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镇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享有“母亲河”“美酒河”美誉的赤水河发源地,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煤炭基地县、省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县和革命老区县。全县面积3696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254个村(社区),有彝、苗、白、回等17个少数民族,总人口达157万人,为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
推进贫困地区发展、解决贫困人口脱贫,始终是全县工作的重点。“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百万人民,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大思路谋发展、大规模打基础、大手笔推项目、大气魄抓产业”的扶贫思路,不断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坚持项目整合,着力加大综合扶贫开发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规划、集中投入,相互配套、形成合力,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切实加大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推进扶贫开发。“十二五”以来,镇雄县共投入扶贫资金6.2亿元 ,整合部门项目资金20.36亿元,实施了连片开发项目1个,整乡推进项目7个,省级整村推进488个,市级整村推进43个,深度贫困村整村推进7个,完成革命老区项目建设点12个,取得了极为明显的综合效益,达到了建成一个、脱贫一个、带动一片的扶贫效果,助推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实现14万人稳定脱贫。
(二)坚持产业培育,着力增强扶贫造血功能。镇雄县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按照“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活三产”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体系。全县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为群众持续增收、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一五”末的2400元增长到现在的6400元,增长了2.7倍,产业扶贫的巨大效益充分显现。
(三)坚持基础打造,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制约。交通建设提速推进,成贵高铁、镇毕高速快速推进,隆黄铁路获得批准,镇牛二级公路进展顺利,工业园区二级路连接线建成通车,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公路等级化率提高了19.3个百分点,达37.67%,长期制约镇雄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渐打破。苏木水库项目建议书编制完成,“五小”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深入实施,有效解决了85万农村居民和16.7万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有效灌溉保证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达30.73%。农网改造升级进度加快,全县农网户表改造达18.1万户,农网覆盖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达53.19%,农民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有望在2016年全面得到解决。
(四)坚持民生改善,着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十二五”以来,镇雄县累计完成民生支出169.3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83.34%。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启动实施,整合资金10.4亿元实施了一批连片开发、整乡推进等扶贫项目,投入资金2.92亿元消除茅草房4.9万户。
(五)坚持素质提升,着力增强自身发展能力。镇雄县始终以宣传教育为着力点,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科技、法律、健康、市场经济等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技能,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以来,新建完全小学10所、初级中学10所,新建农家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化站、农民健身场所近1000个,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23万户。共组织培训2600余期近30万人次,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技能得到明显提升。
(六)坚持社会参与,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认真组织实施“百千万帮扶工程”,启动“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建立县级领导干部“三联系两深入”制度,高位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实行“5+X”的挂钩扶贫模式,共有16家市级以上部门和83家县级部门对全县93个贫困村进行驻村帮扶,累计投入部门帮扶资金5000余万元。各种渠道累计捐资达1亿元以上,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开发新格局。
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只有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可持续的措施,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才能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全部脱贫。
下一步工作中,镇雄县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2015年-2020年,每年实现8万以上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到2020年,农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28元以上,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帮扶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基本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基本接近全县平均水平,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核心所在。以特殊困难群众的脱贫为突破口,以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基础设施“五个到村到户”作为抓手,缺什么补什么,实施点对点的精准扶贫。按照“长期、短期结合,大、小项目结合,产业扶贫和培训转移就业结合”的原则,实施“一户一策一责任人”的到户帮扶责任制,采用靶向疗法,逐乡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扶持措施,精确制导,精确“滴灌”,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全面落实挂钩帮扶责任制,将全县20个贫困乡镇、196个贫困村分解落实到各级挂钩帮扶单位,每两年一轮,用6年时间,实现贫困乡镇、贫困村的帮扶全覆盖。 (二)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产业发展是从根本上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大力实施水、电、路、房屋改造等基础工程,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向特困区域、贫困村延伸、倾斜。一是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面解决“十二五”规划内的农村居民和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二是加大农村农网改造升级力度,不断提升供电质量和保障能力。到2016年,农村户表改造率达100%,有效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硬化路,村庄内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行政村村村通客运车辆。四是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和安居工程建设。到2020年,基本消除农村危房,全面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
(三)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不断改善发展条件。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是扶贫开发的着力点。一是抓产业基地。以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按照“一村一业”的发展思路,找准市场需求的契合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二是抓龙头企业。以做大做强工业园区为主要目标,在强化雨润、新同兴、小五金、水晶项目龙头带动作用的同时,积极引进一批与当前镇雄产业契合度高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与产业相关的项目,延长产业链。三是抓土地流转。大力推广镇雄县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成功经验,积极走“公司+农户”的路子,探索股份化扶贫模式,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公司,让农民以土地入股有收入,在公司务工有收入,拓展增收渠道,确保稳定增收。
(四)大力实施智力扶贫,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自我脱贫能力是扶贫开发的主要目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致力发展高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努力抓好全民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健康教育、科技教育,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智力保障。
(五)大力实施社会扶贫,凝聚扶贫强大合力。积极搭建社会扶贫工作平台,使贫困地区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有效对接,使想扶贫的能参与、想捐赠的有渠道。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广泛动员组织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凝聚各方面参与扶贫事业的巨大能量,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扶贫开发新格局。
(六)大力实施党建扶贫,努力实现互融互促。加强基层党建、激发组织活力,是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根本保证。镇雄县将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致富示范作用,努力培育党性坚定、业务精通、敢闯敢试、吃苦耐劳的基层干部和新型农民,积极投身扶贫攻坚主战场,高效务实开展工作,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人才支持,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
推进贫困地区发展、解决贫困人口脱贫,始终是全县工作的重点。“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百万人民,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大思路谋发展、大规模打基础、大手笔推项目、大气魄抓产业”的扶贫思路,不断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坚持项目整合,着力加大综合扶贫开发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规划、集中投入,相互配套、形成合力,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切实加大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推进扶贫开发。“十二五”以来,镇雄县共投入扶贫资金6.2亿元 ,整合部门项目资金20.36亿元,实施了连片开发项目1个,整乡推进项目7个,省级整村推进488个,市级整村推进43个,深度贫困村整村推进7个,完成革命老区项目建设点12个,取得了极为明显的综合效益,达到了建成一个、脱贫一个、带动一片的扶贫效果,助推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实现14万人稳定脱贫。
(二)坚持产业培育,着力增强扶贫造血功能。镇雄县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按照“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活三产”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体系。全县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为群众持续增收、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一五”末的2400元增长到现在的6400元,增长了2.7倍,产业扶贫的巨大效益充分显现。
(三)坚持基础打造,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制约。交通建设提速推进,成贵高铁、镇毕高速快速推进,隆黄铁路获得批准,镇牛二级公路进展顺利,工业园区二级路连接线建成通车,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公路等级化率提高了19.3个百分点,达37.67%,长期制约镇雄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渐打破。苏木水库项目建议书编制完成,“五小”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深入实施,有效解决了85万农村居民和16.7万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有效灌溉保证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达30.73%。农网改造升级进度加快,全县农网户表改造达18.1万户,农网覆盖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达53.19%,农民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有望在2016年全面得到解决。
(四)坚持民生改善,着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十二五”以来,镇雄县累计完成民生支出169.3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83.34%。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启动实施,整合资金10.4亿元实施了一批连片开发、整乡推进等扶贫项目,投入资金2.92亿元消除茅草房4.9万户。
(五)坚持素质提升,着力增强自身发展能力。镇雄县始终以宣传教育为着力点,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科技、法律、健康、市场经济等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技能,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以来,新建完全小学10所、初级中学10所,新建农家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化站、农民健身场所近1000个,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23万户。共组织培训2600余期近30万人次,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技能得到明显提升。
(六)坚持社会参与,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认真组织实施“百千万帮扶工程”,启动“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建立县级领导干部“三联系两深入”制度,高位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实行“5+X”的挂钩扶贫模式,共有16家市级以上部门和83家县级部门对全县93个贫困村进行驻村帮扶,累计投入部门帮扶资金5000余万元。各种渠道累计捐资达1亿元以上,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开发新格局。
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只有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可持续的措施,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才能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全部脱贫。
下一步工作中,镇雄县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2015年-2020年,每年实现8万以上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到2020年,农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28元以上,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帮扶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基本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基本接近全县平均水平,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核心所在。以特殊困难群众的脱贫为突破口,以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基础设施“五个到村到户”作为抓手,缺什么补什么,实施点对点的精准扶贫。按照“长期、短期结合,大、小项目结合,产业扶贫和培训转移就业结合”的原则,实施“一户一策一责任人”的到户帮扶责任制,采用靶向疗法,逐乡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扶持措施,精确制导,精确“滴灌”,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全面落实挂钩帮扶责任制,将全县20个贫困乡镇、196个贫困村分解落实到各级挂钩帮扶单位,每两年一轮,用6年时间,实现贫困乡镇、贫困村的帮扶全覆盖。 (二)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产业发展是从根本上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大力实施水、电、路、房屋改造等基础工程,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向特困区域、贫困村延伸、倾斜。一是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面解决“十二五”规划内的农村居民和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二是加大农村农网改造升级力度,不断提升供电质量和保障能力。到2016年,农村户表改造率达100%,有效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硬化路,村庄内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行政村村村通客运车辆。四是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和安居工程建设。到2020年,基本消除农村危房,全面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
(三)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不断改善发展条件。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是扶贫开发的着力点。一是抓产业基地。以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按照“一村一业”的发展思路,找准市场需求的契合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二是抓龙头企业。以做大做强工业园区为主要目标,在强化雨润、新同兴、小五金、水晶项目龙头带动作用的同时,积极引进一批与当前镇雄产业契合度高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与产业相关的项目,延长产业链。三是抓土地流转。大力推广镇雄县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成功经验,积极走“公司+农户”的路子,探索股份化扶贫模式,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公司,让农民以土地入股有收入,在公司务工有收入,拓展增收渠道,确保稳定增收。
(四)大力实施智力扶贫,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自我脱贫能力是扶贫开发的主要目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致力发展高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努力抓好全民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健康教育、科技教育,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智力保障。
(五)大力实施社会扶贫,凝聚扶贫强大合力。积极搭建社会扶贫工作平台,使贫困地区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有效对接,使想扶贫的能参与、想捐赠的有渠道。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广泛动员组织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凝聚各方面参与扶贫事业的巨大能量,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扶贫开发新格局。
(六)大力实施党建扶贫,努力实现互融互促。加强基层党建、激发组织活力,是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根本保证。镇雄县将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致富示范作用,努力培育党性坚定、业务精通、敢闯敢试、吃苦耐劳的基层干部和新型农民,积极投身扶贫攻坚主战场,高效务实开展工作,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人才支持,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