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山小青山寨(中国画)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c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寶山小青山寨(中国画)
其他文献
北京时间2021年4月12—14日,第九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在英国杜伦和中国杭州同步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比较审美现代性:对话及相关理论”,由杜伦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合办,中国延安大学、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美学学会共同参与组织。论坛采取线上线下混合的模式举行,有来自英国杜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歌
期刊
中国电影始自1905年秋的丰泰照相馆,戏剧电影《定军山》的拍摄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技术、艺术相结合的创作底色,之后的百余年历程更是逐渐表现出中国电影所特有的视听审美表征。在类型丰富、题材多样、风格千变万化的中国电影作品序列中,工群电影是特别值得重视并深入分析的影像谱系,原因在于:其一,中国的工群电影全面继承了优秀传统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艺术精神,与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工农革命
期刊
一篇小说成功的关键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微型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小说体裁同样要遵循小说的艺术规范,创造生动鲜活的并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在文体特征的制约下微型小说写人有哪些特点和规律呢?  一、性格元素的单线条描画  在《现代人的小说世界:微型小说写作艺术论》①一书中我们曾这样归纳微型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微型小说的人物描写有一个单纯性原则,即对小说人物的一个性格元素做单线条描画。但是这种单线条
期刊
1970年代末,《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海外中译本便开始在内地“流通”,引起各种追随与批判的声浪,被认为对“重写文学史”思潮产生过影响。此书对张爱玲、钱锺书、沈从文、师陀等作家的重新发现,乃至其所谓“纯文学”批评标准所产生的延续至今的冲击,都让这部英文语境下问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至今仍不容小觑。相较于这部著作今天所受之重视与瞩目,夏志清最初的写作不无偶然因素,其过程更是筚路蓝缕,他在此书英文初版前言
期刊
在读1979年的短篇《剪辑错了的故事》之前,我们需要先读茹志鹃1958年发表的《百合花》。两篇都是她的代表作,风格迥异,一篇是红色经典,抒情、崇高、纯洁;一篇是反思文学,“意识流”、尖锐、犀利。放在一起重读,很能显示“十七年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复杂关系。  茹志鹃,杭州人,生于上海,家境贫困,18岁跟随她哥哥参加新四军,在文工团工作。她的背景和梁斌、柳青、曲波等人一样:先参加革命,后从事创作。
期刊
电影视听符号的具象性、电影产品的全球流通性,决定了电影是国际传播最重要的文化媒介。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是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才成为普遍现实的。1949年以前,中国长期战乱,电影工业整体薄弱,没有海外营销渠道,虽然1935年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曾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少量影片在东南亚地区也有一定的传播,但整体来看,国产电影的世界影响很小,传播规模也极为有限,甚至大多数早期的主流世界
期刊
引言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由鲁迅所发起的乡土写实小说以其紧贴生活的姿态、深切的人文关怀、犀利的批判眼光“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宽广而真实的图画”①。如《祝福》中饱受封建族权、夫权、神权残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水葬》中原始荒蛮、惨无人道的贵州地方习俗,《惨雾》中宗法制浙东农村的残酷械斗,《故乡》中的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黄金》中的世道浇漓、金钱至上,《狼筅将军》中的军阀
期刊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反映着一个时代大众的生活状态,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传统、信仰与价值取向。在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影像叙事方式,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发展千年的精神传统,承载着愿望与想象,处理着不同时代中国人的生活困境。  电影是继小说、戏剧等本土传统艺术之后一种新的表征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艺术形式。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看重的不是一个人是否遵从国家法治,
期刊
梁晓阳历时15年精心创作的《出塞书》,是一部以新疆、广西两地社会生活为题材、具有史诗性特征的作品。独特的题材、独特的视角、开阔的视野、宏大的叙事、辽远的境界、丰沛的情感、浪漫而悲怆的理想主义色彩等,深刻反映出时代的沧桑巨变,描绘出当代西北边塞和西南边陲广阔而壮美的社会生活画卷。  一、逃难者隐秘历史的沉重记录  《出塞书》有两条交织发展的主线,一是众多落难者亡命天涯,最终在新疆伊犁找到落脚点和心灵
期刊
广西演艺集团创排的《血色湘江》作为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红色音乐剧,以1934年中央红军在广西境内的湘江战役为历史背景,演绎中央红军陈湘师团与广西桂北瑶族人民相遇、相识及生死相托的真实革命故事。从题材上看,《血色湘江》所挖掘、表现的中央红军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命运与共的革命故事,既在现代音乐剧或者说是当前红色音乐创作趋势之下具有明显的开拓音乐剧表现领域与审美维度的艺术价值,又起到了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