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g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在新世纪中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完成“历史性转变”,从体制、机制、法制等各方面创新环境管理模式,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和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和推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着力解决影响上海长远发展和市民健康的环境问题,建立城市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和谐,这也将成为全国“两会”关注的话题。
  为此,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张全。
  
  压力沉重情势严峻
  
  《绿色中国》:张局长,您好。上海作为中国沿海繁荣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中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上海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承受相当巨大的环境压力。上海如何面对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张全:上海作为繁荣的现代化新型城市,一直将工业作为主导产业,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因受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高密度的人口,加上城市地域的局限,环境容量的有限,自然面临着许多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这也是沉重的历史欠账。对此,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放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位置来抓,尤其是2000年以来,确立了环境保护要“有利于城市布局调整、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城市管理水平提高、有利于市民生活质量改善”的指导思想,2000年来一直保持了环境生态建设投入占同期GDP3%的强度。通过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经过全市上下的协同努力,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绿色中国》:这几年来上海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建设卓有成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全: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的环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污染减排取得突破,二氧化硫和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呈“双降”态势;二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建成了一大批污水处理厂、电厂脱硫、垃圾焚烧厂和填埋场等治理设施三是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苏州河、吴淞和桃浦工业区等重点区域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四是城市环境持续稳定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5年稳定在85%以上,中心城区河道消除了黑臭现象。
  虽然上海市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当前的环境状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环境目标、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绿色中国》:上海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所处的环境生态情势如何?请问,上海环境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张全:上海市的环境问题更加呈现出压缩型、复合型和结构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环境保护构成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仍将居高不下,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将难以持续;生活垃圾、交通噪声、机动车尾气、道路扬尘等一些突出的污染问题仍困扰城市发展;郊区和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工作还比较薄弱。水体富营养化、大气中臭氧及区域性灰霾等一些非传统环境风险开始显现;环境监测、执法、应急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转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上海的环境情势依然严峻。因此,迫切要求上海在环境管理理念和思路上作出重大变革,更加突出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突出主动保护环境,更加突出以环境保护优化发展,推进上海环保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
  
  历史转变恰当其时
  
  《绿色中国》:您刚才说到上海环保工作要实现“历史性转变”,为什么要实现这种“历史性转变”?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张全:实现历史性转变是环保总局领导一再提出的要求,我认为非常恰当和及时。应该说,今后五年是“十一五”和“十二五”承上启下之期,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的重要时期,是2010年世博会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上海突破资源环境对城市持续发展的约束、向生态型城市迈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因此,上海的环境保护工作将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环境优先和以环境保护优化发展的理念,把环境保护作为体现上海水平、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重要内容,把环境管理作为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充分发动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努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探索出一条特大型城市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促进上海又好又快发展,以良好的环境质量为成功举办世博会创造条件。
  《绿色中国》:上海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具体内容和奋斗目标是什么呢?
  张全:实现上海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性转变,其内容和奋斗目标,我用“一”、“二”、“三”、“四”、“五”这些数字来概括。一,就是围绕“一个核心”,即以污染减排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核心,使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削减,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到2012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要求以内,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左右,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二,就是依托“两个平台”,即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两个平台。进一步完善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机制,巩固沟通协调、检查督促、跟踪评估、信息反馈等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合力推进环境保护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创模”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倡导生态文明,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市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深厚氛围。三,就是“三个体系”的完善,第一个完善是环境综合决策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发展更科学,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以环境容量指导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为方向、以战略环评和总量控制为手段”的综合决策支撑体系。二是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城市环境更安全。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市场化、规范化、专业化运行管理,三是环境政策和监管体系较为完善,城市管理更高效。环境经济政策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环境监管基本实现信息化、网络化。
  至于四,就是突出“四个更注重”。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原则,今后将更注重以环境保护优化发展,更注重城市环境安全和市民健康保障,更注重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更注重国际视野和服务大局意识。
  所谓的“五”,就是实现“五个转变”。环境战略从传统污染防治向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转变;工作重点从注重污染治理向以更加注重参与综合决策、保障城市 安全和关注群众健康转变;推进机制从项目驱动型向目标政策驱动型转变;组织方式从以政府推动为主向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管理模式从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转变。
  
  六大措施友好环境
  
  《绿色中国》:上海实现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呢?是您接下去要讲的“六”吗?
  张全:是的。上海环境保护就是要强化“六项措施”。目标已经制定明确,关键在实施。下面这六方面的措施,是我们今后重点必须强化实行的。
  我们的措施之一,就是强化污染源头预防和控制,通过战略环评和总量控制等调控手段,逐步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首先以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重点,加强污染的源头预防。重点推进规划和政策战略环评,加强机制和标准建设,严格实施环境准入制度,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布局优化。其次以建立健全污染物总量控制体系为核心,全面深化污染减排工作,重点加强政策聚焦,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电厂脱硫、污水处理厂和收集管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完成所有燃煤电厂772.4万千瓦燃煤机组烟气脱硫工程;新建、改建和扩建30余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基本覆盖全市中心区、新城和中心镇,全市新增二级生化污水处理能力超过500万吨/天。严格实施“批项目,核总量”制度,逐步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源管理制度,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区域试行排污交易。逐步启动氨氮、总磷、氮氧化物及其他与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工作。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重点在推进循环经济园区建设、资源再生利用静脉产业发展和对重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强制审核等方面形成特色和示范效应。四是加快淘汰劣势企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淘汰、环境准入和能效评估机制,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十一五”期间计划淘汰焦化、铁合金、年产80万吨级以下水泥企业、不达标和劣势企业等近3000家。
  第二个措施呢,就是要强化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敏感区域和传统老工业区为重点,集中力量改善区域环境面貌。首先要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重点是建成长江口青草沙水源地,加强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和淀山湖富营养化防治。其次是加强吴泾等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同时积极推进金山石化、高桥化工等地区的环境监管和治理。第三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继续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和生态村、整洁村建设为抓手,以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河道整治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切实缩小城乡环境差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们实行的第三个措施,就是强化保障群众健康,聚焦环境热点和难点问题,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确保城市环境安全。首先深化河道综合整治,重点是巩固黑臭河道整治成果,全面启动蕴藻浜等骨干河道整治,带动上海市中小河道治理,实现全市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目标。其次加强机动车和扬尘污染控制。重点是大力发展和倡导使用公共交通,新车提前实施国IV排放标准,全面建成在用机动车检测/维护体系,基本杜绝机动车冒黑烟现象,开展加油气站污染控制工作。同时,继续深入推进扬尘污染控制,逐步开展对面源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控制工作。三是加强固废处置和废物资源化利用。重点是加快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逐步解决污水处理厂污泥和不能综合利用的工业一般固体废物处置问题,建设老港循环经济产业化基地,并在电子废物、电厂脱硫副产品综合利用等领域逐步形成政策、机制相配套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四是着力解决噪声、餐饮业油烟气等热点问题,加强绿化和生态建设,努力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
  强化环境能力建设,是第四个措施:以提高环境监测和执法能力为重点,着力完善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源监管体系。首先是加强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完善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网络,提高酸雨监测和交通干线空气监测能力,建设核与辐射环境动态变化监测体系;二是加强污染源监控和执法能力建设,继续建设和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完成占全市污染负荷85%以上的水和大气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在线监控设备的安装,提高现场环境监察和执法装备水平;三是以污染源普查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污染源监管机制。在摸清污染源分布和排放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健全排污申报、排污许可证等污染源监管制度。此外,还要加强环境科研、事故应急、信息化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第五个措施是强化政策机制引导,创新环保体制机制,着力完善政府环境绩效评估机制和环境经济政策体系。首先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责任体系和管理体制,重在落实责任和形成合力。重点进一步完善市和区县环境保护和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领导体制,完善区县和街道、乡镇政府环境保护机构,其次建立和完善环境绩效评估考核机制,重在责任追究。把环境保护指标切实纳入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建立环境问责制,评优创先活动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其三进一步强化环境法治建设,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增强威慑力。进一步加快上海市环保立法工作步伐,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四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机制,重在激励和引导。研究建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可行性,逐步提高排污费标准,健全水源保护和其他敏感生态区域保护以及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机制,探索污染排放总量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
  第六个措施,就是强化环境合作与宣传教育,以举办世博会和创模为契机,着力提高企业环保责任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首先是服务和实践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积极加强与国际环境组织和城市合作,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从优化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方式、大力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以确保世博会期间环境安全和良好的环境质量为重点,完成世博园区周边环境整治,对世博园区空气质量实施动态监控,建立世博会环境质量预警与污染突发事故应急快速响应系统,确保世博会期间上海市主要环境空气质量指标优良率达到90%左右。编制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环境指南,引导环境友好型世博园区场馆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二是积极推进长三角环境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加快编制和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研究编制,加强区域污染联合防治,共同推进长江口、杭州湾、太湖流域等区域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三是推进企业环保诚信体系建设,重在强化企业环保社会责任。对环保违法企业强制公开环境信息,企业环保违法等信息纳入本市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对企业划分环保诚信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开展上市企业环境行为评价,鼓励企业推行可持续发展报告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度,借此推进企业环保的进程。所有这些措施的实施,都是围绕着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这个中心来进行的。我们相信,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绿色中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衷心祝愿上海的经济社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上海的精神物质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上海的人居生态环境更和谐,上海的明天更美好。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这是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绿色中国:贾局长,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我们知道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生
期刊
林权制度改革可以加快林业经济建设。浙江省东阳市在稳定山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有偿转让、租赁、抵押和折股,鼓励宜林荒地使用权拍卖转让,鼓励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林业经济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全市现有经济林面积18.8万亩,年总产值2.9亿元。其中香榧林面积56000余亩,年产量超300吨,占全国年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2001年9月东阳被国家林业局命名
期刊
作为一个生态文明的建设者,赵学敏一直对构建绿色中国的和谐之美情有独钟,寄于厚爱。身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赵学敏将在会上坦诚建言,行使参政议政的神圣职责。    体悟新绿:退耕还林兴吴起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牢固树立林业的核心和基础地位,赵学敏深有感触,深有见地。2008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一篇关于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草)工作的调研报告,这是他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党的十七
期刊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四平村,是辽东山区的一个小村。全村分10组,1485人,人均耕地1.5亩,人均山林近40亩。全村有公益林3万余亩、商品林2.5万亩。  和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村民按红手印分田到户相似,在2003年2月,该村第十组的29户农民做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在王树祥、王树贵、韩福民三名老党员的组织发动下,全组村民表决通过并按下红手印,秘密地将4620亩集体山林均分到了
期刊
本期焦点人物小档案    刘礼祖,男,汉族,1955年7月出生,江西宜丰人。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1978年10月参加工作,曾任宜丰县潭山、天宝、新庄乡党委副书记、书记,宜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靖安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抚州市(地)委副书记、市长(行署专员),省经贸委副主任、省中小企业局(乡镇企业局)局长;2004年3月至今,任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担任林业
期刊
辽宁省作为我国北方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份,自2005年3月开始启动,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近日,就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辽宁省林业厅厅长王文权。  绿色中国:王厅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先请您谈谈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两年来的总体情况,好吗?  王文权:好的。辽宁省的集体林权改革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一
期刊
福建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省份,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6亩,而人均林地面积4亩。由于改革前集体林产权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长期以来,林业发展缓慢,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2003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洪田村的做法,及时地进行了总结、规范,并在八闽大地推广。对全国林改具有示范意义的福建林改,保证农民拥有山林所有权、经营自主权、林木和林地的处置权。林改后,老百姓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林业的发展和山区经济的繁荣。2006年,全省林业行业社会总产值1217.7亿元,位居全国前列。为了进一步了解浙江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兴林富民的做法,本刊记者近日对浙江省林业厅楼国华厅长进行了专访。  绿色中国:楼厅长您好!浙江省实行林权制度改革较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您能否谈谈浙江省林权制度改革的过程?  楼国华
期刊
绿风吹拂大地,万物充满生机,北京沐浴在温暖阳光里。“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同绿色环保事业结合起来。”这是构建绿色中国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是夏堃堡的热切期望,也是“两会”重要的议题。  “两会”召开在即,首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委员会委员、环保专家夏堃堡,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道出了他的肺腑之言,坦露了他的热切之心。    环保大使 钟情绿色    夏堃堡长期从事绿色
期刊
丽水市地处浙江西南部,是浙江重点林区,属于典型的南方集体林区。市内山水秀美,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光绮丽,被誉为“浙南林海”。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151万亩,林木蓄积量442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7.6%,林木绿化率为80%。去年以来,丽水把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激发林业活力作为破解林业发展瓶颈制约的基础性、关键性课题来研究,提出了“延包、稳制、促活”的林改总体思路和要求,把开展山林延包与探索推进森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