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解读文本的阶梯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gh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本的解读中,应该注重质疑,而我认为于教学这“质疑”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同步质疑。学生质疑可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活跃思想,对事物充满求知欲望;教师质疑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充分挖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只有师生的同步质疑才是解读文本的阶梯,下面我结合小学苏教版第六册第二十六课《剪枝的学问》一课谈谈如何通过师生质疑这一阶梯来实现对文本的解读。
  一、教师质疑——解读文本的引领
  1、无惑时质疑,引领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学习往往呈被动状,如不能正确、有效地引领学生的学习、探究,课堂就不会有生趣,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会被压制,因此教师的质疑就显得必要,我在《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的教授中就充分注意到了这点:
  在学生读课文时,读到“满怀好奇”一词,我并非采取简单解释一下就让学生继续读文的方法,而是帮助学生理解这是一个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提醒他们“课文中还有几个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请你们仔细听、认真想,看谁能把它们全部找出来。”这样学生便不再简单地读课文,而是带着老师的问题,自己思考着读,这便是教师质疑,让学生思考。同样的还有下面引领学生思考的质疑:
  师:在第一节课时我们围绕题目提了“‘剪枝的学问’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看着这四个词语,也提几个问题,思考一下。于是学生在教师“质疑”下,思考问题了。教师在学生无惑时的质疑无疑就是促发学生思考的一级阶梯。
  2、解惑时质疑,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引领学生的质疑不仅存在于“无惑”时,还出现在“解惑”时,解惑时的质疑可以引领学生进一步地加深对文本的
  解读,深入文本。
  在《剪枝的学问》教授过程顺利完成第一环节(满怀好奇: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后,我马上这样质疑:
  师: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后为什么又一脸疑惑呢?
  (第二到第三环节: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师: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拿起了一根枝条,笑了笑,对我说了一翻话使我将信将疑,王大伯对我说了什么话,我为什么又“将信将疑”呢?
  (第三到第四环节: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冬天过去了,春天到了——(出示第四自然段,配上画面和音乐)老师读文
  师:为了看看我的愿望是否能成真,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这时我是又惊又喜,为什么啊,我惊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
  通过教师在学生“解惑”时的质疑,学生不在文本原处停留,自然地向文本探索,从而走向文本的更深处。
  二、学生质疑——解读文本的关键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于“质疑”也是,教师的质疑是解读文本的引领,那么学生自己的质疑,才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剪枝的学问》一课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质疑空间,如:
  师:在第一节课时我们围绕题目提了“‘剪枝的学问’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看着这四个词语(出示: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也提几个问题,思考一下
  生:谁“满怀好奇”……?
  生:“一脸疑惑”……些什么呢?
  生:为什么要“将信将疑”……?……
  学生对于老师的这种“要求”显得格外大方,问题不断,思考不断,这样学生便在“质疑”中慢慢深入文本,文本的解读也在继续……
  师:你们还有什么疑惑的吗?
  生:为什么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生:为什么要剪掉粗壮的枝条呢?……
  随着质疑的环环深入,文本的解读也在渐渐完成,这种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的质疑,让学生更有兴趣去疑,去思,学起来才更有积极性,学生只有会想、会问,才能学得更好,所以,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自己“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是解读文本的关键,也是解读文本的又一级阶梯。
  总之,文本的解读需要师生同步质疑,二者相辅相成,共铸了解读文本的阶梯。
  【作者单位:昆山市张浦中心小学校 江苏】
其他文献
大家好!我量 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小花猫。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发菌中期管理:指菌丝体在料块表面长满至布满整个菌块(盘)的时期。此时进入4月份,外界自然气温在8℃以上,应将菌块及时移到培养架上单独摆放,注意菇棚内空气新鲜。棚温控制在15℃左右。  (4)发菌后期管理:指菌丝体布满整个菌块(盘),表面形成橘黄色蜡质层。此时期主要是使菌丝充分生长,吸收和积累营养。棚温控制在18~23℃,加强菇棚通风,打开塑料薄膜及时控出膜内积水。  (5)菌块的越夏管理:此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到:“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觉、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不应只局限在科学课本上有限的内容里,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农村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好身边有利的自然资源,把课外实践融入科学课程
“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目标,也是学习手段。”这是《科学课程标准》为科学教学提出的方向,因此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开展探究活动,在有限时间内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在研究上要展现学生的逻辑性,结论上显示学生的成就感,这些都离不开合适的科学探究材料。凡是能为学生科学探究顺利进行并能发现规律而有成就感的材料就是合适的科学探究材料。怎样得到合适的探
文字是语言的艺术,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表现出语言形式美和内容美。语言的艺术美对读者的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据说少年高尔基有次读文学作品时情绪激动,竟把书举起来张开一页,对着阳光照着,想透过阳光对书页的照射,探求字里行间究竟有什么魔力。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探求这种“魔力”,去感受这种“魔力”,甚至去创造这种“魔力”。  一、诵读  谈到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从外婆家回家的时候,我发现一只蟋(xī)蟀(shuài)趴(pā)在我们的车窗上。它从哪里来?它要到哪里去?或许,它只是想搭个便车,去城里旅游或者走亲戚。  动物经常会“搭便车”,最著名的是棕树蛇,它搭“飞的”到了一个叫关岛的地方。要是去网上查,肯定会发现别的这样的动物。  差点忘了,我发现车窗上的蟋蟀的时候又奇怪又惊喜。可是我担心的是:它要怎么回家呢?
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幼儿具有创造力的萌芽,他们的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等特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呼唤着创造教育,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为此,在实施创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以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新
提问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提问是多向式的,除了师生互动,还包括生生互动。我们知道,仅仅是“师问生”,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能导致出现“牵牛式”的不良教学现象;而仅仅是“生问师”或“生问生”,则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容易出现“放羊式”的不良教学现象。现在的问题是,这几种提问方式该如何有机结合,才能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国学著作中的三句话使我对
“计算机”学科对小学生来说,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发兴趣。要使小学生的自发兴趣在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中成为永恒或更加高涨,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了。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小学生能在未来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我们不能把枯燥乏味带给学生,使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失去兴趣,我们要使学生们学习得有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
一天晚上,妈妈对我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