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以三螺旋理论为视角,深入解读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分析四平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互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具体解决对策,为四平市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 四平市 高等教育 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21-02
20世纪90年代,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系亨利·埃茨科威兹教授和阿姆斯特丹科技发展学院的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提出三螺旋理论,把大学、产业、政府三者看作是参与社会活动的主体,三者在发挥各自独特作用的同时,通过文化、制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连接与协作,形成动态三螺旋模式,不断推动社会活动的发展。[1]根据三螺旋理论,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以文化、制度、管理机制为改革核心,不断追求社会活动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本研究以三螺旋理论为视角,深入解读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分析四平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互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具体解决对策,为四平市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提供些许建议与参考。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解读
首先,高等教育与区域政府相互支持。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机构,它的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实践基地以及专业培养条件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区域政府作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者和调控者,其对高等教育办学方向的引导、直接经费的投入以及政策导向性的经费引入有着几乎决定性的影响。而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也将会有部分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者,运用自身所学促进区域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规划和科学调控。
其次,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相互促进。高等教育能够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培育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深厚理论基础和较强创新能力的“良材”,强化区域产业发展的硬实力。高等教育作为理论知识、科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集散地,能够在创新和转实的循环中,把潜在的生产力与生产技术变为现实,推动区域产业的良性发展。而区域产业的良性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下,对于高等教育在改善基础建设、师资队伍、科研条件等方面又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区域政府与区域产业相互合作。政府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者和调控者,产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者,二者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脑”与“手”的角色。在服务高等教育方面,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在资金投入基础上,主要为高等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而区域产业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不断为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条件改善以及创新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二、四平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互动问题的分析
(一)四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随着2011年《四平市“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纲要》的制定,四平市政府计划将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把四平建成长春1小时经济圈和沈阳2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实现四平与毗邻经济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
截至2015年,四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6.2亿元,比上年增长6.4%,市区财政支出完成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教育支出11.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在政策实施方面,根据国家及吉林省对于鼓励招商引资的相关规定,依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政府积极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并通过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等方法,在政府层面力争为项目精准招商和产业定向引资保驾护航。[2]
在产业发展方面,四平市继续以“四大特色产业基地”和“十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振兴了现代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两大主导产业,初步推动了能源产业为新的主导产业,加快改造了冶金、食品、化工医药、建材等四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了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了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短板产业。
(二)四平市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截至2015年,全市4所高等院校共计毕业14173人。培养本科以上层次的院校有吉林师范大学及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两所,毕业7940人;培养专科以下层次的院校为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及四平职业大学,毕业6233人。
在专业结构方面,师范大学比较注重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仅与中小学对口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95%。博达学院因毗邻师范大学优质师资资源,其与教育教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94%。而两所院校中,与市政府发展匹配的专业毕业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与市产业发展匹配的专业毕业生人数占总人数的97%。农业工程学院与职业大学所培养的机械设计制造类、汽车制造类、土建施工类及电子信息类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577%;而生物技术、药品制造和食品工业类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65%。
在成果创新方面,吉林师范大学与政府、红嘴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注入启动资金,成立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提出后,科技园不断在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等领域取得优秀成果。截止到2015年,开发新产品近百种,申报专利项目70余项,在孵企业63户,曾孵化企业近百户,其中有两户毕业合格建厂。
(三)四平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与政府之间相互的支持力不够。从四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教育支出的长幅不仅不到财政支出长幅的一半,还远远低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应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这一比例;再加上引导产业对高等教育进行经费扶持的政策空白,可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十分有限。而在四平市本科以上院校中,与政府自身发展能够匹配的毕业生人数稀少,同样也不能满足四平市政府对于自身发展的人才需求。 其次,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相互的促进度不高。四平市本科以上院校中真正与产业能够匹配的毕业生寥寥无几,专科以下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仅集中在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在新能源、化工和食品加工等产业的毕业生十分有限,其余产业的毕业生更是忽略不计。仅有的科技园,虽取得一定成果,但转实还待时日。可见,四平市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发展。而由于政府引导和鼓励性政策的缺失,产业对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识比较薄弱,更倾向于将经济效益投入到新一轮生产之中。
第三,政府与产业之间相互合作的效果不佳。从四平市实际情况看来,政府仅根据国家及吉林省对于招商引资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去拉动经济增长,但却没有出台任何政策去引导产业对高等教育进行经费扶持和平台供给。而产业由于缺失了支持高等教育政策的引导,仅在优惠政策单方面的激励下,只注重经济效益和自身发展,却忽视了支持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四平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政府应通过文化与制度的良好配合,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者与调控者。
首先,要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大力宣传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政府可通过网络、媒体及实地宣讲等渠道,使产业认识到支持高等教育建设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让高等教育更明晰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促使整个四平市变成培育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沃土。其次,要出台并完善政策,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对产业支持高等教育的引导力度。政府要在文化建设中趁热打铁,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提高高校基础建设及科研条件,并利用减免税收、购地建房优惠或给予科研补贴等形式,鼓励产业为高校提供科研经费支持或打造技术创新平台。
(二)产业应通过政府文化引导和政策激励,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执行者。
首先,要内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产业应把追求人才质量作为安身之本,要把追求技术创新作为竞争之魂,力争为四平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要制定科学的人才选拔和创新激励机制。在人才选拔上,要利用多种有效渠道,通过科学测评技术,从行业环境、个人综合能力、潜在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人才考察;在创新激励上,根据市场前景,以薪酬和发展空间为鼓励政策,不断推动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第三,要加强与高等教育的合作力度。产业要通过捐赠、设立奖学金、合作研发等多种方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并促进科技创新的生产力转化。
(三)高校应通过政府投入和产业支持,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与技术供给者。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高校要始终以追求卓越为科研与育人目标,恪守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引导师生形成“严谨求真”“勇于创新”的质量文化意识,从而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和产出更卓越的科技创新成果。其次,要根据四平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完善管理机制。在专业设置上,要切实根据发展需求,合理设计专业种类与招生规模,实行培养方案论证机制。在招生选拔上,要加强对考生心理健康程度、人际交往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在科学研究上,要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先进设备采购等提高学校科研条件,力争培养出更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育出更具实用性的创新成果。
(四)高校、政府、产业应通过建立新兴机制,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推动者。
随着高校、产业、政府在人力、信息、资源和创新成果方面的流动性日渐增强,四平市政府应打破原有只与高校共同建立大学科技园的传统模式,利用政策的导向性,引导产业成为大学科技园的第三方投资者,从而既解决了财政性投入不足,又促进了大学科技园的孵化速度。而新的大学科技园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产业资金和平台的帮助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和科技成果的支持下,逐步形成高质量人才与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孵化基地,从而利用更好更强的人力资本和创新成果,推动四平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埃兹科威茨著.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68.
[2]四平市政府.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http://www.siping.gov.cn/2016/0120/45070.html,2016-01-20.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 四平市 高等教育 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21-02
20世纪90年代,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系亨利·埃茨科威兹教授和阿姆斯特丹科技发展学院的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提出三螺旋理论,把大学、产业、政府三者看作是参与社会活动的主体,三者在发挥各自独特作用的同时,通过文化、制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连接与协作,形成动态三螺旋模式,不断推动社会活动的发展。[1]根据三螺旋理论,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以文化、制度、管理机制为改革核心,不断追求社会活动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本研究以三螺旋理论为视角,深入解读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分析四平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互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具体解决对策,为四平市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提供些许建议与参考。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解读
首先,高等教育与区域政府相互支持。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机构,它的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实践基地以及专业培养条件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区域政府作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者和调控者,其对高等教育办学方向的引导、直接经费的投入以及政策导向性的经费引入有着几乎决定性的影响。而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也将会有部分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者,运用自身所学促进区域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规划和科学调控。
其次,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相互促进。高等教育能够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培育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深厚理论基础和较强创新能力的“良材”,强化区域产业发展的硬实力。高等教育作为理论知识、科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集散地,能够在创新和转实的循环中,把潜在的生产力与生产技术变为现实,推动区域产业的良性发展。而区域产业的良性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下,对于高等教育在改善基础建设、师资队伍、科研条件等方面又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区域政府与区域产业相互合作。政府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者和调控者,产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者,二者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脑”与“手”的角色。在服务高等教育方面,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在资金投入基础上,主要为高等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而区域产业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不断为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条件改善以及创新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二、四平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互动问题的分析
(一)四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随着2011年《四平市“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纲要》的制定,四平市政府计划将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把四平建成长春1小时经济圈和沈阳2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实现四平与毗邻经济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
截至2015年,四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6.2亿元,比上年增长6.4%,市区财政支出完成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教育支出11.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在政策实施方面,根据国家及吉林省对于鼓励招商引资的相关规定,依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政府积极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并通过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等方法,在政府层面力争为项目精准招商和产业定向引资保驾护航。[2]
在产业发展方面,四平市继续以“四大特色产业基地”和“十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振兴了现代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两大主导产业,初步推动了能源产业为新的主导产业,加快改造了冶金、食品、化工医药、建材等四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了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了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短板产业。
(二)四平市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截至2015年,全市4所高等院校共计毕业14173人。培养本科以上层次的院校有吉林师范大学及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两所,毕业7940人;培养专科以下层次的院校为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及四平职业大学,毕业6233人。
在专业结构方面,师范大学比较注重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仅与中小学对口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95%。博达学院因毗邻师范大学优质师资资源,其与教育教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94%。而两所院校中,与市政府发展匹配的专业毕业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与市产业发展匹配的专业毕业生人数占总人数的97%。农业工程学院与职业大学所培养的机械设计制造类、汽车制造类、土建施工类及电子信息类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577%;而生物技术、药品制造和食品工业类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65%。
在成果创新方面,吉林师范大学与政府、红嘴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注入启动资金,成立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提出后,科技园不断在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等领域取得优秀成果。截止到2015年,开发新产品近百种,申报专利项目70余项,在孵企业63户,曾孵化企业近百户,其中有两户毕业合格建厂。
(三)四平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与政府之间相互的支持力不够。从四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教育支出的长幅不仅不到财政支出长幅的一半,还远远低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应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这一比例;再加上引导产业对高等教育进行经费扶持的政策空白,可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十分有限。而在四平市本科以上院校中,与政府自身发展能够匹配的毕业生人数稀少,同样也不能满足四平市政府对于自身发展的人才需求。 其次,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相互的促进度不高。四平市本科以上院校中真正与产业能够匹配的毕业生寥寥无几,专科以下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仅集中在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在新能源、化工和食品加工等产业的毕业生十分有限,其余产业的毕业生更是忽略不计。仅有的科技园,虽取得一定成果,但转实还待时日。可见,四平市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发展。而由于政府引导和鼓励性政策的缺失,产业对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识比较薄弱,更倾向于将经济效益投入到新一轮生产之中。
第三,政府与产业之间相互合作的效果不佳。从四平市实际情况看来,政府仅根据国家及吉林省对于招商引资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去拉动经济增长,但却没有出台任何政策去引导产业对高等教育进行经费扶持和平台供给。而产业由于缺失了支持高等教育政策的引导,仅在优惠政策单方面的激励下,只注重经济效益和自身发展,却忽视了支持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四平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政府应通过文化与制度的良好配合,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者与调控者。
首先,要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大力宣传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政府可通过网络、媒体及实地宣讲等渠道,使产业认识到支持高等教育建设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让高等教育更明晰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促使整个四平市变成培育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沃土。其次,要出台并完善政策,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对产业支持高等教育的引导力度。政府要在文化建设中趁热打铁,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提高高校基础建设及科研条件,并利用减免税收、购地建房优惠或给予科研补贴等形式,鼓励产业为高校提供科研经费支持或打造技术创新平台。
(二)产业应通过政府文化引导和政策激励,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执行者。
首先,要内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产业应把追求人才质量作为安身之本,要把追求技术创新作为竞争之魂,力争为四平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要制定科学的人才选拔和创新激励机制。在人才选拔上,要利用多种有效渠道,通过科学测评技术,从行业环境、个人综合能力、潜在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人才考察;在创新激励上,根据市场前景,以薪酬和发展空间为鼓励政策,不断推动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第三,要加强与高等教育的合作力度。产业要通过捐赠、设立奖学金、合作研发等多种方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并促进科技创新的生产力转化。
(三)高校应通过政府投入和产业支持,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与技术供给者。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高校要始终以追求卓越为科研与育人目标,恪守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引导师生形成“严谨求真”“勇于创新”的质量文化意识,从而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和产出更卓越的科技创新成果。其次,要根据四平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完善管理机制。在专业设置上,要切实根据发展需求,合理设计专业种类与招生规模,实行培养方案论证机制。在招生选拔上,要加强对考生心理健康程度、人际交往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在科学研究上,要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先进设备采购等提高学校科研条件,力争培养出更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育出更具实用性的创新成果。
(四)高校、政府、产业应通过建立新兴机制,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推动者。
随着高校、产业、政府在人力、信息、资源和创新成果方面的流动性日渐增强,四平市政府应打破原有只与高校共同建立大学科技园的传统模式,利用政策的导向性,引导产业成为大学科技园的第三方投资者,从而既解决了财政性投入不足,又促进了大学科技园的孵化速度。而新的大学科技园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产业资金和平台的帮助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和科技成果的支持下,逐步形成高质量人才与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孵化基地,从而利用更好更强的人力资本和创新成果,推动四平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埃兹科威茨著.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68.
[2]四平市政府.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http://www.siping.gov.cn/2016/0120/45070.html,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