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界权威人士邱学华说过:“审题就是弄清楚题意=解题的一半”。而应用题的文字简洁,语言准确,精练的文字中,隐含着各种数量间的关系;同时由于数学问题原本来源于实际生活,但学生不会把文字转化为实际问题。审题这一环节必须扫清文字障碍,找出数量间的相互关系,这一过程是将应用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重组的复杂思维过程。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应用题的解答也就完成了一半。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给学生面对应用题如何进行思考,首先得弄清学生在审题时的思维障碍的几种表现,再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选择审题方法,全面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审题;思维障碍;审题方法
应用题的教学始终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数学水平的高低。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把握好审题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一、审题=解题的一半
所谓“审题”,就是学生在解应用题时,根据题目的叙述性表达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界权威人士邱学华说过:“审题就是弄清楚题意=解题的一半”。而应用题的文字简洁,语言准确,精练的文字中,隐含着各种数量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数学问题原本来源于实际生活,但学生不会把文字转化为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在分析时思路清晰推理严密,如果把这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应用题,大部分学生就措手无策了。这给学生审题带来了一定困难,有时往往因一字之差或数量位置的变化,解题思路及方法却迥然不同。审题这一环节必须扫清文字障碍,找出数量间的相互关系,这一过程是将应用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重组的复杂思维过程。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应用题的解答也就完成了一半。
二、审题时学生的思维障碍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给学生面对应用题如何进行思考,首先得弄清学生在审题时的思维障碍的几种表现:
1、知道求什么,但不知道题中给出的数量究竟有什么用,各种数量间的关系是什么,不会加工,重组这些信息,因此不知该如何解答。
2、心中明了,却回答不清,不能形成清晰的思路,有针对性的答题。
3、对例题或作业中未遇所过的陌生“面孔”束手无策,缺乏迁移能力。
4、对综合性问题,往往顾此失彼或不知从何入手,抓不到问题的突破口。
三、审题方法
1、充分应用直观教具。有这样的学生,凡是遇到“多”就加,“少”就减,为了消除这个消极定势思维的负面影响,我用身边的实物,通过感知和想象,使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大脑中建立起鲜明的理性认识。
2、从编题入手,让学生感到应用题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能弄清数量关系的来龙去脉与结构。
3、用简洁精确的文字语言概括题意。例如:师傅加工零件80个,比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工2倍少10个,徒弟加工零件多少个?教学时教师不能仅拘泥于(零件个数)表象思维列出正确算式,而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概括为“80比什么数的2倍少10”这样数量间的关系就比原题的表述明了多了。这样训练有利于揭示问题本质,获得解决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4、找关键词,弄清每个词语的真实含义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对于应用题的概念、名词、术语,重在领会其数学意义,找出数量间的关系,常见的关键词多集中在“和、差、倍、分”上,如:“一共、平均、多、少、快、慢、超过、提前、剩余、降低”等等,都要求咬文嚼字,分辨清楚,做到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意。
5、用线段图来概括题意。例如:学校举行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水彩画比蜡笔画少1/8,蜡笔画有多少幅?用线段图来概括题意既形象又直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借助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因此教师应结合具体题目,教给学生画线段图的方法,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6、摘录条件和问题。例如: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资,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入灾区,实际每1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多少小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概括题意。
计划 每小时行60千米 要6.5小时
实际 每小时行78千米 要 ?小时
从而使题意被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有利于学生分析揭示出数量关系。
7、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使各类问题一般化。在审题中,要特别注意题目分析,防止解题模式化,否则会使学生不能从整体上去考虑问题,造成无所适从,因此在教学时,要总结解题规律挖掘本质和方法上的共性进行抽象和概括。例如:①甲、乙二人合做1050个零件,甲每小时加工70个,乙每小时加工280个,乙先做30分钟后,乙加入合作,几小时才能做完?②一项工程,甲独做要8天才能完成,乙独做要10天,二人合做2天后,剩下的由乙独做,还要几天才能完成?
上述二例,从表面上看似乎无关系,但基本数量关系是同一类型的。根据这些题目所提示的不同关系式之间内在的联系,可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改变应用题的实际意义,使各种常见类型的 应用题一般化,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给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应用题审题这一关就不攻自破了。
关键词:审题;思维障碍;审题方法
应用题的教学始终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数学水平的高低。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把握好审题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一、审题=解题的一半
所谓“审题”,就是学生在解应用题时,根据题目的叙述性表达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界权威人士邱学华说过:“审题就是弄清楚题意=解题的一半”。而应用题的文字简洁,语言准确,精练的文字中,隐含着各种数量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数学问题原本来源于实际生活,但学生不会把文字转化为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在分析时思路清晰推理严密,如果把这些实际问题转化为应用题,大部分学生就措手无策了。这给学生审题带来了一定困难,有时往往因一字之差或数量位置的变化,解题思路及方法却迥然不同。审题这一环节必须扫清文字障碍,找出数量间的相互关系,这一过程是将应用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重组的复杂思维过程。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应用题的解答也就完成了一半。
二、审题时学生的思维障碍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给学生面对应用题如何进行思考,首先得弄清学生在审题时的思维障碍的几种表现:
1、知道求什么,但不知道题中给出的数量究竟有什么用,各种数量间的关系是什么,不会加工,重组这些信息,因此不知该如何解答。
2、心中明了,却回答不清,不能形成清晰的思路,有针对性的答题。
3、对例题或作业中未遇所过的陌生“面孔”束手无策,缺乏迁移能力。
4、对综合性问题,往往顾此失彼或不知从何入手,抓不到问题的突破口。
三、审题方法
1、充分应用直观教具。有这样的学生,凡是遇到“多”就加,“少”就减,为了消除这个消极定势思维的负面影响,我用身边的实物,通过感知和想象,使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大脑中建立起鲜明的理性认识。
2、从编题入手,让学生感到应用题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能弄清数量关系的来龙去脉与结构。
3、用简洁精确的文字语言概括题意。例如:师傅加工零件80个,比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工2倍少10个,徒弟加工零件多少个?教学时教师不能仅拘泥于(零件个数)表象思维列出正确算式,而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概括为“80比什么数的2倍少10”这样数量间的关系就比原题的表述明了多了。这样训练有利于揭示问题本质,获得解决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4、找关键词,弄清每个词语的真实含义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对于应用题的概念、名词、术语,重在领会其数学意义,找出数量间的关系,常见的关键词多集中在“和、差、倍、分”上,如:“一共、平均、多、少、快、慢、超过、提前、剩余、降低”等等,都要求咬文嚼字,分辨清楚,做到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意。
5、用线段图来概括题意。例如:学校举行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水彩画比蜡笔画少1/8,蜡笔画有多少幅?用线段图来概括题意既形象又直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借助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因此教师应结合具体题目,教给学生画线段图的方法,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6、摘录条件和问题。例如: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资,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入灾区,实际每1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多少小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概括题意。
计划 每小时行60千米 要6.5小时
实际 每小时行78千米 要 ?小时
从而使题意被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有利于学生分析揭示出数量关系。
7、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使各类问题一般化。在审题中,要特别注意题目分析,防止解题模式化,否则会使学生不能从整体上去考虑问题,造成无所适从,因此在教学时,要总结解题规律挖掘本质和方法上的共性进行抽象和概括。例如:①甲、乙二人合做1050个零件,甲每小时加工70个,乙每小时加工280个,乙先做30分钟后,乙加入合作,几小时才能做完?②一项工程,甲独做要8天才能完成,乙独做要10天,二人合做2天后,剩下的由乙独做,还要几天才能完成?
上述二例,从表面上看似乎无关系,但基本数量关系是同一类型的。根据这些题目所提示的不同关系式之间内在的联系,可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改变应用题的实际意义,使各种常见类型的 应用题一般化,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给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应用题审题这一关就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