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教学新探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a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文言文的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难题。问题的症结归结起来,简单地说,就是把文言文割裂开来教,孤立地学,当然事倍而功半。其实,文言文是现代汉语和汉语言文学创作生动鲜活的源头。文言文的许多词语、语法规则仍然残留在现代汉语里,方言、口语、成语、现代汉语语法等就是最好的明证,所以,古代汉语离我们并不遥远,那种孤立看待古代汉语的教法和学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古代汉语与方言、口语、成语、现代汉语语法联系起来,充分运用它们与古代汉语之间的渊源关系,就能比较轻松把文言文教好、学好。
  【关键词】文言文 中学教学 方言口语 成语 汉语语法
  中学文言文的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难题。教师头疼,寻不到门径;学生憎恨,找不着北。其问题的症结归结起来,简单地说,就是把文言文割裂开来教,孤立地学,当然事倍而功半。
  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眼里,文言文是陌生的古怪的语言。其实,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老祖宗,是汉语言文学创作生动鲜活的源头。它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任何语言的发展,都分口语和书面语两条线向前发展,汉语言自然也不例外。但是,汉语言的发展也有其特殊性,即,它的书面语是“五四”时期“突发性”的一次飞跃,可以说,有比较大的人为作用,所以,汉语的口语相对而言,发展比较“滞后”(其实,它的发展才是比较正常的),而口语对更多的地区而言,方言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方言口语是古代汉语的一个比较直接的延续,与古代汉语有着更大的继承性。
  而书面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有两块最为稳定,首先是语法。正如王力先生所说:“数千年来,即有史以来,汉语语法是变化不大的;它靠着几千年维持下来的某些语法特点和以后发展出来的一些特点,以自别于其它的语言。”“汉语的词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定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主语在谓语前面,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面,数千年如一日。”“汉语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固性。”
  其次是成语。“成语是历史上巩固下来的固定词组”它们古已有之,千年不变,所以,许多古代汉语字词的用法,甚至词法都比较完好地保留在成语当中。比如:“暴”在现代汉语里面已经没有“晒”的意思了,但是这个义项在“一曝十寒”这个成语中很好地保留下来了;“危”在现代汉语里单独使用已经没有“正、端正”的义项,这个意思只在“正襟危坐”这个成语里使用;“唯利是图”这个成语完好地保存了“唯……是……”这样一个古代汉语的固定结构。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可见,古代汉语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那种孤立看待古代汉语的教法和学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古代汉语与方言、口语、成语、现代汉语语法联系起来,充分运用它们与古代汉语之间的渊源关系,就能比较轻松地把文言文教好、学好。
  先说方言口语。意动用法是学生学习古汉语的一个难点,但是其实这种现象大量存在于方言口语之中。比如:南通海安方言中经常说“妈妈宝贝我”,这里“宝贝”是一个名词,后面接了一个宾语“我”,就是一个意动用法;日常生活宴客时,我们常常会说“干杯”,就是“使杯干”的意思,是一个使动用法。方言口语中古代汉语的残留非常多,吴方言尤甚,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做一个专门的研究,并运用到文言文的教学中去,一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再说成语。古代汉语的语法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难点,枯燥乏味,假如我们充分挖掘成语中的语法现象,会使这个问题变得有趣得多,轻松得多,好记得多。所以充分利用成语掌握文言文中一些语法现象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法。
  一、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1.形容词用如使动
  讲解这一条活用规则时可以联系很多成语。比如,“完璧归赵”,“完”,形容词,本是完整的意思,在这里带了宾语“璧”,就活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完璧”,就是使璧完整无缺的意思。类似还有:丰衣足食、良药苦口、富国强兵、赏心悦目、明火执杖、破釜沉舟、坚壁清野、正本清源、严阵以待、息事宁人等。
  2.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
  这一条活用规则在很多成语中得以保存。比如,“劳民伤财”,“劳”“伤”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即“使民劳苦”“使钱财耗费”的意思,“劳”“伤”本是不及物动词,不可以接宾语,现在接了,它们就必须活用为动词。像这样的成语还有:腾蛟起凤、痛心疾首、降志辱身、动心忍性、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等。
  3.名词用如使动
  这种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本不是太多,但成语中也存在这种活用。比如,“生死肉骨”中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带宾语,即“使骨生肉”的意思;“汗牛充栋”,这是夸张书籍很多,收藏时塞满屋子,搬运时使牛马累出了汗,这里的“汗”本是名词,现在接宾语“牛”,是使动用法,“使牛出汗”的意思。类似的成语还有:兵不血刃、祸国殃民、恩泽万世等。
  意动用法
  1.形容词用如意动
  “是古非今”,就是“以古为是,以今为非”;“厚今薄古”,就是“以今为厚,以古为薄”。类似的成语还有:不耻下问、不远千里、厚此薄彼、食不甘味等。
  2.名词用如意动
  鱼肉人民,“鱼肉”,名词用作意动词,“把人民当做鱼肉”的意思;“幕天席地”,“幕”“席”都是名词意动,意思为“以天为幕,以地为席”。类似的成语有:草菅人命、师心自用等。
  其它还有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诸多活用现象保留在成语中,这里不再列举。
  二、古汉语词序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时不我待”,这是一个中学生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成语,如果我们告诉他这里有一条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他们一定会感兴趣:这里有否定词“不”,有一个代词“我”作宾语,那么它就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我想,学生记起来大概要容易得多。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何患无辞”也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我们告诉他,这里的“何”是疑问代词,它要充当宾语必须放到动词“患”的前面,这就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此外,还有用“之”“是”代词复指,使宾语前置的。如:“唯利是图”就是“唯图利”,“唯命是从”就是“唯从命”;“唯你是问”就是“唯问你”等。   当我们把许许多多古汉语的语法现象用成语来进行解说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到我们平常使用的一些成语原来就是古代汉语语法现象的生动教材,这一切就显得非常的有趣和亲切,原来,古代汉语离我们真的并不遥远,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汉语的距离。
  成语还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古汉语的一些字词的用法,这里不再一一解说。
  三、现代汉语语法
  如果我们借助已有的现代汉语词性的语法特点的有关知识,判断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就会对它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使问题变得豁然开朗。我们以此为例说明现代汉语语法对文言文教和学的重要。
  请看下面的例子: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这里的“蹄”本是名词,在句中却接了宾语“之”,汉语的语法规则要求动词后面才能接宾语,所以这时“蹄”起到了动词的作用,从而应该活用为动词,是“踢”的意思。
  2.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这里“侯”在句中也充当谓语,汉语规则要求只有动词或形容词才有资格做谓语,结合本句的具体情况,“侯”活用为动词,是“做诸侯”的意思。“继”,本来是动词,但后面是动词谓语“有”,因此它做主语,而汉语语法规则要求主语要由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或短语充当,所以“继”就应该活用为名词,是“继承者”、“后人”的意思。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这里“险远”,本是形容词,但在句中做“在于”的宾语,而汉语语法规则要求宾语应由名词充当,所以它要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危险而遥远的地方”。
  4.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这里“弱”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做谓语,但是根据汉语语法规则,形容词在句中做谓语,后面不可以接名词宾语,只有动词做谓语时才可以接宾语,而“弱”现在接了宾语“秦”,所以它必须活用为动词,是“使……弱小”的意思。
  5.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
  这里“目”本是名词,汉语名词的特征是不可以被副词修饰,不可被动量词修饰,只有动词才能被动量词修饰,但是现在它被副词“数”(“屡次”的意思)修饰,所以,“目”在这里要活用为动词,是“用眼睛示意”的意思。
  6.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这里“兄”,本是名词,“事”是动词,“侍奉”的意思,根据汉语的一般规则,名词放在动词前,应该做主语,但这里的主语却是“吾”,所以,“兄”只能充当副词的角色,做状语,修饰“事”,意思是“像对待兄长一样”。
  7.而世之……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险”、“远”本来是形容词,现在用在介词“于”的后面。汉语的语法规则告诉我们,介词的后面只能接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或短语,那么,这里的“险”和“远”就必须活用为名词,做介词“于”的宾语,意思是“危险的地方”和“远的地方”。
  8.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刃”本来是名词,这里用在表示能愿的词“欲”的后面,按照汉语的一般规则,能愿词的后面,一般接动词,所以,这里“刃”要活用为动词,是“用刀杀”的意思。
  9.三保所货西洋珠(《王忠肃公翱事》)
  “货”本来是名词,这里用在“所”的后面,根据汉语的一般规则,“所”字后面要接动词(“所以”除外,其实,“所以”一般也起“所”字的作用,这里不展开),构成“‘所’字结构”,使整个“所”字结构名词化。那么,这里的“货”活用为动词,是“买”的意思。
  像这样的规则还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根据汉语词性的一些语法特点,我们可以概括出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一些规律:
  1.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先破秦入关者,王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
  2.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因为名词不受副词修饰。如: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论贵粟疏》)
  汉水又东。(《水经注》)
  3.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因为能愿词后面须接动词。如:
  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4.不及物动词后面如接了宾语(包括这宾语被省略),该动词为使动用法。如:
  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石钟山记》)
  可烧而走(之)也。(《赤壁之战》)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5.形容词后面如接了宾语,则该形容词使动或意动,因为形容词后面不好接宾语。如: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6.用在动词前面的名词,从意义上不能做该动词的主语的,则活用为状语,修饰动词。如:
  良庖岁更刀。(《庖丁解牛》)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7.两个动词用在一起,不是连动关系的,前一个做状语。如:
  争割地而赂秦。(《六国论》)
  8.介词和动词后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因为介词和动词后必须接名词宾语。如: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以上只是根据汉语语法的一般规律,总结出的文言文实词活用的一些基本规律,只要我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把现代汉语的一般规律运用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就会总结出更多古代汉语的规律,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也就大大降低,语文运用的水平自然会迅速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苏苑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一些伟大的教育思想如对教育本质的思考、生活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精神都给新课程标准以很大的启示。教育教学不是没有变革,而是不够深刻。生本教育理论的提出给了我们一些惊喜,同时不可否认的还带来一些忧虑,启示我们对当今教改再度作出思考。教改之路举步维艰。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两点:第一,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大战役一定要打;第二,在整个的教改中我们对科学精神和国民的创造力的培养一定要强化。  
“选用句式”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在高考复习中常被忽视乃至遗漏,其实,放眼高考试题,主观题的回答,大都离不开句式的选用。选用句式在语文高考中的应用正逐渐走向成熟,其不可
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来有效支持未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成长壮大,可以有秩序、低成本地实现衰退产业的撤退和调整,从而加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
本文在对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内在构成、环境资本、资源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货币资本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指出与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构成相对应的财政投入机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具有个性的教学能力,需要打造师生真正民主互动的课堂,需要通过阅读过程迅速建立起学生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个性人格 民主课堂 精神家园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一定的
【摘 要】文言文教学在学生语言能力的积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强化文言教学的要点意识,创设良好的文言学习氛围,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知识与能力的迁移,点与面的沟通,把读当成提高文言素质的“支撑点”,把写当作检测文言能力的“度量衡”,将听当作促进文言学习的“接收机”,将说当作筛选文言知识的“过滤器”,就一定能摆脱那种滞后的、片面的、短视的教学模式,探索到一种开放型、多元型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文言
本文简要分析了可持续水产养殖概念的由来,对可持续水产养殖与生态养殖和有机水产养殖等概念进行了比较,指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水产养殖业发展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在尊
钟楼、豪栋两村渔业协调会是建瓯市渔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自愿互利、联而不合、办而不包”原则,服务渔业生产,协调渔业产、供、销之间关系。本文系统阐述渔业协调会的基本情况
各种醛、一级胺或二级胺与氰化三甲基硅烷于无水乙腈中,在20mol%无水RuCl3催化下室温反应,得相应的α-氨基腈。该法简单高效,11例收率6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