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和理解,本来就可以是无关的两个命题。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个男人,这样对他爱的女人表白过。
顽固的爱与不爱
——“他非常顽固地爱你。”
——“我很顽固地不爱他。”
这是八十多年前,中国公学里校长胡适与女学生张兆和的一番对话。话中的“他”,指的便是当时已蜚声文坛的沈从文。木讷而善文,自卑而不放弃,其时任教吴淞的沈从文一连用数百封真诚而炽烈的文字,向他的学生,人称“黑牡丹”的校花张兆和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深情。
可是,女孩子一如被铅箭射中的河神之女,顽固地抗拒着,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并不放松分毫。
出身名门,世代书香,18岁时便曾在中国公学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追求者纷纷芸芸,以至情书累牍不能遍阅,这样的女孩子,又怎会是易折芝兰呢。调皮的少女把寄来的情书一一编号:“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沈从文的名次么,“大约只能是‘癞蛤蟆第十三号’”(二姐张允和语)。
她坚冷的态度,泼水不进无懈可击,任凭千言万语,也难攻破她固守的堡垒——“他(沈从文)对莲(张兆和的室友)说,如果得到他失败的消息,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刻苦自己,使自己向上,这是一条积极的路,但多半是不走;另一条有两条分支,一是自杀,一是,他说,说得含含糊糊,‘我不是说恐吓话……总会出一口气的!’出什么气呢?要闹得我和他同归于尽吗?那简直是小孩子的气量了!我想了想,我不怕!”女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冰——水的另一种形态
可是事实上,冰山已出现裂隙。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何况,少女的心,本就不是镔铁百炼,寒玉千年。
“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张兆和还是点头了,用一种少女独有的俏皮方式。
“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她拟的电报原文,用了两人的暗语。
因为,沈从文曾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神话的背后
塞浦路斯王皮格马利翁痴心爱慕着象牙少女的雕塑。他守着自己心目中的女神,日夜求恳,叹息着自己无望而注定的爱情。国王的一片诚心终于感动了爱神,神赋予了少女以生命,最终,成就了一段千秋的佳话,一份美好的姻缘。
然而,神话投影到现实中来,往往失去了传说中那些美丽的斑斓。
燕尔新婚,优雅婉转如小夜曲。他心疼她,爱护她,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她——“为了只想同你说话,我便钻进被盖中去,闭着眼睛。你瞧,这小船多好!你听,水声多幽雅!你听,船那么轧轧响着,它在说话!它说:‘两个人尽管说笑,不必担心那掌舵人。他的职务在看水,他忙着。’船真轧轧的响着。可是我如今同谁说去?我不高兴!”
“三三,我今天离开你一个礼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来,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太苦了……”
多情自古伤离别,而离别偏偏爱选择多情之人。抗日战争爆发了,沈从文被迫流亡西南,而张兆和则和两个孩子一起留在了北京。距离淡漠了爱情吗?在沈从文看来,他的思念依然深切,却怕伊人琵琶别抱,他写信告诉张兆和:她“永远是一个自由人”;如果她在北京有了别人,甚至选择离开自己,他都不会责怪她;他这样做的理由是:既然爱她,就不应该让她受委屈。
而北京的艰辛,也使原为闺秀的张兆和开始直面那些生活的琐碎。她在信中数说他过去生活不知节俭,“打肿了脸装胖子”,“不是绅士而冒充绅士”,令如今的生计一日紧似一日。她怨怪着他以往的漫不经心,他情感上的忧愁无助,她的应答没有了往日的体贴:“来信说那种废话,什么自由不自由的,我不爱听,以后不许你讲……此后再写那样的话我不回你信了。”
争执,不解,彷徨,在生活的漩涡里盘旋,回转。
蓦然回首——幸与不幸,悔与不悔
童话里,王子与公主止步于婚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现实中,丈夫与妻子分别的时刻,除了婚姻的破裂,便是大限的来临。
沈从文与张兆和迈过了第一个陷阱,但那第二个,无论何人,也终究会落入命运的圈套。
1988年,风雨同舟五十五载,他永远地离开了她。
她也已两鬓星星,含着无法言喻的悲伤,开始了他遗稿的进一步整理。
误会,像拨开的迷雾,她通过这些心灵的脚印,走进了她以前未曾深入过的世界——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觉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她真正地理解他,是在他远去之后。当时年少,她只知道他的爱,却不了解蕴藏着这样深刻之爱的心灵。
悔,总是用来加剧伤痛的,而心已留痕。斯人已逝,空余长恨。
她悔着当初对他的不了解,而他,也真的了解她的牺牲么?
她文学涵养甚深,长于书法,更喜好昆曲。这些年来,她可以凭另外一个身份著称于世的,而她选择了,并且甘心选择了,做沈从文的夫人。
一做就是半个世纪,张氏四姐妹中的三妹 “黑凤”,一入沈家,便化成了屋檐下孜孜喂哺的燕子,褪去了本来光辉的羽翼。
其实,幸与不幸,悔与不悔,又何必自苦呢。
爱情和理解,本来就可以是无关的两个命题。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个男人,这样对他爱的女人表白过。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个男人,这样对他爱的女人表白过。
顽固的爱与不爱
——“他非常顽固地爱你。”
——“我很顽固地不爱他。”
这是八十多年前,中国公学里校长胡适与女学生张兆和的一番对话。话中的“他”,指的便是当时已蜚声文坛的沈从文。木讷而善文,自卑而不放弃,其时任教吴淞的沈从文一连用数百封真诚而炽烈的文字,向他的学生,人称“黑牡丹”的校花张兆和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深情。
可是,女孩子一如被铅箭射中的河神之女,顽固地抗拒着,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并不放松分毫。
出身名门,世代书香,18岁时便曾在中国公学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追求者纷纷芸芸,以至情书累牍不能遍阅,这样的女孩子,又怎会是易折芝兰呢。调皮的少女把寄来的情书一一编号:“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沈从文的名次么,“大约只能是‘癞蛤蟆第十三号’”(二姐张允和语)。
她坚冷的态度,泼水不进无懈可击,任凭千言万语,也难攻破她固守的堡垒——“他(沈从文)对莲(张兆和的室友)说,如果得到他失败的消息,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刻苦自己,使自己向上,这是一条积极的路,但多半是不走;另一条有两条分支,一是自杀,一是,他说,说得含含糊糊,‘我不是说恐吓话……总会出一口气的!’出什么气呢?要闹得我和他同归于尽吗?那简直是小孩子的气量了!我想了想,我不怕!”女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冰——水的另一种形态
可是事实上,冰山已出现裂隙。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何况,少女的心,本就不是镔铁百炼,寒玉千年。
“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张兆和还是点头了,用一种少女独有的俏皮方式。
“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她拟的电报原文,用了两人的暗语。
因为,沈从文曾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神话的背后
塞浦路斯王皮格马利翁痴心爱慕着象牙少女的雕塑。他守着自己心目中的女神,日夜求恳,叹息着自己无望而注定的爱情。国王的一片诚心终于感动了爱神,神赋予了少女以生命,最终,成就了一段千秋的佳话,一份美好的姻缘。
然而,神话投影到现实中来,往往失去了传说中那些美丽的斑斓。
燕尔新婚,优雅婉转如小夜曲。他心疼她,爱护她,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她——“为了只想同你说话,我便钻进被盖中去,闭着眼睛。你瞧,这小船多好!你听,水声多幽雅!你听,船那么轧轧响着,它在说话!它说:‘两个人尽管说笑,不必担心那掌舵人。他的职务在看水,他忙着。’船真轧轧的响着。可是我如今同谁说去?我不高兴!”
“三三,我今天离开你一个礼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来,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太苦了……”
多情自古伤离别,而离别偏偏爱选择多情之人。抗日战争爆发了,沈从文被迫流亡西南,而张兆和则和两个孩子一起留在了北京。距离淡漠了爱情吗?在沈从文看来,他的思念依然深切,却怕伊人琵琶别抱,他写信告诉张兆和:她“永远是一个自由人”;如果她在北京有了别人,甚至选择离开自己,他都不会责怪她;他这样做的理由是:既然爱她,就不应该让她受委屈。
而北京的艰辛,也使原为闺秀的张兆和开始直面那些生活的琐碎。她在信中数说他过去生活不知节俭,“打肿了脸装胖子”,“不是绅士而冒充绅士”,令如今的生计一日紧似一日。她怨怪着他以往的漫不经心,他情感上的忧愁无助,她的应答没有了往日的体贴:“来信说那种废话,什么自由不自由的,我不爱听,以后不许你讲……此后再写那样的话我不回你信了。”
争执,不解,彷徨,在生活的漩涡里盘旋,回转。
蓦然回首——幸与不幸,悔与不悔
童话里,王子与公主止步于婚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现实中,丈夫与妻子分别的时刻,除了婚姻的破裂,便是大限的来临。
沈从文与张兆和迈过了第一个陷阱,但那第二个,无论何人,也终究会落入命运的圈套。
1988年,风雨同舟五十五载,他永远地离开了她。
她也已两鬓星星,含着无法言喻的悲伤,开始了他遗稿的进一步整理。
误会,像拨开的迷雾,她通过这些心灵的脚印,走进了她以前未曾深入过的世界——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觉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她真正地理解他,是在他远去之后。当时年少,她只知道他的爱,却不了解蕴藏着这样深刻之爱的心灵。
悔,总是用来加剧伤痛的,而心已留痕。斯人已逝,空余长恨。
她悔着当初对他的不了解,而他,也真的了解她的牺牲么?
她文学涵养甚深,长于书法,更喜好昆曲。这些年来,她可以凭另外一个身份著称于世的,而她选择了,并且甘心选择了,做沈从文的夫人。
一做就是半个世纪,张氏四姐妹中的三妹 “黑凤”,一入沈家,便化成了屋檐下孜孜喂哺的燕子,褪去了本来光辉的羽翼。
其实,幸与不幸,悔与不悔,又何必自苦呢。
爱情和理解,本来就可以是无关的两个命题。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个男人,这样对他爱的女人表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