的新闻“三贴近”而是老生常谈,也是我党的新闻宗旨和要求。新闻的“三贴近”不仅是针对新闻的本质而言,而且還在于新闻的外在形式,要做到“三贴近”,就要追求新闻的通俗化。追求通俗化,无疑也能为媒体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吸引更多的受众,哪家做得好,哪家的受益就会大。这也要求媒体去主动地创造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这无疑就是“三贴近”新闻的“范本”和既规范又通俗的语言风格。
  那么,如何取悦于大众,从而做到雅俗共赏?从而做到人人喜爱,这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通俗化普及“新闻”
  用通俗化手法“普及”新闻是至关重要的,有专业人员不同意这种说法,持批评观点的学者也许只在办公室里呆久了,只强调了新闻的专业性,而忽略了新闻还应具有大众的属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闻业的变革实质上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众多媒体还是陷在了“新八股”的泥潭难以自拔,新闻从内容到标题再到语言风格,都还延续和固守着教条的老套,看不到什么朝气,甚至与改革开放初期“练摊”式的经济发展萌动思潮格格不入,本该是打前站的新闻媒体竟然还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在那个时期,虽然也有上海的《新民晚报》广州的《羊城晚报》鹤立鸡群,亮点凸现,但是众多的同行却不知路在何方。
  由于当时的改革开放并不深入,许多行业许多人还在等待观望,固步自封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陈旧的思想和观念还有深深的烙印,新闻事业仍然举步艰难。不仅如此,中国的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背景也制约和影响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即便在改革开放步伐相当快的一些地区,也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突破,某某指出……在……鼓舞下,……着重指出……等等,“新八股”新闻继续见诸各类媒体,这些有悖于新闻创新实践的“高贵元素”依旧闪现在报端荧屏和人们的心间。
  但是,发展的步伐不可阻挡。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新闻事业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报业兴盛、荧屏繁华、新闻大战这些字眼及其产生的效应“触手可及”。由于新闻业界的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一些好作品、好新闻应运而生,一些媒体创造的品牌效应逐步被人们所认可,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媒体的搏弈,有利于新闻的创新与进步,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程。新闻记者们“抢新闻”、“找新闻”、“挖新闻”的结果是既满足了大众的信息、文化需求,也推动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自上世纪90年代燃起的新闻行业的“战火”,至今还在延续,大家在拼时效性、权威性、独家性、可读性等的同时,都在新闻的“三贴近”上用足了力气,创出了好的品牌,受众在通俗化的感染下,体会到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大俗大雅皆有度
  新闻业除了约定俗成的“范本”外,还有一个新闻的雅俗共赏问题。当然,一些媒体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或想吸引更多的眼球,往往报道刊登一些低俗的东西,成为了假公众化、假通俗化,而演变为庸俗化、低俗化。如炒作名星的绯闻趣事、盲目地追星等,有的甚至违背新闻规律和原则,制造假新闻来蒙蔽大众。而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大俗”,专搞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勾当,这不仅有悖于新闻规律,而且冲破了人伦道德的底线,是坚决要摒弃和鞭笞的。
  所谓一些“街谈巷议”、“鸡毛蒜皮”的小新闻、俗新闻不是不能写,“形象宣传”、“经验成绩”的所谓大新闻、雅新闻不是不能采,但这必须要有个度,必须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科学的平衡点,而更重要的是要达到社会公众的心理平衡容易接受,这是前提。
  积极健康的“大雅、大俗”的“三贴近”新闻,就是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就是媒体努力的方向。据有关方面的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关注媒体报道的排序是:一、物价;二就医难看病贵;三房价;四社会保障;五食品安全、六城市交通;七社会道德诚信;八就业;九环境保护;十子女教育。这十个热点问题显而易见都是些“大雅”“大俗”的话题,都是些民生民情的话题。细细品味之,这也都是些“三贴近”的新闻,从而也就证明了走新闻大众化之路是正确的。
  二、新闻的“三贴近”包容了地域文化差异
  虽然地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千差万别,但媒体的新闻编写和传播形式是有共性的,文化的多样性不会也不能制约新闻的共性,而新闻的共性也不会削弱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这里既凸现了新闻的公众化特色,也阐释了新闻的标准化原则。
  新闻语言的规范性原则是以国家推广的普通话为基础的,这就要求媒体从业者必须冲破地域性方言的围堵,还要革除人为因素的羁绊。当然,不排斥在新闻写作中吸收、消化一些特色浓郁的方言俚语,并把这些地方特色发扬光大,成为人人皆知的语言。比如四川方言的“要得”、陕西方言的“谝闲传”、东北的“俺那疙瘩”等。只要活学活用,就能出彩,就能被广大公众所接受。新闻大众化的语言风格是建立在规范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基础上的,而坚持新闻的“三贴近”和大众化,应是媒体长久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其他文献
混凝土的蠕变和裂纹扩展决定了混凝土的长期可变形性、持久性以及使用寿命.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的机制到目前为止还不甚清楚.研究的目的是从实验和数学上阐明混凝土蠕变和裂
品牌是企业的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的综合.品牌经营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在商业银行品牌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品牌经营的关键是品
在经济和政治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危机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政府对于危机的处理行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同时处于矛盾密集期、危
强夯法作为一种经济、简便、可靠的地基加固方法,在地基处理工程中已经被广泛采用.对夯击能的传递机理和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的具体措施和处理效果,
摘 要: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中的反映,组织文化可以衍生出的组织文化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组织文化系统的衍生途径以及组织文化系统的特征。  关键词:组织 文化 衍生  一、组织文化的衍生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
摘 要:政治是推动社会前行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生活中有巨大影响力,而时政新闻报道始终是受众最为关注的焦点。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等人在分析后指出,政治报道从有报纸伊始,在各类报道中就是唱“主角”的。[ 转引自张宿堂、孙承斌、李斌:《破解时政报道的难题》,《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3期]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闻报道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然而,近年来,时政新闻报道发展明显不能满足受众相关信息需求
几家欢乐几家愁。201 2年对房企而言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考。在这轮新的较量中,有些企业会脱颖而出,而有些没有准备好“棉被”的房企则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地产“寒冬”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四点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