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疫情中,在所有受影响的人群中,2020届高校毕业生可以说是最焦虑的群体之一。线下的宣讲、招聘活动都被暂停,“开学即毕业、毕业即失业”的惶恐让毕业生们无所适从。当下,“云招聘”已启动,但难适应线上面试、无法提前实习、企业招聘需求紧缩,许多毕业生无奈发出“我太难了”的呼声。
求职交流变成了比惨大会 “迟迟没有面试通知,我的求职是开启了单机模式吗?”“早知春招如此难,秋招时我就不会挑三拣四了”“学校不允许外出实习,转正的机会就这么溜走了”……在一个名叫“不做毕剩客”的微信交流群里,一些试图从春季招聘中突围的应届生们叫苦不迭。
“求职交流变成了求职比惨大会,太让人喘不过气了。”在厦门大学读研三的小陈是该微信群中的一员。线下双选会取消,小陈的手机里下载了6个求职App、关注了一大堆招聘公众号、还加入了3个求职交流群。焦虑在这些寄希望于春招的年轻人之间传递,疫情将他们推至“开学即毕业、毕业就失业”的惶恐面前。
一场考验心态的持久战 相比秋招,春招本就缩水了不少,疫情更是开启了春招的“困难模式”。
——招聘进度放缓,“金三银四”或将变成“金五银六”。“金三银四”本指每年三四月都会迎来的一波招聘热潮,然而延迟复工让不少企业春招的日程安排也相应推后。招聘高峰延后、简历石沉大海、HR“已读不回”,春招俨然成为一场考验心态的持久战。
——招聘方式转变,视频面试惹担忧。疫情防控期间,线上面试已成常态。有HR对线上面试的效果表示担忧:应聘者的肢体语言细节、待人接物礼仪、临场反应能力都无法在线上得到全面展示。
——岗位需求减少,人才扎堆“大厂”。疫情冲击下,大中型和稳健型企业,凭借相对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成为求职者眼中的香饽饽。
与其被动焦虑,不如主动破局 面对岗位缩招、僧多粥少的求职困境,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長李连友说,信心比岗位更重要,应届生可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求职策略。
目前,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拓宽毕业生就业、升学渠道的政策和措施,如扩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项目、应征入伍等招聘招募规模,扩大硕士研究生、专升本招生规模等。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辅导员程啸说:“其实岗位还是较多的,最近不少用人单位联系了我,关键是学生愿不愿去找、愿不愿去做。”他建议毕业生们要多尝试,不要眼高手低。
“人难我难莫畏难,关关难过关关过。”华中科技大学小倪说,一位非典时求职的前辈告诉他,当年很多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梦遭到冲击,但后来一切都好了起来。在小倪看来,尽管就业压力空前,但现在有了比当时更为发达的互联网求职平台,因此主动寻找机会比被动焦虑更为有用。
(摘自《半月谈》2020年第8期)
求职交流变成了比惨大会 “迟迟没有面试通知,我的求职是开启了单机模式吗?”“早知春招如此难,秋招时我就不会挑三拣四了”“学校不允许外出实习,转正的机会就这么溜走了”……在一个名叫“不做毕剩客”的微信交流群里,一些试图从春季招聘中突围的应届生们叫苦不迭。
“求职交流变成了求职比惨大会,太让人喘不过气了。”在厦门大学读研三的小陈是该微信群中的一员。线下双选会取消,小陈的手机里下载了6个求职App、关注了一大堆招聘公众号、还加入了3个求职交流群。焦虑在这些寄希望于春招的年轻人之间传递,疫情将他们推至“开学即毕业、毕业就失业”的惶恐面前。
一场考验心态的持久战 相比秋招,春招本就缩水了不少,疫情更是开启了春招的“困难模式”。
——招聘进度放缓,“金三银四”或将变成“金五银六”。“金三银四”本指每年三四月都会迎来的一波招聘热潮,然而延迟复工让不少企业春招的日程安排也相应推后。招聘高峰延后、简历石沉大海、HR“已读不回”,春招俨然成为一场考验心态的持久战。
——招聘方式转变,视频面试惹担忧。疫情防控期间,线上面试已成常态。有HR对线上面试的效果表示担忧:应聘者的肢体语言细节、待人接物礼仪、临场反应能力都无法在线上得到全面展示。
——岗位需求减少,人才扎堆“大厂”。疫情冲击下,大中型和稳健型企业,凭借相对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成为求职者眼中的香饽饽。
与其被动焦虑,不如主动破局 面对岗位缩招、僧多粥少的求职困境,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長李连友说,信心比岗位更重要,应届生可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求职策略。
目前,人社部、教育部等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拓宽毕业生就业、升学渠道的政策和措施,如扩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基层服务项目、应征入伍等招聘招募规模,扩大硕士研究生、专升本招生规模等。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辅导员程啸说:“其实岗位还是较多的,最近不少用人单位联系了我,关键是学生愿不愿去找、愿不愿去做。”他建议毕业生们要多尝试,不要眼高手低。
“人难我难莫畏难,关关难过关关过。”华中科技大学小倪说,一位非典时求职的前辈告诉他,当年很多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梦遭到冲击,但后来一切都好了起来。在小倪看来,尽管就业压力空前,但现在有了比当时更为发达的互联网求职平台,因此主动寻找机会比被动焦虑更为有用。
(摘自《半月谈》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