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课题组基于“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设计和实践了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智慧教学环节,以 “雨课堂”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平台,从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构建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雨课堂;综合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0-0105-03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后,我国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步伐。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可突破时空限制、快速传播,形式和手段非常丰富[1]。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在线教育与线下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借助在线教育资源与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教学,以达到更加有效的学习效果[2]。清华大学研发的“雨课堂”是一款非常适合线上教学、面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智慧教学工具。它的操作界面全部基于PPT和微信,很好地契合教师的使用需要。在不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前提下,“雨课堂”积极利用信息推送、实时互动等移动互联网手段,将师生和教学内容的距离拉近,互动更加人性化、便捷、准确,并能够利用教学大数据的采集、存储进行分析及决策,适时开展形成性评价[3]。课题组基于“雨课堂”,在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课程中逐步开展混合式教学。
一、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教学现状与不足
医学形态学课程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寄生虫学等,授课对象都是刚经历高考升入大学的学生,他们对电脑和移动互联网都非常熟悉。进入大学后,学生转变为自主安排学习,多出来的时间、活动空间、消费均可自主安排和支配[4]。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知识的获得渠道变得多元、庞大,刚脱离初级教育进入庞杂的社会体系下的大学新生缺少对大学生活的合理规划安排,还未迅速切换到大学生的角色[5]。
医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的知识,随科技发展更新快且海量。大多数医学教师在教学中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授课讲解,辅以示教、教学视频、图片以及实验教学,在有限的学时和课堂内,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设计缺少灵动性,多以灌输、验证为主。学生频繁变换于幻灯片和记笔记之间,容易走神、玩手机和打瞌睡,对于枯燥、繁杂、生疏的医学概念难免囫囵吞枣。因此,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从教学/学习内容,教学/学习目标、教学/学习方法等许多方面,都需要信息化技术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教与学、技能与素养全方面培育,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中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
1.总体思路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本课题组以“导学课”和“理论课”为前导,以“实验课”为核心,通过手工坊、微课、辩论赛和技能课,构建基础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实践基于“科学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实验教学。项目以清华大学开发的“雨课堂”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平台,从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实时了解、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效果(预习时间、复习时间、答题时间、答题成绩、课堂互动次数等)。
2.具体实施(见图一)
(1)导学课。以“科学观”为核心,改变“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观念,建立适宜基础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的学习方法。课题组已录制系列导学课视频《组织学告诉我们什么》,将其嵌入雨课堂的慕课资源,可通过“雨课堂”发送至每个学生的微信,进行线上学习。
(2)理论课。运用适宜的学习方法,改变唯考试、唯成绩的价值导向,突出科学观教育目标,运用适宜的学习方法,建立以科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课前:提前3~7天通过“雨课堂”发布课件(预习版),教师及时进行学情分析(已观看总页数、看了哪页、耗时、预习完成情况)。
课堂:扫描二维码,开启“雨课堂”授课,进行重点、难点讲析,根据情况推送客观题检测学习情况,适时开启“弹幕”“投稿”“随机点名”进行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课后:发布课件(复习版),及时批改主观题作业。通过数据分析,查看课件“不懂”和“收藏”情况,针对学生“不懂”的内容,在下次授课或新的发布公告中给予进一步指导;查看系统提供的“優秀学生”和“预警学生”名单,有针对性地做出个性化的指导。
(3)实验课。运用“数字化解剖人”“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资源,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到病理学,以“系统—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发生”“正常—异常”为主线,帮助学生建立适应基础医学形态学的学习方法:通过比较找差异、找规律[6],同时更全面地理解、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雨课堂”的分组功能,随机将5~8人分为一组,给学生布置不超过8分钟的微课学习任务。微课需基于实验课的某个知识点展开,不再着重于某个器官的组织结构,而是基于互相有逻辑关联的学科知识的融合,例如寻找与前期学过的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知识的结合点,适当融入病理学内容。
(4)手工坊。为实践“做得出才是真的会、讲得出才是真的懂”的理念,成立医学形态学3D模型制作手工坊,运用3D打印笔、超轻黏土等耗材,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课中对当堂所学知识点进行绘图(绘制基于器官、组织、细胞水平的图),根据绘图制作立体模型,提高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5)辩论赛。医学生将来进入临床,会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空间与患者、患者家属、群众进行健康宣教和沟通。由于性格、学历、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有的患者和群众容易相处与沟通,有的则不然,需要因人而异开展更加深入持久耐心的宣传和沟通。所以,医学生的沟通、应变和思维能力很重要。以辩论的方式,随机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即正方和反方,各方派出5名辩手,其余同学作为智囊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辩论控制在15~20分钟之内。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人文关怀、时事结合,例如辩题: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or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给医学生提供锻炼口才的机会。辩论的输赢并不重要,老师的引导和点评重点应集中于同学们在辩论过程中的策略、反应速度和对各学科知识的运用上。 (6)技能课。以组织学技术—组织切片标本的制备为动手操作项目,通过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与染色、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实施、研讨,撰写实验心得,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和素养,建立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素养。
3.综合性评价学生成绩
学生成绩评定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期评总成绩由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占40%)和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占60%)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含3次阶段考核占15%、切片考试占25%、切片讨论占10%、网络学习和日常表现占10%。综合评价模式更重视和强调教与学过程中的及时反馈和改进,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并优化教学,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调整学习策略,摈弃传统教学中“一考定终生”,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结果的模式。
三、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1.导学系列微课《组织学告诉我们什么》主要利用“雨课堂”进行线上学习,包括:《组织学绪论的要点》《组织学总论的学习方法》《组织学各论的学习方法》《实质器官比较的基本方法》《中空器官比较的基本方法》共5个微课,引导学生建立“基于学习”而非“以考试为目的”学习模式,采用符合基础医学形态学课程特征,通过比较找差异,透过现象找规律的学习方法。
2.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使“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课程结合,覆盖理论课、导学课、实验课不同专业的班级。教学积极运用“预习版课件提前发布”“开启雨课堂授课”“弹幕”“投稿”“随机点名”“随机分组”“随堂测试”等功能,项目组成员创建80多个班级,把6391名学生带入智慧教学,学生预习课件数641次,教师授课数335次,收到课堂弹幕1937次,投稿206次,发布试卷数43次,试卷试题数358次,讨论区开展主题讨论收获评论500多条(以上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
3.实验课收获各小组学生用手机在各种场景如食堂、宿舍、校园长廊录制的结合某个知识点进行学科讨论的系列视频、PPT若干个。手工坊由学生动手描绘基于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绘图300多张,制作各种立体模型70余个(见图二),该教學活动还获得学校官方微信号的追踪报道。技能课取材小鼠肾、肝、胃、心肺等器官制作的蜡块30多个,切片100多张。辩论赛由于课堂时间、场地有限,只能尝试选择小部分班级,安排在教学任务不太紧张的时候进行,目前已开展三场辩论,邀请人文学院老师加入进行点评。
四、讨论
1.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考试拿高分不再是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获得更多动手操作的技能,能够为胜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才是我们的目标。在教学中,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努力实现“互联网+”技术在课堂上经常用、普遍用,班班用、人人用。“雨课堂”的使用已经覆盖每一堂课,每位学生都能接收到老师推送的预习版课件,都有机会在课堂上获得发布弹幕和投稿的机会,课后通过讨论区互动、私信获得老师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逐步实现更加开放、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
2.在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教学中设计实验课、手工坊和技能课,都是为了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未来不论是进入临床遇到的诊疗问题,还是开展科研进行某项研究,如果学生经常将思维局限在具体的知识点或单一学科知识上,这种单维度的思考模式,处理问题效率低且极端。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是纷繁复杂的,需要培养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及整体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他们打破学科界限进行知识体系整合。实验课学生录制微课的任务要求以所选择的知识点向解剖、组胚、病理三门学科发散,拓宽思维视野。手工坊的绘图和立体模型制作,把严肃、枯燥的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学生亲自绘制的图,又在小组成员的努力下变成栩栩如生的立体模型,学生成就感油然而生。技能课制作石蜡切片,取材时如何确定器官的位置,切片的时候选择横切还是纵切,染色结果细胞形态发生异常变化应该如何分析,这一系列操作都是多门学科知识融合才能够完成,这使学生感受到了多学科融合的重要性。
3.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困难。如教室的互联网设备亟待更新、升级。又如由于加入手工坊的学生越来越多,场地和硬件需要完善。再如针对学生个性化指导,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层面出台更多的绩效机制激励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基于大数据开展学生个性化分析,并制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不断改进评价标准,不能以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评估信息技术助力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期待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助力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R].2018-04-18.
[2] 杨芳,张欢瑞,张文霞.基于MOOC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初探:以“生活英语听说”MOOC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5):26-32,33-39.
[3] 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5):26-32.
[4] 李洋.浅析千禧后大一新生心理及行为规范[J].教育时空,2019(18):114-115.
[5] 郭丹妮.关于高等学校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教论坛,2019(6):72-73.
[6] 赵文婧,罗彬,莫发荣,等.《组织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全科医学专业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7):9-11.
[责任编辑:钟 岚]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雨课堂;综合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0-0105-03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后,我国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步伐。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可突破时空限制、快速传播,形式和手段非常丰富[1]。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在线教育与线下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借助在线教育资源与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教学,以达到更加有效的学习效果[2]。清华大学研发的“雨课堂”是一款非常适合线上教学、面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智慧教学工具。它的操作界面全部基于PPT和微信,很好地契合教师的使用需要。在不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前提下,“雨课堂”积极利用信息推送、实时互动等移动互联网手段,将师生和教学内容的距离拉近,互动更加人性化、便捷、准确,并能够利用教学大数据的采集、存储进行分析及决策,适时开展形成性评价[3]。课题组基于“雨课堂”,在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课程中逐步开展混合式教学。
一、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教学现状与不足
医学形态学课程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寄生虫学等,授课对象都是刚经历高考升入大学的学生,他们对电脑和移动互联网都非常熟悉。进入大学后,学生转变为自主安排学习,多出来的时间、活动空间、消费均可自主安排和支配[4]。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知识的获得渠道变得多元、庞大,刚脱离初级教育进入庞杂的社会体系下的大学新生缺少对大学生活的合理规划安排,还未迅速切换到大学生的角色[5]。
医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的知识,随科技发展更新快且海量。大多数医学教师在教学中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授课讲解,辅以示教、教学视频、图片以及实验教学,在有限的学时和课堂内,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设计缺少灵动性,多以灌输、验证为主。学生频繁变换于幻灯片和记笔记之间,容易走神、玩手机和打瞌睡,对于枯燥、繁杂、生疏的医学概念难免囫囵吞枣。因此,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从教学/学习内容,教学/学习目标、教学/学习方法等许多方面,都需要信息化技术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教与学、技能与素养全方面培育,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中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
1.总体思路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本课题组以“导学课”和“理论课”为前导,以“实验课”为核心,通过手工坊、微课、辩论赛和技能课,构建基础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实践基于“科学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实验教学。项目以清华大学开发的“雨课堂”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平台,从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实时了解、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效果(预习时间、复习时间、答题时间、答题成绩、课堂互动次数等)。
2.具体实施(见图一)
(1)导学课。以“科学观”为核心,改变“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观念,建立适宜基础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的学习方法。课题组已录制系列导学课视频《组织学告诉我们什么》,将其嵌入雨课堂的慕课资源,可通过“雨课堂”发送至每个学生的微信,进行线上学习。
(2)理论课。运用适宜的学习方法,改变唯考试、唯成绩的价值导向,突出科学观教育目标,运用适宜的学习方法,建立以科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课前:提前3~7天通过“雨课堂”发布课件(预习版),教师及时进行学情分析(已观看总页数、看了哪页、耗时、预习完成情况)。
课堂:扫描二维码,开启“雨课堂”授课,进行重点、难点讲析,根据情况推送客观题检测学习情况,适时开启“弹幕”“投稿”“随机点名”进行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课后:发布课件(复习版),及时批改主观题作业。通过数据分析,查看课件“不懂”和“收藏”情况,针对学生“不懂”的内容,在下次授课或新的发布公告中给予进一步指导;查看系统提供的“優秀学生”和“预警学生”名单,有针对性地做出个性化的指导。
(3)实验课。运用“数字化解剖人”“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资源,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到病理学,以“系统—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发生”“正常—异常”为主线,帮助学生建立适应基础医学形态学的学习方法:通过比较找差异、找规律[6],同时更全面地理解、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雨课堂”的分组功能,随机将5~8人分为一组,给学生布置不超过8分钟的微课学习任务。微课需基于实验课的某个知识点展开,不再着重于某个器官的组织结构,而是基于互相有逻辑关联的学科知识的融合,例如寻找与前期学过的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知识的结合点,适当融入病理学内容。
(4)手工坊。为实践“做得出才是真的会、讲得出才是真的懂”的理念,成立医学形态学3D模型制作手工坊,运用3D打印笔、超轻黏土等耗材,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课中对当堂所学知识点进行绘图(绘制基于器官、组织、细胞水平的图),根据绘图制作立体模型,提高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5)辩论赛。医学生将来进入临床,会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空间与患者、患者家属、群众进行健康宣教和沟通。由于性格、学历、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有的患者和群众容易相处与沟通,有的则不然,需要因人而异开展更加深入持久耐心的宣传和沟通。所以,医学生的沟通、应变和思维能力很重要。以辩论的方式,随机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即正方和反方,各方派出5名辩手,其余同学作为智囊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辩论控制在15~20分钟之内。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人文关怀、时事结合,例如辩题: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or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给医学生提供锻炼口才的机会。辩论的输赢并不重要,老师的引导和点评重点应集中于同学们在辩论过程中的策略、反应速度和对各学科知识的运用上。 (6)技能课。以组织学技术—组织切片标本的制备为动手操作项目,通过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与染色、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实施、研讨,撰写实验心得,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和素养,建立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素养。
3.综合性评价学生成绩
学生成绩评定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期评总成绩由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占40%)和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占60%)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含3次阶段考核占15%、切片考试占25%、切片讨论占10%、网络学习和日常表现占10%。综合评价模式更重视和强调教与学过程中的及时反馈和改进,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并优化教学,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调整学习策略,摈弃传统教学中“一考定终生”,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结果的模式。
三、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1.导学系列微课《组织学告诉我们什么》主要利用“雨课堂”进行线上学习,包括:《组织学绪论的要点》《组织学总论的学习方法》《组织学各论的学习方法》《实质器官比较的基本方法》《中空器官比较的基本方法》共5个微课,引导学生建立“基于学习”而非“以考试为目的”学习模式,采用符合基础医学形态学课程特征,通过比较找差异,透过现象找规律的学习方法。
2.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使“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课程结合,覆盖理论课、导学课、实验课不同专业的班级。教学积极运用“预习版课件提前发布”“开启雨课堂授课”“弹幕”“投稿”“随机点名”“随机分组”“随堂测试”等功能,项目组成员创建80多个班级,把6391名学生带入智慧教学,学生预习课件数641次,教师授课数335次,收到课堂弹幕1937次,投稿206次,发布试卷数43次,试卷试题数358次,讨论区开展主题讨论收获评论500多条(以上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
3.实验课收获各小组学生用手机在各种场景如食堂、宿舍、校园长廊录制的结合某个知识点进行学科讨论的系列视频、PPT若干个。手工坊由学生动手描绘基于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绘图300多张,制作各种立体模型70余个(见图二),该教學活动还获得学校官方微信号的追踪报道。技能课取材小鼠肾、肝、胃、心肺等器官制作的蜡块30多个,切片100多张。辩论赛由于课堂时间、场地有限,只能尝试选择小部分班级,安排在教学任务不太紧张的时候进行,目前已开展三场辩论,邀请人文学院老师加入进行点评。
四、讨论
1.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考试拿高分不再是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获得更多动手操作的技能,能够为胜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才是我们的目标。在教学中,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努力实现“互联网+”技术在课堂上经常用、普遍用,班班用、人人用。“雨课堂”的使用已经覆盖每一堂课,每位学生都能接收到老师推送的预习版课件,都有机会在课堂上获得发布弹幕和投稿的机会,课后通过讨论区互动、私信获得老师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逐步实现更加开放、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
2.在医学形态学综合实验教学中设计实验课、手工坊和技能课,都是为了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未来不论是进入临床遇到的诊疗问题,还是开展科研进行某项研究,如果学生经常将思维局限在具体的知识点或单一学科知识上,这种单维度的思考模式,处理问题效率低且极端。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是纷繁复杂的,需要培养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及整体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他们打破学科界限进行知识体系整合。实验课学生录制微课的任务要求以所选择的知识点向解剖、组胚、病理三门学科发散,拓宽思维视野。手工坊的绘图和立体模型制作,把严肃、枯燥的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学生亲自绘制的图,又在小组成员的努力下变成栩栩如生的立体模型,学生成就感油然而生。技能课制作石蜡切片,取材时如何确定器官的位置,切片的时候选择横切还是纵切,染色结果细胞形态发生异常变化应该如何分析,这一系列操作都是多门学科知识融合才能够完成,这使学生感受到了多学科融合的重要性。
3.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困难。如教室的互联网设备亟待更新、升级。又如由于加入手工坊的学生越来越多,场地和硬件需要完善。再如针对学生个性化指导,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层面出台更多的绩效机制激励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基于大数据开展学生个性化分析,并制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不断改进评价标准,不能以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评估信息技术助力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期待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助力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R].2018-04-18.
[2] 杨芳,张欢瑞,张文霞.基于MOOC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初探:以“生活英语听说”MOOC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5):26-32,33-39.
[3] 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5):26-32.
[4] 李洋.浅析千禧后大一新生心理及行为规范[J].教育时空,2019(18):114-115.
[5] 郭丹妮.关于高等学校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教论坛,2019(6):72-73.
[6] 赵文婧,罗彬,莫发荣,等.《组织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全科医学专业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7):9-11.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