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年画年年高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画在我国历史悠久,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民俗文化之一,它主要是采取一种绘画形式,将生活风俗、民族文化等用绘画的方式描绘出来。年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一些年画中能让人们领略到时代的变迁。
  近年来,年画在收藏市场成了热门货,其价格也是逐年倍增,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藏家的广泛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年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1949年11月23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署名发表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给新中国年画美术创作打开了新的篇章。之后,新年画运动正式拉开,年画创作在全国上下迅速发展,各路名家各展独技,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了不少人们喜闻乐见的经典年画,一些名家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如焦焕之、樊南、陈希仲、吴少云、杨馥如、刘旦宅、何逸梅、金梅生、李长白、黄之希、李慕白、金志远、谢幕连、沈涛等。这些名家的作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艺术魅力。如李长白的《收获》——“谷子壮,谷子黄,千颗万颗闪金光,欢庆丰收把活干,哪管汗水湿衣裳”。这幅年画表现了农民在丰收中的劳动热情和欢乐愉快的情绪,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杨馥如创作的年画《新年好》,描绘了少年儿童在少年文化宫中,举行迎接新年大联欢。儿童们围着“寿星、麻姑”唱歌跳舞,他们高声地唱,尽情地跳,反映了新中国儿童的幸福生活;谢幕连创作的年画《向毛主席致敬》,描绘的是北京少先队员向毛主席献花致敬和献上自己亲手制造的礼物的动人场面,反映我国少年儿童敬爱领袖的热忱。如今,这些年画十分少见,其市场价格节节攀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画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过年时最大的心愿就是买上几幅年画,布置在堂屋的墙壁上,为新年增加新气象。过年欣赏年画也是当时的一种时尚。“穿新衣戴新帽,贴上年画新年到??”这些童谣让人们记忆犹新。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充满乡土民情和时代特色的年画已经没有踪影,但却给人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记忆。
  如今的年更加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新华书店排队抢购年画的热闹场面也成了过去,那些具有时代特色、贴近人民生活的年画在不知不觉中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人们的怀旧心理却使得年画走入了收藏视野,花大价钱购置一幅几十年前的年画置于雅室之内,留住那段历史,也成了当今一大时尚。所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画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日益倍增,有的单幅多则数万元,少则数百元。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除了这些让人们记忆犹新的名家作品之外,还有领袖像也被人们称为年画的一种,更是人们新年的首选年画之一,如毛主席像、朱德像等。这些领袖像大都为对开,但彩色的并不多见。如今这些年画也是难得一见,能完好无损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
  “文革”期间,年画成了政治宣传武器,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政治色彩,突出政治和领袖,“红光亮”、“高大全”、“三突出”是“文革”年画的主流,可以说呈现出了全国年画“一片红”的热闹景象。那个特殊年代造就的红色年画,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和缩影。“文革”时期的年画,一开、二开占主流,内容也随着政治运动的变化而变化,十分单一,传统的年画风格被打破。一些年画和宣传画融为一体,都被当成年画来看待。此外,“文革”时期的年画都是以集体创作为主,一般都不会署上创作者的名字。
  “文革”时期,每当新年来临,新华书店年画满堂,人头攒动,购买年画的人络绎不绝,排长队的壮观场面让人们难以忘怀。为了能购买到一幅年画,有时能排几个小时的队。如刘春华主笔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在当时也被当成年画印刷。有数字显示,在“文革”期间,《毛主席去安源》作为样板画,印刷量高达9亿。赵宏本、钱笑呆创作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邱瑞敏创作的《为在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等都是当时风靡一时的经典年画。让我们至今难以忘怀还有《替军属张爷爷扫雪》、《董存瑞炸碉堡》、《延安新春》、《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等,不胜枚举。这一时期,由于大批的名家大师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年画的创作,不少年画艺术水平极高。虽然“文革”年画在当时的印刷量相当惊人,但大多数都张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变迁,加之年画不宜保存、房屋翻修等因素,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有的已经成为孤品。再加上人们的怀旧心理,一些“文革”年画受到热捧。最近几年,在“文革”10年间出品的年画,在文化收藏市场成为了“香饽饽”,“涨”势喜人,其价格逐年上涨,尤其是“文革”前期的,价格已迈上万元台阶。
  目前,就年画的市场行情来讲,藏家和投资者应关注三个方面。首先,尺幅越大越贵,一开的最值钱,然后是两开、四开的;其次,题材上以领袖题材、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题材和“文革”题材为主;最后,艺术家或者学院派的作品为佳。
其他文献
笔者藏有一枚“鲤鱼跳龙门”“福到眼前”民俗大花钱。钱币正面右下角图案为一条欲腾空跃起的大鲤鱼和波涛汹涌的河水及溅起的浪花,左为一条成功跃过龙门而由鲤鱼变化的龙,上为一间科举考试的考场小屋(意为龙门),取意“鲤鱼跳龙门”。背面穿口上下两只头朝穿口的巨型蝙蝠,寓意“蝠(福)到眼前”。圆钱、圆穿,象征圆满。该钱直径83毫米,穿径16毫米,重151.5克。黄铜质,包浆自然。该钱应为清代科举考试时父母专为参
期刊
搜索2011年收藏界的关注点,博物馆、“非遗”、工艺美术、艺术品拍卖、古玩市场??有绕不开的那些个“旧事”,也有或令人欢喜、或令人惊异、抑或令人悲哀的新鲜事儿。如同2011年最时髦的一句话“神马都是浮云”,这一年的收藏界里,有赞美之词,也有质疑之声。但无论是赞美还是质疑,拨开那些“浮云”,或许我们会看到蔚蓝的天空。  “三馆”免费  点击  3年时间,免费开放敲开了全国1804座博物馆的大门,这是
期刊
画说黄苗子  1月1日,黄苗子老人眯缝着眼睛笑着说:“我今天100岁了。”  1月8日,黄苗子翩然而去。逝前欣慰有语:“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  他的儿子们在公开信里说,按照父亲公开发表的《遗嘱》,身后不留骨灰、不设灵堂、不举办任何追悼活动,只希望生者“记住他的幽默、达观、谦和就够了”。在这份“遗嘱”中,黄苗子吩咐儿子们把骨灰拿到插过队的农村,拌到猪食里喂猪。  如他广为人知的漫画作品一样,黄苗子
期刊
1973年,朱汤生正式踏上了香港这块宝地,开启了他与中国艺术品之间梦幻般的传奇。而这一年,也是翟健民先生进入到他师傅的古董店开始学徒的第一年。同是开始,同是寻梦,只是当时的他们或许不曾想到,对陶瓷艺术品同样的执着冥冥中注定了彼此成为一生的挚友。  不久前,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香港著名收藏家、艺术品经纪人翟健民。忆起朱汤生,忆起他对中国艺术品拍卖开天辟地般地开拓与推动,忆起与朱汤生一起经历过的风云变幻
期刊
中国机制币之肇始,得助于洋人协助之处甚多,若以个人论,最早涉及而又为众所周知者,当属英国人艾伦·伟恩,但伟恩家族中与造币相关者不少,因此常遭张冠李戴。  在国外集币界提起伟恩家族,可以说如雷贯耳,其先祖是在18世纪中期自德国科隆移居到英国的,后代成员中有数十人担任雕刻师(die engraver)或制模师(die sinker),几乎主宰了19世纪的英国币、章雕刻界。事实上,雕刻师这种工作,除了要
期刊
2002年5月7日,香港苏富比春拍正在进行中。拍卖大厅里人头攒动,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大腕儿们齐聚一堂。这时,本次拍卖最重量级的一件拍品—清雍正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登场亮相。  据一位亲临拍卖现场的藏家描述,朱汤生在开拍前做了一次深呼吸,又巡视了一遍鸦雀无声的拍场,接着,用他一向沉着镇静的声音说道:“起拍价900万港元!”  现场的气氛立即被点燃。四五位竞投者纷纷举起手中的竞投牌,朱汤生不断报出
期刊
如今,50岁以下的人熟悉《铁流》和《毁灭》这两本书的人并不多。  50岁以上的人,中学时有一篇语文课文《一面》总是学过的。那是一个叫阿累的电车售票员写的回忆鲁迅的文字,很感人。笔者至今记得他描写的在布面的《铁流》或者《毁灭》用手划拉“刺啦刺啦”的感觉。鲁迅先生念他收入少,两本书只收了一本书的钱。这是上海虹口内山书店的一幕。  人在15岁以前毕竟不知道《铁流》和《毁灭》的革命意义。过了中年,阅读和阅
期刊
圣象的摆件现代虽不多见,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源源不断地涌现,从青铜制器到民间的剪纸窗花,都会出现以“象”为题材的艺术品,当然用翡翠为原料来体现更别有韵味。  这件翡翠太平圣象在其特有的玻璃质感光泽下,有细腻温润的种质。圣象饱满的身形、微卧的姿态显示出它祥和温顺的气息,圆滑的脑型和身躯都透着紫罗兰的神秘色彩。象身的背部披挂着如意的盛装,如盛大的庆典中会带给人们幸福与好运吉祥之物。圣象宽大厚实的扇耳生
期刊
2011年12月9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下发了《关于2012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税委会27号),决定自2012年起,将艺术品进口关税税率由12%降至6%。那么,这一举措会对艺术品市场产生哪些影响呢?  我们知道,在我国现行的关税中,艺术品被列为进口商品的第21类,与奢侈品列为一类,艺术品进口时需申报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进口关税根据艺术品种类不同适用0-14%的税率,其中古董艺术品适
期刊
寒夜漫漫、拥炉取暖,任窗外白雪飘落,内心却充满了惬意与满足??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心生向往?而要享受这种温情,手炉是一样必不可少的道具。  美得神秘  提到古玩,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会集中在瓷器、玉器、青铜器、字画这几大门类上。诚然,我们不能去否定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不过依照笔者所感,上述这些门类之所以众所周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被开发认识得早,并且不乏后来者前赴后继地去探索、去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