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有样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ig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样学样。天下多的是现成的样子,有笔墨样、有格局样、有雕琢样、有当红样……可我义父戴敦邦偏偏不学,他执意苦修几十年,和自己对着干,见样破样,闯出了一番“戴家样”。
  义父戴敦邦因创作《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图》、《红楼梦人物百图》、《金瓶梅全图》等古典题材及古装人物为人们所熟知,其画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用笔精到,浓墨重彩,雅俗共赏。戴家样,是戴敦邦的艺术之样,也是将自我活出的一个人生样本。
  “戴家样”有着特有的艺术风格与追求——用中国笔墨,画中国故事,展中华神韵,传中华美德。说是戴家的样,其实不然。戴家样,通过纯正的中国画线条,气韵生动地勾勒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神采模样,在我心中,它是中国人的样。
  一
  戴敦邦先生是当代中国人物画公认的一面大旗。戴家样作品,使人们重新认识关于中国人物画传统存在的内涵和永恒的魅力。
  老爷子著作等身,成就斐然,尽管如此,面对赞扬,不善言辞的这位戴家样掌门人,总是笑嘻嘻地说:“我自民间来,是民间艺人。”老朋友、漫画大家方成可谓知之者深:“敦邦名字像外交部长,人可像戴家庄的老乡。自号民间艺人,却是艺术门里的苦行和尚。”然而,大师毕竟难掩其辉煌,七十年艺术生命的沉淀,成就了独树一帜的“戴家样”艺术。
  2020年5月17日沪上K88中心,戴家样挂牌,上海传戴文化发展中心揭幕,同时,戴先生的《大观奇缘》、《情韵红楼》两套珍藏版邮册一起首发。沪上一时观者如堵,蔚为盛事。“戴粉”们排队二个多小时只求得到一套有戴敦邦老爷子签名的珍藏邮册。
  “戴家样”广受青睐,究其原因:第一是其画作水平高,耐欣赏,亦可供临摹学习;第二是戴家样中的很多经典作品,一般都依托一个古代的经典文本或一个专题,耐读;第三是戴敦邦先生的画作大多取材于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和人物,正合广大读者的口味。而且,戴敦邦先生又是最没有架子、最愿意与读者见面的画家,每次为读者签名为了不上厠所天不吃一口水,直到每一位粉丝都签到名,他说:不能对不起读者!
  戴家样,就像是一座桥梁,沟通着人们与国画大家的心灵,缩短着现代生活与历史文化的距离。
  二
  揭幕和签名后戴家亲友小聚。酒至半酣,我随着大家一起请戴老爷子签字留念。
  正好上海解放日报的记者张志萍老师活动期间送一把空白扇面给我,我于是展扇求字。想不到戴父略一沉吟,手执签字水笔,在扇面上慢慢勾勒,不一会儿,随着戴父的线条显山露水,我顿时兴奋了起来,因为一幅"钟馗力斩妖魔天下太平图”活灵活现,一时间,看得围观的亲朋好友都赞不绝口了。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镇宅驱邪之神,也是戴老的善畫之偶像。自唐朝起,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口都会张贴钟馗。而历代丹青高手诸如陈洪绶、任伯年等,都留下过许多精彩的钟馗画作。而这一次,义父戴敦邦为我所画之钟馗捉鬼却别有寓意,因为此次画中,钟馗捉到的小鬼,不是一般画面上的穷鬼、恶鬼,而是戴着‘皇冠’的‘新冠病毒鬼’。
  扇面上,钟爷豹眼圆睁,拈除妖诀,利剑凌空,劈魔斩疫,新冠小鬼颤抖不止,觳觫如泥。戴父勾毕,尚未过瘾,环顾四周,似乎在寻找什么。我刚想问义父的打算,却见戴敦邦先生眼睛一亮,竟探过身子,长伸臂膀,取席间红酒茄汁肉汤以指相蘸,频频皴擦涂抹。
  我心中正自着急,却不料,义父一番“点彩”之后,扇上人物的色相颜彩,与神鬼无不相和。亲友们情不自禁鼓起掌来,目睹此景的我也惊喜万分,却不甚理解,义父如何会想到用菜汁肉汤来作画,难道不怕油腻了画面,玷污了自己的笔墨吗。我双手捧着扇面,想问又不好意思问,尴尬地却在众人的艳羡之中回到了位子上。
  散席之后,义父悄悄地将手一招,将我找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这么画,是要告诉你:你画到现在程度要打开思路、突破常规、随机应变,因为画无常法、艺无常规。绘事之道,同于滋味。出彩不出彩,没有一定的规矩,就看你有没有一颗平常心啊。经义父一点,我忽然想到,对呀,戴家样,一路走来,不看样学样,却破除万相,独出正途,不正是有着一颗平常心么。
  义父此语亦禅亦机,我顿时有些领悟。
  三
  归苏之后,我手执这把扇子,左看右看,喜欢得如宝玉初见黛玉。看着看着,一时间迷迷瞪瞪起来,眼前却似乎现出了义父的身影。他手执一把宝剑,对我细细讲述这把剑的初心起来。这把剑,出现在世间是什么呢,是为了灭鬼还是为了救赎。
  我似乎听见他说,有相的宝剑是工具,破了工具的相,宝剑的初心却是空。持剑斩鬼,也斩去成见和妄念,一切归于空空如也,才见平常心。而以有相对有相,以相切相还是相,这是迷途。一瞬间,我一个激灵,心下顿时大放光明。
  原来义父用一张扇面,给了我一把无相剑,专斩一切烦恼相、艺术相、规矩相啊。这不就是充满自如和创造精神的戴家样的神采和精华所在么?我顿时喜极,并暗暗立下心愿,要将这把扇子好好保存,届时奉归戴敦邦艺术馆,将这把扇子背后义父的点拨和我的心得展示出来。
  相破,解脱、升华、悟道。谢谢钟馗先生,谢谢我敬爱的义父和我们的戴家样。
其他文献
面对年轻人,80后最感到有鸿沟的一刻,估计就是看到自己要靠电脑才能完成的工作,95后、00后刷着手机APP就解决了。  想来是自己复古了,毕竟对于新一代的人类来说,手机已经成为了一种“器官”。人怎么能不善于用自己的器官呢?但是人体最大的奇妙之处,就是各个部件相互协作,运行细无声。但手机这个“器官”,却有些令人头秃。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数过每天打开各种短视频APP在嘿嘿傻笑中刷掉的时间,以及玩微信
期刊
过去能用到极致的物件,现在可能仅仅因为“不喜欢了”“用腻了”就被淘汰出局。但多问一嘴,我们会因为在消费上的“任性”“为所欲为”“无拘无束”而感到快乐吗?  从“光盘”到垃圾分类的消费反思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公益品牌之一,“光盘行动”2013年发起,宗旨是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养成生活中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习惯。2020年响应号召,全国上下又再度掀起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
期刊
饿了?点外卖吧?当我们的生活完全被键盘和手机控制,许多人已经记不起亲手准备一份午餐的乐趣。  疫情期间,有人开始带便当上班。亲手准备一份便当,其实也不是什么特别麻烦的事儿,幸福感却可以提升好几个层次。简单生活的真谛,有时候就是一份便当的事而已。  不信,试试看!没有什么是一份便当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多做几份,与人共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动手做一份便当  给自己元气好心情  日剧里那些可爱的
期刊
丰子恺说过:“猫能化岑寂为热闹,变枯燥为生趣,转懊恼为欢笑;能助人亲善,教人团结。即使不捕老鼠,也有功于人生。”最近几年,都市人逐渐染上了一种戒不掉的瘾,叫做吸猫,也叫撸猫。  说到爱猫,咱苏州人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因为不论是普通人家还是街头的文青小店,不养一只猫总觉得暖暖的阳光下缺少点什么。在苏州,讲苏式生活讲太多了,反而有点寻不着生活的本味。要我说,过日子哪儿有那么复杂深奥,如果非要找个学习的对
期刊
伴随着一阵急刹车响,一辆满是泥印的车停在了路边。凌晨两点半,一切都被黑夜笼罩着。四周充斥着虫儿与青蛙的叫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显得愈发响亮。“砰”地一声,车门开了。小峰从后备箱内抱出一盏照明灯。顿时,强光所到之处,亮如白昼。我借着光亮细细打量起周围。在这条泥泞小路的两侧,放眼望去,满是水田。  远处似乎有灯光在闪烁,片刻之后,人影移动至眼前。他是老卲,小峰的父亲。老卲穿上套鞋,戴起手套,提着一只
期刊
地名有多重要?不消说。外地人初来乍到,通过地名定位,通过地名了解、触摸当地的文化。本地人则通过地名寻找文化、身份上的认同感,“你小时候住皮市街?我外婆也住皮市街。”  吴文化地名不仅是个地名,还涵盖了行政区域的变迁,文化的传承,地域的历史,及史上的名人、故事等。要是能够熟知吴文化地名,那也相当于把苏州摸得很熟了。  消逝的地名  苏州是个风雅的城市。悠久的历史使得它的地名量异常丰富,同时可挖掘到大
期刊
这个夏秋之际,平江路边的苏州状元博物馆再次频繁得到人们的关注。其原因,一是作为苏州夜间经济“姑苏八点半”重要内容,江南小剧场剧目之一的苏州首部沉浸式喜剧将在这里演绎。二是由沈慧瑛编写、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贵潘家族传奇》于近期推出,并且在不久前的江苏书展上获得了不俗反响。  潘世恩故居、太傅第、状元博物馆……这座藏着贵潘家族传奇与文人精神的私宅留下了太多名字,它亦是“百鸟之王凤来临”的凤池园,更是两
期刊
无论是住在繁华老城,还是住在诗意湖边,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打开方式。  生活在吴中,  有品质的生活可以是什么模样?  来自不同版块的不同人,  给我们展示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  繁华老城区,行走皆时尚  从小就生活在嘉宝花园的小宋,对自己的小区一直有一种自豪感。嘉宝花园属于吴中区较早的一批小区之一。小区分为三期,一期于2000年竣工交付使用,由住宅与花园两部分组成,共占地10万平方米,其
期刊
由夏入秋,又到换季时。再过一两月,就可以将夏装放入柜子,拿出厚些的衣服。而此时,是顺便整理衣橱,放弃那些“鸡肋”衣物的好时候。由此步入减法生活,品尝无负担的甜头。  减物,换一种生活清晰状  这两年,一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突然在公众号里红了起来。剧中,洒满阳光的公寓内空空荡荡,短发女孩躺在整洁的地板上,享受着轻松时光。作为“断舍离”的极致践行者,她抓紧一切机会整理物品。对她来说,不需要的东西
期刊
苏州评弹(评话、弹词)是江南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江南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周良,著名评弹理论家,长期从事评弹工作管理,研究探索评弹艺术规律,为保护与传承评弹艺术、促进评弹艺术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比起昆曲,评弹似乎更生活化,更易传唱,这其中有何原因?发展过程中形式有无变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保护和发展的现状如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专访了九旬高龄的周良先生。  “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