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乐器在学校音乐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当中的作用明显得到加强。由此,5月26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专业音响·灯光·乐器及技术展览会期间,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主办了“PALM EXPO首届音乐教育峰会”。本次峰会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承办,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综合服务楼204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院校学者、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院校学生、音乐教育相关企业的代表50多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韩宝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张明、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音乐教学设备与课程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丰元凯作为主讲嘉宾,与参会嘉宾围绕音乐教育中乐器学研究和乐器设计对兴趣的影响、乐器教学标准化装备、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培养及音乐教育体系等多层面展开深入、全面的探讨,特别是针对目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向展开热议,纷纷发表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丰元凯主要分享了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历程、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等内容。他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走出一条新路,要重视音乐教育,大力研发音乐课程,让音乐教育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建立起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采用学生探究、互动式学习和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建立与乐器生产企业的联系,加快音乐课程改革,推进“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
张明主要从用户体验的角度,重点介绍了乐器外观、形制设计的现状,以及工艺设计学作为一个新的力量,介入乐器学后所产生的功效。他以低音拉弦乐器的创新设计、电子管风琴的设计、儿童钢琴的设计为案例,分享了其设计目的、发音原理、设计样图、细节体现、制作工艺等,表明进入中小学的乐器进行定制设计的重要性。
韩宝强就进入学校乐器应具备的性能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基于《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他认为进入学校的乐器和器材应该具备四个特点:良好的音质,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采购;具有吸引力的外观设计和工艺水准,需要对进入中小学的乐器进行定制设计;因地制宜、“因民族制宜”采购适宜的乐器,同时培养相关教师、编写相关教材;器材配备中适当配置数码录音、录像等相关设备,方便记录教学及学生创作。
随后,围绕“哪些乐器进课堂”、“乐器进课堂存在的问题”等内容,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上海音乐学院应有勤分享了学校乐器配备历史以及国外经验,并带领观众欣赏了新奇乐器的声音。
齐鲁师范学院房思钊认为,乐器作为教育装备进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如何真正发挥好乐器的作用。
临沂大学陈建国表示音乐教育体系需要整改,他提出“团队引领艺术教育”的观点,建议学校组织中小学乐队,并通过增加乐队合奏的考级项目来推动乐器进课堂的进度。
中国传媒大学谢丹根据教学经验提出学校应注重民族乐器的普及,学生不一定需要精通这些乐器,但是应该对各个民族的乐器都有所了解,随后再按自身兴趣选择性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余兆欣以学生家长的角度,表示中小学引入一种乐器时,需要考虑乐器与教学的关系,她提出“与其不好的音乐教育,不如不要”,希望孩子能从学校的合作化教育培养中提升认知能力。
四川音乐学院何夕瑞认为,进入中小学的乐器应该经过筛选和改良,从外观、声音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并注意师资配备情况。
大连科曼琴行郭兴勇提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进入乐器制造行业的企业要科技与文化并重。
云南师范大学杨琛分享了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考察经验,表示希望当地高校设置民族特色乐器制作工艺的专业或课程,制作出来的乐器如果可以进入中小学,那么就能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对乐器进行保护与传承。
韩宝强总结,乐器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观不具有吸引力。他提议成立“乐器设计研究会”,定制设计的乐器不一定要增加成本,关键在于设计的理念和技术。
会上对中国音乐素质教育的探讨,不仅引发了与会者的热议,也将给业内人士带来更深入的思考,相信将促进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
(编辑 杜 青)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韩宝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张明、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音乐教学设备与课程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丰元凯作为主讲嘉宾,与参会嘉宾围绕音乐教育中乐器学研究和乐器设计对兴趣的影响、乐器教学标准化装备、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培养及音乐教育体系等多层面展开深入、全面的探讨,特别是针对目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向展开热议,纷纷发表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丰元凯主要分享了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历程、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等内容。他认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走出一条新路,要重视音乐教育,大力研发音乐课程,让音乐教育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建立起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采用学生探究、互动式学习和多种艺术形式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建立与乐器生产企业的联系,加快音乐课程改革,推进“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
张明主要从用户体验的角度,重点介绍了乐器外观、形制设计的现状,以及工艺设计学作为一个新的力量,介入乐器学后所产生的功效。他以低音拉弦乐器的创新设计、电子管风琴的设计、儿童钢琴的设计为案例,分享了其设计目的、发音原理、设计样图、细节体现、制作工艺等,表明进入中小学的乐器进行定制设计的重要性。
韩宝强就进入学校乐器应具备的性能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基于《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他认为进入学校的乐器和器材应该具备四个特点:良好的音质,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采购;具有吸引力的外观设计和工艺水准,需要对进入中小学的乐器进行定制设计;因地制宜、“因民族制宜”采购适宜的乐器,同时培养相关教师、编写相关教材;器材配备中适当配置数码录音、录像等相关设备,方便记录教学及学生创作。
随后,围绕“哪些乐器进课堂”、“乐器进课堂存在的问题”等内容,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上海音乐学院应有勤分享了学校乐器配备历史以及国外经验,并带领观众欣赏了新奇乐器的声音。
齐鲁师范学院房思钊认为,乐器作为教育装备进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如何真正发挥好乐器的作用。
临沂大学陈建国表示音乐教育体系需要整改,他提出“团队引领艺术教育”的观点,建议学校组织中小学乐队,并通过增加乐队合奏的考级项目来推动乐器进课堂的进度。
中国传媒大学谢丹根据教学经验提出学校应注重民族乐器的普及,学生不一定需要精通这些乐器,但是应该对各个民族的乐器都有所了解,随后再按自身兴趣选择性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余兆欣以学生家长的角度,表示中小学引入一种乐器时,需要考虑乐器与教学的关系,她提出“与其不好的音乐教育,不如不要”,希望孩子能从学校的合作化教育培养中提升认知能力。
四川音乐学院何夕瑞认为,进入中小学的乐器应该经过筛选和改良,从外观、声音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并注意师资配备情况。
大连科曼琴行郭兴勇提出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进入乐器制造行业的企业要科技与文化并重。
云南师范大学杨琛分享了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考察经验,表示希望当地高校设置民族特色乐器制作工艺的专业或课程,制作出来的乐器如果可以进入中小学,那么就能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对乐器进行保护与传承。
韩宝强总结,乐器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观不具有吸引力。他提议成立“乐器设计研究会”,定制设计的乐器不一定要增加成本,关键在于设计的理念和技术。
会上对中国音乐素质教育的探讨,不仅引发了与会者的热议,也将给业内人士带来更深入的思考,相信将促进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
(编辑 杜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