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抓手。在该课程中创新性地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不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具有创新性指导意义,更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帮助。文章通过发掘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并结合其实际可行性提出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优势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G44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7-0011-02
对大学生而言,外部世界的快速变化、人才市场的高要求及人才快速流动,以及学校内部的学习与社交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出现在大学生中的极端事件越来越多,也逐步引发了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这给众多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挑战,通过何种方式来培育与提升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摆在他们眼前的难题。
体验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较为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其核心要义就是一切以学生体验为本,以学生的诉求为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一、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各级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是集提高高校学生心理调节能力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等为一体的课程,课程目标是借助校内的课程和实践,以及校外的一些实习实训活动,向广大学生传授关于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与技巧,帮助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而让大学生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人生观。
所谓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高校教师通过必要的形式,对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有专题角色的实训演练,并且教师会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与其进行心理方面的交流,或有针对性地解答其问题,增进学生对自我感受的认知。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个体健康价值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其相较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课程教学模式,运用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学生个体在毕业后,也可以借助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收获的体验和感受,在今后职场与社会生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景唤醒,进而正确积极地解决相关心理问题。
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基本特点就是以学生的体验为出发点,同时兼具系统性、自主性与实践性等特征,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首先,教师创设某主题情景活动;其次,学生在活动中分享、交流和体验;再次,学生内化体验进行应用。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学观和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创设情境活动—交流分享体验—体验内化应用,即通过系列的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寓于情感体验、实践实训以及群体互动之中。它不仅能够较好地关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引导与鼓励学生在相关主题情景活动之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沉淀、自我反思,更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内在的认知与潜能,最终促进其成长与成才。
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主要是基于大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成长特点,依托特定的主题或情景实操,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情感的联结、知识的理解以及能力水平的发展。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近些年心理学领域所引入的创新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这类创新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锻炼了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自信心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当代大学生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与科学文化素养,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又同时面临诸多的社会挑战与问题。比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与成长背景差距较大的班级同学或室友如何较好地相处?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部分大学生造成一些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其身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伤害。而这些压力如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则可能转变为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成长,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对外部社会产生恶劣影响。此外,由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在其发展完善过程中相较于专业性学科的受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课程设置理论化严重,实践活动严重匮乏
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学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其特有的课程属性,其所涵盖的专业以及知识的跨度相对较大,而且大部分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多为高校辅导员或思政专业的相关教师,整体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有限,因此,对该课程中的部分教育内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进行相对简单的心理健康理论阐述,缺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的课堂活动设置,或者仅开展一些简单的互动活动,难以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心理调节的能力和学到释放压力的方法。
(二)课程授课形式多是填鸭式授课,教师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互动交流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多为学校辅导员等行政岗位教师,不具备相关的教学知识与授课技能,因而主要采用被动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单一地在讲堂上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与学生缺少必要的互动,导致学生对本門课程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的兴致不高,最终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在实际教学内容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不够
对大部分非心理专业的高校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专业课不同,仍属于公共必修课程,且学校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加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多兼职行政岗,或学生辅导员等,其难以系统化地研究本门课程。因此,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不够,对课程知识为学生所用的深度讲授也不够,多停留在泛泛讲述知识点的层面,而缺少对该门课程深度的把握。 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在完成大學期间基本课业学习的基础上,使大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能够充分地调动大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让其真正沉浸其中,从而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真实感知与思考,进而激发其内心潜质,引导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正确积极主动地面对心理问题,并且勇于发掘问题背后的原因,科学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这有助于其自信心的培养。
(二)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有助于构建轻松友好的校园环境
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独立地进行课程的填鸭式授课,而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则坐在讲台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内容的讲授。在课堂的空间范围内,教师与学生是被割裂开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缺少必要的互动,很难产生交流和形成共鸣;同时教师很难了解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其讲授的课程知识点或活动容易偏离学生的实际诉求,甚至背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无法积极地学习,教师得不到有效的正向反馈,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体验式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更好地掌握课上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或疏导,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健康水平。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多种教育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要义,进而构建健康的心态
1.讨论式体验教学模式
所谓讨论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先根据其教学的主体,预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同时,教师可以交叉采用讨论分析法与心理自述法进行课程教育教学。
2.活动式体验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众多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最受学生喜欢的,即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分享交流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在其中充当教练的角色把握讨论议题,围绕课程主体的议题进行必要的引导即可。
3.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模式
所谓角色扮演,即教师结合课程主体内容,设计出相关主体场景,以小组或个体形式对学生进行角色的安排,并在活动过程中设置必要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同理心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综上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许多不足,而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指导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小松.大学生交往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1):88-90.
[2]梁丽娟,黄 妹.基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2):53-55.
[3]周 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2):130-131.
[4]冯 蓉,张彦通.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基于CNKI(1983~2013)的文献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1):21-25,84.
[5]黄丽娜,赵德军.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综述[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7:223-225.
课题项目:2019年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基于情景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探索”(2019FXM19)。
作者简介:韩海燕(1978—),女,陕西府谷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G44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7-0011-02
对大学生而言,外部世界的快速变化、人才市场的高要求及人才快速流动,以及学校内部的学习与社交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出现在大学生中的极端事件越来越多,也逐步引发了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这给众多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挑战,通过何种方式来培育与提升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摆在他们眼前的难题。
体验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较为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其核心要义就是一切以学生体验为本,以学生的诉求为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一、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各级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是集提高高校学生心理调节能力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等为一体的课程,课程目标是借助校内的课程和实践,以及校外的一些实习实训活动,向广大学生传授关于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与技巧,帮助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而让大学生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人生观。
所谓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高校教师通过必要的形式,对学生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有专题角色的实训演练,并且教师会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与其进行心理方面的交流,或有针对性地解答其问题,增进学生对自我感受的认知。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个体健康价值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其相较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课程教学模式,运用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学生个体在毕业后,也可以借助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收获的体验和感受,在今后职场与社会生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景唤醒,进而正确积极地解决相关心理问题。
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基本特点就是以学生的体验为出发点,同时兼具系统性、自主性与实践性等特征,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首先,教师创设某主题情景活动;其次,学生在活动中分享、交流和体验;再次,学生内化体验进行应用。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学观和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创设情境活动—交流分享体验—体验内化应用,即通过系列的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寓于情感体验、实践实训以及群体互动之中。它不仅能够较好地关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引导与鼓励学生在相关主题情景活动之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沉淀、自我反思,更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内在的认知与潜能,最终促进其成长与成才。
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主要是基于大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成长特点,依托特定的主题或情景实操,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情感的联结、知识的理解以及能力水平的发展。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近些年心理学领域所引入的创新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这类创新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锻炼了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自信心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当代大学生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与科学文化素养,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又同时面临诸多的社会挑战与问题。比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与成长背景差距较大的班级同学或室友如何较好地相处?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部分大学生造成一些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其身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伤害。而这些压力如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则可能转变为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成长,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对外部社会产生恶劣影响。此外,由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在其发展完善过程中相较于专业性学科的受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课程设置理论化严重,实践活动严重匮乏
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学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其特有的课程属性,其所涵盖的专业以及知识的跨度相对较大,而且大部分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多为高校辅导员或思政专业的相关教师,整体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有限,因此,对该课程中的部分教育内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进行相对简单的心理健康理论阐述,缺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的课堂活动设置,或者仅开展一些简单的互动活动,难以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心理调节的能力和学到释放压力的方法。
(二)课程授课形式多是填鸭式授课,教师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互动交流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多为学校辅导员等行政岗位教师,不具备相关的教学知识与授课技能,因而主要采用被动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单一地在讲堂上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与学生缺少必要的互动,导致学生对本門课程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的兴致不高,最终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在实际教学内容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不够
对大部分非心理专业的高校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专业课不同,仍属于公共必修课程,且学校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加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多兼职行政岗,或学生辅导员等,其难以系统化地研究本门课程。因此,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不够,对课程知识为学生所用的深度讲授也不够,多停留在泛泛讲述知识点的层面,而缺少对该门课程深度的把握。 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在完成大學期间基本课业学习的基础上,使大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能够充分地调动大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让其真正沉浸其中,从而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真实感知与思考,进而激发其内心潜质,引导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正确积极主动地面对心理问题,并且勇于发掘问题背后的原因,科学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这有助于其自信心的培养。
(二)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有助于构建轻松友好的校园环境
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独立地进行课程的填鸭式授课,而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则坐在讲台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内容的讲授。在课堂的空间范围内,教师与学生是被割裂开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缺少必要的互动,很难产生交流和形成共鸣;同时教师很难了解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其讲授的课程知识点或活动容易偏离学生的实际诉求,甚至背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无法积极地学习,教师得不到有效的正向反馈,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体验式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更好地掌握课上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或疏导,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健康水平。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多种教育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要义,进而构建健康的心态
1.讨论式体验教学模式
所谓讨论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先根据其教学的主体,预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同时,教师可以交叉采用讨论分析法与心理自述法进行课程教育教学。
2.活动式体验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众多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最受学生喜欢的,即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分享交流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在其中充当教练的角色把握讨论议题,围绕课程主体的议题进行必要的引导即可。
3.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模式
所谓角色扮演,即教师结合课程主体内容,设计出相关主体场景,以小组或个体形式对学生进行角色的安排,并在活动过程中设置必要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同理心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综上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许多不足,而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指导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小松.大学生交往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1):88-90.
[2]梁丽娟,黄 妹.基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2):53-55.
[3]周 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2):130-131.
[4]冯 蓉,张彦通.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基于CNKI(1983~2013)的文献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1):21-25,84.
[5]黄丽娜,赵德军.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综述[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7:223-225.
课题项目:2019年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基于情景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探索”(2019FXM19)。
作者简介:韩海燕(1978—),女,陕西府谷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