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土木专业“1+2+4”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iaome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和土木专业人才培养的困惑为切入点,基于提高新建院校土木专业人才培养的竞争力,结合土木专业的特点,从办学实力、专业水平、学生潜质、学生就业、人才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土木专业应以培养多类型人才为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提出“1+2+4”人才培养模式,并对“1+2+4”培养模式的内涵、实施及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土木专业;1+2+4;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杜书廷(1974-),男,河南宝丰人,许昌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马金柱(1972-),男,河南西峡人,许昌学院招生就业处,副教授。(河南 许昌 4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课题编号:[2010]-JKGHAG-0519)、许昌学院2010年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0201004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0-0059-02
  
  高等工科教育是以培养工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构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工科教育职能的顺利实现。而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土木专业来说,由于学校在本科教育方面与其他院校相比缺乏竞争力,同时土木专业又是一个涉及建筑、道路、桥梁、隧道、水利等众多领域的大专业,它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构建显得尤为重要与复杂。课题组通过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土木专业人才培养的困惑,结合其办学实力、学生潜质、学生就业、人才需求等因素,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土木专业应以培养多类型人才为目标,同时提出了“1+2+4”人才培养模式。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困惑
  1.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结构性调整,新建本科院校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792所,其中新建本科院校数量达到了258所,占全国现有普通本科院校的近1/3。[1]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二是由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师范类本科院校,三是由多种类型的专科学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虽然整体实力较低,在办学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但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既要为名牌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生源,又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它既要培养理论型人才以满足学生考研需求,又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教学上既要保证充分的理论教学又要保证充足的实践教学。
  2.土木专业人才培养的困惑
  就土木专业的办学现实来看,新建本科院校整体实力位于高等教育体系的中游偏下水平。其与985高校、211高校、地方名牌院校相比,理论教学、科研方面有较大差距,但实践教学经验可能还存在优势;与专科和高职院校相比,虽然理论教学、科研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实践教学方面却处于劣势。所以,新建本科院校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方面均无绝对的优势可言。新建本科院校之间相比,各院校土木专业之间的实力也不尽相同,由土建类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院校实力明显高于其他院校,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来的院校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
  鉴于上述特点,新建本科院校的土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更困难、更复杂,从而产生一定的困惑。如果完全培养研究生生源和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与名牌院校正面竞争显然不太现实,而仅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职院校竞争又不太甘心,也不符合本科教育的目标。就现实而言,目前多数新建院校定位于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时间所限,很难在四年内同时设置系统全面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大量丰富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既缺乏名牌院校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又不具备职业学院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另外,就学生就业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土木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呈多元性,有考研、设计、施工、管理等,增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难度和困惑。
  二、新建本科院校土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1.培养目标定位的依据
  新建本科院校数量众多,各个院校土木专业在办学实力、地域特色、生源质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不能一概而论,应本着因不同院校而异、不同学生而异、不同就业方向而异的原则,结合各院校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构建适宜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而言,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第一,学校办学实力差异。由土建类高专升格的本科院校土木专业实力相对较强,可能已经具备与地方名牌院校竞争的实力,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一定比例的研究生生源,达到增强一定竞争力的目的。对于高职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而言,实践教学是其优势,鉴于就业竞争和服务地方的考虑,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辅以培养一定的研究生生源和应用型人才。对于个别新建师范性或综合性本科院校来说,土木专业大多是新设置的,办学经验欠缺,毫无任何优势与特色,人才培养类型应多样化,以适应多元化的学生就业现状。
  第二,学生潜质差异。新建本科院校土木专业的生源差异较大,学生素质与基础会有较大区别。有的学生中学数理化基础较好,适合读研深造或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有的学生数理化基础较差,适合从事实践性较强的工作;有的学生善于思考与创新,适宜于研究性、创新性工作;有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比较适宜于应用性工作;还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比较适宜于技能性工作。
  第三,学生就业差异。从土木专业学生就业方向来看,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知识水平等不同,其毕业去向也会有较大不同,有读研深造、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不同的人才类型、工作性质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时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灵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第四,人才需求与就业竞争。就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来看,需要一定数量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还需要较大数量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最大数量的动手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工作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2]就学生就业竞争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培养多类型的土木人才,能与名牌院校、高职院校相比有较大的竞争力,才能占有更多的建筑人才市场,学生就业才能有较强的竞争力。
  2.多类型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上述分析,从各院校土木专业办学实力、学生潜质、学生就业、人才需求等角度考虑,新建本科院校土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应基于灵活多变、因校而异、因学生而异、因岗位而异的原则,以培养多类型人才为目标,多类型人才即技术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三类人才。技术创新型主要指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生源,应用型主要指有一定理论与技术知识且可以应用于社会生产之中的人才,主要是指工程设计、工程造价等人才,技能型指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工作在生产一线的人才,主要是指工程技术人员、监理人员、管理人员、测量员、资料员等。
  在培养目标定位时,每个学校并不一定都要培养上述三类人才,而是可以依据各自学校土木专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性培养。土建类高专升格的本科院校土木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创新型人才为主,主要培养工程设计类人才和研究生生源;新建土木专业以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即工程技术、工程监理等人才;理论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以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理论应用型人才為主;实践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另外,对于各院校来说,各类型人才培养的比重是自由灵活的,依据各院校土木专业每年的办学情况和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而定。
  三、土木专业“1+2+4”培养模式
  为保证新建本科院校土木专业多类型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需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课题组对传统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土木专业办学现状,创新性地提出把传统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1+2+4”人才培养模式。
  1.“1+2+4”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2+4”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专业基础平台、2个专业模块、4个专业方向”。“1个专业基础平台”指专业基础课和英语、高数等通识类课程;“2个专业模块”是指大土木专业中房屋建筑工程和道路桥梁工程两大模块课程。之所以只设置房屋建筑工程和道路桥梁工程两个专业模块,而不设置水利工程、隧道工程等其他模块,主要依据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土木专业的办学实际,他们由于办学实力所限,绝大多数设置的是上述两个模块,很少设置其他专业模块;“4个专业方向”是指依据各院校专业实力、学生就业意向、人才需求等因素,在每个专业模块的基础上再设置考研、设计、施工、管理4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专业方向设置体现了多类型人才培养目标,供学生依据自身基础、兴趣及就业意愿自由选择。
  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的设置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个模块、四个方向,各院校可以依据自身办学实际灵活地设置适宜于自身的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对于某个院校来说,土木专业“1+2+4”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随着办学实力、人才需求、学生就业等因素的变化而随时调整。
  2.“1+2+4”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土木专业“1+2+4”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时,必须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在原来“平台+模块”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深化为“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模块+专业方向”三个层次,学生要进行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两次选择。两大模块的八个专业方向设置完成后,各专业方向设置相关的课程组,同时组织本领域的专业教师成立教学与科研團队,作为本专业方学生的专业导师。考研课群组设置时要考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管理等硕士研究生专业入学考试内容,专业导师尽量选择相关领域高学历教师。设计、施工、管理专业方向导师选择时,也可以聘请建筑企业的建筑师、工程师、造价师、监理师、技术员等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
  学生利用第一学年与第二学年完成“1个专业基础平台”的专业基础课程及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通识类课程,第三学年开始学生选择专业模块(利用一年时间完成专业模块课程),第四学年初学生再次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专业方向,同时选择专业导师、各专业方向课程、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的内容及要求完全按照专业方向需要而定,专业方向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开展可依据不同方向、不同课程性质、不同内容灵活变化,由专业导师全过程负责,学生利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专业方向课程、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对于毕业设计的内容,考研方向的学生最好选择与自己考研方向一致的内容,设计方向的学生可以做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计,施工与管理方向的学生可以做施工组织设计。
  四、“1+2+4”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1.改革现有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
  “1+2+4”人才培养模式与现行的培养模式有较大的差别,特别是模块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与传统教学计划有很大变化,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进行改革。依据专业方向设置情况,适当删减专业模块课程,原有的专业任选课程以及原有部分模块课程根据其内容设置多个专业方向课程组,每门课程的开设时间依据培养模式的需要来设置。
  2.课程组建设及专业导师的培养
  在专业方向设置完成以后,围绕每个专业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形成独立的课程组,而建成的课程组也是本专业将来进行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的基础。另外,每个专业方向都应该有5~8名专业导师,专业导师可以由本领域的高职称或高学历教师担任,对于实践知识要求较高的专业方向还要设置双师型导师,也可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导师。
  3.加大人才市场需求调研
  为使“1+2+4”人才培养模式能顺利实施,各院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建筑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调研,掌握建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以便合理地设置专业方向课群组。人才市场调研除了常规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本专业毕业生信息库的方法,把各届毕业生就业信息建立数据库,其中包括其姓名、工作单位、具体业务、联系方式等,由专门的机构管理该数据库,还要定期地与他们联系,了解各类建筑企业、各个技术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
  4.加大与地方相关部门的产学研合作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一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以及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的优势,本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密切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准确掌握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加大与地方相关部门的产学研结合,提高各专业社会服务的范围和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方向设置更科学、课程设置更合理,同时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空间与机遇。
  五、结语
  土木专业“1+2+4”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将使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各自的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能适应市场需求,使新建本科院校无论是对于名牌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总之,土木专业“1+2+4”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适合当前我国众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的类型、方法灵活多变,各院校可以依据本校办学实力、学生潜质及兴趣、地方人才需求等因素灵活地实施该培养模式,培养多种类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10-04-28(11).
  [2]董建春.试论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9,(7):36-39.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院校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推进专业建设,加快课程改革,推行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支既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即“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现以当前示范性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示范高职院校;
期刊
摘要: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往往会学英语,但不会用英语。开展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从分析传统双语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及目前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现状入手,根据基本教学模式提出了创新的“动态化模块的双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等院校;双语教学;教学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苑延华(196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学院理学院,副教授;姚君(197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
期刊
摘要: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出发,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个案,分析当前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状,提出了更新教育理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训练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新时期高等农林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朱军(1980-),男,浙江舟山人,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科技学院,讲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品牌是学院发展的一面旗帜,是维系学院生存、發展、壮大以及在高校林中突显综合办学实力的关键。现从“实力”、“名片”、“辐射”等角度阐述独立学院品牌传播力的重要性,并分析制约品牌传播影响力的因素,提出大力推进品牌建设是提升其影响力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独立学院;品牌传播;影响力;路径  作者简介:林延军(1984-),男,广东湛江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品牌建设办公室,研究实习员;林延
期刊
摘要:校企合作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促进内涵发展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高校校企合作联盟可大致分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企业技术中心四种典型模式,主要存在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权益分配和风险投资机制尚不成熟、科技中介机构与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推进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重视高素质管理团队建设等途径,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更深层次的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进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把开放性教学内容及基础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创新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富有激情的讲课艺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学生的专题展讲的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相互协作等综合能力。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吕志凤(1968-),女,山东安丘人,中国石油大学化学
期刊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872名高职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其学习倦怠整体状况以及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学习水平高职生学习倦怠的特点。结果表明:高职生学习倦怠现象比较明显,且存在性别和学习水平上的差异。  关键词:高职学生;大学生;学习倦怠  作者简介:郑荣奕(1976-),男,广东湛江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办公室主任,讲师。(广东广州511442)邢强(1973-),男,甘肃会宁人,广州大学
期刊
摘要: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各方面的发展。现就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讨论,主要从课程选择、文献检索能力培养、课题选定、创新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导师的作用,从而为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课程选择;文献检索;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刘恒坤(1975-),男,重庆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三院,讲师。(湖南長沙41007
期刊
摘要:概括了当前我国大学土建类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情况,而后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探讨我国大学工科教育中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土建类;本科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  作者简介:齐旭东(1981-),男,河北唐山人,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李志会(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
期刊
摘要:南华大学是“九五”期间产生的具有行业背景的转制高校。以南华大学为例,总结了学校近年来在专业结构优化与内涵建设方面的探索及其成果,即转制高校如何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明确专业建设思路,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有效提升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转制高校;专业结构;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刘泽华(1966-),男,湖南株洲人,南华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龙双涟(19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