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感受关爱的能力,让学生既是爱的接受者又是爱的施与者,在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中从被动变为主动。
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曾指出,“必须有一种广角的教育引导所有学生關心自己、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关心人类、关心动植物、环境、工具和思想。”她把有关关爱能力的教育范围从个体扩展到社会,从具体的范畴扩大到抽象的范畴,引起我们的深思。的确,一个不关爱自己的人很难关爱他人及世界,一个只关爱自己的人也很难关爱他人和世界。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能力呢?
首先,要让学生拥有一个舒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学校,风景宜人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性情,成为学生舒缓紧张的竞争心理的园地,学校如果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打造美丽宁静温馨的校园,能有效缓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倦怠感。而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能濡养学生的书卷气、温雅之气。在湖南沅江杀师案中,学生罗某把弹簧刀刺向老师的直接导火索就是鲍老师在放假时段强行留下学生写五百字的观后感,被罗某看作是老师侵占学生休闲时间的不当行为。如果鲍老师能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特征,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有一个放松的空间,或许惨剧根本不会发生。而鲍老师教育学生分秒必争的根本原因是其所在学校极其注重教学业绩,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一个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学校,学生更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痛苦的感觉,也更容易因为崩断了最后一条敏感的神经而出现重大伤害行为。如果在残酷的学业竞争之外,教师能多给予学生温柔的抚慰、深情的体谅、适度的包容,学生拥有阳光心态的几率更大。
其次,要培养学生感受关爱的能力。现在的学生习惯了被亲友之爱包围,习惯了被老师优待,对唾手可得的关爱基本失去了感受力。而关怀“是关怀方把握他人的现实性,尽可能地满足他人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的,并能够得到被关怀方回应的一种关系行为。关怀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促进其利益,或维持其发展”。在沅江杀师案中出现的鲍老师对罗同学是极其关心的,甚至还为罗某争取过很难得到的奖学金,为何罗某并无感恩之心,还要兵戈相向呢?深究原因,是罗某缺乏感受关爱的能力,罗某心安理得地享有老师的宠爱还自认为这是成绩好带来的特权。培养学生感受爱的能力,不能一味赐予学生各种物质和精神的恩惠,而要在施与学生关爱之前,先想清楚这是不是学生目前需要的关爱类型。当罗同学不服从老师管教时,鲍老师假若想想“督促学生再多做些作业”是不是学生此时此刻的心理需求;或者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影响学习效果的前提下适当推迟一下交作业的时间,学生干涸的心田更能得到爱的灌溉,师生冲突的情节也就变成感恩的故事了。当下为了追求教学质量,中学管理方式难免简单粗暴,教育工作者因种种原因较少顾及学生心理感受的案例并不少。也许,教师换一种方式,把生硬的说教换成推心置腹的闲聊,把命令式的教育换成朋友式的相互体谅,把“为了你更好”的陈词滥调换成“你想怎样变好”的创新思维,教育双方之间的烽烟也就消弭了一大半。夸美纽斯指出,好的教育应该适应学生的天性、能力、性格、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师长关爱的诀窍正是后者应该了解学生在成绩之外的表现,摸清学生的兴趣点,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让他切实感受到“老师是为了我变好”。
最后,要多和学生及家长沟通,把学生培养成爱的施与者。通常,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欠健全,老师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以及他和父母的关系疏密程度。学生的第一教育是家庭教育,他的大多数处事态度都是对其父母言行不经意的模仿。不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和性格发展史,老师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自然无法对症下药,纠正学生行为的偏差。教师不必时时刻刻做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王者,适度地“认低伏小”,向学生传递“老师也需要关爱”的信号,引起学生对关心关系的自省,学生才有机会体会施爱于人的幸福感。当学生在付出爱心收到安抚他人的实效后,他会更深刻地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更愿意成为付出关心的一方。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付出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心”关系会更牢靠长久。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曾指出,“必须有一种广角的教育引导所有学生關心自己、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关心人类、关心动植物、环境、工具和思想。”她把有关关爱能力的教育范围从个体扩展到社会,从具体的范畴扩大到抽象的范畴,引起我们的深思。的确,一个不关爱自己的人很难关爱他人及世界,一个只关爱自己的人也很难关爱他人和世界。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能力呢?
首先,要让学生拥有一个舒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学校,风景宜人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性情,成为学生舒缓紧张的竞争心理的园地,学校如果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打造美丽宁静温馨的校园,能有效缓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倦怠感。而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能濡养学生的书卷气、温雅之气。在湖南沅江杀师案中,学生罗某把弹簧刀刺向老师的直接导火索就是鲍老师在放假时段强行留下学生写五百字的观后感,被罗某看作是老师侵占学生休闲时间的不当行为。如果鲍老师能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特征,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有一个放松的空间,或许惨剧根本不会发生。而鲍老师教育学生分秒必争的根本原因是其所在学校极其注重教学业绩,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一个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学校,学生更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痛苦的感觉,也更容易因为崩断了最后一条敏感的神经而出现重大伤害行为。如果在残酷的学业竞争之外,教师能多给予学生温柔的抚慰、深情的体谅、适度的包容,学生拥有阳光心态的几率更大。
其次,要培养学生感受关爱的能力。现在的学生习惯了被亲友之爱包围,习惯了被老师优待,对唾手可得的关爱基本失去了感受力。而关怀“是关怀方把握他人的现实性,尽可能地满足他人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的,并能够得到被关怀方回应的一种关系行为。关怀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促进其利益,或维持其发展”。在沅江杀师案中出现的鲍老师对罗同学是极其关心的,甚至还为罗某争取过很难得到的奖学金,为何罗某并无感恩之心,还要兵戈相向呢?深究原因,是罗某缺乏感受关爱的能力,罗某心安理得地享有老师的宠爱还自认为这是成绩好带来的特权。培养学生感受爱的能力,不能一味赐予学生各种物质和精神的恩惠,而要在施与学生关爱之前,先想清楚这是不是学生目前需要的关爱类型。当罗同学不服从老师管教时,鲍老师假若想想“督促学生再多做些作业”是不是学生此时此刻的心理需求;或者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影响学习效果的前提下适当推迟一下交作业的时间,学生干涸的心田更能得到爱的灌溉,师生冲突的情节也就变成感恩的故事了。当下为了追求教学质量,中学管理方式难免简单粗暴,教育工作者因种种原因较少顾及学生心理感受的案例并不少。也许,教师换一种方式,把生硬的说教换成推心置腹的闲聊,把命令式的教育换成朋友式的相互体谅,把“为了你更好”的陈词滥调换成“你想怎样变好”的创新思维,教育双方之间的烽烟也就消弭了一大半。夸美纽斯指出,好的教育应该适应学生的天性、能力、性格、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师长关爱的诀窍正是后者应该了解学生在成绩之外的表现,摸清学生的兴趣点,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让他切实感受到“老师是为了我变好”。
最后,要多和学生及家长沟通,把学生培养成爱的施与者。通常,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欠健全,老师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以及他和父母的关系疏密程度。学生的第一教育是家庭教育,他的大多数处事态度都是对其父母言行不经意的模仿。不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和性格发展史,老师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自然无法对症下药,纠正学生行为的偏差。教师不必时时刻刻做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王者,适度地“认低伏小”,向学生传递“老师也需要关爱”的信号,引起学生对关心关系的自省,学生才有机会体会施爱于人的幸福感。当学生在付出爱心收到安抚他人的实效后,他会更深刻地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更愿意成为付出关心的一方。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付出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心”关系会更牢靠长久。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