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从中央到各地方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强化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植政策。与此同时,创业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全国很多高校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课程、讲座,推出了创业班,建立了创业指导站,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创业大赛等。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高校要大力加强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方兴未艾。但也应该看到,处于起步初期的我国创业教育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正视和改善创业教育的现状将有助于其健康发展。
我国创业教育环境初步形成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顾名思义,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日本1998年提出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1999年,德国提出“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
相比这些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8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2003年下半年,教育部举办了包括一百多所高校、数百名教师在内的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这些年来,创业教育纷纷走入课堂,各种创业活动风起云涌。应该说,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大学生自主创业与创业教育的环境已初步形成,尤其是创业教育在营造大学生自主创业氛围,服务和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目前的创业教育在社会、高校和学生认识层面尚有误区,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还缺乏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几大问题
由于起步时间晚,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到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较之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创业比例也很低。
1.社會缺乏开拓创新的创业文化氛围
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似乎更强调“四平八稳”,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社会环境中,在充满变数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心理更趋保守。近年来,公务员报考的持续升温、“考碗族”队伍的不断壮大就反映出这样的社会心理。而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也是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不是在有一定保障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去拼搏、去创业。总之,整个社会文化还缺少一种努力开拓、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创业文化尚未形成。
2.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作为创业教育开展主体的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还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层面上,认为这是少部分人的事。在追求就业率的功利目标下,高校还主要是将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就业上。不少高校教师也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任务看作是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没有把开展创业教育上升到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层面上。此外,无论是高校还是大学生都把创业教育理解为创办企业的教育。实际上,创业教育并不等同于创办企业的教育。创业作为一种素质、一种精神是人人都需要的。一个人即使不去办企业,接受创业教育也依然会对他有益处。由于受这些不正确认识的影响,师生对创业教育的积极性都不高。
3.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首先,高校创业教育零打碎敲、各自为政,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与课程体系。目前,全国各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所采取的做法主要包括:在学校公共选修课中开设一些经管类课程;与KAB、SYB等创业指导项目组织合作,引入其教材开展创业培训;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入创业内容;请企业家为学生作创业方面的报告;开设专门的创业班等。有些做得比较好的学校甚至还设置了创业教育方面的学分。尽管如此,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高校创业教育还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与课程体系。创业学在高校中还没有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还没有正式纳入高校整体的教学体系中,因此它的推广和普及还会受到一定的局限。
其次,创业教材缺乏本土化。目前,试点院校选用的创业教材大多是国际劳工组织的KAB、SYB项目和模拟公司创业实训的教材。虽然这些教材本身质量比较高,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但终究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发展基础编写的,与我国的国情还有些不符,这也暴露出我国创业学课程开发滞后的问题。
4.缺乏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日前,杭州所做的一份有关大学生创业环境与创业企业生存状况调查的内容显示,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由以下几类人士组成:一是经管类学科和法律学科的专业教师。他们本人并没有创业经历,因此其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往往与教授一般的专业课没有太大差别,对学生创业缺乏直接的指导意义。二是担当从国外引进的KAB、SYB等创业指导项目的实训课程讲师。这些人是经过统一培训认定的,但其中一部分人由学校教师兼任,存在着专业理论知识欠深厚和创业或企业工作经历欠缺的问题。三是高校邀请的企业家。他们通常给大学生开设一些创业讲座,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临时而不长效、分散而不系统的问题。杭州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全国现状的缩影。
对改善和提高创业教育现状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和提高:
1.改变对创业教育的观念认识
改变对创业教育的观念认识,针对的不只是高校的管理者与教师,也包括教育决策与管理部门、大学生及家长在内。要改变对创业教育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的现状,改变目前仅仅把创业教育当成教学生开公司、解决就业问题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倾向。要从更高的层面理解创业教育的价值: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对大学生人文精神与价值追求的打造与提高。无论参与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今后是否自主创业,这种教育都应该成为其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启迪与鞭策,是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首先,高校领导对创业教育应给予更高的重视,加强对创业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对创业教育的开展应给予政策措施上的充分支持,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体系。此外对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加大投入。在体制机制上,高校也应采取更为积极灵活的政策措施,如对创业学生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其分阶段完成学业;对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可以允许其申请休学进入社会先行创业,学校可为其保留学籍等,以此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其次,要加强对创业教育内在规律包括目标、途径、方法等的分析和研究,对教学效果要进行系统、动态的评估,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再次,要把创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要加强创业教材的本土化研发,使之更适应国情。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杭州市对大学生创业者希望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调查结果显示,需求大的课程内容主要有:市场营销、财务税收、管理能力、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国家形势政策和与创业项目对口的专业技能等。此外,还应通过大赛、社会实践、实习等综合手段增加学生创业实践的机会,帮助有意自主创业者积累经验。
最后,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为创业教育配备专门的教学力量,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充实完善教师创业知识结构,鼓励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有效引入其他社会师资资源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3.营造鼓励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
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一块充满开拓进取精神的土壤将更有利于结出创新的果实。因此,要想在高校中形成创业文化,激发师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就需要营造一个激发个人潜能、鼓励多样性发展的宽松环境。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责任编辑:王 成]
我国创业教育环境初步形成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顾名思义,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日本1998年提出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1999年,德国提出“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
相比这些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8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2003年下半年,教育部举办了包括一百多所高校、数百名教师在内的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这些年来,创业教育纷纷走入课堂,各种创业活动风起云涌。应该说,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大学生自主创业与创业教育的环境已初步形成,尤其是创业教育在营造大学生自主创业氛围,服务和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目前的创业教育在社会、高校和学生认识层面尚有误区,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还缺乏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几大问题
由于起步时间晚,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到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较之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创业比例也很低。
1.社會缺乏开拓创新的创业文化氛围
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似乎更强调“四平八稳”,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社会环境中,在充满变数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心理更趋保守。近年来,公务员报考的持续升温、“考碗族”队伍的不断壮大就反映出这样的社会心理。而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也是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不是在有一定保障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去拼搏、去创业。总之,整个社会文化还缺少一种努力开拓、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创业文化尚未形成。
2.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作为创业教育开展主体的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还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不少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层面上,认为这是少部分人的事。在追求就业率的功利目标下,高校还主要是将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就业上。不少高校教师也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任务看作是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没有把开展创业教育上升到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层面上。此外,无论是高校还是大学生都把创业教育理解为创办企业的教育。实际上,创业教育并不等同于创办企业的教育。创业作为一种素质、一种精神是人人都需要的。一个人即使不去办企业,接受创业教育也依然会对他有益处。由于受这些不正确认识的影响,师生对创业教育的积极性都不高。
3.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首先,高校创业教育零打碎敲、各自为政,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与课程体系。目前,全国各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所采取的做法主要包括:在学校公共选修课中开设一些经管类课程;与KAB、SYB等创业指导项目组织合作,引入其教材开展创业培训;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入创业内容;请企业家为学生作创业方面的报告;开设专门的创业班等。有些做得比较好的学校甚至还设置了创业教育方面的学分。尽管如此,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高校创业教育还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与课程体系。创业学在高校中还没有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还没有正式纳入高校整体的教学体系中,因此它的推广和普及还会受到一定的局限。
其次,创业教材缺乏本土化。目前,试点院校选用的创业教材大多是国际劳工组织的KAB、SYB项目和模拟公司创业实训的教材。虽然这些教材本身质量比较高,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但终究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发展基础编写的,与我国的国情还有些不符,这也暴露出我国创业学课程开发滞后的问题。
4.缺乏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日前,杭州所做的一份有关大学生创业环境与创业企业生存状况调查的内容显示,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由以下几类人士组成:一是经管类学科和法律学科的专业教师。他们本人并没有创业经历,因此其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往往与教授一般的专业课没有太大差别,对学生创业缺乏直接的指导意义。二是担当从国外引进的KAB、SYB等创业指导项目的实训课程讲师。这些人是经过统一培训认定的,但其中一部分人由学校教师兼任,存在着专业理论知识欠深厚和创业或企业工作经历欠缺的问题。三是高校邀请的企业家。他们通常给大学生开设一些创业讲座,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临时而不长效、分散而不系统的问题。杭州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全国现状的缩影。
对改善和提高创业教育现状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和提高:
1.改变对创业教育的观念认识
改变对创业教育的观念认识,针对的不只是高校的管理者与教师,也包括教育决策与管理部门、大学生及家长在内。要改变对创业教育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的现状,改变目前仅仅把创业教育当成教学生开公司、解决就业问题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倾向。要从更高的层面理解创业教育的价值: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对大学生人文精神与价值追求的打造与提高。无论参与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今后是否自主创业,这种教育都应该成为其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启迪与鞭策,是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首先,高校领导对创业教育应给予更高的重视,加强对创业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对创业教育的开展应给予政策措施上的充分支持,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体系。此外对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加大投入。在体制机制上,高校也应采取更为积极灵活的政策措施,如对创业学生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其分阶段完成学业;对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可以允许其申请休学进入社会先行创业,学校可为其保留学籍等,以此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其次,要加强对创业教育内在规律包括目标、途径、方法等的分析和研究,对教学效果要进行系统、动态的评估,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再次,要把创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要加强创业教材的本土化研发,使之更适应国情。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杭州市对大学生创业者希望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调查结果显示,需求大的课程内容主要有:市场营销、财务税收、管理能力、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国家形势政策和与创业项目对口的专业技能等。此外,还应通过大赛、社会实践、实习等综合手段增加学生创业实践的机会,帮助有意自主创业者积累经验。
最后,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为创业教育配备专门的教学力量,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充实完善教师创业知识结构,鼓励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有效引入其他社会师资资源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3.营造鼓励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
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一块充满开拓进取精神的土壤将更有利于结出创新的果实。因此,要想在高校中形成创业文化,激发师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就需要营造一个激发个人潜能、鼓励多样性发展的宽松环境。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责任编辑:王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