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姆士·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那贯穿着“意识流”思想的作品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耀眼的光环背后,有位终生未嫁、几十年来鼎力支持他的伟大女性:哈丽雅特·维沃尔。对于乔伊斯而言,她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真诚搀扶。她的奉献如冰山雪莲,高洁无瑕,又仿佛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枝干硕果累累,却无欲无求。可以说如果没有哈丽雅特,世界文学宝库中也许就不会有《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守夜人》这些闪亮的明珠,也就不会成就一代“意识流”巨匠——乔伊斯。
哈丽雅特·维沃尔1876年9月1日出生于英国柴郡的弗罗德舍姆。父亲弗莱德里克·维沃尔是一名医生,母亲玛丽·莱特是家庭主妇,但从哈丽雅特的外祖父那里继承了一笔遗产。哈丽雅特最初在家乡接受女家庭教师提供的教育,后来前往伦敦求学。她本有意进入大学深造,但遭到父母的极力反对后,开始工作。在参加伦敦经济学校举办的一次主题为“社会关系”的讲座后,哈丽雅特积极投身妇女参政运动,并加入了女性社会与政治联合会。
1911年哈丽雅特35岁时尝试给《自由女性》周刊投稿,但转年该刊物的所有人决定撤资,在刊物生死存亡之时,哈丽雅特毅然注资挽救。1913年周刊更名为《新自由女性》,后来在该杂志文学编辑埃兹拉·庞德的建议下,最后定名为《唯我主义者》。在随后的几年中,哈丽雅特对刊物的运营慷慨解囊,不仅担任编辑职务,还参与了更多的组织工作。
作为出版商和赞助人,哈丽雅特先后在巴黎、伦敦、纽约三大城市建立了分社,并大力推介文学新秀,乔伊斯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十分欣赏乔伊斯将象征主义、自然主义与民族主义熔于一炉的独特文学造诣,哈丽雅特决定全力支持他,从1914年2月2日至次年9月,在《唯我主义者》杂志上分25期连载其具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作品主要叙述主人公经历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各阶段成长后迈向成熟,其中包含他被毒打、嫖妓、与一位少女的邂逅,最后这位青年看透都柏林社会、宗教、文化不可能容忍他这样的艺术家,终于不顾一切远走高飞。小说连载后,乔伊斯有意集书出版,但各出版社均以“不着边际、没有禁忌”为由不愿承接,为此哈丽雅特竞个人出资成立了“唯我主义者出版社”为乔伊斯出版该书。但由于书中内容与英国主流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格格不入,出版的希望日渐渺茫。哈丽雅特并未就此放弃,她将目光转向了海外,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该长篇小说在美国得以出版。同时,哈丽雅特也继续为该书在本土的出版而全力奔走。功夫不负有心人,1917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英国版终于由伦敦的唯我主义者出版社出版发行。
《唯我主义者》以文学为载体,自由发表触及敏感的社会和政治主题的犀利评论文章,当时的读者群并不广泛,属于思想进步的“小众”刊物,这使得杂志的运营举步维艰。因此,哈丽雅特迫不得已在1918年将周刊改为月刊,并把每期的页数减少了四分之一,然而发行情况还是不尽如人意。但在成功出版了《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后,哈丽雅特心中下一步目标就是争取出版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乔伊斯将苦闷彷徨的主人公——广告推销员布卢姆于1904年6月16日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希腊史诗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通过大量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该小说日后对爱尔兰的文化影响很大,人们甚至把6月16日定为“布卢姆日”,该节日后来成为仅次于爱尔兰国庆日(3月17日圣巴特里克节)的重大节日。但谁又知道当年这本名著的出版过程一波三折,倾注了哈丽雅特的无尽心血。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写于1914年至1921年间。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甚至在书稿未全部完成前,哈丽雅特就开展了紧锣密鼓的宣传攻势。1917年2月至1918年1月间,她在每期《唯我主义者》杂志的显要位置插入印刷精美的插页,交替着用英语、法语、爱尔兰语、意大利语、德语、希腊语、瑞典语、荷兰语、比利时语等多语种推介巨著《尤利西斯》。虽然前期的宣传工作效果显著,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但由于小说内容有争议,仍然无法在英国本土刊出。有了在美国发行《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成功经验,哈丽雅特决定再次寻求海外发行途径,自1918年起开始在一家名为“The LIttIe Revfew”的美国文学杂志连载,直至1920年刊登到第十三章《瑙西卡》时,因包含有大量描写主人公手淫的情节,被美国有关部门指控为淫秽。1921年《尤利西斯》在美国和英国遭禁,但其后在哈丽雅特及其他友人的帮助下,《尤利西斯》的法文版得以在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屋首次完整出版。在此后的十几年,通过哈丽雅特以及叶芝、艾略特等数位欧美知名作家的多方努力。1933年12月6日纽约南区地方法庭宣判,《尤利西斯》尽管包含性描写,但并非色情作品。次年1月,全书在美国由兰登书屋出版发行。虽历尽艰辛最终在美国得以出版,但在英国、爱尔兰等国,《尤利西斯》仍被列为禁书。为了满足等候多年的本土读者的愿望,哈丽雅特联系到美国的合作伙伴,以每次500册左右的规模将作品秘密运至伦敦,时常有被英国海关查扣、销毁的情况,因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绝大部分都由哈丽雅特个人承担。即便如此,她仍是乔伊斯遭受诬蔑时驱赶痛苦的一盏心灯,无怨无悔地在他前进道路上给以善意而坚定的陪伴。
哈丽雅特对乔伊斯的无私帮助不仅体现在对其文学事业的支持,更令人感动的是她还主动担当了乔伊斯患病女儿的监护人,给予她几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乔伊斯与妻子诺拉育有一儿一女,女儿露西亚聪颖灵秀,在文学、舞蹈和绘画方面颇具天资,其撰写的《乔叟入门》还曾出版,但却始终没有觅得如意郎君。露西亚在豆蔻年华因陷入一场苦恋而郁郁寡欢、精神恍惚,1935年被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此后经常人院接受治疗,也曾被哈丽雅特接到自己家中调养,但病情始终未得痊愈。自1936年起,露西亚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精神病医院。最初,她住在法国的一家医院,由乔伊斯夫妇照料,但由于法国在二战中被德国占领,1940年夫妻二人被迫迁居至瑞士苏黎世,从此再也没见过自己的女儿。乔伊斯因肠穿孔于1941年1月10日去世,妻子诺拉十年之后也在瑞士离开人世。面对无人照料的露西亚,善良而无私的哈丽雅特毫不犹豫地在监护人声明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二战的纷飞战火中,她将露西亚从法国接回位于英国北安普敦郡的圣安德鲁斯医院,并不惜花费昂贵的治疗费用,使用当时先进的化学疗法稳定其病情。她几乎每星期都会从伦敦赶往圣安德鲁斯医院看望露西亚,为了不使她感到与外界隔绝,哈丽雅特还特意安排一些乔伊斯的热心读者和学者到医院探访。在哈丽雅特长达二十多年无微不至的关怀下,露西亚在医院中的生活平静而充实。
哈丽雅特作为乔伊斯的赞助人,可谓殚精竭虑,作为他患病女儿的监护人,对其始终不离不弃,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无私的女性。实际上,她对乔伊斯的鼎力支持并未随着他呼吸的终止而结束,哈丽雅特还是乔伊斯去世后的遗嘱执行人。在多年的工作联系中,哈丽雅特收集了大量的乔伊斯手稿和通信。它们本身已颇具文学研究价值,更因为乔伊斯的去世而身价倍增。但哈丽雅特并未为了一己私利将它们转让给出价不菲的拍卖行或诚心登门而来的私人收藏家。为了将乔伊斯的书信献给更多读者,也为了有更多的学者专家继续对其作品的研究,上世纪40年代末,哈丽雅特将《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珍贵手稿无偿捐赠给了爱尔兰国家图书馆,成为该馆目前仅存的乔伊斯手稿。哈丽雅特对乔伊斯作品的挚爱深入骨髓,她晚年一直致力于《乔伊斯书信选集》的编辑和出版工作。
1961年10月14日,哈丽雅特在英国沃夫伦瓦尔登的家中去世,享年85岁,她的遗嘱是将自己收藏的全部文学资料无偿捐赠给英国图书馆以及全英图书联盟。
哈丽雅特·维沃尔1876年9月1日出生于英国柴郡的弗罗德舍姆。父亲弗莱德里克·维沃尔是一名医生,母亲玛丽·莱特是家庭主妇,但从哈丽雅特的外祖父那里继承了一笔遗产。哈丽雅特最初在家乡接受女家庭教师提供的教育,后来前往伦敦求学。她本有意进入大学深造,但遭到父母的极力反对后,开始工作。在参加伦敦经济学校举办的一次主题为“社会关系”的讲座后,哈丽雅特积极投身妇女参政运动,并加入了女性社会与政治联合会。
1911年哈丽雅特35岁时尝试给《自由女性》周刊投稿,但转年该刊物的所有人决定撤资,在刊物生死存亡之时,哈丽雅特毅然注资挽救。1913年周刊更名为《新自由女性》,后来在该杂志文学编辑埃兹拉·庞德的建议下,最后定名为《唯我主义者》。在随后的几年中,哈丽雅特对刊物的运营慷慨解囊,不仅担任编辑职务,还参与了更多的组织工作。
作为出版商和赞助人,哈丽雅特先后在巴黎、伦敦、纽约三大城市建立了分社,并大力推介文学新秀,乔伊斯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十分欣赏乔伊斯将象征主义、自然主义与民族主义熔于一炉的独特文学造诣,哈丽雅特决定全力支持他,从1914年2月2日至次年9月,在《唯我主义者》杂志上分25期连载其具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作品主要叙述主人公经历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各阶段成长后迈向成熟,其中包含他被毒打、嫖妓、与一位少女的邂逅,最后这位青年看透都柏林社会、宗教、文化不可能容忍他这样的艺术家,终于不顾一切远走高飞。小说连载后,乔伊斯有意集书出版,但各出版社均以“不着边际、没有禁忌”为由不愿承接,为此哈丽雅特竞个人出资成立了“唯我主义者出版社”为乔伊斯出版该书。但由于书中内容与英国主流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格格不入,出版的希望日渐渺茫。哈丽雅特并未就此放弃,她将目光转向了海外,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该长篇小说在美国得以出版。同时,哈丽雅特也继续为该书在本土的出版而全力奔走。功夫不负有心人,1917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英国版终于由伦敦的唯我主义者出版社出版发行。
《唯我主义者》以文学为载体,自由发表触及敏感的社会和政治主题的犀利评论文章,当时的读者群并不广泛,属于思想进步的“小众”刊物,这使得杂志的运营举步维艰。因此,哈丽雅特迫不得已在1918年将周刊改为月刊,并把每期的页数减少了四分之一,然而发行情况还是不尽如人意。但在成功出版了《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后,哈丽雅特心中下一步目标就是争取出版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乔伊斯将苦闷彷徨的主人公——广告推销员布卢姆于1904年6月16日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希腊史诗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通过大量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该小说日后对爱尔兰的文化影响很大,人们甚至把6月16日定为“布卢姆日”,该节日后来成为仅次于爱尔兰国庆日(3月17日圣巴特里克节)的重大节日。但谁又知道当年这本名著的出版过程一波三折,倾注了哈丽雅特的无尽心血。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写于1914年至1921年间。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甚至在书稿未全部完成前,哈丽雅特就开展了紧锣密鼓的宣传攻势。1917年2月至1918年1月间,她在每期《唯我主义者》杂志的显要位置插入印刷精美的插页,交替着用英语、法语、爱尔兰语、意大利语、德语、希腊语、瑞典语、荷兰语、比利时语等多语种推介巨著《尤利西斯》。虽然前期的宣传工作效果显著,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但由于小说内容有争议,仍然无法在英国本土刊出。有了在美国发行《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成功经验,哈丽雅特决定再次寻求海外发行途径,自1918年起开始在一家名为“The LIttIe Revfew”的美国文学杂志连载,直至1920年刊登到第十三章《瑙西卡》时,因包含有大量描写主人公手淫的情节,被美国有关部门指控为淫秽。1921年《尤利西斯》在美国和英国遭禁,但其后在哈丽雅特及其他友人的帮助下,《尤利西斯》的法文版得以在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屋首次完整出版。在此后的十几年,通过哈丽雅特以及叶芝、艾略特等数位欧美知名作家的多方努力。1933年12月6日纽约南区地方法庭宣判,《尤利西斯》尽管包含性描写,但并非色情作品。次年1月,全书在美国由兰登书屋出版发行。虽历尽艰辛最终在美国得以出版,但在英国、爱尔兰等国,《尤利西斯》仍被列为禁书。为了满足等候多年的本土读者的愿望,哈丽雅特联系到美国的合作伙伴,以每次500册左右的规模将作品秘密运至伦敦,时常有被英国海关查扣、销毁的情况,因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绝大部分都由哈丽雅特个人承担。即便如此,她仍是乔伊斯遭受诬蔑时驱赶痛苦的一盏心灯,无怨无悔地在他前进道路上给以善意而坚定的陪伴。
哈丽雅特对乔伊斯的无私帮助不仅体现在对其文学事业的支持,更令人感动的是她还主动担当了乔伊斯患病女儿的监护人,给予她几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乔伊斯与妻子诺拉育有一儿一女,女儿露西亚聪颖灵秀,在文学、舞蹈和绘画方面颇具天资,其撰写的《乔叟入门》还曾出版,但却始终没有觅得如意郎君。露西亚在豆蔻年华因陷入一场苦恋而郁郁寡欢、精神恍惚,1935年被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此后经常人院接受治疗,也曾被哈丽雅特接到自己家中调养,但病情始终未得痊愈。自1936年起,露西亚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精神病医院。最初,她住在法国的一家医院,由乔伊斯夫妇照料,但由于法国在二战中被德国占领,1940年夫妻二人被迫迁居至瑞士苏黎世,从此再也没见过自己的女儿。乔伊斯因肠穿孔于1941年1月10日去世,妻子诺拉十年之后也在瑞士离开人世。面对无人照料的露西亚,善良而无私的哈丽雅特毫不犹豫地在监护人声明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二战的纷飞战火中,她将露西亚从法国接回位于英国北安普敦郡的圣安德鲁斯医院,并不惜花费昂贵的治疗费用,使用当时先进的化学疗法稳定其病情。她几乎每星期都会从伦敦赶往圣安德鲁斯医院看望露西亚,为了不使她感到与外界隔绝,哈丽雅特还特意安排一些乔伊斯的热心读者和学者到医院探访。在哈丽雅特长达二十多年无微不至的关怀下,露西亚在医院中的生活平静而充实。
哈丽雅特作为乔伊斯的赞助人,可谓殚精竭虑,作为他患病女儿的监护人,对其始终不离不弃,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无私的女性。实际上,她对乔伊斯的鼎力支持并未随着他呼吸的终止而结束,哈丽雅特还是乔伊斯去世后的遗嘱执行人。在多年的工作联系中,哈丽雅特收集了大量的乔伊斯手稿和通信。它们本身已颇具文学研究价值,更因为乔伊斯的去世而身价倍增。但哈丽雅特并未为了一己私利将它们转让给出价不菲的拍卖行或诚心登门而来的私人收藏家。为了将乔伊斯的书信献给更多读者,也为了有更多的学者专家继续对其作品的研究,上世纪40年代末,哈丽雅特将《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珍贵手稿无偿捐赠给了爱尔兰国家图书馆,成为该馆目前仅存的乔伊斯手稿。哈丽雅特对乔伊斯作品的挚爱深入骨髓,她晚年一直致力于《乔伊斯书信选集》的编辑和出版工作。
1961年10月14日,哈丽雅特在英国沃夫伦瓦尔登的家中去世,享年85岁,她的遗嘱是将自己收藏的全部文学资料无偿捐赠给英国图书馆以及全英图书联盟。