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松潘、平武2次MS 7.2地震前相关气象因子的变化

来源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so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8月16日和23日,四川省北部松潘、平武相继发生MS 7.2地震,震中均位于岷山NS向构造带的虎牙断裂。关于这2次地震的大量研究表明,震前存在流体、形变、宏观等长中短临异常,为后续气象三要素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气压、湿度和温度等气相因子受干扰较少,记录时间、可回溯周期长,且保留较为完整,计算并分析其震前变化,寻找可能存在的异常,为地震预报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作为稳定地块,被周围许多深大断裂所围限。王琪等(2000)基于天山及塔里木地区多年的GPS观测结果,认为塔里木盆地整体上作为刚性块体,相对于稳定的西伯利亚地块作顺时针旋转,其内部变形较小或基本不变形。赵俊猛等(2008)应用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等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获得青藏高原壳幔组成、
诸多研究显示,在大地震发生前后,地震波的速度存在明显变化。对波速变化进行研究,有望获取震源和地震孕育过程的某些信息,而地震波速比可将波速变化进行量化。地震波速比是地震学中重要的运动学参数之一,与地震波传播路径上介质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可以反映地下介质性质的改变,并间接反映断层活动情况。通常利用多台或多震方法计算平均波速比,用以反映从地震记录接收台站到震中距离内地壳介质的平均波速变化。对于震中较为集
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是利用中等地震测震数据的频率谱,预测破坏性地震的试验性方法,其目的是判断目标地震是否具有前震属性。在大量研究工作基础上,认为前震或广义前震频谱的频带变窄且有向低频端偏移的特征,其优势频段为0—1.5 Hz,而正常背景性的中等地震频谱的频带较宽,频段主要集中在0—5 Hz。2010年玉树7.1级、2014年于田7.3级强震均有明显的前震活动。2次强震是通过频谱特征差异
近年来,全球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CSEP计划(Col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Predictability)取得较好的应用和发展,中国是该计划的主要参与国。该计划采用可比较的数据,使用统一的计算规则及严格的统计检验,获取地震异常的可预测性。其中Molchan图表统计检验方法(简称Molchan图表法)预测效果较好,在我国应用较多,需要相关科研人员
2019年5月18日6时24分48秒,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发生MS 5.1地震(45.30°N,124.75°E),震源深度10km。经调查,吉林省大部分地区、黑龙江省部分地区有震感,其中震中区附近的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毛都站、新城乡、前郭县平凤乡大部分村屯震感强烈,松原市城区震感明显。截至2019年6月12日,共记录地震168次,
地震预测面临着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和大地震"非频发性"的问题,是极具挑战性且尚待解决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之一(陈运泰,2009)。地震活动是断裂活动的直接体现,精定位的震源深度客观反映了断裂深部发生地震滑动变形的起始位置。断裂深部发生的慢滑动和重复地震等对揭示断裂深部行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Harris,2017)。在同一构造部位重复发生并具有高度相似波形的重复地震可作为天然的"地下蠕变计",具有地
本研究从气象条件和减排两方面探讨了COVID-19封锁期间严重雾霾发生的原因[研究目的],并定量的分析了气象条件和减排对PM2.5浓度的相对影响[创新点].使用WRF-Chem在2019年2月
自2012年2月2日起,辽宁盖州地区发生多次4级以上地震,地震活动呈震群态势,且2020年依然持续。利用辽宁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近场小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剪切波分裂(SAM)方法,计算盖州震群中75次中小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并利用盖县(GAX)地震台(下文简称盖县台)记录分析剪切波分裂特征。
天山地区地震地下流体监测,在地质构造上以监视天山山前地震断裂带及山前拗陷带的活动为主,侧重选择那些构造条件、热力条件、物质条件和地下水运移动条件相对灵敏的不稳定点,以上升泉、石油深井、深层断裂水和泥火山泉等为主要观测对象,观测项目因井、泉具体条件而定,注意综合对比观测。天山地区的气候、地形、交通、经济等条件比较利于开展地球物理观测,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点具有干扰因素少、映震性能好等优点,
甘东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印度板块向北楔入挤压的影响,构造活动强烈,中强地震发生较为频繁(Dewey et al,1973;Tapponnier et al,1982,2001;Métivieretal,1998;Molnaretal,2009)。在大地构造上,该区地处中国南北与东西构造分区的交汇位置(袁道阳等,2004;李传友,2005;Duvall et a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