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时间最长,内容比例最大,师生花费的气力最多。然而辛勤之花并未结出理想之果,往往事倍功半,其效果总是“少、慢、差、费”。
为了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结构,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要借鉴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思想,逐步引导全体学生学会自己学,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一条通向“不教”之境的桥梁,使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在学习上能够自立。
应根据不同的课文及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的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目标
将本课学习目标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心中有数,从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使学生更自觉地投入学习。确立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而不是倾课文之所有,面面俱到地教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能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成为学习主体,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孔乙己》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体会社会环境描写和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懂得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
第二步:自读
要求按照教学目标自主读课文。自读是学生课堂参与的基本形式。叶圣陶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读,自己能阅读”。在自读中,学生将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记下来,一般来说学生会提出大小数十个问题,都将问题分类。如《孔乙己》大体上提出了三类问题:一是常识性问题;二是环境描写方面的;三是与孔乙己直接或间接有关的。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读书,①指导学生学会各种读法,常用的读法有朗读、默读,有通读、选读,有浏览、跳读、精读等。②指导学生掌握查阅利用资料的方法,一是注意利用教材的“单元要求”、“注释”、“课后练习”等;二是从教参中,选择有关材料介绍给学生;三是帮助学生熟悉和利用图书馆图书资料。③指导学生在读书时圈划评点,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圈划、边点评的习惯。④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教给方法,学生具有“自得知识”的本领,即“会学习”。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将会促使其兴趣达到高一级层次。
第三步:讨论
解决问题主要靠同学间、小组间讨论的办法来解决。这是一节课的重点。
把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为七至八个小组,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尽所能”的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每组5至6个人,按课桌位置。组长每隔一周轮换一次,组成一个有差异和共同目标的小组,每个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问题或承包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小组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并向全班汇报.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充分参与、畅所欲言,尽量达到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重点问题,可以全班讨论,较大的、关间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登台发言。凡学生通过讨论能解决的,教师决不再讲;讨论解决不够好或没有解决的,教师适当引导、点拔,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讨论,直到把问题解决。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要善于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这种合作互动的学习,学生的思想和智慧可以得到激发和共享,从而使学生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第四步:精讲
通过学生讨论依然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精讲。教师在学生广泛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对主要问题进行指点,就关键地方进行指点,拨开迷雾,让学坐真正地深入进去,对那些难点点拨多一些,反之则少一点,总之,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引导着眼于学生主动上。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要是指导、辅导、点拨。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走路”。
第五步:自测
根据第一步指出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后的自我理解,学生自测自评或互测互评。自测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受外界强迫被动地学习,而是作为教师的合作者自主地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批改,才是值得提倡的现代教学方式,因为批改水平与作业水平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批改能力是提高学生作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方法不仅对学生具有很大吸引力,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生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反过来加深他们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学生交换测试,交换评改,相互评讲,在测试中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成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起学生的潜在力量,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主动性。
要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需要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将主体视为备课和教学过程的中心。
总之,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阅读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结构,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要借鉴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语文教学思想,逐步引导全体学生学会自己学,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一条通向“不教”之境的桥梁,使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在学习上能够自立。
应根据不同的课文及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的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目标
将本课学习目标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心中有数,从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使学生更自觉地投入学习。确立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而不是倾课文之所有,面面俱到地教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能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成为学习主体,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孔乙己》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体会社会环境描写和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懂得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
第二步:自读
要求按照教学目标自主读课文。自读是学生课堂参与的基本形式。叶圣陶一贯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读,自己能阅读”。在自读中,学生将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记下来,一般来说学生会提出大小数十个问题,都将问题分类。如《孔乙己》大体上提出了三类问题:一是常识性问题;二是环境描写方面的;三是与孔乙己直接或间接有关的。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读书,①指导学生学会各种读法,常用的读法有朗读、默读,有通读、选读,有浏览、跳读、精读等。②指导学生掌握查阅利用资料的方法,一是注意利用教材的“单元要求”、“注释”、“课后练习”等;二是从教参中,选择有关材料介绍给学生;三是帮助学生熟悉和利用图书馆图书资料。③指导学生在读书时圈划评点,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圈划、边点评的习惯。④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教给方法,学生具有“自得知识”的本领,即“会学习”。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将会促使其兴趣达到高一级层次。
第三步:讨论
解决问题主要靠同学间、小组间讨论的办法来解决。这是一节课的重点。
把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为七至八个小组,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尽所能”的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每组5至6个人,按课桌位置。组长每隔一周轮换一次,组成一个有差异和共同目标的小组,每个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问题或承包其中的一部分问题。小组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并向全班汇报.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充分参与、畅所欲言,尽量达到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重点问题,可以全班讨论,较大的、关间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登台发言。凡学生通过讨论能解决的,教师决不再讲;讨论解决不够好或没有解决的,教师适当引导、点拔,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讨论,直到把问题解决。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要善于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这种合作互动的学习,学生的思想和智慧可以得到激发和共享,从而使学生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第四步:精讲
通过学生讨论依然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精讲。教师在学生广泛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对主要问题进行指点,就关键地方进行指点,拨开迷雾,让学坐真正地深入进去,对那些难点点拨多一些,反之则少一点,总之,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引导着眼于学生主动上。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要是指导、辅导、点拨。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走路”。
第五步:自测
根据第一步指出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后的自我理解,学生自测自评或互测互评。自测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受外界强迫被动地学习,而是作为教师的合作者自主地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批改,才是值得提倡的现代教学方式,因为批改水平与作业水平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批改能力是提高学生作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方法不仅对学生具有很大吸引力,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生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反过来加深他们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学生交换测试,交换评改,相互评讲,在测试中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成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起学生的潜在力量,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主动性。
要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需要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将主体视为备课和教学过程的中心。
总之,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阅读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